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课时训练
展开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36分
知识点1 |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
知识点2 |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
知识点3 |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023年辽宁期末)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下图示意干旱环境下高山地区大量岩屑剥离岩体并在岩壁下堆积形成的复合型倒石堆地貌。据此完成第1~2题。
1.干旱环境下,高山地区形成复合型倒石堆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流水侵蚀 ②冻融作用 ③风化作用 ④风力搬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图示①②③三个倒石堆坡面上,碎屑向下移动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棱角状的岩屑主要是在温度变化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故倒石堆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岩壁的冻融作用和风化作用,②③正确;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被磨圆,棱角不明显,且风力搬运能力较弱,一般无法搬运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①④错误。第2题,根据崩塌作用的强度以及后期的风化侵蚀程度,可以把倒石堆划分为三个发育阶段:初期阶段(①)——陡峻,断裂面新鲜,坡度陡,岩石棱角分明,杂乱分布;趋于稳定阶段(②)——轮廓较和缓,岩石风化,呈上陡下缓的凹形坡,表面碎屑有一定固结,此时岩块堆积物颗粒顶部较大、边缘较小;稳定阶段(③)——坡面和缓,呈上凹形,结构紧密,部分胶结,生长植被。根据图中①②③三个倒石堆的形态,可以判断碎屑向下移动由快到慢的排序应该为①②③,A项正确。
[知识点2](2023年江苏扬州开学考试)金沙江某河段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经历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图为该时期不同阶段地貌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河段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4.该地质时期最终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断层地堑 B.河漫滩平原
C.堰塞湖 D.河流阶地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河流沉积可知,该河流早期以下切作用(④)为主,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②);受堰塞影响,流速减慢,出现堰塞湖相沉积(①);后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一,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形成V形谷(③)。故该河段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为④②①③,B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质时期该河段经历了河流下切、地壳抬升,最终形成的地貌景观(③)是河流阶地,D项正确。
[知识点2](2022年江苏连云港等苏北四市期末)青弋江位于皖南黄山北麓,是长江下游最大支流。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阶段性变化促进了青弋江的发育(如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青弋江发育的地貌演化过程为( )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6.促进青弋江发育的构造运动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阶段性变化为( )
A.地壳抬升;夏季风阶段性增强
B.地壳抬升;夏季风阶段性减弱
C.地壳下沉;夏季风阶段性增强
D.地壳下沉;夏季风阶段性减弱
【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青弋江最初只是冲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河流,只是降水的时候有坡面径流汇入沟谷,在黄山出山口形成洪积扇,如图③所示;随着沟谷下切进入地下水层,有了稳定的补给后,形成主流河谷,如图②所示;随着地壳抬升,河流进一步下切侵蚀和侧蚀,使河床变深变宽,如图①所示;地壳进一步抬升,河流进一步下切侵蚀,使河谷变得更深,并形成河流阶地,如图④所示。故C项正确。第6题,由图示可知,河床不断地下切加深,说明地壳在抬升;又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季风弱,降水少,河流流量少,河流发育程度会变低。图③时期只能形成洪积扇,没有形成稳定的河流,说明流量小,降水少,可推知这一时期夏季风阶段性减弱;图①时期,河曲发育,侧向侵蚀加强,沉积作用加强,说明流量小,降水少,可知这一阶段夏季风变弱。故B项正确。
[知识点3](2022年吉林白山期末)距今300万年左右,在山西省大同市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之间形成了近万平方千米、由多条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地学界称其为大同—泥河湾盆地。该盆地曾长期积水,被称为大同—泥河湾古湖。如今,古湖周围形成了独特的土林地貌,因其比较罕见,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图示意大同土林景观。据此完成第7~8题。
7.形成土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8.与石林相比,土林( )
A.地表抗蚀力较弱 B.形态更稳定
C.存留时间更长 D.分布更广泛
【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依据材料分析,距今300万年左右,该区域为古湖,古湖周围的山体遭受风化剥蚀,泥沙、砾石被地表水带到湖里不断沉积;受地壳运动和地表气候环境的影响,古湖干涸后,湖底沉积的地层迅速暴露在地表,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尚未固结的古湖沉积物形成了独特的土林地貌,C项正确。距今300万年左右,大同—泥河湾古湖形成,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润,该地土林景观的形成与风力堆积、冰川侵蚀作用关系不大。第8题,石林是流水溶蚀了岩石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由上题分析可知,土林是由流水侵蚀尚未固结的古湖沉积物形成的,由于松散的沉积物彼此之间黏结性极差,极易被流水的侵蚀作用破坏或改造,所以与石林相比,土林地表抗蚀力较弱,更容易被流水作用进一步侵蚀,形态稳定性差。土林地貌因为其特殊的成分和形成环境,难以像石林一样长时间存留,在地表存留时间短,因此在地表分布范围有限。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知识点2]9.(2023年重庆主城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天鹅洲长江故道位于江汉平原,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长江故道区湿地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湿地内建有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挟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较慢时,挟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示意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沉积年代 | 沉积物深度 | 沉积物颗粒 | 沉积速率 |
阶段Ⅳ(1972—2012年) | 0~26厘米 | 粗 | 0.63厘米/年 |
阶段Ⅲ(1959—1971年) | 26~52厘米 | 极细 | 2.17厘米/年 |
阶段Ⅱ(1936—1958年) | 53~70厘米 |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 0.77厘米/年 |
阶段Ⅰ(1916—1935年) | 71~85厘米 | 粗 | 0.74厘米/年 |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6分)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长江故道湖底沉积物颗粒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长江故道完成裁弯取直的大致年份。(6分)
【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2)特点: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变快。年份:1972年。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1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2023年云南弥勒月考)下图为贵州省某地溶洞剖面示意图,该溶洞中有正在发育的、规模较大的边石坝地貌(在坡地或沟谷中因大量结晶型钙华快速沉积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状地貌)。据此完成第1~2题。
1.溶洞中边石坝主要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溶洞内大小块石的存在表明( )
A.洞口有大量岩块滚落
B.洞内地下河冲蚀作用剧烈
C.洞顶岩石出现过崩塌
D.洞内地下河沉积分异明显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边石坝地貌是在坡地或沟谷中因大量结晶型钙华快速沉积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状地貌,石坝形成后,使地下河道成为阶梯状。读图可知,仅甲处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2题,溶洞及周边以石灰岩为主,洞内以溶蚀和沉积作用为主,这两种作用均不会产生大小块石,因此块石应来自洞顶岩石的崩塌,崩塌地点相对集中,C项正确。
[综合思维](2023年浙江湖州模拟)下图为我国三大沙漠的地表物质组成图(图甲)与不同粒径沙尘颗粒的运动方式图(图乙)。据此完成第3~4题。
甲
乙
3.我国三大沙漠形成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风化作用 D.风力搬运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腾格里沙漠风力相对较小
B.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尘以跃移为主
C.三大沙漠的沙尘均以蠕移为主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以悬移为主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我国三大沙漠都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沙漠以细沙为主,最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A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腾格里沙漠以粗沙和细沙为主,粒径较大,说明风力较大;巴丹吉林沙漠以细沙为主,结合不同粒径沙尘颗粒运动方式可看出,细沙在跃移范围之内,所以沙尘以跃移为主,B项正确;三大沙漠均以细沙为主,沙尘以跃移为主;塔克拉玛干以细沙为主,沙尘以跃移为主。
[区域认知]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完成第5~6题。
5.终碛堤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6.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终碛堤沉积物是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第6题,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的。
[综合思维](2023年四川宜宾期末)2022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考察。下图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9题。
7.兴趣小组在①地可以观察到( )
A.V形谷 B.冲积扇
C.河曲 D.三角洲
8.兴趣小组观察到牛轭湖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9.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
A.耕地规模变小 B.沉积物颗粒变小
C.河面宽度变宽 D.河谷深度变浅
【答案】7.A 8.C 9.A [解析]第7题,①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A项正确。第8题,牛轭湖是由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河段。图中③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侧向侵蚀作用强烈,河曲发育,形成牛轭湖,C项正确。第9题,从河口到源头,平原面积减少,山地面积增加,耕地规模变小,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区域认知]10.(2023年湖南多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朗赛岭爬坡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南部的宽谷地带。冬春干旱多风,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宽谷中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流分汊扩散,因此在河漫滩、河谷平原、河流阶地上,沙丘地貌广泛发育。河漫滩沉积物分选最差;河流阶地→迎风坡→背风坡的表层沙丘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出“粗—细—粗”的变化趋势。图甲为采样点周边区域图,图乙为沿采样路径地形剖面图。
甲
乙
(1)分析爬坡沙丘沙粒来源。(4分)
(2)从动力角度简要分析爬坡沙丘的形成过程。(6分)
(3)河流阶地→迎风坡→背风坡的表层沙丘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出“粗—细—粗”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成因。(4分)
【答案】(1)冬季河流水位下降,河漫滩裸露,提供丰富沙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提供了丰富的风化物。
(2)冬季风强盛,加之白天河谷受热不均匀,形成谷风;冬季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弱,风力搬运作用强;风挟带沙粒向山坡爬升,风速减弱,沙粒沉积,形成爬坡沙丘。
(3)从河流阶地到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风速减弱,因此颗粒物由粗到细;从迎风坡到背风坡,山顶风速较大,且受到重力分选作用,颗粒物较大的沙粒得以沉积。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共9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随堂练习题,共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精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