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0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0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03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共35页。

     第二章 声现象
    三环:自学 展示 反馈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
    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1.在知识目标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素养目标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
    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素养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同时学会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如果 振动 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
    2.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分一般不同.钢琴是靠 琴弦 的振动发声的;瀑布是靠 水 的振动发声的;青蛙是靠 气囊 的振动发声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声音可以在 气体 中传播,还可以在 固体 、 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 反射 回来,形成回声.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习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备课笔记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哪些与声有关的问题呢?
    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我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实验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能听到什么?②发声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③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
    生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3: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4: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5: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感受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师:关于声音的产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到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
    实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
    实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
    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
    生1: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
    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
    生3: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
    备课笔记




    思想方法:
    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振动等现象体现出来.

    规律总结: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


    规律总结:
    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见,如蝴蝶振翅时的发声;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1)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
    (2)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
    (3)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
    【例1】(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但需要有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声音,故B、C不正确.
    答案:A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声音怎样从声源处向远处传播.
    生1:声音由声源处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2: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
    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学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如果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的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的,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真空不能传声.
    备课笔记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师引导学生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并认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师:以击鼓为例(录像):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板书: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例2】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 .
    答案: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可能传播,因而不会听到飞船的巨大爆炸声
    声速和回声
    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师: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请你举例说明.
    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
    教师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2.声速
    师: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500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3)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板书: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3.回声
    师: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特别提醒: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的说法不对,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很多.








    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板书: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
    【例3】(多媒体展示)在电子自动计时器普及之前,小型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项目还用人工计时.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还是短些?相差多少?(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分析:运动员起跑是听发令枪响,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再开始计时,由于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实际上是运动员已跑了一段距离,计时员才开始计时,显然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跑的时间短,相差的时间就是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
    解:t=s/v=100m/340m/s=0.294s.
    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短些,相差0.294s.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人耳的构造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再讲解.
    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耳的构造.
    教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如右图),并引导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

    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从现在起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以便帮助这些人恢复听觉.
    板书:1.人耳的构造:人耳由耳郭、耳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简图:

    备课笔记









    技课外链接:
    双耳效应
    人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人们之所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人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微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就使人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










    进行新课
    2.骨传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P31“体验骨传导”的实验.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
    学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着听音叉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两个棉花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生:听不到了.
    请同学们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学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能“听到”较强的声音.)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板书: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例4】(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由图可知听到叉子撞到坚硬物体上的敲钟似的响声不是由空气传来的,而是由固体传导来的,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好.
    答案:振动 线和手指(固体)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通常人们感知自己的声音主要利用骨传导,而听外界的声音是利用空气传导.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明白了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还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等.最后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好,谢谢!







    【教材P29“想想做做”】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结论:桌子(固体)可以传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教材P31“动手动脑学物理”】
    1.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解:在桌子上洒一些细沙,当用手敲桌子时,可以听到“咚”“咚”声,还可以看到细沙振动,这说明桌子振动发出声音.











    2.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
    解:(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大,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大.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解:会听到一次或多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与铁管中填充的物质有关,如空气、水等.
    4.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这是为什么?
    解: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所以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
    5.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5 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解: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为t=12×1.5s=0.75s,则该同学到山崖的距离为s=340m/s×0.75s=255m.




    【例5】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
    解析:真空不能传声,真空带可阻隔声音.
    答案:C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1.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有个正确学习物理方法的良好开端.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示.
    2.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
    (2)运用转换的方法: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音叉触及人体面颊时所引起的感觉以及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3)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课题
    声音的特性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3.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素养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具准备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吉他、口琴、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通过示波器的波形图比较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声音的 高低 称为音调.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 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就越 低 .
    2.频率是指 每秒内振动 的次数,它是用来描述物体 振动的快慢 ,频率单位为 Hz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 20Hz 到 20000Hz ,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
    3.声音的 强弱 叫响度.物体的 振幅 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人听到声音是否
    响亮,除跟 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 关外,还跟 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有关系.
    4. 音色 是指声音的特色、品质.不同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色取决于发声体
    本身的 材料 、 结构 因素.我们能区分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 音色 有差别.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
    新课导入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为什么我们接电话时,能通过对方的声音,知道对方是谁?……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备课笔记











































    音调和频率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师给学生分发几把钢尺,引导学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然后拨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老师演示的实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发声时的振动情况和发声特点.
    演示1:教师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短一些,并拨动钢尺.(钢尺振动较快)
    演示2:教师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此时钢尺振动较慢)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较快,发出的声音尖而细;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低而粗.
    师:同学们刚刚说的声音尖而细和低而粗就是指声音的音调.那么,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刚才的实验中,钢尺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在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振动的快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
    板书:
    1.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2.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例1】(多媒体展示)(2015·安徽)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 会降低.
    解析: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答案:音调
    2.观察声波的波形图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向学生演示示波器的用法.
    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才学习,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实验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学生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结论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板书:观察波形图时,波形越密,说明音调越高;波形越稀,说明音调越低.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1)音调的高低是指声音的粗细,不是指声音的大小.例如:在音乐中,“1、2、3、4、5、6、7”的声音音调逐渐升高.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
    (3)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有关.

    知识拓展:
    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弦越细、越短,音调越高;管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所含空气柱的长短,长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低,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高;打击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击打的快慢,击打得快,音调高;击打得慢,音调低.


















    超声波和次声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P34内容,回答下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
    (1)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3)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
    板书:
    1.人耳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20000Hz.
    2.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
    3.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
    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在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呐”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吗?
    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在课后进行交流.
    【例2】在四川雅安大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到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声音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解析: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也听不见.所以若音频探测仪发出的是超声波,则人耳是无法听见的.
    答案:C
    备课笔记
    方法归纳:
    特别提醒:
    (1)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是振动频率不同.
    (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响度
    1.认识响度
    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
    板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学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1: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生2:轻轻拨动小提琴的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用力拨动小提琴的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2.实验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P34“演示”,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做实验.
    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如图)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分析: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可适时指导、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结论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板书:
    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课堂延伸:


    知识拓展:
    1.生活中常用的“大声喧哗”“引吭高歌”“震耳欲聋”等词语都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2.日常生活用语中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者“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3.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晰准确、含义唯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4.减少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医生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















































    生:振幅是决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板书:
    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例3】(多媒体展示)(多选)下列几项措施中,不能使声音的响度变大的是( )
    A.使声源振动的频率变大
    B.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大
    C.使声源离人耳更近些
    D.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小
    解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声音的响度与声源距离人耳的远近有关,声源离人耳越近时,响度越大;声源离人耳越远时,响度越小.
    答案:AD
    3.探究音调与响度是否有关
    教师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引导学生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1:“1”的响度大.
    生2:“5”的响度小.
    生3:“1”的音调低.
    生4:“5”的音调高.
    教师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性.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板书: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性.响度大不一定音调高;音调高不一定响度大.
    音色
    1.音色
    教师让后排的两位同学朗读教材P35“音色”中的内容,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仔细辨别刚才是哪两位同学在朗读.(前面同学很快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仅仅根据音调和响度行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他们说话音质不同.我们能听出他们的声音不是依靠音调和响度的.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里的音质其实就是物理学中的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规律总结:
    一般地,区分不同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其音色来判断的;用敲击法鉴别碗是否有裂纹,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判断是否有螺丝松动,这些例子都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作出判断的.








    【例2】(多媒体展示)“闻其声知其人”意思是说只要听到熟人讲话的声音,即使没有看到讲话的人也知道谁在讲话,这是根据声音的的特性来判断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解析:我们可以合唱同一首歌曲,说明不同的人可以发出同一音调.当然,不同的人发声时,也都有正常的响度,可见音调和响度不是特色,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根据音调和响度来判断是谁在讲话,但是不同的人讲话时的音色是不同的,这就是特色,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发声者是谁.
    答案: C
    2.波形图中的音调、响度、音色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5“演示”,观察图2.2-4中的3个波形图(如图甲、乙、丙所示),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教师也可以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音叉、钢琴、长笛)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总结:从甲、乙、丙三图可知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因此频率相同;波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板书:
    示波器中的波形图可以反映出声音的三个特性,如波形的疏密,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调;波形的振幅(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反映了声音的响度;波形的形状,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色.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音调、响度、音色三者的比较”,并讲解.
    音调、响度、音色三者的比较(多媒体课件)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音调,知道了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了解了人能听到的发声的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另外两个重要的特性——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响度与振幅有关,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也知道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有关.我们从波形图中进一步体会了音调、响度、音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我们学习了乐音和乐器,知道了乐器的种类和发声原理.这节课就学到这.好,谢谢!


    备课笔记









































    材 习 题


    【教材P37“动手动脑学物理”】
    1.观察一件乐器.它是由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解:如二胡,它是靠琴弦的振动来发出声音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振动快慢来改变音调,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振动幅度来改变声音的响度.
    2.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
    这种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是350Hz,由于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人类能够听到这种声音.
    3.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4个词语中的“高”、“低”描述的各是声音的哪些特性?
    解:“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指声音的响度.
    4.小小音乐会.
    试着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说说你的乐器的物理原理.看看以下制作方案能否给你启发.
    方案一: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 ”的声音来(如图甲).

    方案二: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如图乙).
    解:取长短不同的铜制空心管,将它们悬挂在木架上,敲击它们,选出其中能够发出“1,2,3,4,5,6,7,1·”的声音的铜管,便可组成一件简单的乐器.只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动手,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这次音乐会肯定能进一步提高大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5】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解析: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说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答案:快 高 频率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敲击装水瓶子时,是瓶和水振动发声,水量越多,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而向瓶子中吹气时,是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水量越多,瓶内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例3】有经验的铁路维修工人只需要用一个铁锤敲打铁轨就可以判断铁轨是否有故障,这是因为工人听到的声音的哪个要素不同(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三个要素都有
    解析:工人用锤子敲打铁轨,利用了声音靠介质传播的原理.如果铁轨不与地面相连或螺丝松动或有裂缝,那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会发生变化,但工人对声音的变化更注重音色方面.
    答案:A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1.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点.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真正理解并能区分音调和响度.
    2.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感知,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是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
    3.教学中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的感性认识.
    4.这节课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要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方法,适当增加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可进行多媒体动画或录像呈现.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对于“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音色”等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结合生活实例的基础上,灵活处理.
    5.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节 声的利用

    课题
    声的利用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素养目标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物理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具准备
    录像资源(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多媒体、蜡烛、火柴、饮料瓶.
    教学难点
    区分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声不仅可以传递 信息 ,而且可以传递 能量 .
    2.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超声波 ,这些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 方位 和 时间 就可以确定目标的 位置 和 距离 .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回声定位.
    3.根据 回声定位 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 深度 ,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 地形 图.捕鱼时利用声呐可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4.声波可以用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具有 能量 .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
    新课导入
    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水声的方法进行预报的技术.当海底地震产生海啸的巨浪时,水下也会随之产生很大的声音.在海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这个速度要比波浪前进的速度快得多.人们在海岸边设有海啸预报站,通过置于海中的水听器(一种能接受声波的装置)收到传来的声音,再核对地震台和海上船只送来的情报,就可以在海啸到来之前数小时通知沿岸居民和海上船只,使他们及早避开以减少损失.好,下面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声的利用.
    备课笔记













































    声与信息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声,同学们在课下的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请同学们再举例说说有关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请同学们再举例说说哪些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哪些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生1:我们能听到的声音:①人类的交流声;②汽车的鸣笛声;③心脏的跳动声;
    生2:我们听不到的声音:①某些动物的交谈声(如大象);②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板书: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直接发出声音的利用:①人类的交谈声;②汽车的鸣笛声等.
    (2)反射回来声音的利用:①蝙蝠的回声定位;②利用声呐探测海深;③B超;④超声波探伤仪.
    【例1】(多媒体展示)由以下事例可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 .①蝙蝠可以利用超声波来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②渔民利用声呐发现鱼群;③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病情;④科学考察船利用声呐探测海洋.
    解析:蝙蝠利用超声波获取有无障碍物和昆虫的位置等信息;渔民利用声呐获取鱼群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获得病人内脏的信息;科学考察船利用声呐获取海底信息.这些都表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声可以传递信息
    声与能量
    教师向学生演示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利用了声音的什么性质.
    实验1: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动,压缩空气.靠空气的挤压,可将烛焰吹灭.
    实验2:在扬声器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打开喇叭,使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见摇曳的火焰.
    生:这两个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
    板书: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器件;(2)利用超声波动手术;(3)药液雾化器;(4)超声波切割加工
    【例2】下列有关超声波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超声波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B.因为超声波可以使水产生剧烈振荡,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
    C.因为超声波在人体内不同组织的交界面上会反射,所以可以利用“B超”诊断病情
    D.因为人感觉不到超声波,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解析:因为超声波可以使水产生剧烈振荡,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故A错误;因为超声波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故B错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所以可以利用其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故D错误;C正确.
    答案:C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声和声音的区别:声包括声音、超声波、次声波;声音指人类能听到的声.


















    知识拓展:
    次声武器
    由于次声波传播的路程远,穿透能力强,当次声波的频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致人死亡,所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次声波可以被作为武器.

    课外拓展:
    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也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作用:①声波可以传递信息;②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然后又进一步学习了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好,谢谢!







    【教材P38“想想议议”】
    自然界中的声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人类,动物中也有不少是利用声的高手.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寻找食物;大象利用次声波寻找伙伴;海豚利用超声波分辨事物.
    【教材P41“动手动脑学物理”】
    1.请你分析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还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1)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2)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3)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4)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解:(1)、(2)、(3)是利用声传递信息;(4)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解:由于从发射声波到收到回波的时间为4s,则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经过的时间应为2s,故此处海水深度为H=1500m/s×2s=3000m.
    3.以“声的利用”为关键词,查询有关资料,写出有关声利用的几个事例.
    解:(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①听诊器诊病;②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③药液雾化器;④超声波去结石.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①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或切削加工;②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③在工业上利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①雷达;②声呐.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①超声波加湿器;②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广播等.


    备课笔记



















    方法技巧:
    利用声波获取信息和利用声波获得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现象.利用声波获得信息是利用声波了解物体的某些特征;利用声波获得能量是指物体获得能量后,物体产生的一系列的改变.两种现象有明显区别,如“雷声”震耳欲聋说明雷声具有能量,而听到了“雷声”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雷声传播信息.任何声音的传播都伴随着能量的传递,解答这类题型时,要注意它强调的是什么.










    【例3】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①人们在挑选瓷器时,总要轻轻地敲击几下瓷器,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②医生用B超获取病人体内器官的情况;③医生用超声波给人们洁牙;④外科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解析:凡是声音能引起其他物体变化的,则声音传递的是能量;声音未能引起物体变化,而人们可以根据所听到的声音作出判断的,则声音传递的是信息.
    答案:①②③④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教材只介绍“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因此教师可以搜集大量事例,来说明声的利用价值,让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本节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感知或资料查阅中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和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制作利用声的小发明.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课题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素养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教具准备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像机、电视等.
    教学难点
    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 人们正常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干扰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 最微弱 的声音,长期生活在 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产生神经衰弱、头疼等疾病.
    3.控制噪声从三方面入手,即防止 噪声产生 ,阻断 噪声传播 ,防止 噪声进入耳朵 .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入
    大自然中的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
    备课笔记





































    新课导入
    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1:噪声从哪里来?
    生2: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3: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4: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5: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噪声的来源、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来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2“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进行补充讲解)
    (1)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因此,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3)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大致可分成四类: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4)举例:①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②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
    ③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时发出的噪声等.
    ④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针对思考题(1)中提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我们就一起做个实验来证实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示波器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乐音声音的波形作比较.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乐音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噪声及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来源包括:(1)交通运输噪声;(2)工业噪声;(3)施工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例1】(多媒体展示)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和乐音的主要区别是( )
    A.噪声的响度大,乐音的响度小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音调低,噪声的音调高
    D.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解析:乐音和噪声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音调、响度无关.乐音不仅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是乐音,噪声也不仅是机器发出的声音,一些爆炸等都能发出噪声.
    答案:D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教师播放以下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多媒体播放)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或阅读教材P43“小资料”中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思考题: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补充)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②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③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例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板书:噪声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是某市区竖立在马路旁边的噪声监测装置,由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此处的噪声( ).
    A.使人失去听力
    B.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C.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D.所造就的环境较理想,较安静
    解析:监测装置上显示的噪声分贝数是68dB,低于保证人们工作和学习的70dB的噪声标准,但高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的上限50dB的噪声标准.
    答案: C
    备课笔记
    小组问题探讨:
    一点声音也没有的世界,是不是最理想的环境?
    声音对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但不能一点声音也没有,若周围没有丝毫声音,人会感到恐慌、孤立无援.


    知识拓展
    噪声并不是一无是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噪声除草:科学家根据不同植物对不同噪声的敏感程度不同制造出噪声除草器,其发出的噪声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
    噪声除尘:美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功率为2kW的除尘器,它能发出频率为2000Hz、声强为160dB的噪声,这种装置可以用于烟囱除尘,控制高温、高压、高腐蚀环境中的尘粒和大气污染.
    此外还利用噪声发电、噪声制冷、噪声克敌等先进技术为人类服务.













    控制噪声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4“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教材P44图2.4-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后积极发言,教师指导、补充)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①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② 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③ 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① 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② 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 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
    ①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②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 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4)①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② 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③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板书: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①改造声源结构,减小噪声强度;②在声源处加防护罩;③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等.
    (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①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声源与外界隔离起来;②在城里植树、修隔音墙等.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①塞上防噪声耳塞;②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③用手捂住耳朵.
    【例3】(多媒体展示)小华是本班物理学习小组的组长,本组几名同学经常在小华家一块儿学习.但小华的邻居家经常播放歌曲,而且音量较大,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组的几名同学各抒己见.
    小红:请邻居把音乐关小一些.
    小刚:把门窗都关紧好一些.
    小敏:用棉球将双耳塞住.
    你认为谁的办法好呢?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解析: 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在控制噪声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至于在具体操作时应采取哪种方法,则要按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答案: 小红的建议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小刚的建议是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小敏的建议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他们三人的方法都可以减弱噪声,小红的建议最好,但需与邻居协商才能达到目的.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凹凸不平的表面以及疏松多孔的物质能使声音在其中多次反射而减弱.








































    这节课从声音的分类角度得出乐音与噪声的有关知识.主要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控制噪声的方法等内容.愿同学们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







    【教材P42“想想议议”】
    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
    解:上课听老师讲课时,周围同学的讲话声、隔壁教室同学们上音乐课的歌唱声、学校附近马路上的车辆声等,这些声音都会影响我们学习,都属于噪声.
    【教材P44“想想做做”】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盒中,听听声音的变化.取出后,分别用报纸、海绵等不同材料包住它,再放入盒中,听声音的变化.由此你有什么启示?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采用不同方法控制噪声的实例吗?
    解:用报纸、海绵等材料包住闹钟,再放入盒中,发现闹钟响铃声变小.启示:用材料将噪声源包裹起来或者隔离可以减弱噪声.
    实例:(1)防止噪声产生:①市区禁止鸣笛;②给噪声大的机器加装消声装置等.
    (2)阻断噪声的传播:①在马路与居民楼之间装上隔音板;②让居民区与工业区分离等.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给在噪声强度大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戴上防噪声耳塞、耳罩等.















    【教材P45“动手动脑学物理”】
    1.调查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解: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当然对于校园或者家周围的噪声,我们应采取控制措施,如: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如果你认为无效或不合理,简单说明理由.
    (1)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2)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3)在教室周围植树;
    (4)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解:老师讲话声音大一点,可以使我们在噪声中听到讲课声,故(1)合理;戴上耳罩后虽然能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但老师讲课的声音也会听不到,故(2)有效但不合理;倘若在教室周围植树,这样就可以阻断噪声传播,故(3)合理;在教室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度,无法减弱噪声,故(4)无效.
    3.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min内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
    解:有变化,在噪声过大的环境里,心跳会加快,脉搏也会跳动得更快、更乱.
    4.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解:本题目的要求是写科学作文,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对残疾人爱心的培养,建议读一些关于听力障碍人士的作文、报道及纪实,不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写科学作文,更要深入地了解残疾(耳聋)人的生活现状,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例4】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可利用的器材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1)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鞋盒的距离
    (2)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解析:
    音叉和机械闹钟都能发声,但发声的音叉其振动易受隔声材料影响,故声源宜用闹钟;两种实验方案中最佳的是B,因为A方案在响度相差不大时,不易区分开.
    答案:机械闹钟 B 泡沫、衣服、锡箔纸
    备课笔记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1.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但应用性较强,因此教学时要从环境保护出发,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
    2.在对噪声的来源和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本章复习和总结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知道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
    5.知道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和响度,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
    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3.运用转换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
    4.分组讨论交流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例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敲击长钢管时,能听到两次声音,这是由于声音在钢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由钢管传过去的,C错,A,B,D的说法均正确.
    答案:C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时物体振动,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2)声源与人耳之间有传声的介质;(3)有正常的听觉系统.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声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在真空在不能传声.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例3】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m.
    解析:
    听到的两次回声分别是从两侧的峭壁反射回来的.根据听到回声的时间分别计算出测量员到较近峭壁的距离为s1=vt1/2=340m/s×1s/2=170m,测量员到较远峭壁的距离为s2=v(t1+t2)/2=[340m/s×(1s+0.5s)]/2=255m,则两峭壁之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
    答案:反射425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例4】如下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

    解析:
    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本题应选B.
    答案:B
    【例5】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向瓶子内吹气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吹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是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倒满了,这是因为 .
    解析:向瓶子内吹气时瓶中空气柱振动发声,第一个瓶内水量较少,瓶中空气柱最长,故振动频率最慢、音调最低,随着瓶内水柱的升高,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增大,音调升高;当往暖瓶中装水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并不是装入的水发出的,而是水面上方残留在暖水瓶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所以当水越多时,空气柱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答案:
    (1)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或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1.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变,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声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递信息,如利用音色鉴别物质、利用声速测量距离(回声测距)、B超等;二是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





























    声的利用
    【例6】下列现象表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B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查
    B.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昆虫的位置和速度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解析:重点分析能量的概念,具有能量的物体就具有做功的本领.在备选答案中,要判断哪一个事例表现声波传递能量,就必须分析哪一个事例中突出声波产生了能量.显然,D项中要使人耳鼓膜破裂需要具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噪声的声波.其余的三项均只能表明声能传递信息.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例7】
    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
    解析:在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时,可拍动塑料膜,观察烛焰是否摆动,若烛焰发生摆动,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要探究“声音的能量与响度是否有关”,要控制声音的频率不变、声源到烛焰的距离不变,轻拍和重拍塑料膜,观察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若发生改变则说明声音的能量与响度有关.
    答案:

    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备课笔记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8】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 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 传播
    【例9】贵阳市政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 ,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
    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
    答案:减弱噪声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噪声已成为现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