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刘祎之(631-687年)唐代宰相,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少以文藻知名,入职昭文馆(门下省下设机构)。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武则天临朝,甚见亲委。
刘祎之为何能被称为宰相?他入朝为官的方式是什么?
刘祎之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武则天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
垂拱(688年)三年,或诬告祎之,……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世卿世禄世官制(血缘)贵族政治
军功授爵制(军功)官僚政治
察举制孝廉(德行)儒士官僚政治
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政治
知识回顾: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运作:中央委任中正官为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家世门第。
(1)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失去乡里清议的基础;(2)地方豪族控制选官权。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社会阶级固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方式:分科考试3、发展历程: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歌纳入科举内容。
刘祎之(631-687年)唐代宰相,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少以文藻知名,入职昭文馆(门下省下设机构)。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考试规则日趋严密:如锁院法、糊名法、誊录法等。元代 时断时续。明清 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取士,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905年 清末新政废除。
①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②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推动社会阶层流动;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④(把选官权从地方士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⑤形成重学风气,促进文化发展(唐诗)。
①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创新;②明清八股取士,逐渐僵化,禁锢思想。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丸缭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拔;③选拔形式:形式日益严密;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礼部:典章、祭祀、科举、接待外宾等
工部: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
(三)影响1、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2、彼此制约,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3、将皇权运行约束在程序之中,一定程度上节制皇权;4、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5、对后世:对此后历朝影响深远。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垂拱(688年)三年,或诬告讳之,……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讳之,讳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四)发展1、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进一步分化相权2、宰相集体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情景设置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唐六典》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行政法典,将政治制度以法典形式进行具体而严密的客观记载,体现了政治制度规范化的趋势。
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持军队和官僚队伍等)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税也田赋、人头税、财产税等
役: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和兵役等
含义: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口分田(需归回),永业田(个人私有),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义务劳动)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露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100亩),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 。——《新唐书》
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材料: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
1、背景: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降。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三)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
每州各取大历(766-780)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发展历程,血缘关系,品行才学,察举制的问题,九品中正制的没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的渊源,隋-唐初租庸调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中正官评定授官,分科考试,军功爵制,中央任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察举制的崩溃,九品中正制的开创,科举制的初创,科举制的完善,制度化规范化,注重才能学识,破除阶级限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