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练习含答案,共10页。
第一章 第一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知识点1:区域的含义、划分。知识点2:区域的特性]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023年安徽六安月考)下图为区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明确的界线和范围B.只是以自然指标为划分依据C.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D.区域之间差异性不明显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是种植业区,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经济水平 B.生活特点C.生产规模 D.发展方向【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是有过渡性的,A项错误;图示区域是综合自然指标和人文指标划分的,B项错误;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差异性明显,C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是种植业区,其差异主要是由降水的多少引起的,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D项正确。[知识点1]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包括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第3~4题。3.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①行政区划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 ④生态系统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下列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中尺度区域 ②都不可以划分出下一级区域 ③都非常脆弱 ④边界具有过渡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生态大区属于自然区域,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③④正确;与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关,①②错误。第4题,四大生态大区都是面积较大的地区,属于中尺度区域,①正确;根据区域的层次性可知,可以从大区域当中划分出若干小区域,②错误;不是所有的生态区都非常脆弱,③错误;生态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渡性,④正确。[知识点2](2023年江西宜春月考)截至2022年年底,由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西段、东段)组成的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累计输气量超过8 0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复杂地形区,5次穿(跨)越黄河,3次穿越长江,惠及我国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及中原地区的400多个城市。据此完成第5~6题。5.我国天然气资源东西分布不均体现出区域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动态性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出区域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动态性【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能源资源在我国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表明区域存在差异性,B项正确。整体性体现为区域内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开放性体现为区域间的联系;动态性表现为区域的发展变化。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反映了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体现出区域的开放性,C项正确。[知识点2]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8.该区域生产活动从①转变为③,对区域的发展影响极大,这反映了区域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动态性【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可以判断出①②③分别代表了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因此D项正确。第8题,结合上题解析可知,①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而③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的动态性,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0分)[知识点1、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1)简述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4分)【答案】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2)说明“东北地区”体现的区域划分方法。(2分)【答案】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3)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一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8分)【答案】从区域的整体性看,二者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成因。(6分)【答案】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B拓展提升练】时间:20分钟 总分:45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区域认知](2023年吉林期末)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1.与①、④两大地理区域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C.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2.下列诗句中,描写③地区景观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大漠孤烟直C.小桥流水人家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3.图中的界线属于( )A.明确界线 B.模糊界线C.省界 D.国界【答案】1.A 2.C 3.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西北地区,④是北方地区,两区域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吻合,A项正确;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为图中③、④区域的分界线。第2题,读图可知,③是南方地区,描写南方地区景观的诗句应是小桥流水人家,C项正确。第3题,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调整,把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由于其划分界线为自然界线,因此是模糊界线。[综合思维](2023年河南三门峡期末)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自主在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从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2022年,我国先后部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如下图,图中时间为挂牌成立时间)。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成立,涵盖三个片区:郑州片区73.17平方千米,开封片区19.94平方千米,洛阳片区26.66平方千米。据此完成第4~6题。4.下列关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按照人文特征划分B.区域边界是模糊的C.该类区域客观存在D.区域有一定的范围5.不同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各自不同的战略定位,下列属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的战略定位的是( )A.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B.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C.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D.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6.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不同,主要是因为二者( )A.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B.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不同C.区域特征和区外关联不同D.资源禀赋和区域政策不同【答案】4.D 5.A 6.C [解析]第4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多个省区的多个地区,自然、人文情况均有不同,不只是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A项错误;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是行政管理上享有特殊待遇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B项错误;是按照国家政策人为划分的区域,不是客观存在的,C项错误;由材料“郑州片区73.17平方千米,开封片区19.94平方千米,洛阳片区26.66平方千米”可知,区域有一定的范围,D项正确。第5题,郑州是我国内陆城市,位于陇海线和京广线的交叉点上,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铁路枢纽城市,可以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A项正确;郑州并不位于长江经济带上,B项错误;郑州不是沿海港口城市,不能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C项错误;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内陆省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程度不高,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不符合客观实际,D项错误。第6题,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主要是考虑区域特征和核心城市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区域发展的战略密切相关,故河南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不同,主要是因为河南所在的华中地区和重庆所在的西南地区区域特征和区外关联不同,C项正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是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和区域政策各有千秋,也不是定位主要考量的因素,B、D项错误。[人地协调观]读中国某区域自然要素联系示意图,完成第7~9题。7.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8.该区域自然要素联系示意图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动态性9.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说明( )A.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联系,但其内部没有联系B.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C.区域间是有联系的,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D.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答案】7.B 8.A 9.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区域的特点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且该区域的典型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可推断出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青藏高寒区属于高寒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南方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第8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A项正确。第9题,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说明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并不能说明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B项错误;区域内部也有联系,体现了整体性特征,A项错误;该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我国其他区域间的联系说明了区域具有开放性特征,同时这种联系不是国际联系,所以不能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C项正确,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8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0.(2022年山西怀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指导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编制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下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情况(不含港澳台)。分区区域范围优化发展区东北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黄淮海区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部长江中下游区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中南部,湖北、湖南大部华南区福建、广东、海南适度发展区西北及长城沿线区新疆、宁夏,甘肃大部,山西,陕西中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西南区广西、贵州、重庆,陕西南部,四川东部,云南大部,湖北、湖南西部保护发展区青藏区西藏、青海,甘肃藏区,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海洋渔业区我国管辖海域 (1)试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的分布特征。(4分)【答案】特征: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大致吻合;优化发展区位于东部,适度发展区位于中部和西部(不含青藏高原),保护发展区位于青藏高原和海洋地区。(2)说明西北及长城沿线区与西南区被划分为适度发展区的不同自然原因。(8分)【答案】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优化发展区少;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耕地面积小,草原面积广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宜适度发展。西南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起伏大,过度开发易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处于长江、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对中下游地区影响大,宜适度开发。(3)试分析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被划分为保护发展区的不同原因。(6分)【答案】青藏区:海拔高,水热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青藏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海洋渔业区:海洋渔业区存在着渔业资源衰退、污染突出的问题,要限制开发,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