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
展开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3.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k为常数且k≠0),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中,t和v之间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
【教学说明】通过对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解析式的复习,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318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解:(1)t=;(2)y=;(3)S=,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y=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归纳结论】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v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1)t=; (2)h=; (3)p=.
2.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y=4x,=3,y=6x+1,xy=123
解答: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3.已知函数y=,当x=1时,y=-3,那么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B).
A.y= B.y=-
C.y= D.y=-
4.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4,那么y=3时,x的值等于(A).
A.4 B.-4
C.3 D.-3
5.若函数y=(m是常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2,解析式为y=.
6.写出下列各题中所要求的两个相关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函数的类别.
(1)商场推出分期付款购电脑活动,每台电脑12000元,首付4000元,以后每月付y元,x个月全部付清,则y与x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是函数.
(2)某种灯的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它的使用天数y与平均每天使用的小时数x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是函数.
(3)设三角形的底边、对应高、面积分别为a、h、S.
当a=10时,S与h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是函数;
当S=18时,a与h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是函数.
(4)某工人承包运输粮食的总数是w吨,每天运x吨,共运了y天,则y与x的关系式为,是函数.
解答:(1)y=,反比例;
(2)y=,反比例;
(3)S=5h,正比例,a=,反比例;
(4)y=,反比例.
7.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可设y=kx,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y=k/x,因为x=2时,y=6,所以有6=k/2,解得k=12,因此y=12/x.
(2)把x=4代入y=12/x,得y=12/4=3.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引导.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1”中第2 、3题.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建立从概念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通过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分析和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4.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体会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其性质有哪些?
2.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呢?请大家猜猜看,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画?
【教学说明】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由此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示范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再让学生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
2.在作图过程中,启发学生类比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作图步骤:
①列表;②描点; ③连线.
【教学说明】教师在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1)启发学生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作图基本步骤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作图过程中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学生一起体会其中的共性和特性.
(2)①列表时,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函数有意义(即x≠0),同时,所取的点既要使自变量的取值有一定的代表性,又不至于使自变量或对应的函数值太大或是太小,以便于描点和全面反映图象的特征;②描点时,一般情况下所选的点越多则图象越精细;③连线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描好的点先思考:图象有没有可能是直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图象特点后,引导学生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各点,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比较y=与y=-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并且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反比例函数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延伸部分逐渐靠近坐标轴,但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在同一坐标系内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
4.观察函数y=和y=-以及y=和y=-的图象.
(1)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2)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3)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教学说明】学生小组讨论,观察思考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归纳结论】
反比例函数y= (k为常数,k不为零)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 <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果函数y=2xk+1的图象是双曲线,那么k=-2.
2.如果点(1,-2)在双曲线y=上,那么该双曲线在第二、四象限.
3.如果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内,那么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的值是1,2.
4.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大致是图中的(D)
5.下列反比例函数图象一定在第一、三象限的是(C)
A.y= B.y=
C.y= D.y=-
6.已知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y=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7.已知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1,-1),则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8.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当x=4时,求y的值;
(2)当y=-2时,求x的值;
(3)当y>2时,求x的范围.
解:列表:
由图知:(1)y=3;(2)x=-6;(3)0<x<6.
9.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1)当x=2时,y的值;
(2)当1<x≤4时,y的取值范围;
(3)当1≤y<4时,x的取值范围.
解:列表:
由图知:(1)y=-2;(2)-4<y≤-1;
(3)-4≤x<-1.
【教学说明】为了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在研究题目时,要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性质的目的.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2”中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1.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2.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象的画法,及图象所在的象限.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它的性质.
【教学说明】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学习,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并引导学生的研究思路.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画一画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
思考:随着x的增大,y值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说明】加深学生对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并在列表、画图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
2.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取两点P(1,6),Q(6,1),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______;过点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2=______;S1与S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
【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过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任意一点引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的绝对值.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若点A(7,y1),B(5,y2)在双曲线y=-上,则y1、y2中较小的是y2.
2.若反比例函数y=,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A)
A.k<0 B.k>0
C.k≤0 D.k≥0
3.下列函数中,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B)
A.y=x B.y=
C.y=- D.y=
4.反比例函数y=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m的值是(C)
A.±1 B.小于1/2的实数
C.-1 D.1
5.已知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的两点,若x1<0<x2,则有(A)
A.y1<0<y2 B.y2<0<y1
C.y1<y2<0 D.y2<y1<0
6.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它们的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B.它们的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C.k<0
D.它们的自变量x的取值为全体实数
第6题图 第8题图
7.当k<0时,反比例函数y=和一次函数y=kx+2的图象大致是(B)
8.如图,A、B是函数y=的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两点,BC∥x轴,AC∥y轴,△ABC的面积记为S,则(B)
A.S=2 B.S=4
C.2<S<4 D.S>4
9.已知点A(m,2)、B(2,n)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
(1)求m、n的值;
(2)若直线y=mx-n与x轴交于点C,求C关于y轴对称点C′的坐标.
解:(1)m=n=3; (2)C′(-1,0).
10.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A(3,3).
(1)求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把直线OA向下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6,m),求m的值和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在(2)中的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C、D,求四边形OABC的面积.
解:(1)y=x,y=;
(2)m=;y=x-;
(3)S四边形OABC=.
11.如图,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直线y=x-2交于点A,且A点纵坐标为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解:将yA=1代入y=x-2
得xA=3,
故A的坐标为(3,1).
将A(3,1)代入y=得
k=3,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教学说明】检测题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增加了灵活性,以基本题为主,也有少量综合问题,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中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一次函数,并初步认识、感知反比例函数概念之后,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进一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研讨、学生设计问题等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理解加深.
2.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3.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复习回顾: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如何?
【教学说明】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了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见书P142)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p= (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p=3000Pa(3)至少0.1m2
【教学说明】在(4)中,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需在第一象限作函数图象?此外,还要注意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值.在(5)中,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2.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见书P142)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3.如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
【教学说明】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一个水池装水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m3)的水,经过y(h)可以把水放完,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
2.若梯形的下底长为x,上底长为下底长的,高为y,面积为60,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 (不考虑x的取值范围).
3.某一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每人制作一个面积为200 cm2的矩形学具进行展示.设矩形的宽为xcm,长为ycm,那么这些同学所制作的矩形的长ycm与宽x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
4.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D)
A.小明完成百米赛跑时,所用时间t(s)与他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
B.长方形的面积为24,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关系
C.压力为600N时,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
D.一个容积为25L的容器中,所盛水的质量m(kg)与所盛水的体积V(L)之间的关系
5.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
则可以反映y与x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D)
A.y=3000x B.y=6000x
C.y=3000/x D.y=6000/x
6.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x≤10,则y与x的函数图象是(A)
7.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cm3,它的长是ycm,宽是5cm,高是xcm.
(1)写出长ycm关于高xcm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画出(1)中函数的图象;
(3)当高是3cm时,求长.
解:(1)y=20/x(x>0); (2)图象略;(3)长为20/3cm.
【教学说明】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4”中第2题.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复习
1.理解反比例函数及其主要性质,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的过程,了解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初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一、知识结构
【教学说明】通过回顾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y= (k为常数,k不为零)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 <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过双曲线上任一点作x轴,y轴的垂线,所得矩形的面积为|k|.
3.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列表时自变量的取值应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一对数值,这样既可以简化计算,又便于描点;
b.列表、描点时,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方便连线;
c.在连线时要用光滑的曲线,不能用折线.
4.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尽快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x/3;(2)y=-8/x;(3)y=4x-5;(4)y=5x-1;(5)xy=1/8.
分析:判断函数是反比例函数,依据反比例函数定义y= (k≠0),它也可变形为y=kx-1及xy=k的形式,(4)、(5)就是这两种形式.
解:其中反比例函数有(2),(4),(5).
2.已知反比例函数y=,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a的值及解析式.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来解此题.
解:因为y=是反比例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
解得
所以a=,解析式为y=.
3.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当x=1时,y=4;当x=3时,y=5,求x=-1时,y的值.
分析:先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再求x=-1时,y的值.不可草率地将k1、k2都写成k而导致错误,题中给出了两对数值,决定了k1、k2的值.
4.已知函数y=是反比例函数,且其函数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此题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来解反比例函数y= (k≠0),当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
解: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
所以4m2-2=-1,所以m=或m=-.
因为此函数图象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m+>0,所以m>-,所以m=,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当x=3厘米时,求y的值.
分析:本题依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列出方程,然后变形求出长关于高的函数关系式.
解:(1)因为长方体的长为y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x厘米,
所以5xy=100,所以y=.
(2)因为x是长方体的高,所以x>0,即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
(3)当x=3时,y==(厘米).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应用及推理能力.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
1.一次函数y=-x+1与反比例函数y=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下图中的(A)
解:∵y=-x+1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故排除B、C;又y=的图象两支在第一、三象限,故排除D.∴答案应选A.
2.如图,P是反比例函数y=上一点,若图中阴影部分的矩形面积是2,求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就是求k的值.此题可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坐标与线段长度的转化来解.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作两条坐标轴的垂线,可得到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面积等于y=中的|k|.
解:设P点坐标为(x,y).
因为P点在第二象限,所以x<0,y>0.
所以图中阴影部分矩形的长、宽分别为-x,y.
又-xy=2,所以xy=-2.因为k=xy,所以k=-2.
所以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3. 当n取什么值时,y=是反比例函数?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还是减小?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y= (k≠0)可知,要使y=是反比例函数,必须n2+2n≠0且n2+n-1=-1.
解:y=是反比例函数,
则 ∴
即n=-1.
故当n=-1时,y=表示反比例函数:y=.
∵k=-1<0,
∴双曲线两支分别在二、四象限内,并且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4.一个圆台形物体的上底面积是下底面积的.如果放在桌上,对桌面的压强是200Pa,翻过来放,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解:设下底面是S0,则由上底面积是S0,由p=,且S=S0时,p=200,有F=pS=200×S0=200S0.
因为是同一物体,所以F=200S0是定值.
所以当S=S0时,
p===300(Pa).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中第1~6题.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整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反比例函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反比例函数教案,共2页。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反比例函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反比例函数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温故知新 (出示幻灯片2,探究新知(出示幻灯片4,讲授新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