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地球上的水-高考地理答题思路
展开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修订版)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地球和经纬网
- ☆经纬网的应用
- ☆地理位置分析
- ☆地图三要素
- ☆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 ☆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
-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行
-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星行
- ☆月相位置及形状
-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 ☆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 ☆太阳能的优缺点
-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 ☆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
-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各层代表太阳活动
-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 ☆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 ☆地球的演化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自转的意义
- ☆地球公转的意义
-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两个作用
-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 ☆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 ☆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 ☆我国夏季避暑旅游途径(北上、下海、上山)
- ☆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 ☆风向的判断
-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 ☆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 ☆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A→N名称、成因、分布及特征
- ☆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 ☆气候特征的描述
-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 ☆天气特征描述
- ☆冷锋与暖锋对比
-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 ☆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 ☆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 ☆锋面气旋
-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 ☆影响降水的因素
-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 ☆水循环的意义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河流的补给类型
- ☆河流的水文特征
- ☆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 ☆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 ☆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 ☆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 ☆湖泊水文特征
- ☆咸水湖的成因
-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 ☆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 ☆海浪(波浪)的类型
- ☆潮汐
- ☆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 ☆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特性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海洋渔场条件分析
-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 ☆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 ☆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 ☆火山地貌
-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 ☆矿物富集的原因
- ☆外力作用
- ☆常见的风化作用
- ☆常见的风化地貌
-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 ☆河流侵蚀地貌
- ☆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 ☆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 ☆喀斯特地貌
- ☆风沙(风成)地貌
- ☆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 ☆风沙活动的危害
-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 ☆地貌与方向
- ☆冰川地貌
- ☆海岸地貌
- ☆海岸线后退原因
- ☆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湖泊按成因分类
- ☆岛屿按成因分类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 ☆植被特征描述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土壤及土壤剖面
- ☆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土壤肥力分析
-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 ☆土壤的保护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陆地自然带概念
-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 ☆地方性分异规律
- ☆气象灾害
- ☆洪涝灾害类型
- ☆地质灾害类型
- ☆海洋灾害类型
- ☆台风
- ☆寒潮
- ☆干旱灾害
- ☆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 ☆地震
- ☆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 ☆防灾减灾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人口分析要素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中心商务区特征
- ☆城镇化标志
-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 ☆逆城市化问题:
-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生态城市建设)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 ☆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 ☆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 ☆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 ☆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 ☆交通布局特征描述
-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 ☆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 ☆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
-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 ☆水土流失的原因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 ☆城市的辐射功能
- ☆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 ☆产业结构的描述
-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
- ☆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 ☆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 ☆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 ☆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 ☆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 ☆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 ☆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
-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安全问题
-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 ☆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
- ☆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意义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 ☆环境安全问题
-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环境安全的措施
-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 ☆跨国污染物问题的应对措施
-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措施
-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分类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9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068--☆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环节: 降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069--☆影响降水的因素(形成条件:水汽、降温、凝结核)
一、充足的水汽
1.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沿海水汽多,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2.风向:从洋面或湖面吹来的风(如我国夏季风),水汽多。
从陆地吹来的风(如我国冬季风),水汽少。
3.地形类型、山脉走向:平原地形有利于水汽深入。
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上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
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
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水汽越多。
二、空气降温(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1.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容易凝结
高压带控制,空气下降升温,水汽不易凝结
2.天气系统:气旋、锋面空气上升湿,反气旋空气下沉干。
3.风带:西风带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水汽容易凝结。
信风、极地东风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水汽不易凝结。
4.地形类型:山地迎风坡空气上升,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
5.下垫面状况:暖湿气流遇到冷地面(海面)、寒暖流交汇、
暖流遇到冷海面(多雾),降水多。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沙漠地区,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少。
三、凝结核(人类活动、下垫面性质)
070--☆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的质地、土壤孔隙度)
2.降水特性(降水量大小、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强度)
3.流域植被、地形坡度(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
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下垫面性质)
5.温度(河流结冰、冻土层)
071--☆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大气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小、风速越大、则蒸发量越大。
(光照、气温、风速、空气湿度、天气状况、蒸发面积)
(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地膜覆盖等)
07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河湖水灌溉、
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地表硬化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可以增加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植树造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
073--☆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沼泽地的形成:降水多(或其他补给量大),来水多;
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排水不畅;冻土,不易下渗。
2.内流河的断流:降水少(或其他补给量少),来水少;
气温高,蒸发强;人类大量引水灌溉;沙土,大量下渗。
074--☆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能量交换)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物质迁移)。
④塑造:地表形态。
075--☆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主要有: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这种互补关系主要取决于水位的高低。
076--☆河流的补给类型
1.大气降水:河流流量峰值与雨季同时,如我国季风区。
特点: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
2.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削峰补枯,按照水位高补低的原则。
3.冰川补给:河流流量峰值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
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主要存在于夏季,如我国西北地区。
4.融雪补给:特点是河流在春季出现小峰值,比如我国
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
其中的春汛就是季节性融雪的补给形成。
5.地下水补给:取决于地下水水位和河流水水位关系。
077--☆河流的水文特征(量、位、冰、沙)--河水的性质
- 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汛期)、有无断流。
(取决于河流补给方式、流域面积、水系特征)
2.含沙量:河段流速及流域的植被(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最冷月平均是否<0℃,流速)
4.水位:高低、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长短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取决于流量和落差(地形,流速快慢)
6.有无凌汛(措施:分段拦冰,拓宽河道,炸开冰坝)
(发生凌汛条件:有结冰期、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秋末初春)
- 污染情况(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自净能力大小)
078--☆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1.来水量
①河流补给量(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雨水)
②支流补给③调入水源④流域面积⑤植被涵养水源,“削峰补枯”
2.去水量
①蒸发(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强、气候干旱、液体表面积大,蒸发较旺盛)
②下渗(土质疏松,无地下冻土,下渗较快)
③径流(地形平坦,径流排水较慢;地形起伏大,径流排水较快)
④人为引水(生活、生产用水)
079--☆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冲刷地表严重
②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弱
④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土壤易被侵蚀
⑤支流众多,来沙量大
2.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活动等
080--☆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水量大,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 ②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③含沙量小 ④流速慢 ⑤流程长
⑥流域面积宽阔,支流众多 ⑦河面宽阔,河道平直
2.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②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
③支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
081--☆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1.发源地、注入地 2.流向、流程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6.有无湖泊、运河沟通
7.支流多少和支流形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
082--☆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①海陆位置:离海远,河流无法入海;陆地面积广阔
②地形:受地形阻挡,河流无法入海
③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
④土壤:土质疏松,河流下渗量大
⑤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用水)
083--☆湖泊水文特征
1.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温度(纬度、海拔)。
4.补给水源→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人类活动。
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
6.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状况(水土流失状况)。
7.风浪大小→受盛行风、气压带、风带控制,看温差大小。
8.水质优劣→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自净能力大小等。
084--☆咸水湖的成因(咸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
1.内陆河流的终点。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缺少河流流出,排盐能力弱,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2.海水倒灌或者是海迹湖(古代海洋的遗迹)。
08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从垂直分布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变化小。
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根本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
主要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1.太阳辐射强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深度:深海水温度低,深层海水上泛导致水温降低。
3.洋流:暖流经过,海水温度高;寒流经过,海水温度低。
4.海陆:夏季(冬季)海水温度低于(高于)同纬度陆地。
5.盛行风:由低纬(高纬)吹来,海水温度升高(降低)。
086--☆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1.调节大气温度: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小。
2.影响海洋生物: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性游动。
3.影响人类活动:海洋运输(结冰期),渔业活动等。
087--☆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海水平均盐度约为35‰)
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1.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
2.入海径流:有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3.洋流: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蒸发减弱,使盐度降低。
4.海域封闭:与其它海域交换少,保持较低(高)盐度。5.海冰融冻: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
088--☆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海水晒盐。海水中含有许多有价值的化学物质。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盐度的稳定性影响鱼类的生存繁殖。
4.补充淡水资源。缓解当地的缺水状况(海水淡化)。
089--☆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1.降水量小。(如:地处背风坡,降水量少)
2.温度高,光照强,蒸发旺盛。
3.风力大,加速蒸发。
4.地势低平,多淤泥质海滩。
090--☆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从水平分布看,表层海水密度从赤道附近向两极地区递增。
1.海水温度: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
2.海水盐度: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
3.海水深度:海水密度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在中低纬度海区,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有时候,该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091--☆海浪(波浪)的类型
1.风浪:最常见的海浪(波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巨浪。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092--☆潮汐(受太阳和月球引潮力的影响,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大潮和小潮: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海水面凸出更高,形成大潮。每逢农历初八、二十二前后,太阳、月球和地球形成直角时,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水面凸起较小,形成小潮。
093--☆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1.潮汐能发电:堤坝两侧潮汐涨落的水位差发电。
2.潮间带采集:利用潮落,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
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
3.潮间带养殖: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潮水涨起,紫菜浸入海水中,可吸收养分。
旅游、航运、盐场、军事活动、海水制盐、塑造海岸地貌等
094--☆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1.洋流: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3.洋流的分布(洋流模式图)及名称。
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夏季索马里寒流)
5.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
095--☆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季风洋流)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096--☆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所在半球、流向、性质及名称
1.判断所在半球: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为北半球。
2.判断流向: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3.确定性质: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4.确定名称:根据经纬度位置、温度、海陆轮廓确定名称。
09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水热平衡(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热带沙漠沿岸寒流形成雾)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098--☆海洋渔场条件分析(另外还有水质)
1.靠近大陆架:水域面积广阔,水的深度浅,光照充足。
岛屿众多:提供大量栖息地
2.水温:①热带地区水温高,鱼类生长快
②温带地区水温变化大,海水搅动,饵料丰富
③高纬度地区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3.结冰期:海水结冰导致水体含氧量下降,鱼类易死亡
4.河流入海口: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饵料丰富
5.洋流影响:①寒暖流(冷暖海水)交汇形成渔场
②上升补偿流带来底层营养物质
注:世界四大渔场除秘鲁渔场外均为寒暖流交汇形成
099--☆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水分交换:海洋对大气→通过蒸发,提供水分。
大气对海洋→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热量交换:海洋对大气→通过潜热、长波辐射调节气温。
大气对海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传导、蒸发)、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低纬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中高纬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实现中高纬之间的热量平衡。
100--☆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有些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