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开州区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重庆市开州区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3分)以下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0m/s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25℃
D.一张纸的厚度是1mm
2.(3分)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3.(3分)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4.(3分)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5.(3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与路程时间无关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7.(3分)小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5cm、2.36cm,这次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43cm D.2.4cm
8.(3分)小亮和小聪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8s的时间内,小聪做变速直线运动
C.8s的时间内,小亮跑的路程更长
D.前2s的时间,小亮跑的较快
9.(3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熔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汽化
10.(3分)如图所示,表示晶体凝固过程的图像是( )
A. B.
C. D.
11.(3分)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路程之比为1:2,时间之比为2:3( )
A.1:1 B.1:2 C.4:3 D.3:4
12.(3分)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B.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C.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5摄氏度
D.该物质在EF段放热,温度降低
13.(3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第15s时的速度相同
B.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甲的速度较小
C.在10s末,乙通过的路程是100m
D.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4.(3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
①热水上方看到“白气”②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③地面上出现结霜④积雪消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3分)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前半程以3m/s的速度前进,后半程以5m/s的速度前进( )
A.3m/s B.8m/s C.4m/s D.3.75m/s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6.(2分)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是 cm,物体A的长度 cm。
17.(2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km/h,合 m/s。
18.(2分)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小明和小华并肩走向考场,以小华为参照物 的。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19.(3分)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20.(3分)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如图),先将白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糖浆,该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后就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21.(2分)冬天,草地上的白霜是 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 (填“吸热”或“放热”)。
22.(2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 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 控制噪声。
23.(2分)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凇”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即寒风)里飘扬的雨滴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热”或“放热”)形成的冰晶。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4题4分,25题6分,26题6分,每空1分,共16分)
24.(4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4)在实验中测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
25.(6分)如图所示,(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当水温升至90℃时,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5min,停止加热,沸腾停止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
该同学根据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有如下发现:
(1)其中图 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 min时的数据。
(4)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
26.(6分)图甲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确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加热
(1)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 。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 ℃,物质处于 态。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冰熔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加热,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5)以下方法中,不能缩短加热时间的是 。
A.提高水的初温
B.减少水的质量
C.调大酒精灯的火焰
D.不改变水的质量和初温,换用更小的烧杯
四、计算题(27题6分,28题6分,29题9分,共21分)
27.(6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6m/s的速度行驶10min,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8000m
(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完成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28.(6分)一客车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54km/h的速度运行了80s,后停车40s,求:
(1)客车在这一地段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客车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9.(9分)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3分)以下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0m/s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25℃
D.一张纸的厚度是1m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5℃;
D、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0.4mm。
故选:C。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3分)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解答】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
B、刻度尺边缘与被测对象对齐,没有歪斜。测量方法得当;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3.(3分)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分析】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再看哪个物体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解答】解:A、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月亮和云朵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月亮是运动的。
B、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为参照物。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根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选择参照物。根据参照物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4.(3分)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分析】先从图象上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比较物体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解:甲图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甲图中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乙图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体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
丙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丙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丁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所以丁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乙和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以及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5.(3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与路程时间无关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解答】解: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任何路程内的速度不变;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
D、A对。
故选:A。
【点评】速度的大小由时间和路程共同决定,即v=,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任何时间、任何路程内的速度不变,这是本题的隐含条件。
6.(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分析】从声音的特性、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等方面对选项中的内容做出分析与判断即可
【解答】解:A、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大小,故A错误;
B、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故C正确;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发声的响度会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特性的辨别、噪声监测仪的认识、声音的传播等,属声学基础题。
7.(3分)小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5cm、2.36cm,这次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43cm D.2.4cm
【分析】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掉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解答】解: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5cm与其余4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6cm,BCD错误。
故选:A。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8.(3分)小亮和小聪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8s的时间内,小聪做变速直线运动
C.8s的时间内,小亮跑的路程更长
D.前2s的时间,小亮跑的较快
【分析】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②时间相同,通过路程的长短可以从图象直接比较得出;
③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解答】解:
A、B、由图象可知,小聪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此两选项均错误;
C、由图象可知。此选项错误;
D、分析图象可知,小亮运动的距离比小聪长。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9.(3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熔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汽化
【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解答】解: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是熔化现象;
B、用久了的灯丝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C、湿衣服变干,是汽化中的蒸发过程;
D、壶嘴冒“白气”。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0.(3分)如图所示,表示晶体凝固过程的图像是( )
A. B.
C. D.
【分析】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解答】解:A、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B、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C、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
D、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晶体、非晶体熔化或凝固图象的分析,首先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出熔化或凝固图象,然后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判断。
11.(3分)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路程之比为1:2,时间之比为2:3( )
A.1:1 B.1:2 C.4:3 D.3:4
【分析】已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的量程和时间关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它们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根据v=可得:
==×=×=3:6。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在解比例关系的习题时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题还可以利用赋值法进行求解。
12.(3分)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B.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C.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5摄氏度
D.该物质在EF段放热,温度降低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解答】解:
A、由图知,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到6min结束,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
C、由图知,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
D、在EF段,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3.(3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第15s时的速度相同
B.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甲的速度较小
C.在10s末,乙通过的路程是100m
D.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1)在s﹣t图象中,15s甲是静止,乙匀速直线运动;
(2)在s﹣t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3)根据图像直接读出10s末乙的路程,由s﹣t图象可得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两物体在15s末相遇,此时甲处于静止状态,乙还在运动。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甲物体在15s时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v甲=0,在15s时,表示乙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甲>v乙,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在10s末,乙通过路程小于100m;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4.(3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
①热水上方看到“白气”②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③地面上出现结霜④积雪消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解答】解:①热水上方看到“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
②冰是固体,变干就是变为了气态,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属于升华现象;
③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放热;
④积雪消融属于熔化,吸热。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正确的判断物态变化,然后结合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15.(3分)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前半程以3m/s的速度前进,后半程以5m/s的速度前进( )
A.3m/s B.8m/s C.4m/s D.3.75m/s
【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根据速度变形公式求出前、后半程用的时间,从而求出全程所用的时间,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根据公式v=可求。
【解答】解:
设半程的路程是s,
由v=得前半程用的时间是t1=,
后半程用的时间是t5=;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3.75m/s。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求解全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6.(2分)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是 0.1 cm,物体A的长度 1.30 cm。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使用刻度尺前应先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物体A左侧与8cm刻度线对齐,右侧在7.3cm处,所以长度为L=6.30m﹣6.00cm=1.30cm。
故答案为:7.1;1.30。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17.(2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90 km/h,合 25 m/s。
【分析】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km/h,读出速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
【解答】解:由汽车的速度计算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v=90km/h=90×m/s=25m/s。
故答案为:90;25。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计的读数以及速度的单位换算,属于基础题。
18.(2分)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小明和小华并肩走向考场,以小华为参照物 静止 的。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声源 处减弱噪声的。
【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小明和小华并肩走向考场,小明相对于小华位置不变,小明是静止的;
(2)禁止汽车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静止;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目。
19.(3分)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8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3 ℃。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知:每一大格代表5℃,每一大格分成5小格,甲温度计的水银柱在4℃以上;
(3)乙温度计的水银柱在0℃以下,示数为﹣3℃。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6;﹣3。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正确读数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要熟练掌握。
20.(3分)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如图),先将白糖 熔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糖浆,该过程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后就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
【解答】解:让白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吸热,等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
故答案为:熔化;吸收。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
21.(2分)冬天,草地上的白霜是 凝华 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这个过程要放热。
故答案为:凝华;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凝华现象,属于基础题。
22.(2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 音色 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 传播过程中 控制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答】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在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
故答案为:音色;传播过程中
【点评】该题考查了同学们对音色的理解和减弱噪声方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23.(2分)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凇”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即寒风)里飘扬的雨滴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形成的冰晶。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
【解答】解:雨滴,并附于树枝。故甲图所示的“雨凇”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凝固;放热。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凝固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4题4分,25题6分,26题6分,每空1分,共16分)
24.(4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4)在实验中测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v2>v3>v1 。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判断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斜面坡度应较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根据公式v=;
(4)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1、v2、v6的大小关系:v2>v3>v2。
故答案为:(1)v=;(2)小;(4)v2>v3>v2。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5.(6分)如图所示,(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当水温升至90℃时,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5min,停止加热,沸腾停止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
该同学根据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有如下发现:
(1)其中图 b 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a 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 内部 和 表面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 7 min时的数据。
(4)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持续加热 。
【分析】(1)水沸腾前,整个容器中上层温度低于下层温度,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温度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有大量的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越来越大;
(2)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3)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个特点判断错误的数据;
(4)液体的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解答】解:(1)水沸腾前,整个容器中上层温度低于下层温度,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图b符合沸腾前的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温度相同,有大量的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图a符合沸腾时的现象。
(2)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当水沸腾时,其温度在继续加热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第7分钟记录的温度变低;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所以沸腾过程需要持续加热。
故答案为:(1)b;a;(2)内部;(3)7。
【点评】学习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应重点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了解实验的器材与要求,能有重点地观察相关的实验现象,能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的数据,这些都是该实验中应该掌握的内容。
26.(6分)图甲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确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加热
(1)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 使冰受热均匀 。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 ﹣5 ℃,物质处于 固 态。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冰熔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
(4)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加热,试管中的水 不会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5)以下方法中,不能缩短加热时间的是 D 。
A.提高水的初温
B.减少水的质量
C.调大酒精灯的火焰
D.不改变水的质量和初温,换用更小的烧杯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温度高于熔点时物质处于液态,低于凝固点处于固态;
(3)根据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5)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可以:提高初温、减量等;
【解答】解:(1)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并且变化比较慢;
(2)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5℃,所以它处于固态;
(3)由图乙知,7min到10min是冰的熔化阶段,内能增加;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不能继续吸热;
(5)能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可以是:提高初温、减量;不改变水的质量和初温,不能缩短加热时间。
故答案为:(1)使冰受热均匀;(2)﹣5;固,温度不变;(5)D。
【点评】像这类实验题主要考查这样几个方面:①实验数据的分析,判断晶体还是非晶体,绘制温度﹣﹣时间图象,找出熔点或凝固点;
②判断某个时间段物质所处的状态,熔化前固态,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熔化后液态;
③实验中需改进的地方,一般常考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也是从烧杯加盖、火焰、水量方面考虑。
四、计算题(27题6分,28题6分,29题9分,共21分)
27.(6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6m/s的速度行驶10min,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8000m
(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完成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山路行驶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公路行驶的时间;然后即可求出山路上与公路上的时间之和。
【解答】解:(1)由v=得:
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山=v山t山=6m/s×600s=3600m;
(2)由v=得:
模拟公路行驶的时间t公===400s;
t总=t山+t公=600s+400s=1000s
答:(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是3600m。
(2)汽车完成整个测试过程一共用了1000s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是一道基础题。
28.(6分)一客车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54km/h的速度运行了80s,后停车40s,求:
(1)客车在这一地段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客车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1)根据s=s1+s2=v1t1+s2计算客车在这一地段行驶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以36km/h的速度运行了360m的时间,客车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解:(1)客车在这一地段行驶的路程是:s=s1+s2=v7t1+s2=54×m/s×80s+360m=1560m;
(2)以36km/h的速度运行了360m的时间:t5===36s,
客车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v====10m/s。
答:(1)客车在这一地段行驶的路程是1560m;
(2)客车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0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29.(9分)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分析】(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火车长,知道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差,求出了火车速度,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3)利用公式s=vt算出2s时间内声音和火车传播的距离s声、s车,设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s,则有2s=s声﹣s车,据此求出听到回声时列车距山崖多远。
【解答】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
s1=L隧道+L车=1800m+360m=2160m,
火车的运行速度:
v===20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s2=L隧道﹣L车=1800m﹣360m=1440m,
所需的时间:
t2===72s;
(3)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s=680m;
鸣笛后火车通过的路程为:
s车=v车t=20m/s×6s=40m;
各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s声﹣s车)=×(680m﹣40m)=320m。
答:(1)火车的运行速度为20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72s;
(3)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有320m远。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综合应用,关键是要分清火车完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对于“回声类”的习题,一般应通过作图的方法找出各路程的关系。
重庆市开州区云枫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开州区云枫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m3=1.68×106J;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开州区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开州区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
重庆市开州区德阳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开州区德阳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