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重难点02 教材基础实验(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2 教材基础实验(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跨学科实践活动新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02 教材重要基础实验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技能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在中考中实验技能的考查率为100%。中考以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着重考查常见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化学实验操作中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正确和规范、化学实验中不良操作的后果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及突发事故处理分析、药品及试剂的取用与注意事项以及过滤、气密性检查、蒸发、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基本的实验技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中考改革的力度加大,单独考查实验技能的试题将会减少,综合程度将会加大。
2022版新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新增
4.燃烧条件的探究。
5.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9.跨学科实践活动(原则上从学习主题5中选择,所用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10%)新增。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⑧的名称。
①试管;②酒精灯;③铁架台;④长颈漏斗;⑤锥形瓶;⑥分液漏斗;⑦集气瓶;⑧水槽。
2.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反应物状态(固固型或固液型)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3.常见气体的制取(O2、CO2、H2)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为B(填字母,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为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3)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为D(或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4)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为__D(或E)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发生装置为D(或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4.其他气体的制取(N2、NH3、CH4、H2S)
(1)实验室用NaNO2和NH4Cl的浓溶液加热制取氮气,发生装置为C。
(2)实验室用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发生装置为D(或E)。
(3)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氨气,发生装置为A。
(4)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取甲烷,发生装置为A。
【特别提醒】
a.用A(或B)装置制取气体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或生成的水倒流使热的试管炸裂。
b.用高锰酸钾粉末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造成堵塞。
c.D装置中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目的是形成液封,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长颈漏斗逸出。
d.A、B装置试管中的导管刚露出橡胶塞即可,目的是方便气体导出。
5.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性质
收集方法
收集装置
举例
优点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
装置F
O2、CO2
可收集较干燥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
装置G
H2、CH4
可收集较纯净的气体
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装置H
O2、H2、CH4
【特别提醒】
a.用F(或G)装置收集气体时,为使收集到的气体更为纯净,应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b.用H装置收集气体时,最佳收集时间为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
c.用H装置收集满氧气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先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6.氧气的性质验证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发出白光,在空气中发出红光,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木炭为何要缓慢伸入集气瓶: 避免氧气从瓶口冲出,使木炭充分反应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完全燃烧) 2C+O22CO (不完全燃烧)
②硫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火焰淡蓝色,在O2中燃烧火焰蓝紫色。
【注意事项】在集气瓶底留一些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 O2SO2
③铁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事项】
①需留水或铺细沙目的 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
②此实验火柴梗的作用是引燃铁丝,铁丝为何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凝聚热量,有利于铁丝的持续燃烧。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3. 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与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4. 步骤: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先向锥形瓶中加入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塞紧双孔橡皮塞,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使液面浸没长颈漏斗末端。
③收集气体。
5.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经集满。(图甲)
6.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图乙)
7.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药品先固后液
③长颈漏斗末端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的原因: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
④使用长颈漏斗的优点:可以随时加液体药品
8.实验中的问题讨论
①将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变浑浊的原因:使用的盐酸浓度过大导致CO2中带有HCl气体。
②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③不用纯的碳酸钙或碳酸钠粉末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④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能溶于水(不能完全证明)
(三)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方程式为H2CO3=H2O+CO2↑
【注意事项】
①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三、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新增)
1.实验原理 2H2O2H2↑+O2↑
2.实验装置
甲 乙
【注意】水中常加入少量H2SO4 或NaOH或Na2SO4,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3.实验现象
通直流电源后,电极表面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或试管)内液面均下降,甲装置c中液面上升,玻璃管(或试管) a、b 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正、负极产物的检验
①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则说明产物是氧气。
②负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若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则说明产物是氢气。
5.实验结论及推论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③电解水产生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的坐标曲线如图所示,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推出它们的质量比约为1∶8。
6.实验问题分析:
①电解水时,若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可能的原因有: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氢气稍大;氧气具有氧化性,部分氧气将电极氧化而消耗;正极未完全放入玻璃管中,使氧气泄漏等。
②如何让电解水实验中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
a把电解液的温度控制在25℃以上,减少氧气的溶解度。
b让电解液的浓度适当高一点,也可以减少误差。
c调节盛氢气、氧气与电解液的管内液面在一个水平高度上
③有时收集的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氢气时,可能只发出爆鸣声,而看不到蓝色火焰
④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7.从微观认识水的电解过程
a.电解水的过程可用图2表示,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 。
b.图3表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属于单质的是H2、O2 ,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
四、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论】
①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①③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③④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实验注意事项】
(1)对剩余的白磷要进行回收,方法是先把热水到掉,再倒入冷水,用镊子取回即可。
(2)五氧化磷处理,对试管中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加入热水使其生成磷酸,再加入碳酸钠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即可。不要倒入冷水,由于五氧化二磷与冷水反应生成偏磷酸,偏磷酸有毒。
【实验问题分析】
1.白磷燃烧会产生白烟,飘洒在空气中污染空气,白磷燃烧生成物溶于水造成水污染。
2.铜片上的红磷有可能会燃烧。由于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通过铜片传给红磷,使红磷的温度达到
其着火点,使红磷燃烧。
【实验改进】
(1)白磷在试管中燃烧,用气球缓解气体的受热膨胀,防止将橡皮塞冲出。
(2)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及时处理,既能让学生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又能减少白磷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3)对白磷和五氧化二磷进行了回收和处理。
(4)实验操作简单,节约时间,现象明显,更直观、更安全。
五、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探究点一 金属的物理性质
【实验步骤】
(1)用砂纸分别将镁、铝、铁、铜打磨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或白铜片)的硬度。
(3)用导线将电池、小灯泡连成闭合电路,分别用镁丝、铝丝、铁丝、铜丝代替一段导线,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结论】
(1)颜色、光泽
金属
镁
铝
铁
铜
颜色
银白色
银白色
银白色
紫红色
光泽
有金属光泽
有金属光泽
有金属光泽
有金属光泽
(2)铜片的硬度比铝片大,黄铜片(或白铜片)的硬度比铜片大。
(3)小灯泡发光,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探究点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实验步骤】
(1)用干净的镊子夹取一块铜片,用砂纸打磨后备用。
(2)点燃酒精灯。
(3)用坩埚钳夹持打磨好的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变黑。
【实验结论】说明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
2.金属与酸反应。
【实验步骤】
(1)用干净的镊子依次取出金属,用砂纸打磨后分别放入干净的小试管中(金属放人试管中的方法是把试管横放,用干净的镊子把金属放在试管口,然后使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金属缓缓地滑到试管底部)。
(2)向装有金属的小试管中分别倒人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的操作:一手持试管,一手拿下装有酸液的细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手心对着细口瓶的标签,试管倾斜,试管口和细口瓶瓶口紧靠在一起,慢慢倒人适量的酸液,完成后塞上细口瓶的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3)观察试管中的现象。
【实验记录】
金属
实验现象
镁
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
铝
反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仍为无色
锌
反应适中,产生气泡,溶液仍为无色
铁
反应缓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铜
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气体能被点燃,是氢气;铜片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不反应。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设计实验】
(1)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2)把洁净的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记录】
(1)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铁片表面析出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1)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强。
(2)银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弱,由此可以看出,三者的金属活动性为Fe>Cu>Ag。
六、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步骤:
计算;需要食盐8克;需要水42克;即42毫升。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8g,用量筒量取42毫升水。
溶解;先将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将量取的水加入,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装瓶存放;将配好的溶液放入试剂瓶中,注意标签(注明药品的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向外。
2.溶液配制过程误差分析
(1)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质量时的常见错误分析
未调节天平平衡便称量
指针偏左:读数>实际质量
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指针偏左:读数铜>银。向含有AgNO3和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粉首先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完后继续与硝酸铜反应,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如果滤液呈蓝色,则说明锌不足,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单质,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一定含Cu(NO3)2和Zn(NO3)2,可能含AgNO3。
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
7.(2022广东中考)对铁生锈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B. 对比②③可探究:接触水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C. 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D. 对比③④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答案】C
【解析】A.对比①②发现变量为水,所以可探究:接触水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选项错误。
B.无法对比②③,因为有多个变量:水和氧气和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C.对比①④发现变量为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所以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正确。
D.无法对比③④,因为有多个变量:二氧化碳和氧气,是否加热,选项错误。
故选:C。
8. (2022湖南荆州中考)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请回答:
(1)图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四种。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_____。
(3)该实验中量取的水的体积应为 _____mL。(水的密度为1g/cm3)
(4)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标号)。
A. ④②⑤①③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④⑤②③①
【答案】(1)烧杯 (2)加速溶解 (3)47 (4)A
【解析】
(1)图中的玻璃容器除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外,烧杯也是玻璃制作的,故填:烧杯;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固液充分接触从而加速溶解,故填:加速溶解;
(3)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则水的体积是,故填:47;
(4)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是:取药品称量然后在烧杯内溶解配制,如图所示,操作顺序是:④取药品②称质量⑤放入烧杯①倒入相应的水③溶解,故选:A。
9.(2022山东烟台中考)(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稀盐酸均过量)。
(1)试管A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
(2)试管B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是因为反应生成了 (填化学式),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
(3)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试管D中加稀盐酸至过量,始终没有明显现象。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试管D中的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 (写出操作及其现象)。
【答案】(1)红色;
(2)FeCl3;Fe+2HCl=FeCl2+H2↑;
(3)Na2CO3+2HCl=2NaCl+H2O+CO2↑;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1)由于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所以试管A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试管B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是因为反应生成了FeCl3,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是由于铁锈反应完了,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
(3)试管C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4)由于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试管D中加稀盐酸至过量,始终没有明显现象。所以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试管D中的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方案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故答案为:(1)红色;
(2)FeCl3;Fe+2HCl=FeCl2+H2↑;
(3)Na2CO3+2HCl=2NaCl+H2O+CO2↑;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0. (2022辽宁大连中考)化学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从不同角度开展实验活动,验证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
(1)通过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验证。
在实验1中,用滴管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现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依据是______。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_______(不考虑酚酞)。
(2)利用中和反应放热进行验证。
在实验2中,将稀盐酸全部注入试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学由此认为氧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但有的同学不赞同,理由是_______(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盐酸挥发忽略不计):他认为仍利用此装置,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达成实验2目的,实验需要的试剂及用量为________。
【答案】(1) ①. 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即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②.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速反应速率
③. Na+、Cl-
(2) ①.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也能使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 ②. 5mL水
【解析】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烧杯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即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氯化钠,溶液中一定含钠离子和氯离子;
(2)稀盐酸中含有水,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也能使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也能使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故该实验不能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该实验需补充一个实验排除水的干扰,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一个实验中是水,一个实验中是稀盐酸,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实验需要的试剂及用量是5mL水,通过U型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比较,可得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11. (2022辽宁营口中考)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__________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NaOH、Na2CO3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____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答案】(1)HCl+NaOH= NaCl+H2O
(2)红 (3)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
(4) ①. NaCl 、BaCl2、NaOH ②. 无明显现象 ③. Na2CO3(或硫酸钠等) ④. 白色沉淀
(5)CaCO3、BaCO3
【解析】
(1)甲试管中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方程式为:HCl+NaOH= NaCl+H2O。
(2)由于甲试管中装有酚酞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溶液呈碱性,因此一开始溶液显红色,随着稀盐酸加入,当试管中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由于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因此两者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4)做出猜想:乙试管不反应,丙试管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发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混合后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增多,说明丙试管中碳酸钠过量,混合时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上层清液还可能含有氯化钡或碳酸钠,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结合猜想一和二,可知猜想三为NaCl 、BaCl2、NaOH。
设计实验:①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一不成立,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因此滴加过量稀盐酸后无明显现象。
②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三成立,欲证明猜想三成立,只需证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即含有钡离子,因此可以加入含有硫酸根离子或者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如碳酸钠或硫酸钠等,加入后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
③由②分析可知,出现白色沉淀。
(5)由[做出猜想]分析可知,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
12.(2022湖南岳阳中考)小文同学做粗盐(含难溶性杂质)提纯的实验并计算精盐产率,下图是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
(1)操作②过滤后,溶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写一条);
(2)操作③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3)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4)操作①溶解过程中有部分液体溅出,会使所得精盐的产率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答案】(1)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④①②③
(4)偏低
【解析】(1)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操作③为蒸发,蒸发时,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故顺序为:④①②③;
(4)操作①溶解过程中有部分液体溅出,会导致获得精盐的质量偏小,会使所得精盐的产率偏低。
跨学科实践活动(原则上从学习主题5中选择,所用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
13.(2021河北中考)利用如图所示器材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甲:探究水的组成
B.乙: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C.丙: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D.丁: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答案】D
【解析】D项实验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而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故不能完成实验。
14.(2022邢台一模)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铁比铝耐腐蚀
B.酸雨的pH小于7,则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C.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D.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同名磁极
【答案】C
【解析】 A项,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铝在常温下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导致铝比铁耐腐蚀,错误;B项,酸雨的pH小于7,但pH小于5.6的降水才称之为酸雨,错误;C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正确;D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但相互排斥的还有可能是同种电荷,错误。
15.(2022年江西省中考)“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棉花在化学实验中也常被使用。
(1)实验①中棉花、细沙和小卵石在净水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实验②中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烧,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如果加热蘸有水的棉花时间较长,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实验③的目的是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试管c内棉花中放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实验几天后观察到试管_________(填序号)中的铁钉生锈,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答案】(1)过滤(或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等)
(2) 需要可燃物 棉花燃烧(或棉花变黑等)
(3) 作干燥剂(或吸水等) a
【解析】
(1)实验①中棉花、细沙和小卵石在净水中的作用均是过滤,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2)实验②中棉花上蘸有的酒精属于可燃物,能燃烧,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属于可燃物,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如果加热蘸有水的棉花时间较长,水加热后蒸发,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观察到棉花燃烧(或棉花变黑等);
(3)试管c内棉花中放氯化钙,可以作干燥剂,吸收试管中的水分,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试管a中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生锈,试管b中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试管c中铁钉只与空气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16.(2022年云南省中考)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其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
(1)地下水是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结束,可加入___________比较水蒸馏前后的硬度变化。
(3)宇航员一部分生活用氧可通过电解水制得。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玻璃管___________(填“a”或“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4)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能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得到可直接饮用水,其处理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吸附罐中固体颗粒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固体颗粒可选用___________,紫外线灯管照射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如图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用一句话谈谈你对该标志的理解或得到的启示___________。
【答案】(1)混合物
(2) 防止暴沸 肥皂水
(3) b 氢元素和氧元素
(4) 活性炭 消毒杀菌
(5)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应节约用水
【解析】
(1)地下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2)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可加入肥皂水比较水蒸馏前后的硬度变化;
(3)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a管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b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吸附杂质;
紫外线照射可使蛋白质变性,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5)圆象征了地球,每个人手中只有一滴水,暗示大家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大家要节约用水,故填: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应节约用水。
17.[跨物理学科](2022淮安模拟)自制一个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如图,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化学试剂,迅速塞紧单孔橡皮塞,反应产生气体对空气产生推力,空气对小车也产生等大反向推力,使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运动。(已知:小车运动的快慢取决于产生气体的速率大小,小车运动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产生气体量的多少)等质量的下列4种金属粉末和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能使小车运动得又快又远的金属是( )
A.Mg B.Zn C.Fe D.Cu
【答案】A
【解析】等质量的下列4种金属(镁锌铁铜)粉末中,
和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镁的
活动性最强,且产生氢气最多,故能使小车运
动得又快又远的金属是镁;
故选:A。
18. [跨物理学科]从物质性质、转化、类别、能量、反应的微观本质的视角学习化学是提高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
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分别是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燃料为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某内燃机吸气冲程和做功冲程气缸中微观粒子变化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一种化合物的名称________。
(2)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答案】 (1)水(或甲烷或二氧化碳) (2)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3)1∶2(或2∶1)
【解析】根据图示微粒的构成,反应物为甲烷(一个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和氧气(一个氧气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生成物为二氧化碳(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和水(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反应前有3个氧分子和1个甲烷分子,反应后有1个氧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实际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2。
(1)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甲烷、水、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3)根据图示,反应前有3个氧分子和1个甲烷分子,反应后有1个氧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实际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3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03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03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讲义) 回归教材重难点10 酸和碱-【查漏补缺】,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10酸和碱-查漏补缺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10酸和碱-查漏补缺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讲义) 回归教材重难点09 溶液-【查漏补缺】,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09溶液-查漏补缺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09溶液-查漏补缺中考化学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