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共26页。
第五部分: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考点分类训练】
一、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角度一:比喻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近
王 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角度二: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
解析 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角度三: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
角度四:借代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解析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角度五: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晴”谐音“情”,有表示情意绵绵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角度六:对比
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语句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 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一、 诗歌表达方式的鉴赏
“诗歌表达方式的鉴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包括“白描” “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观察描写角度的变化”等。抒情包括“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角度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答:
答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二、间接抒情
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
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
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
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③其他。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答:
答案 上阕借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解析 “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
答案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所托之物:诗人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然挺立。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分析一下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虽是咏梅,但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节操。因此解答此题时,一方面要先答出手法,另一方面要具体分析。
答案 托物言志。词人借不与群芳争春,虽然“成泥”“作尘”而芳香如故的梅花来表达自己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角度二: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一、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二、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实写”: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写”:(1)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写已逝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
(3)写想象的未来之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之景。
“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 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答:
解析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回忆、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结合”“虚实相间”或“虚实相生”。
答案 ①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三、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答案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岩桂
朱 熹
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注】 ①木末:指荷花。②篱边:指菊花。
试简要赏析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
解析 诗题“咏岩桂”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岩桂的赞美,表达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追求。两个细节描写,意在表明诗人对岩桂的仰慕和赞美,故而攀援、叹息。指出细节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即可。
答案 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
五、正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9.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六、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
答案 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三、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
角度一: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运用了衬托手法。这首词上片并非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
角度二: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表现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云水的逍遥自在象征诗人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角度三: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 铸①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 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上片是说作者路遇美人却无缘相邀的怅惘、失望之情。接下来,作者自然产生联想,推测美人的大好青春年华是与谁共度的呢?这么漂亮的美人一定居住在一个临水的幽美之处,那里有香艳的闺房、精美的花园,以及人们无法知晓的生活。下片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黄昏慢慢地来临了,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惊回现实。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词句。结句的“闲愁”,正是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缥缥缈缈,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以比拟。
答案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角度四: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五)
李 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 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开头四句引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典故。燕昭王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来到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典故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与下文描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形成对比。
答案 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中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四、诗歌构思立意的鉴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等。
角度一: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午江行【注】
毛 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全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得几分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由此看来,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卒章显志。
答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歌主旨: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角度二: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角度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大 酺【注】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 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
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
答:
解析 本诗第三联中“柳叶”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
答案 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
角度四:照应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
答案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角度五: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答案 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限时训练】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时间:90分钟 分值:98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水调歌头·台城游
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时,要将对比的双方分析清楚,还要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2.[表达方式]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山坡羊·西湖杂咏
薛昂夫①
山光如淀②,湖光如练③,一步一个生绡④面。叩逋仙⑤,访坡仙⑥,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 ①薛昂夫:元代散曲家,回鹘人。他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春、夏、秋、冬的西湖四季景色。②淀:青黑色染料。③练:白色的丝织品。④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⑤逋仙: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性孤高自好,终生不仕,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也不婚娶,人称他“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山,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归。⑥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夹堤广植柳桃。人称苏堤。
同是表达游湖之感,上面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达的情感是间接的。作者写到别管那些天晚路远的事,且自饮酒游西湖。表达自己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的喜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了诗人徜徉在西湖美景中的愉悦。
答案 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还不愿返回,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
唐诗直抒胸臆,绿荫下白沙堤的“行不足”,直接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3.[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
王昌龄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注】 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客亭:旅馆。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②依然:形容思念依恋。
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
4.[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贼平后送人北归①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②。
【注】 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人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这首诗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
答案 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而自己却“不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中寂寞、艰辛、愁容不展和危险的处境。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
5.[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6.[结构技巧]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上片首句写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尽日凭栏楼上望”句表明作者终日留恋,望而未停,足见西湖之美。“三三两两钓鱼舟”句写风物,“岛屿正清秋”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下片前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句写声,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呼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隐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作者“出尘”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7.[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游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题组二 综合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
解析 (1)根据诗歌内容,前八句写采地黄,后六句写卖地黄,可得出答案。(2)叙述手法主要考虑人称、顺序。对比要答出对比点,并扣住诗歌主题分析。
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昌谷北园新笋(其一)
[唐]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1)这两首诗都使用了__________的抒情手法。(2分)
(2)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事物,一般来说,诗人直接描写某个事物,多是托物言志。回答时准确运用术语,否则要扣分。(2)解答该题要逐一分析两首诗,第一首由“任他桃李争欢赏”可见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不为繁华易素心”则表达了诗人坚守之心。第二首由“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可见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借此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回答时要注意情感的分析,不能遗漏情感。
答案 (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2)冯诗用对比手法,将梅花与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梅花淡泊品性的赞美之情,借以表达自身坚守本心、固守节操的决心。李诗用比喻、夸张手法,将新笋比喻成“削玉”,“一夜抽千尺”则是用到了夸张手法。诗人以新笋自喻,表达了高洁的志向:希望能做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的龙材。(如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内心的哀怨之情”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 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③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1)词的结尾两句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2分)
(2)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6分)
答:
解析 (1)根据注释③,可知本句用典;另外,由“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可知这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2)要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如果说这种理解不正确,就要结合内容分析王安石不想“积极用世”的依据。如“总老”“茫然”等字眼。
答案 (1)用典 比喻
(2)不正确。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隐居环境的幽静和隐居生活的闲适,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午枕”一句表现出词人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给人恍如隔世之感。“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已生茫然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浣花女
陆 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诗歌选取几个劳动生活和婚嫁习俗的场景,表现了农村少女________之美。(2分)
★(2)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6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写的是少女小时候在家的生活情境,她穿着打扮朴素,并跟随母亲劳作,生活贫苦但充实。接下来两句写少女出嫁,婚礼非常简单,两人应该是青梅竹马的恋人,爱情幸福甜蜜。接下来两句写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出嫁后打扮依然朴素淡雅,头上的牵牛花体现了她欢乐生活的情态。在这些内容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女子的生活情态,展现了她朴素纯真的形象。(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与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中陆游描写了两种不同女子的生活追求,塑造了两种不同女子的形象,两者在一起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农村女子的纯真朴素、生活美满。这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在主旨上,本诗的主旨就是通过比较突出作者对爱慕虚荣者的嘲讽。
答案 (1)质朴真纯(或“纯朴天真”)(意思对即可)
(2)诗歌的前四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四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________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________。(2分)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6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关中数乱、剑外未清”是颈联中的内容,尾联中叙述的是“故乡归不得”的事件,这三个事件前两个是国家遭遇动乱,第三个是自己归乡无望,这是忧国忧家之情的表现。(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无景”是指景物太过于寻常,以至于被人们忽略的景。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这种景写得富有深意,这就是高超的能力。颔联中“鸟雀”与“柴荆”就是过于寻常的景,可算是“无景”,作者加了“惟”与“独”之后就描绘了自己孤独生活的境遇,赋予寻常景物以深刻的情感。
答案 (1)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之情)
(2)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宾 至
杜 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两诗都是写待客之作,两诗中诗人和客人的关系如何?请根据诗意简要分析。(4分)
答:
★(2)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各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抓住诗歌中语句的含意,是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回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诗句展开。刘诗中“欲扫柴门迎远客”表现出诗人对远客来访的欣喜和盼望,“青苔黄叶满贫家”表现无人登门,称“贫家”流露出好客之情。客人自远地而来历经辛苦,表现出二人关系亲近。杜诗中“老病人扶再拜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百年粗粝腐儒餐”中“腐儒”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应从两首诗的构思和运用的表达技巧这两方面入手。从写作思路上看,两首诗虽然都写宾客来访,但刘诗是七言绝句,自然不如杜诗写得详细。杜诗详写了待客过程,刘诗写得却很简略。从表达技巧上看,杜诗所写待客和留客全部是写实。刘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虚写,想象客人“万转云山路更赊”的艰辛。后两句实写诗人的待客。
答案 (1)刘诗写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也表现因家贫不能周到待客的歉意,流露出浓浓的好客之情。客人自远地而来历经辛苦,可见两人关系是非常亲近和融洽的。
杜诗虽始终恭敬待客,但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也传达出主人公自谦、自伤之意。可见此客与诗人是有一定距离的,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2)①杜诗描述详细,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一一叙出。而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并未详写待客过程,末句以景作结,情感含蓄深远。②杜诗全部写实;而刘诗虚实结合,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三、四两句从主人(诗人)的角度写,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江上渔者》这首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的辛勤,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者等等,诗的潜在含意是很深的。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中了。由此,可以归纳出两首诗内容与情感的异同之处。(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一叶舟”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两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一个具体微妙的暗示。通过近似于绘画的语言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渔民与“江上往来人”的生存环境对比强烈。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形象的鉴赏,共16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语言的鉴赏,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诗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春语文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