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教案
展开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身边的化学
教学目的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
物品和现象。
[讲 述]1.家里的塑料
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3.食品中的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
5.药箱里的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 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
教师 理发师 厨师 医生 警察
[讲 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
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
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 书]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教学目的
1.认识所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中所接触的仪器,识记名称,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3.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操作原理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难点
1.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阅 读]化学实验室规则
[讲 解]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1.试管
用途: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收集少
量气体。
注意:装液体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1/2,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
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加热后不能骤冷,
防止炸裂;用试管夹夹持或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振荡时靠腕力
甩动。
2.试管夹
用途:夹持试管
注意:从试管底部向上套或取下,不能横进横出;夹在距试管口
约1/3处;手握长柄,不能按短柄,防止试管脱落;防止烧损或腐蚀。
3.玻璃棒
用途:搅拌、引流、蘸取少量液体。
注意:搅拌时不可用力过猛,不要碰器壁;引流时下端紧靠接收
器内壁;蘸取液体的玻璃棒要洁净,用后要冲洗。
4.酒精灯
用途:加热
注意:使用时将灯放稳,灯帽竖放;灯体内酒精不可超过容积的
2/3,不少于1/4;添加酒精必须先将火熄灭;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
条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不用时要盖上灯帽;失火用湿布或砂土盖灭。
5.胶头滴管 滴瓶
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
体药品。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吸得太满,不能将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平放
或倒置;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
要深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不能将滴管倾斜滴加;用过后立即洗净,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滴瓶的胶头滴管与滴瓶口磨毛配套,不能互换或
移作他用,滴瓶的胶头滴管取用药品后应立即插回原瓶,不能用水冲
洗。
6.铁架台
用途:固定和支持仪器(常配有铁夹和铁圈)。
注意:不能用力敲打;夹持玻璃仪器要注意松紧适度,铁夹内衬
以绒布或石棉纸。
7.烧杯
用途:盛放较多量试剂的容器;较多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溶解物
质、配制溶液、承接滤液。
注意: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应干燥并垫一石棉网;不能加
热固体;加入液体不应过多。
8.量筒
用途:量度液体体积
注意:量筒的最大量程应与液体的体积相近且一次量完;平放在
桌面上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用于加热,不
能量热的液体,不能用于溶解、稀释,不能作反应器。
9.集气瓶
用途: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进行某物质与气体的反应。
注意:收集或储存气体时用毛玻璃片盖住;不能加热;做某些反
应的反应器时应装少量砂子或水。
10.锥形瓶
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加热时需要点上石棉网
11.其他:水槽、药匙、蒸发皿、漏斗、坩埚钳、试管架、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烧瓶。
[讲 解]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注意:①注意安全“三不准”: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
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少取为原则: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③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
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讲 解]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药匙、镊子都
应保持干净,药匙不能用来搅拌。
向试管里装入小颗粒或固体粉末时,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壁(或
管口)上,应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向玻璃仪器中装块状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滑”,以免打破容器。
[观察活动]【实验1-5】【实验1-6】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
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缓缓倾倒,倒完液体,
立即盖紧瓶塞,将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回忆量筒及胶头滴管的用法。
[观察活动]【实验1-7】
2.托盘天平的使用
用于粗略称量,能准确到0.1g
(1)称量前游码回零,检查是否平衡(通过平衡螺母调节)。
(2)“左物右砝”(先大后小再游码),用镊子夹取砝码。
m物 = m砝 + m游
若放成“左砝右物”,因m砝 = m物 + m游
故m物 = m砝 - m游
(3)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4)干燥的药品方在洁净的纸上称量;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3.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加热
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
①加热液体可用:试管、蒸发皿(可直接加热)
烧杯、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须垫石棉网)
加热固体可用:干燥试管、蒸发皿、坩埚
不能用于加热:集气瓶、水槽、量筒、漏斗
②玻璃容器加热时应注意:
a.外壁干燥
b.不要接触灯芯,也不要远离外焰
c.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
③加热固体:先预热,再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
加热液体:液体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预热,加热时不时移动时管使受热均匀,试管倾斜约450角;加热时切不可使试管口朝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
[观察活动]【实验1-8】【实验1-9】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1.3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
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
[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
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
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观察活动]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 玻璃破碎
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5 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糖
现象:食糖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讲 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
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板 书]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检 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实验1-1】 火柴梗燃烧
燃烧前:火柴梗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物质
【实验1-2】 镁条燃烧
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
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讲 述]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
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板 书]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
学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
| 颜色 | 形状 |
镁条燃烧前 | 银白色 | 固体条状 |
镁条燃烧后 | 白色 | 粉末状 |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生成白色粉末状新物质 |
[讲 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观察活动]【实验1-3】 在盛有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观察:产生气泡
判断:发生化学变化
【实验1-4】 在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氯化镁溶液。
观察:产生白色沉淀
判断:发生化学变化
[讲 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
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
据。
[板 书]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
新物质生成
[讲 述]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
化学变化。
[检 查]完成课本12页“检查站”内容。
[板 书]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达式
镁 + 氧气 氧化镁
Mg O2 MgO
[讲 述]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目的
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
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铜片
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板 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讨论交流]课本14页
[板 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假设与预测
1.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2 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实验与事实
【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
结论:预测1-a错误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
现象:铜片变黑
结论:预测1-b错误
【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
结论:预测2正确。
解释与结论
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铜 + 氧气 氧化铜
Cu O2 CuO
拓展与迁移
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如吸尘器或大号注射器)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随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你估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会有什么变化?说明理由。
[阅 读]课本24页“长话短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