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 (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2 李白乐府诗(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2 李白乐府诗(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 李白乐府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李白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诗人自己也认为擅长乐府,晚年还把古乐府之学传授给好友韦冰的儿子。李白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多为旧题乐府。这些诗和前人创作已经形成的传统题材、主题、气氛、节奏有紧密联系。如《陌上桑》《杨叛儿》等内容与古辞相同,《白头吟》写卓文君故事,与本事紧密相连。《玉阶怨》明显是模拟谢朓的同题作品。即使像《丁都护歌》似乎与原曲主题无关,但诗中仍有“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说明创作时对原乐曲的悲惨意境有深切的联想。李白乐府诗包括《静夜思》《宫中行乐词》等新题乐府在内,几乎都是写思乡、饮酒、失意等传统题材的,而且在表现这些题材时,总是将个别特定的感受转化为普遍传统的形象表现出来。例如《战城南》,有汉乐府本辞,经过梁、陈的吴均、张正见以及唐初卢照邻的创作,已经形成描写北方战争悲惨形象的特定内容。尽管李白的《战城南》可能是对唐代某一战争的独特感受,也写到一些具体的地名,但很难考证出写的是具体哪一次战争,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某个特定战役的反映,而是自古以来北方战争的集中概括,与古辞主题相同。又如《将进酒》的主题也与前人之作类似,但李白诗中充满乐观豪迈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合理的极度夸张使黄河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其文笔纵横驰骋,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方向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再也无法在这一旧题内超越他的水平。李白的乐府诗多表现出浑成气象,多用比兴手法,不显露表现意图,这在一些代表作杂言乐府中尤为明显。同时,他又把瑰丽奇幻的想象注入这些作品,使乐府旧题获得新的生命。这些特点造成李白许多乐府代表作至今存在很大的认识分歧。妙处还在于这些乐府可以允许有的人认为有寄托,有的人认为没有寄托,所以胡震亨说:“乐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间。”但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对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如《蜀道难》的主旨和寓意是历来分歧最大的,前人作品中,阴铿的《蜀道难》已有“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的思想,唐人姚合也认为李白《蜀道难》乃因功业无成而作。由此可以明白李白在诗中再三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极度夸张,正是寄寓着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无门而郁积的强烈苦闷。李白现存的乐府代表作,大都是出蜀以后追求功业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初入长安失意而作的居多。《梁甫吟》原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隆中之作,李白选用此题表明自己亦未出山。作品开头就说:“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可知尚未见过明主。诗中用雷公、玉女、阍者等神话中的形象以喻张垍等小人,写出了自己初入长安被小人阻于君门之外的激愤心情。后期的《北风行》则一开头用极度夸张的形象渲染严酷气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最后又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样极度夸张的比喻,将思妇失去丈夫后的深切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李白把旧题乐府发展到顶峰,对旧题乐府作了辉煌、伟大的完成和结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用乐府旧题写出超越李白的作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擅长乐府诗,在题材和主题方面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使后人无法超越。B.李白《战城南》可能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感受,但也概括了自古以来北方战争的悲惨形象。C.李白乐府诗比兴和想象的运用给读者带来了无法消除的认识分歧,但这恰是其妙处。D.李白《北风行》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与其前期乐府诗风格迥异。答案 B解析 A项李白在题材和主题方面没有创新。C项“无法消除的认识分歧”错,原文说“但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对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D项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是李白乐府诗的一贯风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论证,得出了李白将旧题乐府发展到顶峰的结论。B.文章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李白乐府诗在旧题内让后人无法超越的观点。C.文章引用阴铿同题诗句,印证了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寓意可以有一致的认识。D.文章以为读者介绍李白乐府为目的,观点鲜明,材料丰富,娓娓道来,雅俗共赏。答案 B解析 文章并未运用引证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拓独特新颖的文学题材,或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深入开掘并超越前人,这都是诗歌创作取得成就的途径。B.李白擅长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除了源于他瑰丽奇幻的想象力之外,也出于表达他强烈深厚的情感的需要。C.结合李白出蜀之后追求功业却不遇明主的人生际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乐府诗代表作中隐含的主旨和寓意。D.李白对旧题乐府作了辉煌、伟大的完成和结束,这意味着后世的乐府创作再也没有多少开拓的空间与价值。答案 D解析 不能说后世的乐府创作再也没有多少价值。(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丁都护歌①李 白云阳上征去②,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③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④,掩泪悲千古。注 ①丁都护歌: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②云阳:今江苏丹阳。上征:往北行舟。③吴牛喘月:吴牛,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④芒砀:大而多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阳”二句写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与后文纤夫的劳苦形成鲜明的对照。B.“吴牛”二句运用典故,既点出了时令特征,又巧借吴牛来写纤夫,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C.“万人”二句写众劳工身似磐石,毫无自由地劳作,还要把采得的石料尽送达江边。D.全诗层层深入,言近旨远,语句深挚,笔调沉郁,与李白一贯的清新浪漫的风格迥然不同。答案 C解析 “写众劳工身似磐石,毫无自由地劳作,还要把采得的石料尽送达江边”错,“万人”二句是写劳工凿取巨石,却没办法很快送达江边,极言其劳役之艰苦。2.全诗围绕一“苦”字来写,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纤夫之苦?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自然环境方面:借“吴牛喘月”典故,写出了气候炎热难耐之苦。生活条件方面:“水浊”二句写水浊如泥浆,纤夫口渴难饮,足见生活条件之恶劣。劳役强度方面:“芒砀”二字极写石料难采,“无由”一句写道阻难行,劳役沉重压身,难以解脱。(2)诗人借描绘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难以摆脱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又以“悲千古”加深沉痛感,并引人深思百姓长期遭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以此揭露了统治阶级不惜民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李 白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①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②,西陵绕越台。湖③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④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注 ①谢客:谢灵运,浙江会稽人。②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③湖:镜湖。④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从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答案 A解析 “堪压谢灵运”错,“偏宜”意为“特别合适”。4.“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②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③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既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④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八①李 白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②。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但求蓬岛药③,岂思农扈春。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注 ①此为李白的组诗作品,作本诗时玄宗皇帝正大力崇道。②“逐日”二句:晋·伏琛《三齐略记》载“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是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十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③“但求”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徐福等诈秦始皇去蓬莱山求神药。5.结合诗歌中间六句,简要概括秦始皇求仙问药带来的危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征卒劳民,十室九空;②作桥伤人,荼毒性命;③耽误农事,影响民生。6.请简要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力尽”和“功不赡”形成对比(答“通过议论,直抒胸怀”亦可),讽刺秦始皇竭尽全力,只落得个千古悲辛的结局。②通过“千载”的感慨,借古讽今,委婉地警戒唐王朝统治者不要因求仙问道而误国。③“功不赡”“悲辛”的结局和开篇秦始皇“震威神”形成强烈的反差,强化了讽喻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2 秤如人心——做秤之道(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小说阅读 单文精练2 “同窗”异景——泰格特《窗》(含解析),共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文精练2 守护英雄——赓续英烈精神(含解析),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