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考题训练 (解释版)中考真题+模拟原题 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
展开2024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项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模拟原题(解释版)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①,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②晚乃步出城东,鬻②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③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④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慧院》)
【注释】①悲风晓月:指凄厉悲凉之声。②鬻(yù):此处指“买”。③瀹(yuè):浸渍。④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居处修洁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出师表》)
D.其名为甚酥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2)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4.甲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作者_________心情;乙文则用“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等句子写出作者的_________心情。
【答案】
1.B
2.(1)已经喝完酒,前往尚氏的家里休息。
(2)那时何氏正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
3.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4. 孤独(孤寂、孤傲) 闲适(闲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而: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
B.闻:都是动词,均译为:听;
C.以:介词,用来/介词,因为;
D.名:名词,名字/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既:已经,以后。饮:喝酒。憩:休息。于:到:第:宅邸,府邸。
(2)重点词语:作:建造。堂:大房子。既:已经。辟地:腾出地方。遂:于是。置酒:摆酒。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意思是: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客尚欲饮”主谓结构,应在“饮”后停顿;“而予忽兴尽”主谓结构,应在“尽”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意思是: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结合“湖中人鸟声俱绝”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孤独(孤寂、孤傲)。
(2)【乙】文“居处修洁”意思是: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竹林花圃皆可喜”意思是: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从“修洁”“喜”等词语可知,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和喜悦之情。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到了晚上,徒步出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间作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阴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了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2023·河南鹤壁·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4.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________(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_________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________(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A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①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②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意思对即可)
4.白描 家国之思(对故国的怀念) 比喻 自然之乐(对自然/雪景的喜爱)
【解析】
1.考查词语理解。
A.有误,“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故选A。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可知,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结合“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的内容可知,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
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内容可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第三、四空,结合“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的内容可知,作者把白雪比作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比作堆砌的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可知,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①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
……
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节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释:①搜剔:搜寻。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无济胜之支体
6.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
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甲】文中的张岱是否具备【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结合两文内容分析。
【答案】
5.(1)裹、围(2)白气弥漫的样子(3)哪能(4)支,同“肢”
6.(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困乏了就睡在草木山石之间,饥饿了就吃草和树木的果实。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示例一:不具备。乙文中潘耒提到出游三个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闲暇的时间。张岱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张岱夜雪出行,说明他身体康健,有闲暇时间,乘性逍遥,甲文中从“崇祯五年”的纪年方式和“是金陵人”的回答,读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精神苦闷,故不具备出尘胸襟。
示例二:具备。乙文中潘耒提到出游三个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闲暇的时间。张岱具备这三个条件:张岱夜雪出行,说明他身体康健;他可以在西湖随性出游,也有闲暇的时间;张岱有出尘胸襟,赏会山水,将天、云、山、水结合在一起,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与天地共呼吸、与万物共徘徊的诗意情感,有超凡脱俗的美感。
【解析】
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裹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
(2)句意为: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3)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哪能会有您这样的人。焉得:哪能。
(4)句意为: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体魄。支:同“肢”,身体。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遵循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词语有:
(1)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条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2)暝:黄昏;寝:睡觉;啖:吃。
7.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据此断句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能力。先找到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然后结合甲文分析。
依据乙文“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的意思可知,这是说明,没有超凡脱俗的心胸,不能有欣赏山水胜景的情怀;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体魄,不能寻幽探密;没有闲暇的时光,不具备随性而为的秉性。据此,潘耒认为出游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和闲暇的时间。
具备。依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意思可知,张岱住在西湖,在大雪之后晚上去湖心亭赏雪,说明他身体康健;可以在西湖晚上随性出游,说明他也有闲暇的时间;大雪几天,人鸟声俱绝的晚上八点左右,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说明他具有超凡脱俗的心胸。据此,可以判断张岱具备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
不具备。依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可知,张岱住在西湖,在大雪之后晚上去湖心亭赏雪,说明他身体康健。依据“余擎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意思可知,张岱可以在西湖晚上随性出游,说明他也有闲暇的时间;依据“崇祯五年十二月”“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此时明朝已经灭亡,张岱对故国怀念,思想压抑烦闷,故不具备摆脱尘世忧愁的广阔胸襟。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哪能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人们大多喜欢谈论旅行之事。旅行其实不容易讲好的。没有超凡脱俗的心胸,不能有欣赏山水胜景的情怀;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身体,不能寻幽探密;没有闲暇的时光,不具备随性而为的秉性;游得近就所览不广,游得浅就所见不奇,趁便游玩就不能尽兴,群友出游就历时不久。如果不能抛却凡尘俗事,而坚定出游的想法,即使去游览也不是真正的旅行。
……
路途穷尽了却不忧虑,行程耽误却不后悔,黄昏就睡在草木山石之间,饥饿了就吃草和树木的果实。不躲避风雨,不怕猛兽,不考虑日程归期,不刻意寻求伴侣。用心灵去游览,用生命去观赏。亘古以来,仅此一个人啊!
【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⑤)
【注释】:①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③汤池:即汤泉。④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⑤《游白水》:此文是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③其源殆可熟物______
④书以付过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C.折处辄为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D.顾影颓然/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的写作方法,在描写湖光山色中寄托思想情感。不同的是【甲】文表现了作者______的情感,【乙】文则表现了作者的______的人生态度。
【答案】
(1) 撑; 客居; 使……熟透; 书写、写下。
(2) C
(3)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
(4)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远离世俗和孤独寂寞 随遇而安和乐观豁达
【详解】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②句意为: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为: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熟:使……熟透。
④句意为: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书:书写、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代词,这/判断动词,表示判断;
B.不同,副词,怎么/代词,哪里;
C.相同,副词,就;
D.不同,助词,……的样子/名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②溅,飞溅。喜,高兴。畏,害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据此分析
《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游白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两文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地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
1.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 下棋 拖,拖拉
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4.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5.《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是:代词,这。
(2)“拥毳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抱,持,这里是穿着,裹着。
(3)“僧澄波善弈”的句意是:澄波法师擅长下棋。弈: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的句意是:又有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拖拉。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的意思是: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三日(多日)、俱(全,都)、绝(消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复(再)、作(起,这里是‘响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甲】文写景侧重于视觉角度;从“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以看出,【乙】文写景侧重于从听觉角度。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写景时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从【乙】文“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可知,乙文主要从游人的感受角度写飞泉亭,突出了坐在飞泉亭上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2021·辽宁辽阳、本溪、铁岭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
【答案】
1.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5.家国之思; 自然之乐。
【分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全,都/数量词,一;
B.之:助词,的/助词,的;
C.是:这/判断词,是;
D.折:折断/曲折;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
(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1·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向西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限:限制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案】
1.C
2.D
3.D
4.(1)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分析】
1.考查断句。这段的大意是: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语法提示,找句末语气词和名词,名词一般做主语或宾语,在句首或句末。此题:云:句末语气助词。磴:石级,名词,做主语;苍山,名词,做主语。 根据内容和语法点可断句: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故选C。
2.考查重点词语含义。ABC正确;
D.有误,此句意思: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故选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
D.有误。甲文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乙文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故选D。
4.考查翻译。
(1)长啸:拉长声音鸣叫;属引:连续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2)回视:回头看;或得日:有的被日光照着;或否:有的没有照着。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丙】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2022·山东临沂·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6.(1)还(2)抬(3)撑(船)
7.A
8.B
9.(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
10.《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手法写景(或答出“白描”也可)。
《初至西湖记》连用四个比喻,语言生动,浓墨重彩,描绘了西湖美景。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2)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举:抬头。
(3)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 者:都是助词,解释为“……的人”;
B. 其:代词,他的/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C. 而: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转折
D. 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B.从甲文的“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可以看出,两人相遇之时甚是开心,因此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选项中的“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表达不妥,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2)娥:美女的黛眉。颊:颜面。绫:绸缎。注意四个短句要翻译成统一的句式。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从两个语段中分别找到景色描写的句子:从《湖心亭看雪》的写景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所见之景,使用的是白描手法。而《初至西湖记》的写景语句连用四个比喻,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语言生动,描绘了西湖美景。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2022·安徽合肥·二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不值得 距离
2.(1)(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3. 白描 对比
4.游山玩水。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释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得:哪能。
(3)句意: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句意: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不足:不值得。
(5)句意: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去:距离。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2)重点词:始:方,才。愈:使动用法,使……痊愈。逾:超过。
3.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根据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语言简练,可知是白描手法。
根据乙文“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然久听亦易厌”先说读书和听书都不是很满足,再“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写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可知是对比手法。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甲文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可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明他痴迷于山水,不随流,表达了他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
乙文由“余性疏脱,不耐羁锁”“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可见作者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2022·四川成都·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
C.是日更定矣 是:这
D.客此 客:客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为天下唱
B.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云归而岩穴暝
D.问其姓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下面表格中,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选文
所叙之事
所描之景
所寓之情
点睛之笔
甲
①月夜寻友游承天寺
②幽静迷人,似真似幻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④“乐”
乙
⑤雪夜约友游湖心亭
⑥寂静空旷,色彩明丽
⑦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
⑧“痴”
A.①⑤ B.②⑥ C.③⑦ D.④⑧
【答案】
1.B
2.C
3.A
4.C
【解析】
1.B.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故选B。
2.A.做,行\介词,向;
B.介词,在\介词,比;
C.两项都是“表示顺接关系”;
D.代词,他\表选择。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大概是”。
此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故选A。
4.④不正确。《记承天寺夜游》的点睛之笔是“闲人”,而不是“乐”,表达自己清闲、悠闲和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就在其中。
⑤不正确。“雪夜约友游湖心亭”表述有误。从“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是一个人前往,没有和友人相约。
⑥不正确。《湖心亭看雪》描写的景并没有明丽的色彩。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章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景色的色彩主要是白色。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22·山西临汾·二模】
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标注读音。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斯是陋室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D.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古代文人往往以饮酒为雅兴,同样是饮酒,却饮出了不同的情思。请结合选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文人风骨
相关名句积累
饮酒
本诗写陶渊明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现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本文描写了西湖奇绝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奇遇,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寄托了作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
1.(1)cuì(2)hànɡ
2.A
3.(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的。(2)西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4.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对人生渺茫的感慨和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解析】
1.毳衣(cuì yī):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B.强:尽力,勉力,竭力/有余;
C.绝:消失/极高的;
D.与: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
(2)重点字词:焉得,哪能。更,还。此,这样。
4.第一空:根据“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分析,应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空: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的把握。通过写自己晚上一个人出门看雪,在湖心亭遇到了同样出来看雪的陌生人并一起喝酒畅谈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参考译文】:
《饮酒》: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22·浙江宁波·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自序曰: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论文章与山水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李圣许曰: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上之文章。
论山水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殷日戒曰:若诗文中山水,其幽深变幻,更不可以名状。
(选自张潮《幽梦影》)
1.请你用“/”给乙文旁批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上之文章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选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若诗文中山水,其幽深变幻,更不可以名状。
3.张潮在《论山水》中认为“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据此张岱笔下的湖心亭雪景则显得过于浅淡,你认为还是“妙景”吗?请结合文本说说。
4.《论山水》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哪里之山水?请你选择以下一项或几项,具体阐述。
A.地上 B.画上 C.梦中 D.胸中
【答案】
1.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上之文章
2.(1)(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天光湖色全白了。
(2)至于诗文中的山水,它的幽静深远变幻莫测,更加不能够用言语形容说出。
3.我认为张岱笔下的湖心亭雪景是妙景,虽然此番景致不属于“丘壑深邃”,但这雪景在他笔下,以白描手法流出,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展现了天地的渺远空寂,也体现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所以这雪景既是妙景,也是妙境。(能结合白描手法进行赏析即可。)
4.湖心亭的雪景,对张岱来说,是“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当他在那天赏湖心亭雪景时,所见是为“地上之山水”,但当他写这篇文章时,他已“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所以湖心亭的雪景已经成为他“梦中之山水”了,其中景象变幻,却依然用“崇祯五年十二月”等词记时,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和易代之悲,也表现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他时常能想起“梦中之山水”,说明这雪景已成为他“胸中之山水”。经历世事的他在那场雪中,在这明秀的文章里,寻找并坚守自己。所以那天的湖心亭雪景,是“地上之山水”,更是张岱他“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
【解析】
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
句意:文章一定要明白清秀,才可以当作书桌案头上的山水;山水一定要曲折,才可以称得上地上的文章。
“文章必明秀”“山水必曲折”相对,“方可作案头山水”“乃可名地上之文章”相对,为并列关系,故应在“方可作案头山水”前后断开,“曲折”后断开;
故断句为: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上之文章。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一:全;
(2)若:至于;幽深变幻:幽静深远变幻莫测;名:说出。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观点的能力。明确观点,再结合内容阐述理由即可。
题干“张潮在《论山水》中认为‘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这是张潮对于地上妙景的看法,首先这应该是张潮的个人主观感受,每个人眼中之景是各有不同的。
明确观点:我认为是“妙景”;【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粗线条勾勒出了雪后湖上的景象,运用白描手法,写了天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而湖中的长堤、湖心亭、小船点缀在雪景之中,点面结合,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湖上雪景图,表现了天地之辽阔空寂,表现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文章主旨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回答“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哪里之山水?”;根据题干要求“请你选择以下一项或几项,具体阐述”,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选择多个。
根据题干“《论山水》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要区分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以上四种山水的哪一种或哪几种。首先这应是“地上之山水”,这是张岱看到的雪景,是现实中的景象;其次,应是他梦中之山水,根据【甲】文“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可知,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已经国破家亡,而文中的时间词“崇祯五年十二月”可知,作者写作文章时是对过往的回忆,那时国家还没有灭亡,还有闲暇欣赏雪景,而此时过去的雪景已经成为只能梦中出现的景象,故这又是一种“梦中之景”,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作者在国家灭亡后,无所归处,只能归入山林,过着隐居的生活,而时时又会想起过去的山水之景,故这又是其“胸中之景”,魂牵梦绕。
因此,在选择时可以选择“地上之山水”“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天光湖色全白了。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陶庵在《自序》中说:我国家破灭,家庭衰亡,没有地方可以归去,(于是)披散头发进入山中……于是回想自己的一生,世事繁华,精美华丽,都成为过眼烟云,都成为一场空……
【乙】论文章与山水
文章就是书桌案头上的山水,山水就是地上的文章。
李圣许说:文章一定要明白清秀,才可以当作书桌案头上的山水;山水一定要曲折才可以称得上地上的文章。
论山水
有地上的山水,有画中的山水,有梦中的山水,有内心中的山水。
地上的山水奇妙之处在于山丘沟壑深邃,画上的山水奇妙之处在于笔墨酣畅淋漓,梦中的山水奇妙之处在于景象变化万千,内心中的山水在于其位置不受约束。
殷日戒说:至于诗文中的山水,它的幽静深远变幻莫测,更加不能够用言语形容说出。
【2022·福建·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
(3)自叹每有欲往( )
(4)鲁直所谓(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B.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C.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D.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
1.白:杯,酒杯 客:客居 往:去,前往 谓:说(认为)
2.D
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4.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杯,酒杯。
②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为: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往:去,前往。
④句意为:鲁直所说。谓:说(认为)。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暗窗红火”是状语,其后可断开,“任意看数卷书”是“亦复有少趣”的主语,其中间可以断开,故可断句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莫:不要。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更:还。
②作:起。至:到。为......所:被。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甲乙两文中关于情趣的内容。各写一点即可。
【甲】文:由“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表现了作者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的高雅情趣;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表现了作者巧遇知音把酒言欢的情趣。
【乙】文:作者想去沙市,但被雨雪所阻。诗人就停住脚步,从“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可知作者雅趣在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雅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雅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原本是准备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然而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论语十二章》考题训练 (原卷版)中考真题+模拟原题 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 这是一份《论语十二章》考题训练 (原卷版)中考真题+模拟原题 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共17页。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解释版)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 这是一份《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解释版)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文体,写作背景,内容概说,字音字形,词语汇总,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心亭看雪》考题训练 (原卷版)中考真题+模拟原题 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 这是一份《湖心亭看雪》考题训练 (原卷版)中考真题+模拟原题 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