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学设计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共15页。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内点的坐标
第1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领会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现实生活中有关有序实数对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构建有序实数对的平台.
【情感与态度】
认识直角坐标系的作用,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坐标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认识直角坐标系,感受有序实数对的应用.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有序实数对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回顾交流.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数轴?实数与数轴建立了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上的点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师引申:实际上这个实数可以称为这个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建立铺垫.
2.问题提出.
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投影片,你发现了什么?
投影显示有关有序实数对的情境.
【情境1】
我们都有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大家知道,影剧院对所有观众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一个座位在剧院中的位置,这样观众就能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地“对号入座”.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发现了电影院中的“几排几号”是有序实数对.
【情境2】
请以下座位的同学今天放学后参加英语口语测试:
(1, 4),(2, 3),(5, 4),(2, 2),(5, 7).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据,体会认识有序实数对的重要性.
二、建立表象,数形结合
新知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概念
小明:音乐喷泉在中山北路西边50米,北京西路北边100米.
小丽能根据小明的提示从图中用“·”标出音乐喷泉的位置吗?
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这样就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确定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横轴),习惯上我们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形成了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下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是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 3),即P点坐标(-2, 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原点O的坐标是什么?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发现:O的坐标(0, 0),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西北海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2,1)在(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a-3,a+1)在第二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为( )
A.-1<a<3B.a>3
C.a<-1D.a>-1
3.如图为九嶷山风景区的几个景点的平面图,以舜帝陵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玉王宫岩所在位置的坐标为.
4.写出图中点A、B、C、D、E、F的坐标.(注:每小格的长度代表单位“1”.)
【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一些新问题.
【参考答案】1.B
2.A
3.(2, 4)
4.解:A(-3, -2),B(-5, 4),C(4, -4),D(0, -3),E(2, 5),F(-3, 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本节我们要掌握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内容:
1.能够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
2.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坐标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3.掌握象限内、x轴及y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 0);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 y).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1.课本第5页练习1、2、3.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领会其特征,经历现实生活中有关有序实数对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构建有序实数对的平台,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坐标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 坐标平面内的图形
【知识与技能】
充分应用平面上点的坐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坐标描点,绘制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生动美感.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重点是理解平面直角坐标形成的图形.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平面上点的坐标的理解.
一、回顾交流,检测所学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点:
(1)点A在y轴上,位于原点上方,距离原点2个单位的长度;
(2)点B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1个单位的长度;
(3)点C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每条坐标轴都是2个单位的长度;
(4)点D在x轴上方,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
(5)点E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x轴2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4个单位长度,依次连接这些点,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择一些横、纵坐标满足下面条件的点,标出它们的位置,看看它们在第几象限.
(1)点M(x, y)的坐标xy<0;
(2)点M(x, y)的坐标xy=0;
(3)点M(x, y)的坐标xy>0.
【教学说明】将上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二、范例学习,理解新知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图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A(5, 2),B(2, 2),C(2,-2).
(2)A(-1,2),B(-2,-1),C(2,-1),D(3, 2).
【解】(1)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①,它的面积是×3×4=6.
(2)得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②,它的面积是4×3=12.
【教学说明】教师给出规范解答步骤,学生模仿,便于今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章可循.
例2 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请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四边形的四个顶点A,B,C,D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解】如图(2),以顶点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AD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此时,正方形的四个顶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A(0,0),B(4,0),C(4,4),D(0,4).
教师提问:你还能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吗?并写出A、B、C、D坐标.
【教学说明】此题可以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一个长方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个顶点的坐标为(-1,-1),(-1, 2),(3,-1),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 )
A.(2, 2) B.(3, 2) C.(3, 3) D.(2, 3)
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若A(1, 1),B(2, 0),则C点的坐标为( )
A.(-3,-2) B.(3,-2) C.(-2,-3) D.(2,-3)
3.已知点A(0, 4),B(0, 2),C(m, 5),且△ABC的面积为12,则m的值是 .
4.(青海中考)如图所示,在象棋棋盘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帅”位于点(-2,-2),“马”位于点(1,-2),则“兵”位于点.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2,4),B(6,6),C(8,2),求四边形OABC的面积.
【参考答案】1.B 2.B 3.±12 4.(-4, 1)
5.解:分别过A、B、C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F,如图,四边形OABC的面积=S△AOD+S梯形ABED+S梯形BCFE-S△COF=×2×4+12(4+6)×4+(6+2)×2-×8×2=4+20+8-8=2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归纳.
(1)怎样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2)四个象限点的特点?
(3)如何描点,又如何找出点的坐标?
1.课本第7页练习1.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
这是一节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的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让整节课生动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应用平面上点的坐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经历由坐标描点,绘制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生动美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11.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知识与技能】
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与态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另一个是研究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引起的图形的平移变换.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变化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复习回顾
探究:根据下面条件画一副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强家、小敏家、小刚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最后向东走5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东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选取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很多,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最优方案,那就是:选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分别取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m).依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取得小刚家的位置是(150, 200),类似地,小强和小敏家的位置分别是(-150, 350)和(300,-175).
2.教师归纳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直角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依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的内部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二、问题牵引,引入研究
【问题】如图,△ABC在坐标平面上平移后得到新图形△A1B1C1.
(1)△ABC移动的方向怎样?
(2)写出△ABC与△A1B1C1各点的坐标,比较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的变化?
(3)如果△ABC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2B2C2.写出这时各顶点坐标,比较两者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的变化?
观察比较△ABC与△A1B1C1:对应点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移动后改变了,即:将横坐标都减去5可得到移动后的点的坐标.
请同学们解答完第(3)个问题后,将图形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探究一下.
【归纳结论】
平移规律:
描述平移的一个方法是用图形上任一点的坐标(x,y)的变化来表示.
(1)在坐标系内,左右平移的点的坐标规律:(x,y)→(x±a, y)(a>0)
(2)在坐标系内,上下平移的点的坐标规律:(x,y)→(x, y±b)(b>0)
(3)在坐标系内,上下、左右平移的点的坐标规律:(x,y)→(x±a, y±b)(a>0,b>0)
三、范例学习,理解新知
例1如图,将△ABC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各顶点变动前后的坐标.
【解】得到结论有:
A(-2, 6)→(4, 6)→A1(4, 4)
B(-4, 4)→(2, 4)→B1(2, 2)
C(1, 1)→(7, 1)→C1(7, -1)
例2说出下列由点A到点B是怎样平移的?
(1)A(x, y)B(x-1, y+2)
(2)A(x, y)B(x+3, y-2)
(3)A(x+3, y-2)B(x, y)
【解】(1)点A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2)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3)点A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教学说明】逆向思维训练,给出变化的坐标,让学生了解点的位置的变化,会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掌握图形在平面上平移的意义.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内蒙古呼伦贝尔中考)将点A(-2, -3)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则点B所处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2, 1)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的坐标是( )
A.(2, 4) B.(1, 5) C.(1, -3) D.(-5, 5)
3.(广西梧州中考)已知线段AB的A点坐标是(3,2),B点坐标是(-2, -5),将线段AB平移后得到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5,-1),则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
是 .
4.如图,把△ABC放置在网格中,点A的坐标为(-3,1),现将△ABC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A′B′C′,则点A′的坐标是.
5.三角形ABC中,A(-2, 2),B(-4, -2),C(1, 0),把三角形平移后,三角形某一边上的点P(x, y)对应点为P′(x+4, y-2),求平移后所得三角形各顶点的坐标.
【参考答案】1.D 2.B
3.(0, -8)
4.(1, 3)
5.解:∵点P(x, y)的对应点为P′(x+4, y-2),
∴平移变换规律为向右平移4个单位,向下平移2个单位,
∵A(-2, 2),B(-4, -2),C(1, 0),
∴平移后A的对应点坐标为(2, 0),B的对应点坐标为(0, -4),C的对应点坐标为(5,-2).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图形,按下面的要求平移,那么图形上任一点的坐标(x, y)是如何变化的?
①向左或向右移动a(a>0)个单位;
②向上或向下移动b(b>0)个单位;
③向左或向右移动a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移动b个单位(a>0,b>0).
1.课本第14页练习2、3.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通过对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然而,一堂课下来,我感触颇深,认为本节课离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要求还很远.
章末复习
【知识与技能】
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这两个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解和掌握坐标系有关概念,体会图形的变换规律,学会运用平移变换规律进行描点作图.
【情感与态度】
培养合作交流、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坐标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点的表示及描点方法、点的特征、平移的应用.
【教学难点】
难点是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及点的坐标特征、应用.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平面直角坐标系概括有序数对坐标系画法平面内的点的坐标坐标应用表示地理位置平移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框图,使学生系统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知识框图.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两种方法:
(1)平面直角坐标系法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很多,由于坐标系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计算的繁简程度,所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要以能简捷地确定平面内点的坐标为原则.
②由点的坐标也可以确定点所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其方法是采用“逆向思维”,通过在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来寻求问题的解题思路.
(2)方向角和距离定位法
用方向角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方向角是表示方向的角,距离是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用方向角和距离定位法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要注意中心点的位置,中心点变化了,则方向角与距离也随之变化.
无论在平面内用何种定位法确定点的位置,一定要注意用两个数据表示,二者缺一不可.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1.利用点的坐标特点解题
(1)利用坐标符号特征;
(2)利用对称点的特征;
(3)象限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特点.
例1(多媒体显示)已知A(a-1, 5)和B(2,b-1)关于x轴对称,求a+b的值.
拓展练习:一变:改为“关于y轴对称”;
二变:改为“关于原点对称”;
三变:“直线AB平行x轴,求b”;
四变:“A点在第二象限,求a范围”;
五变:“B点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求b”.
(学生独立完成,上黑板演示或口答)
2.确定物体的位置
(1)用平面内的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
(2)用角度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多媒体显示)教材第9页习题11.1第4题.
拓展练习:一变:“书城在人民广场的什么位置”(方向和距离);
二变:“若用(2, 1)表示人民广场位置,则其余建筑位置如何确定”.
3.动手操作题
教材第12页例题(多媒体显示)
拓展练习:一变:“将三角形ABC沿y轴正向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二变:画出三角形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教学说明】复习平移规律,拓展学生视野与思维,培养动手能力.
4.数形结合解题
例3(多媒体显示)在坐标系中,点到x轴距离为2,到y轴距离为1,求该点坐标.
变化题:点(m-1, m+1)到x轴距离为2,求m值.
【教学说明】考察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
1.(广西梧州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点(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A.(-1, 2) B.(1, -2) C.(-1, -2) D.(-2, -1)
2.若点A(-2,n)在x轴上,则点B(n-1,n+1)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如图,将四边形ABCD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那么点D的对应点D′的坐标是( )
A.(0, 1) B.(6, 1) C.(6, -1) D.(0, -1)
4.若点P(m-3, m-9)在第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
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的坐标分别为(2,0)、(0,1),若将线段AB平移至A1B1,则a+b的值为 .
6.若点M(5-a,2a-6)在第四象限,且点M到x轴与y轴的距离相等,试求(a-2)2014-a-2015的值.
7.(1)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线段依次连接点(1, 0),(1, 3),(5, 3),(5, 0),(1, 0)和(0, 3),(6, 3),(3, 5),(0, 3),两组图形共同组成一个什么图形?
(2)如果将上面各点的横坐标都加上1,纵坐标不变,那么同样方式连接相应各点,所得的图形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1.A 2.B 3.D
4.3<m<9
5.2
6.解:由题意得,5-a+2a-6=0,解得a=1.
所以,(a-2)2014-a-2015=(1-2)2014-1-2015=1-1=0.
7.解:(1)如图,两组图形共同组成一个房子;
(2)所得的图形向右平移了1个单位.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让学生口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帮助梳理成系统知识.
1.课本第17~18页A组复习题第1~5题,B组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复习课的练习.
本节复习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本章知识进行了小结,回顾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它的简单应用.对于学生易出错、应该强调的问题,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效果不大因此,在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后,出了一组典型例题,通过具体的题目,强调有关问题,将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思考,相互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在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内点的坐标
第1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领会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现实生活中有关有序实数对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构建有序实数对的平台.
【情感与态度】
认识直角坐标系的作用,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坐标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认识直角坐标系,感受有序实数对的应用.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有序实数对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回顾交流.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数轴?实数与数轴建立了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上的点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师引申:实际上这个实数可以称为这个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建立铺垫.
2.问题提出.
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投影片,你发现了什么?
投影显示有关有序实数对的情境.
【情境1】
我们都有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大家知道,影剧院对所有观众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一个座位在剧院中的位置,这样观众就能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地“对号入座”.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发现了电影院中的“几排几号”是有序实数对.
【情境2】
请以下座位的同学今天放学后参加英语口语测试:
(1, 4),(2, 3),(5, 4),(2, 2),(5, 7).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据,体会认识有序实数对的重要性.
二、建立表象,数形结合
新知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概念
小明:音乐喷泉在中山北路西边50米,北京西路北边100米.
小丽能根据小明的提示从图中用“·”标出音乐喷泉的位置吗?
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这样就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确定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横轴),习惯上我们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形成了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下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是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 3),即P点坐标(-2, 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原点O的坐标是什么?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发现:O的坐标(0, 0),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西北海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2,1)在(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a-3,a+1)在第二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为( )
A.-1<a<3B.a>3
C.a<-1D.a>-1
3.如图为九嶷山风景区的几个景点的平面图,以舜帝陵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玉王宫岩所在位置的坐标为.
4.写出图中点A、B、C、D、E、F的坐标.(注:每小格的长度代表单位“1”.)
【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一些新问题.
【参考答案】1.B
2.A
3.(2, 4)
4.解:A(-3, -2),B(-5, 4),C(4, -4),D(0, -3),E(2, 5),F(-3, 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本节我们要掌握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内容:
1.能够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
2.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坐标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3.掌握象限内、x轴及y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 0);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 y).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1.课本第5页练习1、2、3.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领会其特征,经历现实生活中有关有序实数对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构建有序实数对的平台,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坐标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 坐标平面内的图形
【知识与技能】
充分应用平面上点的坐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坐标描点,绘制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生动美感.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重点是理解平面直角坐标形成的图形.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平面上点的坐标的理解.
一、回顾交流,检测所学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点:
(1)点A在y轴上,位于原点上方,距离原点2个单位的长度;
(2)点B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1个单位的长度;
(3)点C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每条坐标轴都是2个单位的长度;
(4)点D在x轴上方,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
(5)点E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x轴2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4个单位长度,依次连接这些点,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择一些横、纵坐标满足下面条件的点,标出它们的位置,看看它们在第几象限.
(1)点M(x, y)的坐标xy<0;
(2)点M(x, y)的坐标xy=0;
(3)点M(x, y)的坐标xy>0.
【教学说明】将上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二、范例学习,理解新知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图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A(5, 2),B(2, 2),C(2,-2).
(2)A(-1,2),B(-2,-1),C(2,-1),D(3, 2).
【解】(1)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①,它的面积是×3×4=6.
(2)得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②,它的面积是4×3=12.
【教学说明】教师给出规范解答步骤,学生模仿,便于今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章可循.
例2 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请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四边形的四个顶点A,B,C,D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解】如图(2),以顶点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AD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此时,正方形的四个顶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A(0,0),B(4,0),C(4,4),D(0,4).
教师提问:你还能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吗?并写出A、B、C、D坐标.
【教学说明】此题可以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一个长方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个顶点的坐标为(-1,-1),(-1, 2),(3,-1),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 )
A.(2, 2) B.(3, 2) C.(3, 3) D.(2, 3)
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若A(1, 1),B(2, 0),则C点的坐标为( )
A.(-3,-2) B.(3,-2) C.(-2,-3) D.(2,-3)
3.已知点A(0, 4),B(0, 2),C(m, 5),且△ABC的面积为12,则m的值是 .
4.(青海中考)如图所示,在象棋棋盘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帅”位于点(-2,-2),“马”位于点(1,-2),则“兵”位于点.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2,4),B(6,6),C(8,2),求四边形OABC的面积.
【参考答案】1.B 2.B 3.±12 4.(-4, 1)
5.解:分别过A、B、C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F,如图,四边形OABC的面积=S△AOD+S梯形ABED+S梯形BCFE-S△COF=×2×4+12(4+6)×4+(6+2)×2-×8×2=4+20+8-8=2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归纳.
(1)怎样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2)四个象限点的特点?
(3)如何描点,又如何找出点的坐标?
1.课本第7页练习1.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
这是一节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的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让整节课生动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应用平面上点的坐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经历由坐标描点,绘制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生动美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11.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知识与技能】
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与态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另一个是研究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引起的图形的平移变换.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变化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复习回顾
探究:根据下面条件画一副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强家、小敏家、小刚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最后向东走5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东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选取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很多,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最优方案,那就是:选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分别取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m).依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取得小刚家的位置是(150, 200),类似地,小强和小敏家的位置分别是(-150, 350)和(300,-175).
2.教师归纳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直角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依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的内部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二、问题牵引,引入研究
【问题】如图,△ABC在坐标平面上平移后得到新图形△A1B1C1.
(1)△ABC移动的方向怎样?
(2)写出△ABC与△A1B1C1各点的坐标,比较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的变化?
(3)如果△ABC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2B2C2.写出这时各顶点坐标,比较两者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的变化?
观察比较△ABC与△A1B1C1:对应点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移动后改变了,即:将横坐标都减去5可得到移动后的点的坐标.
请同学们解答完第(3)个问题后,将图形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探究一下.
【归纳结论】
平移规律:
描述平移的一个方法是用图形上任一点的坐标(x,y)的变化来表示.
(1)在坐标系内,左右平移的点的坐标规律:(x,y)→(x±a, y)(a>0)
(2)在坐标系内,上下平移的点的坐标规律:(x,y)→(x, y±b)(b>0)
(3)在坐标系内,上下、左右平移的点的坐标规律:(x,y)→(x±a, y±b)(a>0,b>0)
三、范例学习,理解新知
例1如图,将△ABC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各顶点变动前后的坐标.
【解】得到结论有:
A(-2, 6)→(4, 6)→A1(4, 4)
B(-4, 4)→(2, 4)→B1(2, 2)
C(1, 1)→(7, 1)→C1(7, -1)
例2说出下列由点A到点B是怎样平移的?
(1)A(x, y)B(x-1, y+2)
(2)A(x, y)B(x+3, y-2)
(3)A(x+3, y-2)B(x, y)
【解】(1)点A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2)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3)点A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教学说明】逆向思维训练,给出变化的坐标,让学生了解点的位置的变化,会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掌握图形在平面上平移的意义.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内蒙古呼伦贝尔中考)将点A(-2, -3)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则点B所处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2, 1)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的坐标是( )
A.(2, 4) B.(1, 5) C.(1, -3) D.(-5, 5)
3.(广西梧州中考)已知线段AB的A点坐标是(3,2),B点坐标是(-2, -5),将线段AB平移后得到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5,-1),则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
是 .
4.如图,把△ABC放置在网格中,点A的坐标为(-3,1),现将△ABC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A′B′C′,则点A′的坐标是.
5.三角形ABC中,A(-2, 2),B(-4, -2),C(1, 0),把三角形平移后,三角形某一边上的点P(x, y)对应点为P′(x+4, y-2),求平移后所得三角形各顶点的坐标.
【参考答案】1.D 2.B
3.(0, -8)
4.(1, 3)
5.解:∵点P(x, y)的对应点为P′(x+4, y-2),
∴平移变换规律为向右平移4个单位,向下平移2个单位,
∵A(-2, 2),B(-4, -2),C(1, 0),
∴平移后A的对应点坐标为(2, 0),B的对应点坐标为(0, -4),C的对应点坐标为(5,-2).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图形,按下面的要求平移,那么图形上任一点的坐标(x, y)是如何变化的?
①向左或向右移动a(a>0)个单位;
②向上或向下移动b(b>0)个单位;
③向左或向右移动a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移动b个单位(a>0,b>0).
1.课本第14页练习2、3.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通过对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然而,一堂课下来,我感触颇深,认为本节课离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要求还很远.
章末复习
【知识与技能】
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这两个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解和掌握坐标系有关概念,体会图形的变换规律,学会运用平移变换规律进行描点作图.
【情感与态度】
培养合作交流、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坐标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点的表示及描点方法、点的特征、平移的应用.
【教学难点】
难点是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及点的坐标特征、应用.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平面直角坐标系概括有序数对坐标系画法平面内的点的坐标坐标应用表示地理位置平移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框图,使学生系统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知识框图.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两种方法:
(1)平面直角坐标系法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很多,由于坐标系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计算的繁简程度,所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要以能简捷地确定平面内点的坐标为原则.
②由点的坐标也可以确定点所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其方法是采用“逆向思维”,通过在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来寻求问题的解题思路.
(2)方向角和距离定位法
用方向角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方向角是表示方向的角,距离是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用方向角和距离定位法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要注意中心点的位置,中心点变化了,则方向角与距离也随之变化.
无论在平面内用何种定位法确定点的位置,一定要注意用两个数据表示,二者缺一不可.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1.利用点的坐标特点解题
(1)利用坐标符号特征;
(2)利用对称点的特征;
(3)象限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特点.
例1(多媒体显示)已知A(a-1, 5)和B(2,b-1)关于x轴对称,求a+b的值.
拓展练习:一变:改为“关于y轴对称”;
二变:改为“关于原点对称”;
三变:“直线AB平行x轴,求b”;
四变:“A点在第二象限,求a范围”;
五变:“B点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求b”.
(学生独立完成,上黑板演示或口答)
2.确定物体的位置
(1)用平面内的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
(2)用角度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多媒体显示)教材第9页习题11.1第4题.
拓展练习:一变:“书城在人民广场的什么位置”(方向和距离);
二变:“若用(2, 1)表示人民广场位置,则其余建筑位置如何确定”.
3.动手操作题
教材第12页例题(多媒体显示)
拓展练习:一变:“将三角形ABC沿y轴正向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二变:画出三角形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教学说明】复习平移规律,拓展学生视野与思维,培养动手能力.
4.数形结合解题
例3(多媒体显示)在坐标系中,点到x轴距离为2,到y轴距离为1,求该点坐标.
变化题:点(m-1, m+1)到x轴距离为2,求m值.
【教学说明】考察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
1.(广西梧州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点(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A.(-1, 2) B.(1, -2) C.(-1, -2) D.(-2, -1)
2.若点A(-2,n)在x轴上,则点B(n-1,n+1)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如图,将四边形ABCD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那么点D的对应点D′的坐标是( )
A.(0, 1) B.(6, 1) C.(6, -1) D.(0, -1)
4.若点P(m-3, m-9)在第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
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的坐标分别为(2,0)、(0,1),若将线段AB平移至A1B1,则a+b的值为 .
6.若点M(5-a,2a-6)在第四象限,且点M到x轴与y轴的距离相等,试求(a-2)2014-a-2015的值.
7.(1)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线段依次连接点(1, 0),(1, 3),(5, 3),(5, 0),(1, 0)和(0, 3),(6, 3),(3, 5),(0, 3),两组图形共同组成一个什么图形?
(2)如果将上面各点的横坐标都加上1,纵坐标不变,那么同样方式连接相应各点,所得的图形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1.A 2.B 3.D
4.3<m<9
5.2
6.解:由题意得,5-a+2a-6=0,解得a=1.
所以,(a-2)2014-a-2015=(1-2)2014-1-2015=1-1=0.
7.解:(1)如图,两组图形共同组成一个房子;
(2)所得的图形向右平移了1个单位.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让学生口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帮助梳理成系统知识.
1.课本第17~18页A组复习题第1~5题,B组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复习课的练习.
本节复习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本章知识进行了小结,回顾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它的简单应用.对于学生易出错、应该强调的问题,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效果不大因此,在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后,出了一组典型例题,通过具体的题目,强调有关问题,将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思考,相互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在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