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8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8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8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87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9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91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92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63987/0-169588997493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课件,共23页。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知识链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微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1.日晷图的判读中国古人观天察地,了解了日月运行的周期,创造了精度很高的计时和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如日晷和圭表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古人的文化智慧吧!原理:日晷是根据一天中太阳方位不同,通过固定的指针产生的阴影来测量时间的。日晷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由于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故日晷与地面的倾角θ=90°-当地纬度。判读方法:(1)由于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故面向日晷,左侧为东,右侧为西。(2)春、秋分日出正东,晷针影子在正西(如图乙中A),即6时;日落正西,晷针影子在正东(如图乙中B),即18时。(3)夏半年日出东北,6时之前,晷针影子在西偏南(如图乙中C);日落西北,18时之后,晷针影子在东偏南(如图乙中D)。(4)1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晷针影子在西偏北(如图乙中E);12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晷针影子在北方(如图乙中G),此时影子最短;14时,太阳在西南,晷针影子在东偏北(如图乙中F)。2.观察圭表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称为圭表。它由两部分组成,垂直立于平地上的标杆称为表,南北方向平放的测影尺称为圭,两者以直角相接。在不同季节, 太阳的出没方位和正午高度不同,并有周期变化的规律。于露天将圭平置于表北面,根据圭上表影,测量、比较和标定日影的周日、周年变化,可以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所以圭表测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手段之一。(1)圭的适宜长度取决于冬至日表的影子长度,圭测量的是正午日影长度,故安放圭表时,圭的两端应指示南北方向。(2)图中无论冬至日还是夏至日圭表的影子都在北方,故圭表主要应用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3)优点: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方便直观,便于观测,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等)。缺点:精度受圭表的规格限制较大(用时长,效率低,受天气影响大等)。[试题演练](2022年湖南怀化期末)日晷(guǐ)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赤道日晷的晷面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读图,完成第1~3题。1.若哈尔滨、广州、长沙三地的天文馆内都建有赤道日晷,则三地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 ( )A.一样大 B.由南到北增大C.由南到北减小 D.无法确定2.2022年元月15日,你的学校所在地太阳升起时,晷针的投影应最靠近 ( )A.酉 B.寅C.未 D.辰3.我国某地建有一赤道日晷,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北京时间12:48时,晷针的投影落在“午”字上,则该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A.40°N,108°E B.40°S,122°EC.50°N,108°E D.50°S,122°E【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赤道日晷的晷面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则晷盘以上部分的晷针指向正北方向(北极星附近)、晷盘以下部分的晷针指向正南方向,因为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仰角即为该地的地理纬度,则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哈尔滨、广州、长沙三地纬度不同,广州、长沙、哈尔滨由南到北纬度逐渐增大,则三地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由南到北增大,B项正确。第2题,学校所在地为北半球,2022年元月15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晚于6:00。根据时辰对照表,酉时为17—19时,寅时为3—5时,未时为13—15时,辰时为7—9时。该日昼短夜长,日出晚于6:00,故选D项。第3题,由前面分析可知,晷盘以上部分的晷针指向正北,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接近纬度的余角,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则当地地理纬度约为40°N;晷针的投影落在“午”字上,说明此时为当地正午12:00,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12:48与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的时间差为48分钟,则两者经度差为12°,且该地位于120°E经线以西,则该地经度为108°E,故该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40°N,108°E),A项正确。微专题二 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知识链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总结出的规律,其划分就源于我国黄河流域。1.推断日期一年约365天,24个节气,故每个节气约15天,根据已熟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断其他节气的日期,如芒种是夏至(6月22日前后)之前的一个节气,故约为6月7日;再如清明是春分(3月21日前后)之后的一个节气,故约为4月5日;大寒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后的第二个节气,故相差约一个月,约为1月21日。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黄河流域夏至日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反,直射点纬度数相同,但直射半球不同。3.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早在商朝,人们就确定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在战国以前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至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制度。二十四节气中季节的划分与平时所指气候上北半球四季有所不同,如3、4、5月为北半球春季,而二十四节气中2、3、4月为春季。4.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有些节气体现了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体现了降水的形态与多少。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状况;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5.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如小满、芒种反映相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状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预示万物惊醒复苏,清明表示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播种植物的大好时光。[试题演练](2023年吉林白城期末)地球运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如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下表为2022年我国某地连续两日及夏至日出、日落时间。据此完成第1~2题。1.甲、乙两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小满 B.清明C.惊蛰 D.大暑2.芒种至寒露期间 (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B.智利白昼先变长后变短C.北极地区冰川面积逐渐减少D.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该地甲日昼长约为13小时18分钟01秒,乙日昼长约为13小时20分钟10秒,春分昼长为12小时,夏至昼长为14小时38分钟43秒,因甲乙两日为连续两日,且乙日比甲日白昼时间更长,故甲、乙两日应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小满和清明符合,但清明接近春分,昼长也接近春分,与甲乙两日不符,故最接近的节气是小满,A项正确。第2题,芒种至寒露期间,经过夏至与秋分,地球公转先到达远日点(7月初),然后向近日点运动,故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D项正确;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A项错误;智利位于南半球,白昼先变短,夏至过后白昼开始变长,B项错误;北半球气温先升高后降低,故北极地区冰川面积先减少后增加,C项错误。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热点•微专题[知识链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微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1.日晷图的判读中国古人观天察地,了解了日月运行的周期,创造了精度很高的计时和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如日晷和圭表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古人的文化智慧吧!原理:日晷是根据一天中太阳方位不同,通过固定的指针产生的阴影来测量时间的。日晷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由于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故日晷与地面的倾角θ=90°-当地纬度。判读方法:(1)由于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故面向日晷,左侧为东,右侧为西。(2)春、秋分日出正东,晷针影子在正西(如图乙中A),即6时;日落正西,晷针影子在正东(如图乙中B),即18时。(3)夏半年日出东北,6时之前,晷针影子在西偏南(如图乙中C);日落西北,18时之后,晷针影子在东偏南(如图乙中D)。(4)1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晷针影子在西偏北(如图乙中E);12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晷针影子在北方(如图乙中G),此时影子最短;14时,太阳在西南,晷针影子在东偏北(如图乙中F)。2.观察圭表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称为圭表。它由两部分组成,垂直立于平地上的标杆称为表,南北方向平放的测影尺称为圭,两者以直角相接。在不同季节, 太阳的出没方位和正午高度不同,并有周期变化的规律。于露天将圭平置于表北面,根据圭上表影,测量、比较和标定日影的周日、周年变化,可以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所以圭表测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手段之一。(1)圭的适宜长度取决于冬至日表的影子长度,圭测量的是正午日影长度,故安放圭表时,圭的两端应指示南北方向。(2)图中无论冬至日还是夏至日圭表的影子都在北方,故圭表主要应用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3)优点: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方便直观,便于观测,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等)。缺点:精度受圭表的规格限制较大(用时长,效率低,受天气影响大等)。[试题演练](2022年湖南怀化期末)日晷(guǐ)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赤道日晷的晷面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读图,完成第1~3题。1.若哈尔滨、广州、长沙三地的天文馆内都建有赤道日晷,则三地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 ( )A.一样大 B.由南到北增大C.由南到北减小 D.无法确定2.2022年元月15日,你的学校所在地太阳升起时,晷针的投影应最靠近 ( )A.酉 B.寅C.未 D.辰3.我国某地建有一赤道日晷,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北京时间12:48时,晷针的投影落在“午”字上,则该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A.40°N,108°E B.40°S,122°EC.50°N,108°E D.50°S,122°E【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赤道日晷的晷面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则晷盘以上部分的晷针指向正北方向(北极星附近)、晷盘以下部分的晷针指向正南方向,因为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仰角即为该地的地理纬度,则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哈尔滨、广州、长沙三地纬度不同,广州、长沙、哈尔滨由南到北纬度逐渐增大,则三地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由南到北增大,B项正确。第2题,学校所在地为北半球,2022年元月15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晚于6:00。根据时辰对照表,酉时为17—19时,寅时为3—5时,未时为13—15时,辰时为7—9时。该日昼短夜长,日出晚于6:00,故选D项。第3题,由前面分析可知,晷盘以上部分的晷针指向正北,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接近纬度的余角,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则当地地理纬度约为40°N;晷针的投影落在“午”字上,说明此时为当地正午12:00,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12:48与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的时间差为48分钟,则两者经度差为12°,且该地位于120°E经线以西,则该地经度为108°E,故该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40°N,108°E),A项正确。微专题二 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知识链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总结出的规律,其划分就源于我国黄河流域。1.推断日期一年约365天,24个节气,故每个节气约15天,根据已熟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断其他节气的日期,如芒种是夏至(6月22日前后)之前的一个节气,故约为6月7日;再如清明是春分(3月21日前后)之后的一个节气,故约为4月5日;大寒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后的第二个节气,故相差约一个月,约为1月21日。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黄河流域夏至日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反,直射点纬度数相同,但直射半球不同。3.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早在商朝,人们就确定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在战国以前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至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制度。二十四节气中季节的划分与平时所指气候上北半球四季有所不同,如3、4、5月为北半球春季,而二十四节气中2、3、4月为春季。4.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有些节气体现了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体现了降水的形态与多少。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状况;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5.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如小满、芒种反映相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状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预示万物惊醒复苏,清明表示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播种植物的大好时光。[试题演练](2023年吉林白城期末)地球运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如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下表为2022年我国某地连续两日及夏至日出、日落时间。据此完成第1~2题。1.甲、乙两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小满 B.清明C.惊蛰 D.大暑2.芒种至寒露期间 (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B.智利白昼先变长后变短C.北极地区冰川面积逐渐减少D.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该地甲日昼长约为13小时18分钟01秒,乙日昼长约为13小时20分钟10秒,春分昼长为12小时,夏至昼长为14小时38分钟43秒,因甲乙两日为连续两日,且乙日比甲日白昼时间更长,故甲、乙两日应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小满和清明符合,但清明接近春分,昼长也接近春分,与甲乙两日不符,故最接近的节气是小满,A项正确。第2题,芒种至寒露期间,经过夏至与秋分,地球公转先到达远日点(7月初),然后向近日点运动,故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D项正确;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A项错误;智利位于南半球,白昼先变短,夏至过后白昼开始变长,B项错误;北半球气温先升高后降低,故北极地区冰川面积先减少后增加,C项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