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检测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检测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选择题
1.“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内外服制度D.行省制
2.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 )
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
3.下表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
A.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
C.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D.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
4.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
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5.如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结束这一时期的朝代应为( )
A.战国B.汉代C.西周D.秦朝
6.“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屯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该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滥发徭役激化矛盾B.忽视了交通建设C.严刑酷法导致暴政D.国家治理的滞后
7.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是我国法律解释史学上的开山之作。其中一条律文解释如下: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从该解释中可以判定:( )
A.秦律以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B.秦律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秦朝的统治色彩是奉行严刑峻法D.《法律答问》的解释具有阶级性
8.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 )
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9.下图是考古发掘的几方秦朝印章(含印文拓片)。据此判断,秦朝( )
皇帝玉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B.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度
C.随葬品中必须有官员的印信D.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0.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方、西北的北河、榆中,屯田生产。这些措施( )
A.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1.《史记》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结合所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籍文书
B.泰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
C.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以便征发赋役
D.秦汉时通过设立什伍组织,管理狱讼赋税
1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13.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秦二世继位之谜”成为热议话题。《史记》记载:“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胡亥继位却是经秦始皇同意的:“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近年湖南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记载:“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14.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15.秦始皇灭六国后,改革行政体制,将原称作“邦”的王畿改称为“都”,原来的王畿长官邦尉、邦司马等则改称为郡尉、郡司马。这体现出当时( )
A.中央官员受到了约束B.郡县制得到有效推行
C.秦对六国制度的沿袭D.分封制在全国被废除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的灭亡
材料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贾谊《过秦论》
秦始皇并天下之时……宫室过度,耆欲无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法令烦惨,刑罚暴酷。
——(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唐)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贾谊和班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独到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秦的灭亡中你能获取哪些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实现了政治大一统,也推动了族群整合。钱穆提出秦统一推动了“中国民族之抟成”;范文澜从共同语言、地域、经济、心理特征四要素论证了“汉族在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为民族”。
材料一 “国人”本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统治氏族;至战国,随着列国内部的人群凝聚,“国人”内涵转变为一国民众。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国人”意识,也随之形成。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
材料二 汉朝作为真正意义上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的朝代,其意义在整个历史上无可取代。在此之前即便秦统一六国,但原先六国民众并不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反而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各自内心上,齐国以齐人自居,楚国以楚人自居,虽然秦始皇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改革,但原先各国民众的内心隔阂却没有同化,正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秦始皇以个人威权维持了表面的平静。这种局面不仅秦朝没有解决,连汉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完全解决,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的措施。
18.史料一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史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探究]
(1)根据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史料一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
(2)根据史料二,分析指出柳宗元是如何看待秦朝郡县制与秦朝灭亡关系的。
19.史料一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史料三
[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2)据史料二,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3)据史料三,分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名称
记述
《峄(yì)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之罘(fú)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东观刻石》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偃戎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时间不符,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本题要考察的是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措施的内容。据材料“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可以看出秦用黑体现统一的格局,A项正确。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在材料里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排除C项;大力推行郡县制度是秦的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数次东巡,反复刻碑强调天下统一的重大意义,意在强化国家认同观念,B项正确;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此时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排除A项;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并不是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推动了秦的发展,说明这些有着实用和功利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秦朝统一,B项正确;材料强调功利思想,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人的价值理念,不属于国家组织能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秦统一的原因,而专制集权属于秦统一后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到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诸侯国赵魏韩”等信息可知,图中所示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纷争局面,D项正确;ABC项没结束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屯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可知,秦完成统一后,仍然沿袭旧制度,激化了社会的矛盾,故秦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治理的滞后,D项正确;滥发徭役属于国家治理滞后的表现,排除A项;秦朝建立便捷的弛道、直道等,重视交通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严刑酷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法律答问》对“盗徙封”解释为私自移动田界,对“耐”刑解释为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表明秦律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B项正确;题干不是为了说明秦律的思想基础,A偏离材料主旨,排除A项;仅凭一条法律无法判定秦朝奉行严刑峻法,排除C项;《法律答问》对律文的解释是客观的,无阶级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的乡官制度,可以得出其作用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选D项。秦朝地方要服从中央,没有自治权,排斥A项;权力制衡机制是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B项;乡官制度可以稳定农村地区,但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秦朝通过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不一致,排除A项;据所学,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B项;随葬品中必须有官员印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秦朝。根据材料信息,秦朝进行了人口迁徙,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文化的交融,进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阶级矛盾尖锐激化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人口迁移既有北方也有南方,而匈奴只在北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秦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并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可知,萧何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这说明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文书,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排除B项;材料虽然提到沛公为汉王时让萧何出任丞相,汉王才知道汉地户籍百姓疾苦,但不能据此得出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任嚣任郡尉”可知,秦朝在南海设置,直接归中央管辖,并不属于郡守的封地,符合题意,A项正确;“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也就是说他其实相当于郡守,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郡守任命,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史记》记载,《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可知,历史的史实考证需要通过多方面材料考证与研究,D项正确;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材料中未体现,不能作为历史事实考辨的依据,排除A项;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的说法绝对化,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灭六国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对原有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未涉及约束中央官员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并不是沿袭六国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严刑峻法,推行暴政。
(2)柳宗元在关注暴政导致秦灭亡的同时,更加肯定了秦朝制度的进步与合理性。
(3)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推行暴政;治国之道应当关注民生,避免严刑峻法,赋役沉重;基于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蓝本,对此后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据材料“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得出严刑峻法,推行暴政。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得出柳宗元在关注暴政导致秦灭亡的同时,更加肯定了秦朝制度的进步与合理性。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从灭亡的原因分析,得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推行暴政;从对民生的关注分析,得出治国之道应当关注民生,避免严刑峻法,赋役沉重;从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之后中国政治的影响分析,得出基于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蓝本,对此后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7.(1)举措: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设立郡县制;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平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车同轨(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文化:行同文(统一文字);制定《秦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
(2)原因:秦的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动众巡游;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3)措施: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军事: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详解】(1)本题是概括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秦朝。根据材料信息“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设立郡县制;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平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车同轨(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行同文(统一文字);制定《秦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秦朝。根据材料信息“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可知秦的暴政是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表现为: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动众巡游;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等。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汉朝。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可知本题要求答出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措施有: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军事: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18.(1)秦始皇统治残暴,繁重的赋税徭役,严刑酷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失去民心。
(2)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导致,而是秦朝残暴统治失去民心,引发人民起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朝(中国)。关于论证说明史料一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由材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材料中贾谊认为秦朝迅速灭亡源于秦朝暴政。因此论证实际就是用史实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据所学可知,秦朝速亡与秦始皇统治残暴,繁重的赋税徭役,严刑酷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失去民心等密切关联。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朝(中国)。关于柳宗元对秦朝郡县制与秦朝灭亡关系的看法,由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可知,柳宗元认为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由材料“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导致,而是秦朝残暴统治失去民心,引发人民起义。
19.(1)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出现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2)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国家管理系统。
(3)措施:统一车轨、货币和文字。意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由材料“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出现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由材料“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守、县令”可得出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国家管理系统。
(3)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第一问措施,由材料“车子两轮间距离统一为6尺”可得出统一车轨;由材料“秦小篆、秦半两钱”可得出统一货币和文字。第二问意义,由材料“车子两轮间距离统一为6尺;秦小篆、秦半两钱”可得出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美国史学家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