小学教科版 (2017)6.运动的小车教案
展开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
| 名称 | 《运动的小车》 |
知识点来源 | □学科:科学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教科版 □所属章节:第三单元第六课 | ||
录制工具和方法 | Camtasia、快剪辑、剪映等 | ||
设计思路 | |||
教学设计 | |||
| 内 容 | ||
教学目的 |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难点:通过观察具有能量的物体所产生的现象来认识、理解能量。 |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体验 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在运动,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二、探究过程 探索一:敲击实验
我们先用橡皮槌轻轻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触摸音叉感受振动变化。然后,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触摸音叉感受振动变化。 比较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
“小槌运动的越快,音叉发出声音越大,振动越明显,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 探索二:撞击实验 发出音量不同的音叉具有不同的能量,那么,不同速度的小车是否具有不同的能量呢? 1.准备材料:长木板,小车,卷尺,记号笔,记录单等 2.进行实验: (1)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释放小车;每次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小车 (2)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记录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注意事项:如何确定终点? ①在木块的起始位置做好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 ②注意标记木块被撞后的位置。 ③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三、分析讨论 1.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挥动着的橡皮槌和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从橡皮槌敲击音叉时声音的大小和音叉振动强度大小可以判断能量的大小。从小车释放后撞击木块的滑行距离可以判断能量的大小。 2.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缓慢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小,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小;快速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大,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大。 坡度越小,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小,具有的能量越小,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小;坡度越大,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大。
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会发现:(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有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四、拓展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列举生活例子。
| ||
教学总结与反思 | 本微课内容完整,实验指引清楚,并且在实验二中改良了装置,将皮卷尺固定在斜面下方,用彩色标签纸粘贴木块滑行的位置,方便学生测量和读数,学生可以及时在实验表格中记录数据,边活动边记录,并计算平均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能量”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具有能量的物体呢,主要通过实验中观察的一些现象,例如:音叉被敲击后发出声音,小车运动可以撞击木块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个概念还是有些模糊的,应该引发学生思考更多生活中有能量的物体,体会能量是让物体运转或发生变化的动力。 |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a href="/kx/tb_c16164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6.运动的小车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判断题,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