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一单元 5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①________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虽在日常生活中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②________”,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那么,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得明白一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
超越了一旦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有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则可保持③________的距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浑然一体 ②起死回生 ③恰到好处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案】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有现实感。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将自己的精品比作“滞销的奢侈品”,将自己的劣作比作“畅销的牙膏”,体现了受众少却高贵以及受众多却普通的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歌创作中选用语言时应取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化解人口难题,首先要面对该面对的。面对该面对的,就是承认老龄化、少子化是发展惯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因而只能面对。
事实上,有效劳动力供给才是老龄化、少子化背后的真命题,要理性认识到劳动人口下降不可改变,但只要利用好现有人口资源,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能否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最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不把老年人当累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累赘。
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那么,③____________________。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
4.下列句子中的“结构”一词与文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建筑是一个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B.学习他们写作方法的结构布局,遣词造句,对我们写好文章会有很大帮助。
C.小茶棚用四根歪歪斜斜的柱子,撑着一个高粱秸和泥巴结构起来的顶子。
D.权贵内外结构,以越职罪将要求严查刺杀宰相案的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答案】B 【解析】文中加点的“结构”意思是“事物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A.意思是“建筑物的样式”。B.意思是“事物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C.意思是“建筑物的连结构架”。D.意思是“互相勾结、沆瀣一气”。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 ②还有老龄人口资源 ③就会产生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只是在不同时代、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
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较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如何有效训练感官?答案是欣赏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思想内容健康。欣赏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可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材料二: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13所学校发起成立京津冀美育联盟;上海师生创作的表演节目、艺术作品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秀出上海美育工作的喜人成果;苏州率先推进美育进中考,实现全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参与率全覆盖……全国各地学校美育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使更多孩子有了感受美、认识美的机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学校是美育的摇篮,能够不断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
据统计,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到2020年,美育教师人数达到77.8万。美育成果显著,也推动着美育理念发生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美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张荣誉证书,更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乐行而志清”是体悟艺术之美,“清晖能娱人”是观照自然之美,“有无相生”体现着思辨学理之美。因而,美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艺术实践,而应鼓励学生从更广阔的生活、自然中汲取营养,以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体悟大千世界、深邃哲思之美,产生内心的愉悦与欢喜,形成独特的品位与格调。
推广美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里装饰的一幅艺术作品,地铁站里的一段旋律,公园中的一棵古柏,都可能带来美的享受,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正如吴冠中从白墙黑瓦、参差错落的江南民居中发现了几何图形构成的形式美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重视家庭引导,营造城市、乡村文化氛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起,浙江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些试点地区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参与工程,使村民不仅浸润着乡土文化,也领略到艺术智慧。当前,大量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正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逐步成为社会美育大课堂。依托博物馆线上展览、二维码导览、藏品数字资料库等,打破馆舍围墙,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寻找美、捕捉美。同时,学校和博物馆间日益深入的“馆校合作”也成为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可以看到,只有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才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摘编自马苏薇《坚持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可以弥合人类难以调和的理性和感性思维能力,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了美育思想。
B.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是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的必要条件。
C.美育不仅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让人掌握艺术技能,获得荣誉。
D.美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就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答案】B 【解析】A.“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可以弥合人类难以调和的理性和感性思维能力”表述不准确,原文为“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表明这只是实验,不是在下结论。C.表述递进关系颠倒,原文为“美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张荣誉证书,更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这几句的内容时不能把递进关系颠倒。D.“就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只有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才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引用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论述,表明直到中国近代才开始重视美育,实行美育。
B.材料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经济社会越发达,人们往往越重视美育。
C.材料引用苏轼的《琴诗》,说明主客观有机交融才能产生审美效果,从而强调了建立审美标准的重要性。
D.材料引用乔治·桑塔亚纳的“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说明“体验”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
【答案】A 【解析】“表明直到中国近代才开始重视美育,实行美育”理解错误,中国古代已有美育传统,原文是“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教育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潍坊市寒亭区外国语小学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点,将风筝、年画等传统艺术融入学校教育中。
B.蓝天中学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指导学生清除小广告、打扫路面卫生、进行垃圾分类。
C.近几年,央视推出《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综艺节目。
D.甘肃省提出通过博物馆研学、“莫高窟课堂”接轨校园、学校与博物馆多样化合作等办法,让博物馆成为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
【答案】B 【解析】“蓝天中学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为劳动教育,不包含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案】首先介绍审美教育的内涵,举例说明审美教育历史悠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其次指出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进而提出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的问题。最后从建立审美标准、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和实施美育途径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有效实施美育的问题。
10.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推进美育工作需要哪些方面的共同努力。(4分)
【答案】①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学校层面:不断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③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多种形式助力美育工作。④家庭层面:重视审美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或艺术形式引导孩子。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精练,文件包含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师版精品讲义docx、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学生版精品讲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1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作业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