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练习:张若虚(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练习:张若虚(含答案)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练习:张若虚(含答案)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练习:张若虚(含答案)第3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练习:张若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练习:张若虚(含答案),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理解有误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诗词练习—张若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归鹿门歌》《春江花月夜》《梦游天姥吟留别》均为古体诗,其作者分别为孟浩然、张若虚、李白。
    B.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湘夫人》《离骚》《九歌》和由汉代刘向父子编订的《楚辞》。
    C.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著名诗歌《长恨歌》的作者。
    D.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培植出先秦诗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等诗坛奇葩。
    2.对《春江花月夜》(节选)意境理解有误的(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A.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B.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浓厚水墨彩图,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
    C.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
    D.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4.下面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实指。
    B.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D.很多诗歌都写到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5.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运用叠词,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诗人感叹江月长明而人世变迁。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用典故,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如同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C.《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运用比拟手法,明月、影子和自己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使得冷清场面热闹起来。
    D.《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战争惨烈,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吴越文士名扬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此二人均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C.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三苏”。
    D.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 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7.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
    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8.“月”这一意象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10.《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12.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的一项是(     )
    A.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D.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13.“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4.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1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遗。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
    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17.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
    19.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自然,慨叹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0.《春江花月夜》的作者________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21.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深沉哀伤 B.恬静幽美 C.流畅自然 D.清新婉丽
    22.全诗围绕“月”来结构全篇,又借月抒发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题。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节选自普通高中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23.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上下文,就两诗中划横线的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进行赏析。

    25.对上面这段诗文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A.该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了无痕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6.对这首诗的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题目为《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很好地概括了整首诗歌写到的主要景象:春、江、花、月、夜。
    B.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月圆人不圆的对比反衬,使得离愁产生了更感人的情感力量。
    C.诗歌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D.全诗悲怆感人,乘船出行的游子,楼上思夫的妇人,他们距离远隔而心灵互思的情感浓郁而悲凉。
    27.“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诗中,“待”字用的极妙。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29.“不胜愁”统领下文,“愁”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遗。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
    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3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32.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33.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诗“白云一片去悠悠”至“落月摇情满江树”二十句诗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相望、相思之情,其深层意蕴是什么?
    34.赏析诗词《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5.—词多义
    可怜
    可怜楼上月徘徊(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36.—词多义
    宛转
    江流宛转绕芳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 )
    徘徊
    可怜楼上月徘徊( )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
    阅读诗歌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回答问题。
    37.阅读前八句,找出其中的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38.根据自己所描摹的画面,概括前八句诗歌意境的特点,并体会其内在意蕴。
    39.下列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创制者或说陈后主,或说隋炀帝。
    B.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C.“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融入了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之感。
    D.最后两句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0.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
    (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2)“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诗歌“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结尾,回答问题。
    41.“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2.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43.下列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
    B.“徘徊”一词将月儿拟人化,仿佛月儿对思妇怀着无限的怜悯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
    C.“卷不去”和“拂还来”写了思妇在家辛苦劳作,不得休息,禁不住对在外漂泊的游子暗生埋怨。
    D.鱼龙、鸿雁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练习。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
    44.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45.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6.《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有人认为是前后脱节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前后缺少严谨的关联;有人认为全诗浑然一体,不脱节。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7.《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其中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8.请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49.“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0.“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52.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牧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53.简述本诗(节选)的行文思路。
    54.请简要概括诗中两个“可怜”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55.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请简要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
    56.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歌的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中的“催”“寄”两个字。
    (3)下列各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暗含离别之意。
    B.“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满”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洒满”的意思。
    C.“鱼龙潜跃水成文”中的“文”为通假字,通“纹”,“波纹”的意思。
    D.“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出自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57.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E.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
    58.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9.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
    60.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1.“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中“徘徊”极其生动,妙在何处?     
    答:
    6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与“游子”有什么相同之处?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答:
    6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答: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湘夫人》《离骚》《九歌》和由汉代刘向父子编订的《楚辞》”错,《楚辞》不是屈原一人的作品,还收录了宋玉、东方朔等人的作品,屈原的作品不能和《楚辞》并列,故B错。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鉴赏古诗。
    B项,“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说法错误,本诗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所以并非“沉重抑郁”“让人伤神”。
    故选B。
    3.C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4.A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实指”错,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用典故”错误,没有运用典故。
    故选B。
    6.D
    【详解】试题分析:韩愈的散文是与柳宗元齐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对文学常识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7.A
    8.(1)诗起止的线索。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本诗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2)本诗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图,诗人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代代延续,永远没有尽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比喻”错,“徘徊”是拟人手法。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评价诗歌主旨内容的能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是诗起止的线索,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之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诗歌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9.D
    10.①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②对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探索,古已有之,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③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诗人从澄明透彻、永恒的江月中悟道人类的永恒,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扁舟子”错误,“月徘徊”、“离人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表现的是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情感的能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老去,可是又生生不息,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
    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11.C
    12.A
    13.“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中,通过“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A.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14.(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15.D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绘了在无比无际的海面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生”有一种子脱母腹的渐现的动态感,生动形象,表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 “全诗以江为主体”分析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故选D。
    16.D
    17.从意境营造的方法看,本诗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人物因思念而引发的试衫、开镜、妆洗等动作,与燕窥罗幕,蜂上画衣,桃红李艳的明媚春光结合起来描写,将入梦的期待、掩扉的落寞与寂寂黄昏的孤寂结合起来写,以景衬情,意境孤寂、冷清。《春江花月夜》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游子与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与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奇景融合在一起,并在对江畔望月、月下奇景的画面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意境优美邃。
    从意境的开掘看,本诗借助乐景与哀景的不同描绘,不断深化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景物作结,意境看似凄凉,但感情含蓄深沉,哀而不伤。《春江花月夜》通过春江潮水、江畔明月、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将游子漂泊、两地相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沉思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D.“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误,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如“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能力。
    分析意境题首先抓住描述的具体意象,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根据意象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的寓意,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意境营造上,《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以下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诗人用乐景衬哀情,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意境开掘上,本诗中“春晖”“燕子”“蜜蜂”“浓艳的桃李”等是乐景,“风花”“重扉”为哀景,既以乐衬哀,也有哀景哀情,但是因为诗歌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的心境,都是姐景物和人物的动作来体现心境的,因此并未使人感到相思不得的哀伤,感情含蓄蕴藉。本诗只是抒发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而《春江花月夜》则境界更为阔大。《春江花月夜》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先描写春江潮水、江畔明月之景,接着说理,再转到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由景到理,由理到情,将游子漂泊、两地相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生、对宇宙的深沉思索,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18.D
    19.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D.“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运用拟人手法,把“月”“江水”当作人来写。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题干明确了不是表达的“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那只能是“乐观积极”的情怀,作答时要抓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进行表述,强调人生的积极意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20.张若虚
    21.A
    22.全诗先写“海上明月共潮生”,继写“皎皎空中孤月轮”,最后写“可怜楼上月徘徊”,“斜月沉沉藏海雾”,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穿全篇,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月,首先是自然美的典型,江天一色,海上月明,寥廓宁静动人,使人充满了喜悦和赞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借月抒发对生命意义的切身体悟,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人类代代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继而又感叹人生多愁,抒发游子的离情和亲人的相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柔婉酣畅,在诗情画意中融入了深深的哲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张若虚,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儒客大家。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深沉哀伤”错误,这首诗表达了思妇的闺怨之情、游子的思乡之感,有淡淡的哀愁,但诗歌更多的表达的是对人生的热爱和期待,有积极情绪蕴含其中,所以是“哀而不伤”。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结构上,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歌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月”这一主要意象抛出,以下所有的画面的情感都是在这一轮月华照耀中发生的。而且这一轮月并非静止的,整篇之中,月经历了初升、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从结构上而言,这轮月是一条线索,将整首诗中的意象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考中,月既是永恒,又是美好。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相思中,月既是载体,也是见证者。
    内容上,诗人笔下的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诗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作者还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作者还以“月”抒发作者对生命意义感悟出的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样颓废消极,而是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的积极。
    23.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24.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或者诗人虽然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在平时要加强对学过课文,尤其是名篇的记忆、背诵和默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先分析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然后抓住题干中“人生感悟的差异”一语,对两首诗中抒发人生感悟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才归纳作答。
    《邺都引》,开始写魏武生前草创大业,继而写他的文韬武略、治国有方,把他一生的伟绩很简洁地概括于“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四句诗中。“城郭为墟人代改”以下四句着重突出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曹操能够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辟一邺都繁华之地,而他身后的人们却无法维持邺都的繁荣,可见魏武确实高人一筹,后世多不可与之相提并论。所以第一首诗中划线句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意思是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大自然是永存的,绵延久长的人类和大自然是都是永存的,由此可看出作者的积极乐观心态。
    2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错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思是“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B。
    26.D
    27.(1)在内容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意思是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看到长江送走一波一波的流水,写出了江月年年等待却又未等到的现状,传达了孤寂怅惘的情怀。(2)在结构上,“待”字承接上文写到的人生代代变化,江月年年不变,江月保持不变,看着人事更迭,似乎若有所等;同时,“待”字开启下文明月楼上的思妇等待泛舟漂泊的游子归来的内容。(3)在艺术上,“待”字运用拟人修辞,将江月人格化,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评价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要整体阅读文本,仔细推敲选项。
    D项,“他们距离远隔而心灵互思的情感”的说法属于曲解文意。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出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和闺妇渴盼远方郎君的相思愁绪。作者只是借“游子”“思妇”两个独立的意象来表达游子思妇这种比较普遍的离愁,但文本中并没有具体写他们“互思”的语句。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的妙处,品味精彩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中“待”字的精妙。这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可先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指出内容上写出了江畔之月苦苦好像在等待一个“归人”,但是年年期待年年失望,表现了一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从结构上看,由江月“待人”引出下文“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衔接自然。从艺术效果来看,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待”字赋予了江月以人苦苦等待的动作和期盼之情,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28.D
    29.①思念之情:思念远方漂泊的游子,情感缠绵、深挚。②无奈之情:同一个明月之下,却是相望不相闻,只愿心随月光看到夫君。③遗憾之情:古人认为雁、鱼能传书,可这传说的好事哪里能实现呢。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错误。“鱼龙潜跃水成文”,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鱼儿出没也只能使水面泛起波纹,是暗示鱼儿不能传书,没有沿着古人的意思使用。
    故选D。
    2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抒发思念之情。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抒发无奈之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抒发遗憾之情。
    30.D
    3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别离的凄楚画面,为中间八句写盼归和最后两句写入梦做铺垫,为全诗定下哀伤的感情基调。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32.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月下奇景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意境优美深邃。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误,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D错误。
    故选D。

    3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赏析诗句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赏析诗句及作用的题,也是对诗歌手法的考查,只是本题考查手法很隐晦,故考生要明确题干的问法,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后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这两句没有写分别的场面,而是写妻子站在楼台遥望的情景。这样写,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抒情基调,为下文的思念埋下伏笔。
    3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首先抓住描述的具体意象,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根据意象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的寓意,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以下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诗人用乐景衬哀情,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33.这二十句诗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无论是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情,还是游子期望回家与思妇团聚的急切及不得回家的怅惘之情,都反映了他们真挚纯真美好的爱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的相望、相思之情其实深蕴着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深层意蕴的能力。“意蕴”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诗歌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解答本题,首先抓住关键词语,领会句中所蕴含的主旨、情感内涵;然后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组织答案,结合创作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本诗中“游子思妇的相望、相思之情”哀而不伤,体现出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其深层意蕴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34.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迷蒙、空灵曼妙的意境美。
    该诗的成就还在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哲思。诗歌前十句营造的清明澄澈意境,引发了诗人的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短暂与永恒、变化与恒久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
    该诗还将人世间永恒的离愁别绪融于春江花月夜的美妙画卷之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对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抒写。诗人运用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等实实虚虚的意象,将一种相思、万家别情通过景物、场景、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既具有画面的形象感,又具有时空的立体感,让所有产生过离情别绪的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真切的代入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考生应结合作者作诗的时间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来理解本诗,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课外有关古诗的知识。解答此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人物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
    整首词的意思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好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珠。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好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35.     形容词,值得怜悯,哀怜     形容词,可爱     形容词,可惜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可怜楼上月徘徊,形容词,值得怜悯,哀怜。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     
    可怜九月初三夜,形容词,可爱。译文“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形容词,可惜。译文“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36.     动词,辗转     形容词,凄楚缠绵态     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     动词,犹豫不决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江流宛转绕芳甸,动词,辗转,译文“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形容词,凄楚缠绵态,译文“这凄楚缠绵的绝代美人啊,只得被缢死在马前”。
    可怜楼上月徘徊,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译文“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
    37.这八句依次摹写了春、江、花、月、夜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幽美深远的春江花月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38.意境特点:壮丽高远、幽美恬静、空灵梦幻。内在意蕴: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9.C

    【解析】3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意境的特点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前八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从中找出作者笔下的客观物象就是诗歌的意象。描绘意境时,要把意象融入到描写的文字,借助联想和想象,形成有画面感,语言要生动形象,还要注意展现春江花月夜壮丽高远、幽美恬静、空灵梦幻的特点。
    3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结合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描摹画面,体会意境和内涵。
    分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概括出“壮丽高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概括出“空灵梦幻”;“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概括出“幽美恬静”。
    诗句的内在意蕴就是指作者的情感,这八句,作者首先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然后描绘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最后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融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故选C。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40.(1)A   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2)“月”在文中起了线索的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选项“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的说法错误。用简单的数学九九乘法表一算,四句一换韵,总共三十六句,所以共换九韵,而不是“共换八韵”。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意象,品味其表达作用的能力。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景物描写的基本做题方法:首先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其次就是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手法,进而结合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旨意。题干要求回答:“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这首《春江花月夜》,全文重点的意象就是“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月亮与潮水一起涨;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到月的消失,有一个时间的转换、岁月的更迭感,从结构来是串联全诗的线索;同时,月亮的深沉起落的描写,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交相辉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具有人生哲理思考意蕴的句子,与月的起落浮沉相映衬,情景交融,加深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41.托物寓情、象征、互文、设问,抒发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42.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43.C

    【解析】41.本题主要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写出了思妇与离人的相思之苦。
    4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人物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是写游子,表现出游子的漂泊不定,羁旅之苦;“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相思之苦。
    43.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写了思妇在家辛苦劳作,不得休息,禁不住对在外漂泊的游子暗生埋怨”错误。“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故选C。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4.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清动人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45.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解析】4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对景物形象的理解。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
    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分离,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别”是事件,表明是离别,“楼台”是别离的地点,“望”是女子的动作,可见其不舍。据以上分析解答即可。
    4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展开:首先点明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技巧是如何体现的,最后结合诗句说明其表达的效果。
    本题:
    重点写理解之后主人公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难理解。至于表现手法,就要结合抒情的手法进行考虑。诗中写到了“燕、蜂、桃李”等景物,并且把画面进行渲染,烂漫的春季,景色宜人,而主人公心绪并非像景物一样美好。另外,“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写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回来,于是精心打扮,可是最终还是失望,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也便发生着变化。作答的时候,先答感情,再答手法。
    46.【观点一】前后脱节。诗歌前半部分的16句话借美景抒写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抒写游子思妇的惆怅感伤。前面的哲理和后面的抒情缺少逻辑关联,不能合为一个整体。
    【观点二】全诗浑然一体,并不脱节。诗歌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美景引发诗人的哲理思考,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以下八句中,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此后,诗人收回思绪,再次欣赏美景:江水东流,只有一轮“孤月”悬于天上。难道她是在等待意中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象,将我们引人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诗歌将景、理、情融为一体,并不脱节。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解答此题,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例如本题中,如果认为从整体结构看前后脱节,就要分析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与这句诗的前后缺少严谨的关联的表现;如果认为全诗浑然一体,不脱节。也要分析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与这句诗的前后相互紧密关联的表现。论述要充分、严密,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47.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是凄清的,斜月是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它“年年望相似”。“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它随着诗人的脉搏跳动,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中,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48.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沉沉”二字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他的相思。“摇情”化静为动,与江水江树一起晃动,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49.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的“望相似”,很自然地把笔触由上文描写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下文描写的人生图景,引出下文对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描写。
    50.“白云……明月楼”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表示离别的景物、处所。用典,“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语句。“谁家”“何处”二句互文,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解析】4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所处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此句于诗来说,在全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由景而感的转折点后的第二个转折点,即由感入情的转折点。很自然的引出后面的个人事件。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5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白云”四句,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用典。“谁家”“何处”二句的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51.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全诗以江为主体”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2.B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错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思是“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故选B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53.①先是(前四句)合写思妇游子的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总领下文;②接着(中间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怀人;③最后(后八句)承“谁家”句,写游子思归。或:写以时间为顺序,从月亮“高悬”到“西斜”,再写到“落下”
    54.(1)第一处“可怜”:①相思不绝,相思益苦;②共守明月,音书难递。(2)第二处“可怜”:①江水流春,春光已老(春已过半);②天各一方,归途迢遥。

    【解析】5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的行文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划分层次,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划分层次,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先是合写思妇游子的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总领下文;接着承“何处”句,写思妇怀人;最后承“谁家”句,“不知乘月几人归”,写游子思归。或:写以时间为顺序,结合诗句内容“月徘徊”“落月复西斜”“落月”分析即可。
    5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概括诗中两个“可怜”所蕴含的不同情感,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可怜楼上月徘徊”,结合后面诗句“应照离人牧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分析,相思不绝,共守明月,音书难递。“可怜春半不还家”,结合“春半”“不还家”分析,春光已老,天各一方,归途迢遥。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55.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艺术手法。首先要读懂整首诗,抓住这两句诗的意象,明确意境特点,分析艺术手法,理清诗人的思想感情。“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帖上拂还来”这两句大意是:渗透着离愁的月色困扰着思妇,任凭她把帘子卷起放下,月光总是卷不走;任凭她把捶衣石拂来拂去,月光还是拂了又来。这两句诗是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56.(1)主要写的是对丈夫远行时的离别场景的回忆及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离“我”而去,到那荒寒的关塞驻守;“我”只能伫立在高高的楼台上,遥望与“我”离别的丈夫,可是哪里能够望得到呢。(2)“催”“寄”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催开了桃李,思妇的心随着音乐飞到边塞,飞到了丈夫身边。(3)B
    【详解】(1)第一句,“关塞”点明丈夫的去处,“年华早”说明丈夫离开的时候还很年轻,二人可能新婚不久;第二句,“楼台”点明望夫之地,“别望违”说妻子遥望丈夫,可是丈夫已经远去,再也望不到离别的身影。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诗句写的是对与丈夫离别的场景的回忆及对丈夫的思念。(2)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丈夫的浓浓的情意竟然让桃花、李花都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思妇的心随着远处传来的悠扬的乐声一起飘到丈夫的身边。学生在此基础上即可明确“催”和“寄”形象地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一片深情。(3)B项,“满”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故选B。
    57.BE
    58.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人生热爱与肯定,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
    E.“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故选BE。
    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分析作答。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59.(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60.《望月怀远》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春江花月夜》揭示了人类代代相传、宇宙无穷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59.“生”在两首诗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诗句来理解。《望月怀远》的“生”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过程,形象、生动;《春江花月夜》中的“生”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60.“望月怀远”题目本身已揭示诗歌的情感:相思之情。《春江花月夜》表达的情感,要抓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来感悟。
    61.“徘徊”指光影明灭不定。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62.白云与游子都漂泊不定。这便使诗歌由上面的写景自然过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妇。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间接抒情:通过“白云”“扁舟”“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63.运用以景结尾方式。诗人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解析】61.此题考查诗歌的语言之“炼字”。“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使用的修辞、表达效果等。此题主要考虑其“生动”性。
    62.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结合诗句很容易作出判断。如,“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通过“白云”“扁舟”“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63.以景结情属于间接抒情。作答时,必须弄清楚作者为什么写景,景中含有怎样的情。其作用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词篇章结构知识讲解与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词篇章结构知识讲解与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提问常见用语,答题思考方向,答题常用术语,答题基本格式,古诗行文思路,题型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词知识分题材讲解与练习(共8类题材)(讲解与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词知识分题材讲解与练习(共8类题材)(讲解与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思乡怀人,赠友送别,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山水田园,爱国忧民,壮志抒怀,感慨时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练习-杨炯(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练习-杨炯(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赏析尾联,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