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化元素与物质分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均可与碱反应
C.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D.氧化铜是碱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Cu(OH)2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酸
碱
盐
酸性氧化物
A
NaHSO4
NaOH
CaCO3
NO2
B
H2SO4
Na2CO3
NH4Cl
SO2
C
CH3COOH
Ba(OH)2
CaCl2
CO
D
HNO3
KOH
NaHCO3
SO3
A.A B.B C.C D.D
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H2O 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物质燃烧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反应都是燃烧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2023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以下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明矾能促进黄河水中悬浮杂质沉降
B.可用肥皂水检验黄河水是否为硬水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D.黄河水经过沉降、过滤和灭菌操作可得到纯净的水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症情中,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直径约为80~100nm,扩散到空气中可形成气溶胶
B.医院常用95%的酒精消毒
C.“84消毒液”是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之一,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
D.高温杀灭“新冠病毒”,其原理是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使其变性
7.“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泥的颜色主要来自氧化铁 B.乳和粥的分散质是蛋白质
C.酿酒发酵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D.酒在人体内被氧化释放能量
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装置可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图乙装置可探究钠与Cl2反应
C.图丙装置可制备Fe(OH)3胶体
D.图丁装置可用于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9.下图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错误是
A.三种物质都属于单质
B.三种物质分别与氧气完全反应,得到的产物相同
C.三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可转化为金刚石,该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10.部分常见含氯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反应路径不合理的是
A.碱
B.
C.或可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
D.不存在的循环转化关系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②与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与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③是淡黄色物质,是白色物质
④可作供氧剂,而不可
⑤和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A.都正确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
1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分类组合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B
C
D
A.A B.B C.C D.D
13.用图1所示装置制备Fe(OH)3胶体,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加快Fe(OH)3胶体的生成,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用含1molFeCl3的饱和溶液制得的胶体中,含有的Fe(OH)3胶粒数为NA
C.图1中用激光笔照射液体,根据有无“光亮的通路”判断Fe(OH)3胶体是否生成
D.取图2中半透膜内的液体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液体由红褐色直接变为黄色
1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产生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D.胶体具有介稳性
15.实验室模拟以含铁废渣(主要成分为FeO、Fe2O3,杂质为Cu2(OH)2CO3、CuO)为原料制备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除铜”步骤的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
B.含铁废渣中的FeO、Fe2O3、CuO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C.实验室需要500 mL0.1 mol•L-1FeSO4溶液,需要称取7.6 g FeSO4·7H2O配制
D.铜器生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的反应原理为:2Cu+O2+H2O+CO2=Cu2(OH)2CO3
二、实验题
16.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如图所示。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透明的红褐色液体,停止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铁胶体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的范围是 。
(2)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
(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
(4)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采用的方法是 (填写字母)。
a.过滤 b.渗析 c.蒸发
(5)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
a.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b.可用饱和FeCl3溶液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c.Fe(OH)3胶体属于纯净物,而FeCl3溶液属于混合物
d.本题实验中,若向沸水中加入的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含有1mol FeCl3,得不到NA个Fe(OH)3胶体微粒
17.物质分类和实验探究都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学科思想。
(一)以下是对“一些物质与水反应”的分类图,请按要求填空:
上述分类方法是 ;A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化学式);C组物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组物质与水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二)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240 mL浓度为0.5 mol·L-1的硫酸溶液,选用到的仪器正确的是 (填序号)。
选项
A
B
C
D
仪器
及规
格
10 mL量筒
250 mL
容量瓶
托盘天平
锥形瓶
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结果偏高的是 (填序号)
A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进行干燥处理
B 稀释的硫酸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未洗涤烧杯
C 未冷却,即将溶液注入容量瓶并定容
D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三)某小组用如下装置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强弱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②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③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④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试管D中,关闭活塞b,取下试管D振荡,静置后CCl4层变为紫红色。
请回答:
(1)装置A中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步骤③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 (填化学式)。步骤④能否说明非金属性:Br>I (填“能”或“否”)
18.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 。
(2)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利用的胶体性质是 ,提纯所制氢氧化铁胶体常用的方法是 。
(4)利用氢氧化铁胶体进行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 (填“正”或“负”)电荷;
②若向其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
③若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产生的现象是 。
三、工业流程题
19.金属钛广泛用于国防工业、医疗等领域。某化工厂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制取钛,同时获得副产品A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eTiO3属于 (填酸、碱、盐、氧化物、单质),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③为分解反应,其产物除红棕色固体A外,还有两种组成元素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反应中有a吨钛铁矿经过一系列反应制得b吨钛,计算钛的产率 (产率=×100%)。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三氧化二铝是两性氧化物,A错误;
B.酸性氧化物是指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的氧化物,一定条件下均能与碱发生反应,B正确;
C.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 Mn2O7 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
D.氧化铜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氧化铜是碱性氧化物,但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NaHSO4不是酸,属于盐,NO2也不是酸性氧化物,A错误;
B.Na2CO3不是碱,属于盐,B错误;
C.CO不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
D.各项分类都符合,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故A正确;
B.H2O 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是不同的物质,其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错误;
C.物质燃烧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比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故C错误;
D.溶液属于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液态水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4.D
【详解】A.加入明矾,明矾反应生成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杂质作用,因此加入明矾能促进黄河水中悬浮杂质沉降,故A正确;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因此可用肥皂水检验黄河水是否为硬水,故B正确;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避免过多的农药、化肥造成水体污染,故C正确;
D.黄河水经过沉降、过滤和灭菌操作可得到较纯净的水,主要将难溶性物质过滤,还有可溶性的离子存在,因此水依然的混合物,不是纯净水,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5.A
【详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A正确;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B错误;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氢氧化钠中含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C错误;
D.置换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属于置换反应,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单质和氧气单质,D错误;
故答案为:A。
6.B
【详解】A.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新冠病毒直径约为80~100nm,扩散到空气中可形成气溶胶,A正确;
B.医院常用75%的酒精消毒,B错误;
C.“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是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之一,C正确;
D.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可以杀灭“新冠病毒”,D正确;
故选B。
7.B
【详解】A.氧化铁为红色,红泥中含有氧化铁,A项正确;
B.乳分散质为蛋白质,粥分散质为淀粉,B项错误;
C.酿酒的反应为,C项正确;
D.乙醇在酶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乙酸和乙醛,最终代谢为CO2和H2O释放能量,D项正确;
故选B。
8.A
【详解】A.氯气在饱和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小,而HCl可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可用甲装置除去氯气中含有的少量HCl,A正确;
B.该装置没有尾气处理,无法吸收多余的氯气会造成空气污染,B错误;
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中,C错误;
D.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内部试管中装碳酸氢钠,外部试管中加碳酸钠,D错误;
故答案选A。
9.C
【详解】A.C60的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所以三种物质都属于单质,故选项A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C60均为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均为二氧化碳,故选项B正确;
C.金刚石、石墨和C60虽然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其结构不同,故其性质不同,故选项C错误;
D.因天然金刚石资源稀少,价格昂贵,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人们设法用石墨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了人造金刚石,石墨、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在这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10.D
【分析】根据含氯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图示可知,a为Cl2,b为NaCl或KCl等含Cl-的盐,c为含ClO-的盐,d为HCl,e为HClO。
【详解】A.Cl2+2OH-=Cl-+ClO-+H2O,故A合理;
B.Cl-+ClO-+2H+=Cl2↑+H2O,故B合理;
C.HCl生成Cl-、HClO生成ClO-,均可以用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实现,故C合理;
D.Cl2和碱反应生成ClO-,ClO-和强酸如稀硫酸反应生成HClO,HClO不稳定,见光分解为HCl和氧气,HCl和碱反应生成Cl-,浓盐酸和MnO2反应可以制取氯气,故a→c→e→d→b→a的循环可以实现,故D不合理;
故选D。
11.D
【详解】①不是碱性氧化物,①错误;
②与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②错误;
③是白色固体,为淡黄色固体,③错误;
④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可作供氧剂,而不能,④正确;
⑤含有钠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均呈现黄色,和的焰色均为黄色,⑤正确;
正确的为④⑤;
故答案为:D。
12.D
【详解】A.碳酸钠属于盐不是碱,且NO2溶于水形成硝酸和NO,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CO不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Na2O2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氧气,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C错误;
D.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为碱性氧化物,SO3与水化合为硫酸,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C
【详解】A.胶体是介稳体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会导致胶体发生聚沉,A错误;
B.Fe(OH)3胶体中的胶体粒子是多个Fe(OH)3形成的聚合体,含1molFeCl3的饱和溶液制得的胶体中,含有的Fe(OH)3胶粒数少于NA,B错误;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可根据有无“光亮的通路”判断Fe(OH)3胶体是否生成,C正确;
D.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胶体先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沉淀溶解,溶液变为黄色,D错误;
故选C。
14.C
【详解】化学上,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答案为:C。
15.C
【分析】含铁废渣(主要成分为FeO、Fe2O3,杂质为Cu2(OH)2CO3、CuO),向其中加入1.00 mol/L的稀硫酸酸浸,金属氧化物及铜盐反应产生Fe2+、Fe3+、Cu2+,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Fe,发生反应:2Fe3++Fe=3Fe2+、Fe+Cu2+=Fe2++Cu,过量除去过量Fe、Cu,溶液为FeSO4溶液,将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获得绿钒FeSO4·7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除铜”步骤发生的反应有:Fe+Fe2(SO4)3=3FeSO4和Fe+CuSO4=FeSO4+Cu,发生的反应类型,前者为化合反应,后者为置换反应,A正确;
B.FeO、Fe2O3、CuO均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它们都属于碱性氧化物,B正确;
C.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m(FeSO4·7H2O)=0.1 mol/L×0.5 L×(56+96+7×18)g/mol=13.9 g,C错误;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氧气和铜反应生成铜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H2O+CO2=Cu2(OH)2CO3, 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6.(1)1~100nm
(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4)b
(5)d
【分析】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
【详解】(1)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故氢氧化铁胶体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的范围是1~100nm;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故操作为: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4)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粒子能透过半透膜,故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采用的方法是b.渗析。
(5)a.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直径大小不同,a错误;
b.饱和FeCl3溶液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制备氢氧化铁胶体,b错误;
c.Fe(OH)3胶体、FeCl3溶液均属于分散系,都属于混合物,c错误;
d.本题实验中,若向沸水中加入的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含有1mol FeCl3,由于胶体中存在胶粒,故得不到NA个Fe(OH)3胶体微粒,d正确;
故选d。
17. 树状分类法 Na2O 2Na+2H2O=2Na++2OH-+H2↑ NO2 AB CD 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Cl2+2Br-=Br2+2Cl- Cl2 能
【分析】此题体现了对三块内容的考查,一是通过化学分类方法考查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相关内容,二是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实验,三是以化学实验为背景考查了氯气的制备与性质。
【详解】(一)题图所示的分类方法为树状分类法;A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金属氧化物Na2O;C组物质与水反应,水只作氧化剂,因此C组物质只有Na,因此C组物质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D组物质与水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物质是NO2;
(二)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240 mL浓度为0.5 mol·L-1的硫酸溶液,是溶液的稀释,要用到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用容量瓶配置溶液,故应该选AB;
A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进行干燥处理,对浓度无影响;
B稀释的硫酸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未洗涤烧杯,会使浓度减小;
C未冷却,即将溶液注入容量瓶并定容,会使浓度偏大;
D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使浓度偏大;
故应选CD;
(三)A装置是氯气的制备装置,其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是用来比较氯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的,装置BC用来比较氯与溴的非金属性,D装置用来比较Br和I的非金属性。
(1)装置A中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Br2+2Cl-;
(3)步骤③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步骤④能说明非金属性Br>I。
18.(1) 丙 出现红褐色沉淀
(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 丁达尔效应 渗析法
(4) 正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详解】(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其它做法都不能生成胶体,往往得到沉淀;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由于加热时胶体容易发生聚沉,所以会看到出现红褐色沉淀;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因此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利用的胶体性质是丁达尔效应。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可以,则提纯所制氢氧化铁胶体常用的方法是渗析法;
(4)①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的颜色逐渐变深,因此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
②若向其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电离出的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即产生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红褐色的沉淀;
③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氯化氢电离出的氯离子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H+使Fe(OH)3沉淀溶解,因此会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19.(1) 盐 +2价
(2)分解反应
(3)TiCl4+2Mg2MgCl2+Ti
(4)2FeSO4Fe2O3+SO2↑+SO3↑
(5)
【分析】钛铁矿用硫酸酸浸生成硫酸亚铁和H2TiO3,硫酸亚铁高温分解生成红棕色固体A是氧化铁。钛酸热分解生成TiO2,然后用氯气、焦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氯化钛,最后用金属镁置换出钛,据此解答。
【详解】(1)FeTiO3是由酸根离子和阳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钛元素化合价是+4,FeTiO3中钛元素化合价是+4,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填:盐;+2。
(2)反应①中,钛酸受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钛,是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3)反应②中,高温条件下,镁和四氯化钛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TiCl4+2Mg2MgCl2+Ti。故填:TiCl4+2Mg2MgCl2+Ti。
(4)反应③为分解反应,其产物除红棕色固体(氧化铁)A外,还有两种组成元素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的气体,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应该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故填:2FeSO4Fe2O3+SO2↑+SO3↑。
(5)理论上得到钛质量:,钛的产率=。故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课后测评,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化学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元素与物质分类 同步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