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PPT,共28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代天目曜变建盏本课重点1.1 北宋的建立赵匡胤几十年间(五代十国时期),军队要谁做皇帝,谁就得做。赵匡胤昨天还是一殿前都检点,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乱世最黑暗的表记。若把当时皇帝来比宰相,宰相却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样。——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旧五代史》材料一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背景与目的①背景: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②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权收权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财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四监司(3)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君主专制)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权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全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崇文抑武①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神童诗》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3)崇文抑武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一材料二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杯酒释兵权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1)积极方面P50: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积极影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3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泡《嘉祐集》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材料一材料二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方面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消极影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3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材料一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宋太宗语)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材料三长期重内轻外,权力划分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重文轻武,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事力量受到削弱,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1)积极方面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3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2)消极方面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1 边防压力(1)宋与辽◎宋辽交战形势图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1005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1 边防压力(2)宋与西夏◎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1044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2 财政危机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蔡襄《蔡忠襄公文集》(1)原因①冗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②冗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2)结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冗费)材料一三、王安石变法3.1 背景(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3)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本课重点“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三、王安石变法3.2 内容与特征(1)时间:①富国: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3)特点: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措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②强兵:◎王安石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3.3 评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1)积极:(2)消极: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的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司马光因党争尽废新法四、南宋的偏安4.1 南宋建立(1)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两位皇帝被俘,史称“靖康之变”。(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四、南宋的偏安4.2 金与南宋(1)南宋抗金宋军在于金军抗击中形成几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2)宋金合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财物,称为“岁贡”。(3)南北对峙此后,南宋与金又发生了几次战争,南宋的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