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2022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创建的事业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于今日名闻世界,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这位郎官是( )
A.张骞B.甘英C.班固D.班超
2.(2022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与秦朝相比,汉朝在领土疆域方面最大的变化在(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
3.(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人物是( )
A.董仲舒B.张骞C.卫青D.班超
4.(2022秋·福建宁德·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得知大月氏被匈奴击败而被迫西迁的消息,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
A.张骞出使西域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
5.(2022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张骞为国分忧勇敢应募,曾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余年,“持汉节不失”最后坚持完成使命。其精神品质值得赞扬的是
A.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B.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
C.救死扶伤的抗疫精神D.不忘初心的开拓精神
6.(2022秋·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书·张骞传》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之举。张骞此举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B.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C.推动了汉与东南亚的交往D.促进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7.(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书·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在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中“骞凿空”的地区是
A.西域B.安息C.匈奴D.大秦
8.(2022秋·福建宁德·七年级统考期末)“经商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大量胡商的东来,为丝绸之路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材料旨在强调丝绸之路运行的
A.政治保障B.重要条件
C.思想基础D.管理机构
9.(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B.甘英出使大秦
C.张骞通西域D.班超经营西域
10.(2022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1.(2022秋·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M处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印证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说明海南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二、综合题
12.(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摘编自《通典·食货》
材料三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中所示现象最早出现于哪一时期。概括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为“诱三晋之人”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张骞开辟西域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3.(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下诏书说:“原来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马不驯服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译编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的姓名。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图1西汉 路线图
材料三 丝绸从原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 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两次出使时长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找出西汉的都城,并给该图1中名称标上最恰当的名称(写在答题卡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中“原产地”指哪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产地”也得到了哪些文明成果?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张骞。
15.(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刘彻颁布了史称“推恩令”的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亦无政治特权,王国、侯国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同于郡县。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恩令”实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丝绸之路的起点,并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过程。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兴盛的主要原因。
16.(2022秋·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命人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起航,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完成“丝绸之路路线图”的填空。
①: ②:
(2)根据材料二简述材料中航线最远抵达的地点,并结合材料一,比较两条路线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17.(2022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料二∶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的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最后一句划线部分对丝绸之路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汉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创建的事业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于今日名闻世界,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并且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可知,这位郎官是“凿空”西域的张骞,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古代东西方交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题干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排除B项;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与“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不符,排除C项;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没有“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所以与秦朝相比,汉朝在领土疆域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在西北地区,B项正确;与秦朝相比,汉朝在领土疆域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基本保持一致,排除A项、C项;与秦朝相比,汉朝在领土疆域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在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与秦朝基本保持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丝绸之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元元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汉夷文化交往频繁,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张骞为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B项正确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加强的是思想控制,排除A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的汉朝著名的将领,排除C项;班超是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经营西域三十多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得知大月氏被匈奴击败而被迫西迁的消息,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因此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故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张骞出使西域,A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置,排除B项;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并且派甘英出使大秦,均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余年,‘持汉节不失’最后坚持完成使命”,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开拓精神,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救死扶伤的抗疫精神无关,排除AC项;“持汉节不失”体现了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排除B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举,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排除B项;张骞出使的西域地区,位于亚洲中部,而非东南亚,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在者皆称博望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故“骞凿空”的地区是西域,A项正确;安息、匈奴、大秦都不符合“骞凿空”的表述,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丝绸之路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提供动力,这是说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B项正确;政治保障是国力的强大,思想基础是宗蕃体制, 管理机构在西汉是西域都护,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项正确;甘英出使大秦是在97年,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排除C项;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11.A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正确;西域都护并不能印证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西域都护在西北而不是在东南的台湾,也与海南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2.(1)时期:春秋后期。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影响: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3)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主要因素: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上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根据材料“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商鞅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根据材料“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可知,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这些措施的实行,使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3)根据材料“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材料一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二体现的是适当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体现的是经济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据此可知,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
13.(1)张骞。
(2)丝绸之路的开通。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是张骞。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丝绸之路的开通进行阐述。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第二次出使的用时更短(快);西汉国力更加强盛了,或答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等意思相近均可。
(2)长安;丝绸之路。
(3)中国;玻璃器皿、葡萄酒、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其它如核桃、苜蓿等亦可。
(4)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张骞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历经12年,第二次是4年就回国,说明第二次出使时间用时更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为同年张骞出使西域扫清了障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都城是长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丝绸之路路线图。
(3)根据材料三“丝绸从原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结合所学可知丝绸的原产地是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原产地”获得的文明成果有从罗马传来的玻璃器皿、葡萄酒,还有核桃、苜蓿等作物的传入。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张骞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等方面进行作答。
15.(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维护了皇权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长安最初是军事、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4)大一统、国家统一、思想统一、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亦无政治特权,王国、侯国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同于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维护了皇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起点:根据材料三“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可归纳出长安。过程:根据“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可归纳出最初是军事、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大一统、国家统一、思想统一、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等。
16.(1) 长安出发 西域
(2)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材料一走的是陆路,材料二走的是海路
(3)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标。(意 思对即可)
【详解】(1)根据所学和地图,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2)根据“ 汉武帝命人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起航,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可得出是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结合两则材料可得出,材料一走的是陆路,材料二走的是海路
(3)根据所学可得出,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标。
17.(1)长安。
(2)判断:同意。(判断与理由相悖时不得分)
理由: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学生若答以下两点也行: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朝的物品、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物产、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原。)(理由答对两点)
【详解】(1)起点城市: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长安”。
(2)判断:根据材料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有道理,应该同意材料二中最后一句划线部分对丝绸之路的看法。
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或者答: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朝的物品、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物产、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安徽)练习: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一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后复习题,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骞始开通西域道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