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热点微专题2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热点微专题2课件,共26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热点•微专题[背景材料]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广东省深圳市的决议草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标杆,也是深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先行示范举措。热点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为什么要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消浪护堤、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从全球范围看,红树林依然面临巨大威胁,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目标正是助力全球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阻止红树林进一步丧失、转化和退化,提升全球红树林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人类福祉。国际红树林中心为何选址深圳?主要包括自然优势和经验优势两方面。深圳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受气候和水文影响,湿地资源丰富。目前,深圳市湿地面积达36 100多公顷,红树林面积超过296公顷。其中,福田红树林湿地入选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据了解,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滨海湿地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濒危珍稀鸟类。“十三五”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2021年,“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中国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的中国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试题演练](2023年辽宁葫芦岛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5—13日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湿地大会,此次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材料二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广东省深圳市的决议草案。目前,深圳市湿地面积达36 100多公顷,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十三五”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此外,深圳还拟建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这是国家林草局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博物馆。材料三 红树林(下图)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海岸卫士”。从全球范围看,红树林依然面临巨大威胁,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1)分析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市的原因。【答案】湿地资源丰富;具备稀有性和独特性;有丰富的湿地保护和治理经验;拟建的中国红树林博物馆可为承接国际红树林保护合作机制提供硬件基础。(2)说出红树林具有的生态功能。【答案】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调节气候、净化海水和空气、沉降污染、保护渔业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储存滨海蓝碳、促淤造陆、丰富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3)请你对红树林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答案】开发建议:开发过程中注意减少近海海域水质污染;合理开发海岸,避免潮间带过度采挖;减少滩涂养殖对潮间带的过度占用;发展生态旅游,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建议: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体系;加强对红树林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保护其生物物种多样性;探索红树林栽培种植技术,恢复其效能;加强红树林区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加强非保护区管理,加大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红树林湿地的科学研究和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保护政策。[知识分析]1.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微专题 地区产业结构第一步:明确图表类型。一般的产业结构统计图表均表示三次产业结构。常见的产业结构统计图表有柱状图(图1)、饼状图(图2)、平面三角坐标图(图3)、曲线图(图4)等。不同统计图表的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从表示的地理要素来说,有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图、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图,此外还有农业结构图、工业结构图等形式。第二步:判断产业结构特点。判断产业结构特点的前提是正确读出三次产业的比重。柱状图中柱体的高低、饼状图角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三次产业的比重,平面三角坐标图需要分别读出三次产业的比重并进行比较,曲线图可以读出不同时间三次产业的数值及特征,以此反映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第三步:判断变化特征。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是指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变化状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产业结构的差异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四步:分析变化原因。人口迁移、工业化、城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都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2.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分析(1)根据结构变化推测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般是由于区域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②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一般是由区域工业化高度发展引起的,在此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发展一般不平衡。③第三产业比重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小,则该区域一般是城镇化水平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2)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①针对第一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工业,当地工业发展主要考虑资源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发展的加工、物流产业等。②针对第二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在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的服务质量。[试题演练](2022年黑龙江哈尔滨期末)读地理要素三角坐标统计图,完成第1~2题。1.若a、b、c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甲、乙、丙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一般而言,该区域发展的先后顺序应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甲→丙 D.丙→甲→乙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代表的产业结构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B.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加速城镇化发展C.积极鼓励人口外迁,疏散城市职能D.实施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答案】1.C 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乙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丙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则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乙→甲→丙,C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应该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扩大企业规模,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A项错误;当地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不意味着该区域适合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B项错误;鼓励人口外迁,疏散城市职能,是特大型城市缓解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发展的措施之一,当地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应该不是特大型城市,C项错误。3.(2023年河北邯郸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常住人口约120.9万人(2020年),耕地面积约10 600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农业结构中水稻、玉米、大豆种植业占比在80%以上。双鸭山市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11年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外,双鸭山市耕地资源、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目前,该市仅有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一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也很少。下图为2010—2020年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比重图。(1)指出双鸭山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答案】资源储量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口过多;经济发展缓慢。(2)说明2010年以来双鸭山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答案】2013年前,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13年后,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升高。(3)简述当前双鸭山市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方向。【答案】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依托耕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开发湿地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依托中俄边境地缘优势,打造边境进出口加工和贸易集散基地;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