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01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02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O-16Mg-24,基础实验题,流程及推断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4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4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3分)传统手工豆腐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泡豆磨浆 B.过滤豆浆
    C.卤水点浆 D.包压成型
    2.(3分)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
    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3.(3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H2O
    C.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实现零碳排放
    D.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混合而成,是一种新型碳单质
    4.(3分)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资源
    ①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
    ②进行液体加热实验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
    ①我们应该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
    ②淡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
    C.化学与环境
    D.化学与生活
    ①城市的公共交通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②工业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持。
    ①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A.A B.B C.C D.D
    5.(3分)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硬水中含较多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C.进入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D.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遇冷液化的水蒸气
    6.(3分)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天宫课堂”中进行了太空泡腾片(由碳酸氢钠、酸和香料等组成)实验。下列对应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
    A
    向水膜中继续注入水,形成水球浮在空中
    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B
    将水溶性颜料注入,整个水球呈美丽的蓝色
    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C
    将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充满气泡并变大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CO2气体
    D
    靠近水球,闻到阵阵香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A.A B.B C.C D.D
    7.(3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承担家庭劳动,下列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天然气灶炒菜
    天然气燃烧放热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C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D
    活性炭包放入运动鞋中除臭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A.A B.B C.C D.D
    8.(3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1~13号属于金属元素,14~18号属于非金属元素
    B.12号元素的离子符号为Mg+2
    C.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
    D.13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9.(3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与手性分子有关。手性分子的化学式相同,但性质不同,如图中柠檬烯(C10H16),一种结构的柠檬烯闻起来是柠檬味,其对称结构的柠檬烯闻起来是橘子味。下列有关柠檬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柠檬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B.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88.2%
    C.柠檬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4
    D.一个柠檬烯分子由10个碳原子和16个氢原子构成
    10.(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CO(CO2):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D.CaO(CaCO3):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11.(3分)利用氧气传感器对微粒的运动进行探究(如图甲)。按以下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实验:①塑料瓶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段能说明氧分子被分解
    B.Q点氧气体积分数最低约为30%
    C.PQ段的体积分数明显下降,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NP段和MN段的体积分数变化情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12.(3分)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除去水中的泥沙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异常情况
    测定结果大于
    未看到火星四射
    滤液浑浊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红磷过量
    B.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C.可能是滤纸破损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氢化氧气体
    A.A B.B C.C D.D
    13.(3分)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器1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B.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C.反应器2中消耗和生成的个数比为1:1
    D.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
    14.(3分)下列四个图像与对应描述不相符的是(  )




    A.水通电,电解生成两种气体的体积变化
    B.加热31.6g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C.等质量的三种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的同种稀盐酸反应时,CO2质量的变化
    D.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题有3个小题,共13分,每空1分。)
    15.(5分)化学在防疫的灭菌与消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使用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    。
    (2)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防疫常态。生产医用口罩的过程中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环氧乙烷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3)二氧化氯(ClO2)是日常消杀措施中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制取的一种原理是:Cl2+2NaClO2=2ClO2+2X,则X是由    构成(用离子符号填空)。
    (4)戊二醛(相对分子质量为100)也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注“—”碳原子氧原子、“||”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试计算:
    ①戊二醛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②   g戊二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0g。

    16.(4分)北京冬奥会是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碲化镉可用于制作薄膜太阳能电池,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墙使用了大量碲化镉发电玻璃。

    (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镉、碲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碲、镉元素不是同一元素的根本原因是    。
    ②碲元素属于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它有多种化合价,其中Te2O5读作   。
    (2)下列发电方式也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
    B.燃煤发电
    C.潮汐发电
    17.(4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和提供的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药品: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过氧化氢溶液
    (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条件之一。
    A、C中均放入一小块白磷和80°C热水。打开K1,关闭K2,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能证明实验一目的的现象是:   。
    (2)实验二: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小阳和小红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重新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同上,K1、K2均打开,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均可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全表格中的①②③:

    小阳
    小红
    A
    C
    A
    C
    固体
    白磷
    白磷
    白磷
    ②   
    液体
    80℃热水
    ①   
    80℃热水
    ③   

    三、计算题(本题有1个小题,共10分。)O-16Mg-24
    18.(10分)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0.6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图)。
    (1)夹持镁条燃烧的仪器名称是    。
    (2)镁条燃烧的现象是    。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理论上,0.6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0.6g,原因可能是    。

    四、基础实验题(本题有1个小题,共12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19.(12分)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   。
    (2)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选用A、F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某气体只能用D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    。
    a.能与水反应
    b.能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
    c.密度与空气接近
    (4)若连接B、H、I装置进行实验时,I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可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若选用H、G组合收集干燥的氢气,氢气应从    端通入(选填管口字母序号“m”或“n”)。

    (6)图1实验点燃氢气前,需    。点燃后,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水是由    组成。
    (7)图2实验测得V(a):V(b)=1:2,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    (填字母序号)。
    a.氢气、氧气的密度
    b.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c.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
    (8)早在1783年,拉瓦锡用如图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加,拉瓦锡研究并判断铁转化为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氢气
    B.铁在该实验中起催化剂作用
    C.实验中水蒸气减少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
    D.该实验推翻了“水是单一元素物质”的观点
    五、流程及推断题(本题有2个小题,共12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20.(6分)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同一种常见元素。其中,只有A为单质,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D与其它四种物质类别不同,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D的化学式为    。
    (2)写出反应B→E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E→B,在工业上的用途之一是    。
    (4)比较A→B和A→C两个反应,能得到的结论是    。
    (5)B→C的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1.(6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氢能,可实现我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图1是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示意图。

    (1)图1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电解水的过程是由电能转化为    (填“化学能”或“热能”)。
    (2)图1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图2是催化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过程的中先产生CO和氧、氢原子中间产物,再进一步作用生成甲醇(CH3OH)和水。说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 (甲醇)和H2O的化学方程为    。
    (4)该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    (填字母序号)
    A.碳的转化利用
    B.减少碳排放
    C.减少白色污染
    六、实验探究题(本题有1个小题,共11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22.(11分)实验探究一:探究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
    【查阅资料】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时,人会有心跳加快、困乏、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恶心等症状;体积分数为5%时,会有呼吸不畅、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症状:体积分数为10%时,会有严重缺氧、丧失意识、昏迷等症状。
    【提出问题】在没有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如何检验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
    【设计实验】依据CO2的性质,设计检验方法。

    性质CO2
    检验方法
    预期现象
    方法1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用燃着木条检验
    燃着木条熄灭
    方法2
    与水反应
    用X溶液检验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方法3
    与石灰水反应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根据方法2的预期现象推断,所需试剂X是    。
    【配制样品】常温常压下,配制CO2体积分数不同的气体样品。
    (2)收集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含CO2   %的气体样品;收集2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含CO2   %的气体样品。
    【进行实验】常温常压下,集气瓶和试管中盛有空气或CO2气体样品,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方法序号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实验过程



    空气
    正常燃烧
    溶液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含CO21%的气体样占
    正常燃烧
    溶液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含CO25%的气体样品
    正常燃烧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应用】
    (3)从灭火原理分析,方法1中均没有出现“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是    。
    (4)1班有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小陈同学想用上述实验方法检测教室内CO2气体的含量,他应该选用的方法是    (填方法序号)。
    (5)2班小昱同学收集了教室中的气体,尝试用方法2进行实验,发现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推测此时教室中CO2的含量可能为    。(填字母序号)。
    A.1%以下
    B.1%
    C.1%﹣5%
    D.5%以上
    实验探究二:探究CO2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为减少CO2的不利影响,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小霏同学做如下2个实验。
    【实验1】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CO2体积/mL
    I00
    99
    93
    90.5
    89
    88
    (6)图1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由上表数据分析:①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    。
    ②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    (填“水”或“食盐水”)。
    (8)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    (写出1点即可)。
    【实验2】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9)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14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4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3分)传统手工豆腐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泡豆磨浆 B.过滤豆浆
    C.卤水点浆 D.包压成型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泡豆磨浆,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过滤豆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卤水点浆,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包压成型,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3分)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
    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分析】A、酒精灯内有酒精蒸气,用嘴吹灭时,会把火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
    B、酒精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可以有效的隔绝空气,灭火;
    C、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注意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D、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
    【解答】解:A、酒精灯内有酒精蒸气,用嘴吹灭时,会把火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故A错误;
    B、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可以有效的隔绝空气,灭火,操作正确,故B正确。
    C、实验中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故C错误;
    D、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试管会骤冷而破裂,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3.(3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H2O
    C.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实现零碳排放
    D.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混合而成,是一种新型碳单质
    【分析】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结合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燃烧产物是水,实现零碳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是一种新型碳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资源
    ①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
    ②进行液体加热实验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
    ①我们应该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
    ②淡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
    C.化学与环境
    D.化学与生活
    ①城市的公共交通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②工业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持。
    ①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安全知识来分析;
    B、根据能源的知识来分析;
    C、根据环境污染与防治来分析;
    D、根据硬水软化以及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A、①煤气泄漏不应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以防发生爆炸;②进行液体加热实验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或他人,说法均错误,符合题意;
    B、①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②淡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说法均正确,不合题意;
    C、①城市的公共交通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②工业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持,说法均正确,不合题意;
    D、①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说法均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5.(3分)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硬水中含较多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C.进入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D.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遇冷液化的水蒸气
    【分析】A、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
    B、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干冰易升华吸热分析。
    【解答】解: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A说法不正确;
    B、硬水中含较多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不利于人体健康,故B说法不正确;
    C、久未开启的菜窖可能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但二氧化碳没有毒,故C说法不正确;
    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出现白雾现象,看到的白雾是遇冷液化的水蒸气,故C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加强对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3分)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天宫课堂”中进行了太空泡腾片(由碳酸氢钠、酸和香料等组成)实验。下列对应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
    A
    向水膜中继续注入水,形成水球浮在空中
    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B
    将水溶性颜料注入,整个水球呈美丽的蓝色
    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C
    将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充满气泡并变大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CO2气体
    D
    靠近水球,闻到阵阵香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水球处于失重状态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D、根据分子在不停运动,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闻到香味进行分析。
    【解答】解:A、从水袋中挤出水,形成水球漂浮在空中,水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是因为处于失重状态,故A说法错误;
    B、将水溶性颜料溶于水球,水球呈美丽的蓝色,是由于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故B说法正确;
    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充满气泡并变大,故C说法正确;
    D、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闻到香味,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盐的化学性质,溶液的概念等,注意理解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7.(3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承担家庭劳动,下列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天然气灶炒菜
    天然气燃烧放热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C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D
    活性炭包放入运动鞋中除臭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天然气性质来分析;
    B、根据氧气是不易溶于水来分析;
    C、根据缓慢氧化来分析;
    D、根据活性炭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用天然气灶炒菜,是因为天然气燃烧放热,故说法正确;
    B、氧气是不易溶于水,向鱼缸中不断通入空气,从而在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满足鱼虾在水中生存对氧气的需求,故说法错误;
    C、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过程中物质发生了缓慢氧化,生成可被植物吸收的肥料,故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鞋中异味,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燃烧放热、氧气性质、缓慢氧化以及活性炭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3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1~13号属于金属元素,14~18号属于非金属元素
    B.12号元素的离子符号为Mg+2
    C.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
    D.13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元素符号左侧表示原子序数,元素符号下方为元素名称,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A.11~13号元素分别为:钠、镁、铝,三个字均带有“钅”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14~18号元素分别为:硅、磷、硫、氯、氩,五个字带有“石”或“气”字旁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B.12号元素为镁,易失去原子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故错误;
    C.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单位为“1”,不是“g”,故错误;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表示为原子,13号元素为Al,核外电子数为13,表示铝离子,不能表示铝原子,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原子结构知识即可解答。
    9.(3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与手性分子有关。手性分子的化学式相同,但性质不同,如图中柠檬烯(C10H16),一种结构的柠檬烯闻起来是柠檬味,其对称结构的柠檬烯闻起来是橘子味。下列有关柠檬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柠檬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B.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88.2%
    C.柠檬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4
    D.一个柠檬烯分子由10个碳原子和16个氢原子构成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柠檬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柠檬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1×16=136,故A正确。
    B、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88.2%,故B正确。
    C、柠檬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6)=15:2,故C错误。
    D、柠檬烯是由柠檬烯分子构成的,1个柠檬烯分子由10个碳原子和16个氢原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CO(CO2):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D.CaO(CaCO3):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能与灼热的木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3分)利用氧气传感器对微粒的运动进行探究(如图甲)。按以下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实验:①塑料瓶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段能说明氧分子被分解
    B.Q点氧气体积分数最低约为30%
    C.PQ段的体积分数明显下降,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NP段和MN段的体积分数变化情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解答】解:A、乙中MN段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瓶口向上敞口放置,氧分子由于运动进入空气中,不能说明分子被分解(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发生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B、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Q点氧气浓度最低,此时Q点氧气体积分数最低约为21%,该选项不正确。
    C、PQ段氧气体积分数显落下降,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温度较高,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该选项不正确。
    D、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进入空气中的氧分子的速率增大,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3分)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除去水中的泥沙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异常情况
    测定结果大于
    未看到火星四射
    滤液浑浊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红磷过量
    B.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C.可能是滤纸破损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氢化氧气体
    A.A B.B C.C D.D
    【分析】A、红磷应该过量,才能够耗尽氧气,实验结果更准确。
    B、未看到火星四射,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C、滤液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A、红磷应该过量,才能够耗尽氧气,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不正确。
    B、未看到火星四射,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该选项正确。
    C、滤液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该选项正确。
    D、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该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3分)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器1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B.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C.反应器2中消耗和生成的个数比为1:1
    D.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反应器1中发生的反应是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器2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生成水与甲烷的质量比为(18×2):16=9:4,说法错误;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器2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则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分子与生成甲烷分子的个数比为1:1,说法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可知,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3分)下列四个图像与对应描述不相符的是(  )




    A.水通电,电解生成两种气体的体积变化
    B.加热31.6g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C.等质量的三种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的同种稀盐酸反应时,CO2质量的变化
    D.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分析;
    B、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分析;
    C、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表面积分析;
    D、根据红磷与氧气的反应分析。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故A正确;
    B、由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可知,每316份质量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会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所以加热31.6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生成3.2g氧气,则固体的质量慢慢减小,最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1.6g﹣3.2g=28.4g,故B正确;
    C、等质量的三种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的同种稀盐酸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但粉末状的反应时间最短,其次是颗粒状的反应稍长,块状的反应时间最长,故C错误。
    D、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大量的热,瓶内压强增大,由于消耗了氧气,恢复到室温时容器内压强的变化比开始时要低,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二、填空题(本题有3个小题,共13分,每空1分。)
    15.(5分)化学在防疫的灭菌与消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使用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  是不断运动的 。
    (2)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防疫常态。生产医用口罩的过程中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环氧乙烷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6:1:4 。
    (3)二氧化氯(ClO2)是日常消杀措施中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制取的一种原理是:Cl2+2NaClO2=2ClO2+2X,则X是由  Na+、Cl﹣ 构成(用离子符号填空)。
    (4)戊二醛(相对分子质量为100)也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注“—”碳原子氧原子、“||”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试计算:
    ①戊二醛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5:8:2 。
    ② 50 g戊二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0g。

    【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及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使用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答案为:是不断运动的;
    (2)环氧乙烷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4:16=6:1:4,故答案为:6:1:4;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得X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Na+、Cl﹣;
    (4)①由分子结构图可得,戊二醛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8:2,故答案为:5:8:2;
    ②戊二醛的质量为30g÷=50,故答案为:5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式意义的掌握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难度不大。
    16.(4分)北京冬奥会是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碲化镉可用于制作薄膜太阳能电池,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墙使用了大量碲化镉发电玻璃。

    (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镉、碲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碲、镉元素不是同一元素的根本原因是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
    ②碲元素属于  非金属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它有多种化合价,其中Te2O5读作 五氧化二碲 。
    (2)下列发电方式也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  AC 。(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
    B.燃煤发电
    C.潮汐发电
    【分析】(1)根据元素的概念、元素的分类以及化学式的读法来分析;
    (2)根据是否产生污染物来分析。
    【解答】解:(1)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碲、镉元素不是同一元素的根本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故答案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②碲元素的汉字偏旁为“石”字,属于非金属元素,它有多种化合价,其中Te2O5读作五氧化二碲;故答案为:非金属;五氧化二碲;
    (2)A.风力发电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绿色电力技术;
    B.燃煤发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绿色电力技术;
    C.潮汐发电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绿色电力技术;
    故答案为:A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化学式的读法以及绿色电力技术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7.(4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和提供的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药品: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过氧化氢溶液
    (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条件之一。
    A、C中均放入一小块白磷和80°C热水。打开K1,关闭K2,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能证明实验一目的的现象是: A中白磷燃烧而C中白磷不燃烧 。
    (2)实验二: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小阳和小红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重新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同上,K1、K2均打开,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均可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全表格中的①②③:

    小阳
    小红
    A
    C
    A
    C
    固体
    白磷
    白磷
    白磷
    ② 红磷 
    液体
    80℃热水
    ① 20℃的水 
    80℃热水
    ③ 80℃热水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以及A中通入了氧气,C中没有通入氧气来分析;
    (2)根据小阳的实验中,固体都是白磷,以及A中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来分析;根据小红的实验中,作为对比实验,物质的着火点需要不同,而液体的温度需要相同来分析。
    【解答】解:(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条件之一。
    A、C中均放入一小块白磷和80°C热水,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打开K1,关闭K2,则A中通入了氧气,C中没有通入氧气,能证明实验一目的的现象是:A中白磷燃烧而C中白磷不燃烧。
    (2)实验二: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小阳的实验中,固体都是白磷,要验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而A中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则C中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①填:20℃的水。
    小红的实验中,作为对比实验,物质的着火点需要不同,则除白磷外还可以选择红磷,故②填:红磷;此时物质的着火点已经不同,则液体的温度需要相同,故③填:80℃热水。
    故答案为:
    (1)A中白磷燃烧而C中白磷不燃烧。
    (2)①20℃的水;②红磷;③80℃热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实验的设计,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计算题(本题有1个小题,共10分。)O-16Mg-24
    18.(10分)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0.6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图)。
    (1)夹持镁条燃烧的仪器名称是  坩埚钳 。
    (2)镁条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 。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理论上,0.6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0.6g,原因可能是  反应生成的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

    【分析】镁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解答】解:(1)夹持镁条燃烧的仪器名称是坩埚钳。
    故答案为:坩埚钳。
    (2)镁条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
    故答案为: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
    (3)设0.6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x。
    2Mg+O22MgO
    48 80
    0.6g x

    x=1g
    答:0.6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1g。
    (4)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0.6g,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故答案为:反应生成的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基础实验题(本题有1个小题,共12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19.(12分)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 长颈漏斗 。
    (2)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选用A、F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
    (3)某气体只能用D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  bc 。
    a.能与水反应
    b.能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
    c.密度与空气接近
    (4)若连接B、H、I装置进行实验时,I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5)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可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BD或CD (填字母序号)。若选用H、G组合收集干燥的氢气,氢气应从  n 端通入(选填管口字母序号“m”或“n”)。

    (6)图1实验点燃氢气前,需  验纯 。点燃后,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
    (7)图2实验测得V(a):V(b)=1:2,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  ac (填字母序号)。
    a.氢气、氧气的密度
    b.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c.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
    (8)早在1783年,拉瓦锡用如图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加,拉瓦锡研究并判断铁转化为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实验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氢气
    B.铁在该实验中起催化剂作用
    C.实验中水蒸气减少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
    D.该实验推翻了“水是单一元素物质”的观点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分析;
    (5)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分析;
    (6)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7)根据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8)根据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崔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
    (3)装置D是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能和空气成分反应,密度接近空气密度的气体,故答案为:bc;
    (4)蜡烛燃烧的更旺,说明产生的是氧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则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答案为:2H2O22H2O+O2↑;
    (5)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采用B或C作为发生装置,氢气难溶于水,采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若选用H、G组合收集干燥的氢气,氢气应从n进,故答案为:BD或CD;n;
    (6)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之前需要验纯,点燃后,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答案为:验纯;氢元素和氧元素;
    (7)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氢气、氧气的密度,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故答案为:ac;
    (8)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实验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氢气,正确;
    B.该实验中铁变为氧化物,不是催化剂,错误;
    C.实验中水蒸气减少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和可燃性气体的质量之和,错误;
    D.该实验推翻了“水是单一元素物质”的观点,正确。
    故选:AD。
    【点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
    五、流程及推断题(本题有2个小题,共12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20.(6分)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同一种常见元素。其中,只有A为单质,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D与其它四种物质类别不同,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D的化学式为  H2CO3 。
    (2)写出反应B→E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3)反应E→B,在工业上的用途之一是  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 。
    (4)比较A→B和A→C两个反应,能得到的结论是  反应物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不同 。
    (5)B→C的反应是  吸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根据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同一种常见元素,只有A为单质,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D与其它四种物质类别不同,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E是碳酸钙,碳酸钙和B可以相互转化,B和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A会转化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氧气,D也会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所以D是碳酸,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同一种常见元素,只有A为单质,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D与其它四种物质类别不同,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E是碳酸钙,碳酸钙和B可以相互转化,B和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A会转化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氧气,D也会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所以D是碳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D的化学式为H2CO3;
    (2)反应B→E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反应E→B,在工业上的用途之一是: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
    (4)比较A→B和A→C两个反应,能得到的结论是:反应物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不同;
    (5)B→C的反应是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1)H2CO3;
    (2)CO2+Ca(OH)2=CaCO3↓+H2O;
    (3)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
    (4)反应物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不同;
    (5)吸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1.(6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氢能,可实现我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图1是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示意图。

    (1)图1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电解水的过程是由电能转化为  化学能 (填“化学能”或“热能”)。
    (2)图1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H2O (填化学式)。
    (3)图2是催化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过程的中先产生CO和氧、氢原子中间产物,再进一步作用生成甲醇(CH3OH)和水。说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 (甲醇)和H2O的化学方程为  CO2+3H2CH3OH+H2O 。
    (4)该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  AB (填字母序号)
    A.碳的转化利用
    B.减少碳排放
    C.减少白色污染
    【分析】(1)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图1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H2O。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和H2O。
    (4)该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碳的转化利用、减少碳排放。
    【解答】解:(1)图1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电解水的过程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故答案为:化学能。
    (2)图1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H2O。
    故答案为:H2O。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 (甲醇)和H2O的化学方程为CO2+3H2CH3OH+H2O。
    故答案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CO2+3H2CH3OH+H2O。
    (4)该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碳的转化利用、减少碳排放。
    故答案为: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实验探究题(本题有1个小题,共11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22.(11分)实验探究一:探究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
    【查阅资料】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时,人会有心跳加快、困乏、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恶心等症状;体积分数为5%时,会有呼吸不畅、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症状:体积分数为10%时,会有严重缺氧、丧失意识、昏迷等症状。
    【提出问题】在没有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如何检验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
    【设计实验】依据CO2的性质,设计检验方法。

    性质CO2
    检验方法
    预期现象
    方法1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用燃着木条检验
    燃着木条熄灭
    方法2
    与水反应
    用X溶液检验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方法3
    与石灰水反应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根据方法2的预期现象推断,所需试剂X是  紫色石蕊 。
    【配制样品】常温常压下,配制CO2体积分数不同的气体样品。
    (2)收集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含CO2 1 %的气体样品;收集2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含CO2 5 %的气体样品。
    【进行实验】常温常压下,集气瓶和试管中盛有空气或CO2气体样品,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方法序号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实验过程



    空气
    正常燃烧
    溶液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含CO21%的气体样占
    正常燃烧
    溶液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含CO25%的气体样品
    正常燃烧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应用】
    (3)从灭火原理分析,方法1中均没有出现“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是  CO2的浓度较低不能隔绝氧气 。
    (4)1班有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小陈同学想用上述实验方法检测教室内CO2气体的含量,他应该选用的方法是  2、3 (填方法序号)。
    (5)2班小昱同学收集了教室中的气体,尝试用方法2进行实验,发现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推测此时教室中CO2的含量可能为  CD 。(填字母序号)。
    A.1%以下
    B.1%
    C.1%﹣5%
    D.5%以上
    实验探究二:探究CO2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为减少CO2的不利影响,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小霏同学做如下2个实验。
    【实验1】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CO2体积/mL
    I00
    99
    93
    90.5
    89
    88
    (6)图1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7)由上表数据分析:①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  短时间内CO2溶解的少 。
    ②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  水 (填“水”或“食盐水”)。
    (8)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  海水的酸性增强 (写出1点即可)。
    【实验2】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9)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  有植物油隔离的情况下可以减少CO2在水中的溶解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进行分析;
    (2)根据500mL样品中含有5mLCO2,500mL样品中含有25mLCO2,进行分析;
    (3)根据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含CO21%、5%的气体样品,木条均不熄灭进行分析;
    (4)根据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空气中CO2的含量达到1%或1%以上,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浓度时,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5)根据紫色的石蕊试剂变红色,则说明空气中CO2的浓度达到1%以上进行分析;
    (6)根据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7)根据用排水法收集CO2时,0.5h内收集100mLCO2还剩余98.5mL,等时间内排水集气法收集的CO2体积减小的更快进行分析;
    (8)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进行分析;
    (9)根据有植物油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减小的更慢,无植物油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的更快进行分析。
    【解答】解:(1)方法2中预期的现象为溶液由紫色变色为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则X为紫色石蕊溶液;
    (2)500mL样品中含有5mLCO2,则CO2的体积分数=×100%=1%;500mL样品中含有25mLCO2,则CO2的体积分数=×100%=5%;
    (3)方法1中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含CO21%、5%的气体样品,木条均不熄灭,说明CO2的浓度较低,无法隔绝氧气,则无法达到灭火的效果;
    (4)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空气中CO2的含量达到1%或1%以上;根据表格记录可知方法2中利用紫色石蕊试剂检验CO2浓度时,若紫色的石蕊试剂变红色,则说明空气中CO2的浓度达到1%以上;方法3中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浓度时,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空气中CO2的浓度达到1%以上;故选用方法2、3来检验教室内CO2气体的含量;
    (5)根据表格的记录分析可知若紫色的石蕊试剂变红色,则说明空气中CO2的浓度达到1%以上;故C、D;
    (6)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7)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排水法收集CO2时,0.5h内收集100mLCO2还剩余98.5mL,则说明短时间内CO2溶解较少,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等时间内排水集气法收集的CO2体积减小的更快,则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水;
    (8)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则海水中CO2含量过高会导致碳酸含量增加,海水的酸性增强;
    (9)由图2可知有植物油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减小的更慢,无植物油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的更快,说明在有植物油隔离的情况下可以减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故答案为:(1)紫色石蕊;
    (2)1;5;
    (3)CO2的浓度较低不能隔绝氧气;
    (4)2、3;
    (5)CD;
    (6)CaCO3+2HCl=CaCl2+H2O+CO2↑;
    (7)①短时间内CO2溶解的少;
    ②水;
    (8)海水的酸性增强;
    (9)有植物油隔离的情况下可以减少CO2在水中的溶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9/26 10:32:27;用户:ycjszxcd;邮箱:13401775082;学号:20658143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共33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考化学试卷,共4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