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共35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知识 · 体系构建考向 · 链接高考考向1 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命题视角]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主要以区域图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1.(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甲)。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乙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甲乙 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答案】该乡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2022年山东高考地理改编)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2~3题。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3.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2.A 3.C [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体构建的。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大连市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项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项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市形成双核结构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项错误。第3题,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形成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考向2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命题视角]产业转型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城市追求的目标。以某城市为区域背景,分析面临的问题,探讨转型的措施,是试题的考查点。试题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体现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并通过题目中心立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真题展示](2022年山东高考地理)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第1~2题。1.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C.市场需求 D.劳动力2.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受自然资源的影响,B项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括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A项错误;嘉峪关市的发展,会促进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C项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对第一产业发展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D项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嘉峪关市已经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应当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装备制造工业适宜成为重点发展工业,D项正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材料,嘉峪关市缺乏造纸原材料,A项错误;纺织工业也需要大量纺织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嘉峪关这两方面区位优势并不明显,B项错误;食品加工工业对第一产业依赖性较强,材料显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不适宜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工业,C项错误。3.(2021年海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国际氢能示范区(下图)是大兴区和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共建项目,旨在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的应用。材料二 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1)分析北京氢能示范区落户大兴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条件。【答案】①大兴作为北京的新城区,土地较充足,地价较低,有利于降低示范区建设成本;②新城区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为氢能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市场;③位于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基础好,协作条件好。(2)简述大兴氢能示范区的创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启示。【答案】①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②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③建立产业示范园区;④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考向3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命题视角]许多地区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分析区域兴起的原因、遇到的问题,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方向,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通过区域分析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考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真题展示](2018年海南高考地理)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 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第1~2题。1.在地表水匮乏的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2.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水资源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企业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量回收利用再生水,A项正确;长期开发利用地下水,容易造成地面下沉等不良后果;远程调水成本高;地下水窖的容量小,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第2题,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之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C项正确;目前我国当前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发展煤制油产业能改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但不能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石油的压力,但不会减轻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3.(2021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答案】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答案】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答案】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考向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命题视角]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压力越来越大,对一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引发诸多生态问题。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分析区域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问题的解决措施。试题既可以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综合题形式出现,侧重于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真题展示]1.(2023年新课标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建议;建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答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强黄河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及下游地上河的治理,在上游设立自然保护区,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修堤筑坝,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2022年天津高考地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图甲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图乙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2~3题。 甲 乙2.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3.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 )A.矿区生态修复 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 D.生活环境治理【答案】2.A 3.B [解析]第2题,读图乙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生态建设用地,由此体现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A项正确;30年来,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不会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明显,B项错误;读图可知,30年来,黄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均显著下降,其中1999—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下降最多,治理成效最为明显,C、D项错误。第3题,由上题解析可知,退耕还林还草使得当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B项正确;结合图乙可知,30年来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在增多,但材料中未体现出当地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治理工作,且两者对于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针对性不强,故不是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A、D项错误;沙漠裸地农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C项错误。
第二章 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知识 · 体系构建考向 · 链接高考考向1 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命题视角]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主要以区域图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1.(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甲)。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乙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甲乙 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答案】该乡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2022年山东高考地理改编)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2~3题。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3.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2.A 3.C [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体构建的。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大连市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项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项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市形成双核结构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项错误。第3题,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形成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考向2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命题视角]产业转型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城市追求的目标。以某城市为区域背景,分析面临的问题,探讨转型的措施,是试题的考查点。试题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体现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并通过题目中心立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真题展示](2022年山东高考地理)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第1~2题。1.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C.市场需求 D.劳动力2.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受自然资源的影响,B项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括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A项错误;嘉峪关市的发展,会促进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C项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对第一产业发展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D项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嘉峪关市已经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应当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装备制造工业适宜成为重点发展工业,D项正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材料,嘉峪关市缺乏造纸原材料,A项错误;纺织工业也需要大量纺织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嘉峪关这两方面区位优势并不明显,B项错误;食品加工工业对第一产业依赖性较强,材料显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不适宜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工业,C项错误。3.(2021年海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国际氢能示范区(下图)是大兴区和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共建项目,旨在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的应用。材料二 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1)分析北京氢能示范区落户大兴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条件。【答案】①大兴作为北京的新城区,土地较充足,地价较低,有利于降低示范区建设成本;②新城区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为氢能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市场;③位于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基础好,协作条件好。(2)简述大兴氢能示范区的创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启示。【答案】①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②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③建立产业示范园区;④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考向3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命题视角]许多地区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分析区域兴起的原因、遇到的问题,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方向,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通过区域分析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考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真题展示](2018年海南高考地理)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 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第1~2题。1.在地表水匮乏的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2.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水资源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企业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量回收利用再生水,A项正确;长期开发利用地下水,容易造成地面下沉等不良后果;远程调水成本高;地下水窖的容量小,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第2题,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之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C项正确;目前我国当前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发展煤制油产业能改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但不能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石油的压力,但不会减轻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3.(2021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答案】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答案】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答案】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考向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命题视角]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压力越来越大,对一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引发诸多生态问题。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分析区域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问题的解决措施。试题既可以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综合题形式出现,侧重于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真题展示]1.(2023年新课标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建议;建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答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强黄河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及下游地上河的治理,在上游设立自然保护区,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修堤筑坝,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2022年天津高考地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图甲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图乙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2~3题。 甲 乙2.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3.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 )A.矿区生态修复 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 D.生活环境治理【答案】2.A 3.B [解析]第2题,读图乙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生态建设用地,由此体现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A项正确;30年来,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不会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明显,B项错误;读图可知,30年来,黄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均显著下降,其中1999—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下降最多,治理成效最为明显,C、D项错误。第3题,由上题解析可知,退耕还林还草使得当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B项正确;结合图乙可知,30年来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在增多,但材料中未体现出当地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治理工作,且两者对于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针对性不强,故不是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A、D项错误;沙漠裸地农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C项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