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单元阅读训练(原卷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23-2024学年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878713/0-16966892266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第二单元阅读训练(原卷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23-2024学年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878713/0-1696689226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第二单元阅读训练(原卷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23-2024学年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878713/0-16966892266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五年级语文上册1-8单元课内课外阅读训练(原卷+答案与解释)
3、第二单元阅读训练(原卷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23-2024学年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3、第二单元阅读训练(原卷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阅读训练
(原卷)
课内短文并记录时间,完成练习。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叙 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悼悼),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在文中“( )”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间”字是一个多音字,在本文中读作 ,组词为 ,在这个词语中,“间”表示 。“间”的另一个读音是 ,“课间操”中“间”的意思是 。
3.选段中画“ ”的句子的意思是( )
A.人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着急时就过桥。 B.走搭石时要走得快一些,过桥时可以慢些。
4.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语段,你了解到该片段主要写的是 。
5.这段话先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我是从“ ”这个词语中知道的;再写 美,我是从“ ”这个短语中知道的;最后写 美,我是从“ ”“ ”中知道的。
6.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事?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填一填。
作者借搭石赞美了乡亲们 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 民风。
7. 如果让你给搭石取名,你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每一块石头上写着: 、 、
、 。
8.说一说:假如你想成为课文中的“搭石”,那么在生活中你该怎样做?
快速阅读短文并记录时间,完成练习。
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有几只鸟在争论,看谁飞得更高,最后它们决定做一个实验。鹰觉得自己肯定能飞得最高,于是就越飞越高,直到不能再往上飞了。这时其他的鸟都已经回到地上,只有鹰还高高地飞在天上没有回来。但是它没有想到,在它的背上趴着一只很小的小鸟。当鹰已经飞不动的时候,这只小鸟从它的背上飞了起来,飞得比鹰还高。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像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飞得更高一些。我们能飞多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们下面的那只鹰。我想,在我的生活中帮助过我的那些人,就像那只鹰,是他们帮助我飞得更高。
9.本文2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 。
10.请在文前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题目。
11.文中第 自然段是母亲给“我”讲的故事。
12.小鸟比鹰飞得高,是因为 。
13.“我们能飞多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们下面的那只鹰。”这句话中的“我们下面的那只鹰”指的是 。
14.试想一下,那只小鸟得了冠军后,会对那只鹰说些什么呢?
。
阅读理解。
搭石(节选)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责备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5.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流水 月光 笛声
16.请用“﹏﹏﹏”画出这几段话的中心句。
17.用小标题概括这三段话,分别是:
① ② ③
18.找出第一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表现出家乡人什么样的品质?
(1)动作词语:
(2)品 质:
19.读了选文第2自然段,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
课外拓展阅读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shě shè)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做 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zhé zhē)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 应)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0.为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我的姥姥 B.姥姥的剪纸 C.我爱姥姥
21.“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说明了
。
22.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和生字。
23.“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心境”指的是 ;“梦境”指的是
;表达了“我”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村小路上
一队青年人在乡村的一条小路上行进。
一条小溪横在他们面前,小溪dǎnɡ zhù( )了他们的去路。小溪并不宽,第一个人略一迟疑,就腾地一跃而过,脚一着地就回头看看后面的人,眉宇间充满着胜利的微笑。
第二个也一跃而过。
第三个、第四个……都过去了。他们同样回过头迎接后来者。
最后一个却不是这样,他mò mò de( )从旁边搬了块大石头,稳稳地放到小溪中间,然后跨上一脚,又一步跨到了对面。
“走吧。”他招呼大家后,又踏上了前进的道路。
还是这么几个人,来到了崎岖的山路上。山路旁边,有一根枯树枝凌空伸到了路中间。
树枝横在眼睛前面,多不方便啊!第一个人一伸手握住shù shāo( ),拉向身后,然后走向前去;那树枝,待他一放手,然后弹回到原来的地方。
接着又是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他们一一照例而过。
又是最后一个人,他也是一伸手,握住树梢,但他又伸出一只手,很容易地把它zhé duàn( )了,轻轻地一扔,然后快走一步,跟上了大家。
24.读拼音在括号中填上词语。
25.选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方便(biàn pián) 弹回(tán dàn) 着地(zhuò zháo) 凌空(lénɡ línɡ)
26.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胜利( ) 前进( ) 容易( ) 崎岖( )
27.理解短文并填空。
短文中设置了两处场景:一处是过小溪,大家都 ,只有最后一个 。
另一处是一根枯树枝挡住了去路,前面的人 ,最后一人
。从这两处表现可以看出最后一人 ,其他人 。
28.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阅读练习。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才能过溪。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 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9.用“√”选择文中汉字的正确读音。
30.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32.什么是搭石?在文章中用“____”画一画。
33.用波浪线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阅读《将相和》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壁,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壁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34.本文段共3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 )分钟。
35.阅读文中划“ ”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这情形”指的是 。
(2)蔺相如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改为转述句:
3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秦王要拿十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不换的话就要攻打赵国。 ( )
(2)蔺相如说如果秦王不信守承诺,他就拿着和氏璧与秦王同归于尽。 ( )
(3)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连夜抄小路回到了赵国。 ( )
37.根据上文,请用一个词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记下所用时间,并完成练习。
阻用赵括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lǔ lǚ)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秦军间(jiān jiàn)谍说:“秦军所厌恶(è wù)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yīng yìng)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是在这一时期去世的。
38.请用“﹏﹏﹏”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
39.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40.联系上下文,先解释加点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置之不理: 。
41.用“ ”画出赵括惨败的原因。
4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43.关于赵括用兵的故事,历史上有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
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44.选文中有两种不同的问句,第一种是 问句,第二种是 问句。请将“ ”问句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
4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画“ ”的句子,并将其填入文中括号中。
46.用波浪线画出“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中“往回赶”的原因。
47. 读了这个语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蔺相如呢?
课外拓展阅读。
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璞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继位的是文王。卞和捧着那块璞玉,坐在山脚下哭泣,连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过。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过,我痛心的是宝石被当作石头,一片忠心却成了罪名。”
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仔细打磨,果然是一块熠熠发光的美玉。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玉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璧”。
48.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蒙骗—( ) 贡献—( )
49.这块宝玉为什么被称为“和氏璧”?
50.对这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说明楚王的愚蠢、残暴。
B.主要说明卞和有耐力,有毅力,是玉石鉴别专家。
C.主要说明卞和忠诚,不怕挫折和摧残,敢于坚持真理。
阅读《将相和》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51.“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句中“厉害”的意思是( )
A.剧烈,严重 B.严厉,严格 C.凶猛,难以对付 D.利害
52.文中画“﹏﹏﹏”线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
A.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 B.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C.秦王我都不怕,不会不怕廉将军。 D.秦王我不怕,怕廉将军啊!
53.“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个句子,从强调保卫的对象来看,朗读时重音的词应是( )
A.他们 B.同心协力 C.保卫 D.赵国
54.文中画“ ”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C.环境描写 D.外貌描写
课外类文阅读。
荷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爱好 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 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茶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 翻)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chuāng),她咝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带 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枝荷叶。原来女人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枝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55.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词打“√”。
56.“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祖母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57.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
A.作者非常留恋老家院子里的荷花 B.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C.赞颂祖母高尚的品质
阅读短文。
一个这样的老师
①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的科学课。第一节课上,他问我们:“谁知道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动物?”同学们面面相觑(xū qù),就连生物比赛得过奖的比利也都(惊奇 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② 哦 没有人知道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 那是一种夜行兽 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 说着 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 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我们饶有兴趣地传看,记笔记,有的同学还画了图。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③第二天,怀特森老师对上次讲的内容进行了测验,我胸有成竹地答好了卷子,交给老师。
④可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悄悄周围的同学,每一个人都没及格,比利正气恼地捶桌子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⑤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解释道:“很简单,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得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⑥“从来没有过?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比利问。
⑦“那件头骨嘛,”怀特森老师笑了,“不过是马的头骨罢了。”
⑧“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不满的议论声。
⑨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怀特森老师说试卷上的分数是要登记在成绩册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儿什么。
逐渐地,我们懂得了,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而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每堂课我们都十分注意听讲。有时老师讲着讲着,下面就会有同学清清嗓子,说:“凯蒂旺普斯。”接着他站起来,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出怀疑的理由。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当然,多数的时候,我们怀疑错了,但老师在纠正我们的错误时,就加深了我们队事物的理解;有时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它又促使老师去纠正错误。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事讲给一位邻居,他(惊奇 惊讶)极了:“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nòng lòng)你们。”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
58.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和读音。
59.给短文第②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60.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胸有成竹:
郑重其事:
61.短文第①-⑩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简要概括。
62.短文中的“新怀疑主义”学习方法指的是 。
63.读全文,回答问题。
(1)第④自然段中说,这次测试班里的“每一个人都没及格”,你知道怀特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2)第⑩自然段中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儿什么。”你认为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学到什么呢?
(3)你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64.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阅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 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 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三十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约七圈!科学家认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居然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
6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正确的是( )
A.不过 只要 立刻 而且 B.不过 而且 只要 立刻
C.而且 只要 立刻 不过 D.只要 立刻 过 而且
66.把“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居然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这句话改写成反问句,意思不变。
6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作用是什么?
(链接阅读)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记下所用时间,并完成练习。
北极的鸟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的数字,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 )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 )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有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鸟( )从遥遥数万千米外飞到北极来越冬,( )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68.结合语境,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9.这篇说明文写北极的鸟,我们可以抓住哪些句子提高阅读速度,快速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请在文中用“ ”画出这些句子。
70.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在文中把相关句子用“﹏﹏﹏”画出来,并写出使用的说明方法。
。
71.“大约有9000种”中的“大约”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
这样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几处,请你找出一处写下来:
。
阅读理解.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节选)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 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 会出现一来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三十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的七圈!科学家认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居然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
7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正确的是( )
A.不过 只要 立刻 而且 B.不过 而且 只要 立刻
C.而且 只要 立刻 不过 D.只要 立刻 不过 而且
7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句子的意思。
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约七圈半!
7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7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科学家认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
(2)如果按照声音的传播速度,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约七圈!( )
(3)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
课内阅读。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节选)
①看!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
那是流星体!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有的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最大速度的6倍多。
②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不过,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7圈多!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76.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选文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
77.抓住关键语句,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1)请用“________”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
(2)借助关键语句将下列图表补充完整。
流星体
约4万千米每小时
约30万千米每秒
(3)宇宙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8.第①自然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79.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快速阅读课内短文并记录时间,完成练习。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80.课文借助大洞、 、 等关键词介绍了地道里面的构造。看到这样的构造,我不由得想说: 。
81.我们可以通过概括语句主要意思,理解地道的特点,从文中画“ ”的三个句子,可以看出地道( )的特点。
A.功能齐全 B.较为舒适 C.隐蔽性强
82.地道的隐蔽性强主要体现在 。
83.这段话在介绍地道舒适、功能齐全时采用了 、 等说明方法。
课内阅读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84.“奇迹”中“奇”的读音是(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
85.根据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写写冀中人民在地道战中的对策。
火攻→( ) 水攻→( ) 毒攻→( )
86.假如敌人想出了更毒辣的法子,冀中人民会怎么做?
87.人们在地道中是怎样联络的?“无线电”“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88.你怎样理解“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虎子智送情报
游击队又打了个大胜仗,小王庄的老百姓个个喜气洋洋。
讲起打这个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三天前,游击队李队长找到儿童团团长虎子,说有一个重要情报要立即送到孙家庄去。虎子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他把情报缝在棉衣里,就出发了。
①北风呼呼地刮着,像发怒的雄狮在吼叫,吹得小树弯了腰,吹得虎子脸都麻了。虎子把腰带紧了紧,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虎子来到通向孙家庄的必经之路——一座小桥。突然,他看到桥柱子上写着“不准通行”四个大字,桥上设了一个岗哨,一个鬼子兵正端着刺刀来回走着。怎么过桥呢?虎子躲到一棵大树后面,观察着。
天太冷了,鬼子哨兵站了十来分钟岗就得进屋换人。一个鬼子兵进去了,一会儿,另一个鬼子才出来,但是这段时间很短,谁也跑不过桥去。怎么办?虎子苦苦思索着,突然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当第一个鬼子刚转身进屋时,虎子就猛地向桥上冲去,等第二个鬼子刚要出来,虎子猛一回身,假装慢悠悠地向前走。②鬼子见虎子正向小王庄方向走去,就如同恶狼似的大声嚷嚷:“不准通行,不准通行,往回走!”虎子装作吃惊的样子,回过身来,向孙家庄方向奔去。就这样,虎子胜利地通过了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因为情报送得及时,游击队打了一个大胜仗,连李队长都夸奖虎子机灵、勇敢。
89.我读这篇短文用了 分钟,并找出了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下面画上横线。
90.读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填空。
句①中将 比作 ;“像发怒的雄狮在吼叫”,让我们体会到 。
句②中将 比作 ;“如同恶狼似的大声嚷嚷”,让我们体会到 。
91.虎子使用了怎样的计策,通过了鬼子的封锁线,完成了送情报的任务?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来。
92.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注释】①遽(jù):急忙,立刻。②契(qiè):同“锲”,用刀子刻。③惑:糊涂
93.这则寓言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A.刻舟求剑 B.木已成舟 C.逆水行舟 D.破釜沉舟
9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有涉江者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9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楚人有涉江者 B.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辨是非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D.舟已行矣 行之有效
96.试将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97.寓言中的楚人可笑在哪里?
【答案】93.A 94.D 95.A 96.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97.可笑在不知道船在动,而掉下去的剑却不会跟着船走。
【分析】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到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