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共11页。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复习任务 1.抓住咏物诗中的语言文字,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作用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③属于轮考点。2020全国Ⅲ卷《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特征分析2017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性格分析 知识图要活动一 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鉴赏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二者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二者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逢南宋,报国无门罢了。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 ①内心耿介,具有苦节 ②战风雨,方成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答案 C解析 “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2.(原创题)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以藜藿作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1.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1)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2)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3)抓住诗歌中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2.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3.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但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活动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颈联思念。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 ①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 ②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 C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 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这两句先讲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我们仅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解析 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与嘱咐中来推测其形象特点。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联、颈联中可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联、尾联中可以读出。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对点练案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2)《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3)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白发三千尺 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二、对点训练Ⅰ.物象综合练(一)(2021·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朱 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答案 C解析 “‘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是说梅花天生具有不同寻常的韵致,与“风露冰雪”无关。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解析 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词人的理想品格。(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题小松[唐]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小 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其成材之难。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出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C.《小松》第二句中的“出”字,承前是“刺”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出小松由小变大的变化过程。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之人不关心人才成长。答案 A解析 “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几变”,是夸大桃李变化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5.两首诗中小松的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相同点: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②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③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2)不同点:《题小松》中,小松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小松》中,小松淹没在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解析 《题小松》:开篇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后面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写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这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随着时日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已经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并且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Ⅱ.人物形象综合练(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遣悲怀三首[注](其一)元 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之意。B.“百事乖”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从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C.中间四个叙述句用笔干净,刻画人物传神,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以及怀念的深情。D.尾联写诗人虽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和妻子共享的遗憾,传达出极其悲痛凄苦的内心感情。答案 B解析 “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从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错。“百事乖”是说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艰苦生活的简括。7.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③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解析 颔联的意思是“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白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的意思是“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东 望赵嘏[注]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注 赵嘏: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唐文宗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落第,滞留长安。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楚江”“草堂”“洲”“船”皆是想象中的故园风景物事。B.“两见梨花”即在长安两次见梨花开放,暗示作者离家已经两年。C.此诗写于寒食节,颈联中的“微绿”正是早春山川草木萌发之景。D.尾联写出了同郡故人中第后,拿着自己的诗作望空吟诵的欣喜之情。答案 D解析 “望空吟诵的欣喜之情”错,此处是说诗人沉浸在落第后的失意中。9.《唐才子传》说赵嘏为人“豪迈爽达”,有人认为这首诗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阐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同意。①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写于诗人落第后滞留长安时,抒发出落第后的悲伤失意以及思念故园之情,情感低回婉曲,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②颔联中的“归不得”“潸然”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其情感并非“豪迈爽达”。③颈联中的“斜阳”“山当寺”“月满川”等意象,渲染出寂寥落寞的氛围,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一面。④面对同郡故人中第的场景,诗人内心没有乐观旷达,而是沉浸在落第后的失意中,也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解析 “豪迈爽达”指洒脱豪放,爽朗通达。首先结合题目和注释可知,这首诗写于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之时,诗人东望抒发的是落第后的悲伤失意以及思念故园之情,情感低沉,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首联对“楚江”“草堂”“洲”“船”等家乡故园风景物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中“两见梨花”即在长安两次见梨花开放,暗示作者离家已经两年,“归不得”“潸然”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这两联都是抒发思乡之情,其情感并非“豪迈爽达”。颈联选取的意象“斜阳”“山当寺”“微绿”“月满川”是柔和委婉的,营造出来的意境也是寂寥落寞的,不属于“豪迈爽达”一类。尾联前句写同郡故人中第的场景,后句写自己独自向天吟诗的孤独寂寞之情,也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8 比较赏析(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咏物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7 赏析表达技巧(二)(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6 赏析表达技巧(一)(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