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精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生态变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生态变化》教案,共40页。
第五章 物态变化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知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素养目标方面: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规律.通过探索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熔化、凝固的现象和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汽化、液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本章课时安排
【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
第1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1课时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2课时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2课时
第4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 1课时
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理解温度的概念.
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素养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中水物态变化的影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
2.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3.状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
1.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3.状态变化受温度影响.
【进行新课】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
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满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以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1)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外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二、测量温度
师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结构.
生1: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组成.
生2: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
生3: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
生4: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归纳: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温度计内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甲苯等三、摄氏温度
师刚刚同学们提到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那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摄氏温度”,并进行讲解.
摄氏温度(多媒体课件)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注意:摄氏温度的读法中容易出现错误,如“37℃”读成“摄氏37度”或者读成“37度”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表示的就是“摄氏度”,所以读时不能把“摄氏度”拆散来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师总结:1.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2.①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0.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②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是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生1:第①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底部.
生2:第②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侧壁.
生3:第③个图错误是温度计感温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生4:第④个图正确.
生5:第⑤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生6:第⑥个图正确.
生7:第⑦个图中间一个是正确的,上下两个是错误的,因为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归纳:温度计的使用归则:
1.温度计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器壁.
2.温度计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感温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例题(多媒体展示)如图,甲、乙所示为两支温度计液柱处的放大部分,则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分别是 、 ,指示的示数分别为 、 .
解析:甲图的示数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10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20℃~10℃)÷10=1℃,即分度值为1℃.
乙图中的刻度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5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为(20℃~10℃)÷5=2℃,即分度值为2℃.读数时,应先判断“0”刻度的位置,以判断示数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观察甲图,其刻度值从下往上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下方,示数为零上温度.液柱在10℃以上6小格处,每小格表示1℃,即10℃以上6℃,所以读数约为16℃.观察乙图的刻度值,数值从上到下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上方,示数为零下温度.液柱在-10℃以下4小格处,每小格表示2℃,即液柱在-10℃以下8℃,读数应为-18℃.
答案:1℃2℃16℃-18℃
四、拓展: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师 之前有同学发现体温计的液柱上有个缩口,这个缩口是做什么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多媒体课件):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
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
教师总结:
1.体温计里面的细玻璃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感温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感温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都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体温计的刻度范围为35℃~42℃,分度值为0.1℃.
2.测体温时,感温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因为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后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中,重新使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感温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值不准确(注意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也不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和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认识了常用的温度计,知道了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大家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涉及到温度,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巩固好.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1.在教学中,设计情景: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的学习.
2.在实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测水的温度之前先认真估测水的温度,不要用温度计测出之后再依据测量值来随便写一个估计值,这样实验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实验后说明要得出精确值必须进行测量,这样就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实验要认真做的必要性.
3.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可以讲得再细致一点.可以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老师也可以说温度,让学生上台调整模型,还可以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考.
2.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3.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2.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3.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素养目标
1.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的联系.
【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夹、钟表、海波晶体、石蜡.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
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
2.雨水是什么物态?
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
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
2.雨水是液态.
3.水蒸气是气态.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水的这几种状态间都能发生相互转化,它们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转化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
【进行新课】一、认识晶体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第96页各种雪花.漂亮的金刚石晶体,5-2-4美丽的晶体等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些图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规则(√)晶莹透明()
师对它们都有规则的结构,但不一定透明,这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
师但我们生活中的固体并不都是这样有规则结构,如玻璃,沥青等.它们压碎后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形状.我们称为非晶体.
二、固体的熔化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学生实验: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分别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和非晶体物质石蜡.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感温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分别埋在海波粉和石蜡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并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状态.最后把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和石蜡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
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师
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师
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晶体与非晶在熔化过程中的现象并不相同,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它们熔化的特点.固体在熔化时:情况不同,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熔化完成后温度才会再上升;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一直上升.
三、液体的凝固
师生共同探究:
实验方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然后与蜡烛逐渐凝固成固体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师 从以上我们发现液体在凝固时,也有一些不同.
师生共同归纳:
1.如海波这类物质.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凝固温度.
2.如蜡烛这类物质凝固成非晶体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本节我们认识了晶体和非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明显不同.知道了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在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石蜡熔化特点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分工情况,然后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并参与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要写实验报告,因此教师应给予详细指导.在开始的认识晶体中,只需学生初步认识晶体有一个规则内部结构就行,不用深入介绍晶体的各种棱柱结构等.
3.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3.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能区别蒸发和沸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2.经历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通过对比法认识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三、素养目标
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教学难点】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教具准备】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钟表.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哪里去了?(2)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变模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1)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
(2)眼镜变模糊是因为眼镜上蒙上了水汽.
师 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眼镜上的水汽实际上就是小水滴,那这些小水滴是哪里来的呢?
生:是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
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汽化和液化.
【进行新课】
一、从液体到气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内容,了解关于汽化、沸腾、蒸发等概念.
师生一起归纳: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二、沸腾1.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师 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
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
4.水沸腾后会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
5.最后水煮干了,水会去哪里了?
师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2)实验过程中的“三观察”.
a.仔细观察:沸腾发生的部位和剧烈程度:沸腾
三、沸点
教师提问:为什么水沸腾前内部形成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示疑惑.(估计学生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区别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的印象)
教师总结: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后,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后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涉及关于压强和浮力的知识我们以后将会学到.
师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实验规律.
生1: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生2: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生3: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生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出沸点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归纳:1.沸腾是在一定程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一定的温度;②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在所画的表格中,并根据实验数据在课本第102页图5-3-4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然后阅读课本第103页“几种物质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几种物质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中的液体沸点:为什么要标注“标准大气压下”?
教师总结: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
归纳:同一种物质的沸点是可以变化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是水的沸腾图象,下列对此图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水在AB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水在AB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水在BC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水在BC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解析:水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根据记录的温度数据所作的图象可知,对应的沸腾图线是一段水平线.就本题而言,对应的是BC段.水在这一段的温度保持100℃不变,但会继续吸热以维持沸腾.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四、蒸发
师 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
生1:这是由于水汽化,变成了气体.
生2:这种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汽化现象很缓慢.
生3:这种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且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这种汽化现象越快.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入蒸发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归纳: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制冷
师 请同学们将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时,有什么感觉?
生1: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清凉的感觉,用手扇时会感到更凉.
生2: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生3: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得慢.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生4: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影响蒸发快慢有3个因素,并且蒸发有制冷作用.
归纳: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
师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感温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有变化吗?
生1: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
生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感温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
生3: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师 为什么人从游泳池中上岸后会感觉到特别冷,夏天狗为什么会要不停的舌头?
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启发引导.
生1: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
生2: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汗液蒸发量来散热.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并讲解.
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多媒体课件)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蒸发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时,水不会蒸发
B.液体内部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C.没有表面的液体不会蒸发
D.晶体也能发生蒸发现象
解析: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在0℃时,液体也会发生蒸发现象,故A选项是错误的;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因此没有表面的液体就不可能发生蒸发现象,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晶体是固体,不可能发生蒸发现象,故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C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本节学习了汽化的相关知识,重点探究了水的沸腾条件及规律,知道了沸腾现象和液体沸点等知识,了解气压对沸点的影响,知道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1.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虽然沸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一些特征学生不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呈现出探究活动较为详细的探究过程和要求,如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画出图线,分析数据,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怎样使水尽快沸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2.由于学生温度计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的影响,会使测量出的沸点值误差较大,这时可结合“标准大气压”作简单说明.
3.教学中,在得出沸腾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后,我将沸腾和蒸发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的理解.
第2课时 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了解气体液化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三、素养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液化的应用与防止.
【教学难点】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准备】透明塑料袋、水槽、热水、温度计、大试管、酒精灯.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塑料袋鼓了起来,酒精消失了).教师将鼓起来的塑料袋拿出来凉一会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塑料袋变瘪了,有小液滴产生).
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学生感到很神奇,体会到物理探究活动的快乐.你知道袋子为什么会鼓起来,后来又变瘪了吗?
我们这一节来继续探究关于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进行新课】
一、从气体变为液体
与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样,液体和气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液体变为气体叫汽化,它的逆过程气体变为液体叫液化.
师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产生,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
生1: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生2: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才被液化.
师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举例子解释吗?
生:液化过程要放热.例子:100℃水蒸气的烫伤比100℃开水烫伤更严重,因为100℃水蒸气液化时要放热,这样烫伤更严重.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归纳:1.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B.露是大量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大量小水珠
C.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液化
D.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解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露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而不是小冰晶熔化而成的;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液化,单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并不能使所有的气体液化,有些气体必须采用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它们液化.
答案:C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师固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叫热量;液体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一:如图,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1/3的水,给左边的试管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蒸气,引导到右边度管的冷水中,仔细观察两个试管中水量及温度的变化.
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对左右试管中水量和温度进行观察及记录.
师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能知道什么?
生1:左边试管水量减少,右边试管水量增加.
生2:随着实验的进行,左边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逐渐升高直至达到沸点.右边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总结并归纳.
归纳:物态变化过程中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液体在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气体在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例题2(多媒体展示)(多选)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比在水下冷,如果蹲下,身子抱成团又会觉得比站着暖和比,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岸上的气温比水温低
B.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离水近一些,有利于从水中取得热量
C.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
D.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减慢了蒸发吸热的速度
解析:人刚从水中上岸时,人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身上不停地吸热,因此人会感到冷.当人蹲下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小了,水的蒸发就会减慢,水从人身上吸热的速度随之减小,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由此可知C、D选项正确.
答案:CD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液化和汽化的相关知识,知道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希望大家能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热现象.这节课就学到这.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对于液化这部分我只作简单介绍,其中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学生是想不到的,我建议教学中多举一些例子,提供真实的现象让学生思考,拓展其思维空间.
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素养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区别六种物态变化,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水循环挂图、热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师 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
学生回答: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到空气中去了.
师 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
师 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
【进行新课】
一、升华与凝华
教师向学生演示“人造雪景”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樟脑丸消失,再将一枯树枝放入烧瓶内,这时便可以看到气态的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变成雪花状.
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这个实验真神奇,樟脑丸粉末是如何跑到枯树枝上的?
师 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个实验涉及了两个物态变化,首先是固态的樟脑丸粉末在受热后,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然后是气态的樟脑丸遇到冷的枯树枝又凝结成了固态樟脑丸,这个过程叫做凝华,我们一会再学.
师 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升华现象.
生1:冬天,放在外面的结冰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后衣服干了(冰没有熔化).在衣服干了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生2: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了.钨丝变细的原因是钨丝由固态直接变成了钨蒸气.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注: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泄),立即可见碘固体消失了,产生了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变成了固体碘.
师 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个实验的过程.
生1:放入热水中时,固体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蒸气产生,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升华成碘蒸气.
生2:放入冷水中时,紫色碘蒸气消失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体产生,这说明气态碘蒸气遇冷变成了固态碘.
师 同学们分析得很对,固态物质直接变成了气态物质是升华现象,它的逆过程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是凝华现象.
归纳:1.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识别凝华现象时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
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
气态固态直接:不经历液态
师 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也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凝华现象.
生1: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生2:冬天寒冷的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
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并讲解.
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多媒体课件)
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 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 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
解析:烧杯内固态的碘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碘,属于凝华现象.烧瓶内水的温度有明显升高,说明凝华过程放热.
答案:升华 凝华 放出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水循环”,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同时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并讲解.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多媒体课件)
师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和讨论4个问题:①水为何珍贵?②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2.我在教学中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态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重点,因此我在这里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设计.
3.对于课本第107页“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情况,进而引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教学方法】
1.归纳法:总结本章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帮助学习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章主要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易错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考点1 温度和温度计
例题1图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 ,读作 ;温度计乙的示数为 ,读作 .
解析:图中温度计上标有符号“℃”,表示这个温度计所测出的温度单位“℃”.一大格代表1℃,一个大格分为5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0.2℃.温度计甲上面的数字大,下面的数字小,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的上方,位于2个大格加2个小格处,故温度计的示数为2.4℃,读作2.4摄氏度;温度计乙上面的数字小,下面的数字大,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的下方,位于1个大格加4个小格处,故温度计的示数为-1.8℃,读作零下1.8摄氏度(或负1.8摄氏度).
答案:2.4℃2.4摄氏度-1.8℃零下1.8摄氏度(或负1.8摄氏度)
考点2 熔化和凝固
例题2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拌棒、停表、温度计、水.
(1)图乙是 (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图乙的熔化图象中有一段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所以是冰,蜡是非晶体;温度计的示数为52℃;固体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答案:(1)冰52(2)吸收
考点3 汽化和液化
例题3 在吉尼斯大全中,记述了一个创造了赤着脚在650℃的燃烧着的一长堆木炭上步行了约7.5米的世界之最“纪录”.他创造了这个奇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表演者一定是脚下事先抹上了一种高级绝热防护剂
B.这个表演者一定是跳跃式地走过去的,这样做接触时间短,炭火来不及灼伤脚
C.这个表演者一定是用汗脚踩在炭火上一步步轻松地走过去的
D.这个表演者一定是轻轻地踮着脚走过去的,这样做接触面积小,即使灼伤也不厉害
解析:本题综合汽化和热学有关知识(如热的不良导体等)来进行发散思维,当赤着的脚踩上炭火时,灼热的炭火使脚底的汗水迅速汽化,立即在脚底下形成一个很薄的蒸气层.由于气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在一段短暂的时间内,对脚板将起到绝热防护作用,行走中脚上流出的汗水部分地补偿了汽化所需的水分.如果脚底下还沾上了一层炭灰(未汽化完的汗水成为调和剂),将使表演者能多走上几步.这里关键是表演者要有足够的汗水和不让保护层失效,所以只能是轻轻地一步一步走.因为跳跃、踮着脚走均不能提供足够的汗水,且容易使脚陷进炭火,从而使保护层失效.
答案:C
例题4 夏天,在开空调的房间的玻璃窗上会有水滴,则水滴在玻璃的( )
A.内侧
B.外侧
C.内侧和外侧都有
D.无法确定水滴在哪侧
解析: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内的温度应比室外低,窗玻璃的温度也应比室外空气温度低,则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会放热而液化成小水滴,故小水滴应在玻璃的外侧.
答案:B
考点4 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例题5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本实验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时的 ;
(2)如图甲所示是实验的装置图,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 的位置,再调整固定 的位置(选填“A”或“B”).
(3)如图乙所示是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的温度,此时的水温度是 ℃;
(4)如图丙所示是三位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图.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用酒精灯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因此在安装和调整实验器材时,要先调整好石棉网的高度,再调整温度计的高度.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反映在图象上是与横轴平行的图线(保持沸点温度不变).
答案:(1)温度(2)BA(3)85(4)C
考点5 升华和凝华
例题6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揪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是重要措施之一.
(1)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
(2)请根据“干冰降雨”的过程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回答,问题: .
简答: .
解析:海洋、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汽化),上升到高空中,遇到高空中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聚集变大,下落时冰晶熔化,落到地面成为雨.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答案:(1)汽化、液化、凝华、熔化(2)问题:“干冰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简答:干冰升华吸热.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