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物理班)试卷
展开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物理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9.“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0.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 )
A.清政府统治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11.“七月二十三日,大会在法租界秘密举行。时党员仅五十余人,出席代表十三人,……经过五晚会议,被法租界包探发觉,巡捕掩至。最后一次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船上举行,通过党纲”。这次会议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动秋收起义
C.实现国共合作 D.领导工人运动
12.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4.电影《征服1453》讲诉了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的故事。东罗马帝国的终结者是( )
A.奥斯曼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笈多帝国
15.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唐朝时期的版图囊括了朝鲜半岛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C.新罗与唐朝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D.新罗统治者与唐朝皇帝共用年号
16.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曾经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具有相似性。 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17.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18.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发展 B.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19.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0.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这一演说词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材料四: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4)从材料四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2.世界联系不断加强
材料一:各个古代文明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前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结合材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15—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对加强世界联系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 ,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家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对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点评】解答相同之处或共通之处类的题目,注意运用排除法,把选项中确定的只符合其中之一的、二者都不符合的排除掉。另外,比较二者的共通之处,要抓住比较问题的角度。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墨道法在治国方面、个人修养和哲学认识方面的主张,从人性认识、治国理念共通、价值观等角度比较共通和相反之处。
3.【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
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
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元末年唐玄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于755年爆发叛乱,该叛乱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所以这一“恶瘤”的产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选A项;
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BCD三项错误,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安史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
6.【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行宰相权,参预朝政”说明唐高宗继续沿用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来达到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与唐高宗的政治意图不符。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比较美国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7.【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
B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
C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
D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行省拥有地方上的许多方面的权力,而材料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反映了行省的权力是在中央的控制下,是皇权之下的一定的权力,受着中央的领导到和约束,因此其权力是有限的。难度中等。
8.【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B都是地方监察机构,排除;内阁是明代政府最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组织,是皇帝顾问咨询机构,无实权,排除C;军机处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工作是跪受笔录皇帝旨意,传达六部六部执行,D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9.【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中世纪一般是指封建社会时期,联系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A。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2种: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10.【答案】B
【知识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了。
B.从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可以看出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已经基本被推翻。
D.国民革命时期没有辛亥革命,也没有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的现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洋军阀的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征来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大会在法租界秘密举行”“时党员仅五十余人,出席代表十三人”“浙江嘉兴南湖船上”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在1921年七月的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船上举行,因此该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D项正确;
A.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以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排除A项;
B.发动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B项;
C.中共三大上确立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方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改在浙江嘉兴南湖船上举行,通过党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召开。
12.【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是指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对峙所代表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因此中共积极主动的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八七会议发生在长征之前,七大召开在长征之后; B项解决的是中共内部问题,没有涉及中日关系问题。
【点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八一宣言
13.【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万隆会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4.【答案】A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故A正确;
B.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故B错误;
C.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故C错误;
D.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奥斯曼帝国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正确辨析题干信息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辨认各个帝国的特点。
15.【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朝鲜发现唐高宗时期的砖铭和铭文板瓦,都说明当时唐朝和朝鲜有密切的文化联系,而当时的朝鲜是新罗,C正确;
唐朝时期的朝鲜是独立国家,排除A;
通过题干信心无法证实当时朝鲜的政治体制,排除B;
题干信息只能证明当时唐朝高宗年号,不能证明当时朝鲜使用了这些年号,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奉行兼容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频繁。
16.【答案】C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和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建立起国家并有着行政系统,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C项正确;
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进入文明社会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印第安人的文明并没有深受欧亚文明的影响,A项错误;
受生产力条件限制,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建立的印第安文明间没有实现密切的交流,B项错误;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洲文明独立发展,却与亚欧文明具有一定相似处,说明人类文明发展存在某种规律、
17.【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A.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刚刚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且对探险活动大力支持,这是造就新航路探险由西葡两国领导完成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
B.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都相当优越,因此在这点上西葡两国并不占绝对优势,故B错误;
C.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业资本不发达,故C错误;
D.金银需求量大的并不只是局限于西、葡两国,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新航路开辟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处于封建专制时期,有利于国家集中金钱来为航海提供资本,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客观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具备开辟新航路的一系列条件:生产力、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知识、航海造船技术等。
18.【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两大影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物品种类的交换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选C项;
材料中主要讲欧洲饮食结构的转变,重心是欧洲,排除A项;
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主要增加欧洲茶叶供应量,而蔗糖主要来自美洲,排除B项;
民众生活的提升不是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商业革命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使得欧洲生活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9.【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从题干“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A与题干意思相反;B材料没有提及;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影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的认识。
20.【答案】C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体现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有利于权力的制衡,故C项符合题意;
华盛顿告诫的对象是政府部门领导,并非中央与各州,与中央集权原则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
自由平等体现美国人权,材料只提到部门权力,二者并不相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只提到政府领导要在宪法范围内行事,不要干涉其它部门,并未涉及司法独立原则,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结合1787年宪法特征可知体现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
21.【答案】(1)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
(2)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
(4)论断一: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论断二: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GDP总量持续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意义: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分析】(1)观点:根据材料“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可得出,敬德保民;根据材料“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可得出,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可得出,民贵君轻;根据材料“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可得出,推行仁政。
(2)特点:根据材料“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可得,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根据材料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可得,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根据材料“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可得,法律相对宽简。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这些措施促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主张:根据材料“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可得,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根据材料“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可得,振兴实业;根据材料“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得,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
(4)论断1背景:根据材料“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及所学知识可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论断2背景:根据材料“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及所学知识可得,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GDP总量持续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意义: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故答案为:(1) 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
(2) 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 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
(4) 论断一: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论断二: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GDP总量持续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意义: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的民本思想、汉初政策、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背景影响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22.【答案】(1)特点:独立发展;各具特色;相互渗透。
(2)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特点: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
(3)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希腊化时代”;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可知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根据材料“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可知相互渗透。
(2)文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特点:根据材料“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可知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根据材料“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可知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
(3)影响:根据材料“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可知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根据材料“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可知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根据材料“。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可知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故答案为:(1)特点:独立发展;各具特色;相互渗透。
(2)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特点: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
(3)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明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背景影响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一(上)期末统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一(上)期末统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多选题,每题6分,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三下学期三模物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三下学期三模物理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