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化学非选择题,根据保护水资源的知识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6每小题2分,7-12每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条燃烧 酒精挥发 B.冰雪融化 火药爆炸
C.矿石粉碎 衣服晾干 D.葡萄酿酒 牛奶变酸
2.(2分)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3.(2分)下面是某同学“化学笔记”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B.化学家们可以创造新的元素,但不能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C.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能量高的在外层,能量低的在内层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2分)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He B.N2 C.O D.2Fe
5.(2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城市道路喷洒水降尘,净化空气
B.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C.设计绿色化学工艺,减少水体污染
D.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6.(2分)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它们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①NH3 ②N2 ③NO ④X ⑤N2O5.根据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 )
A.N2O3 B.N2O4 C.NaNO2 D.NaNO3
二、化学非选择题
7.(4分)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 ;
(2)两个铝原子 ;
(3)两个碳酸根离子 ;
(4)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
8.(5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玻璃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 ,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属于 。(基本反应类型)
9.(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如图是钙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
钙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 ,其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符号为 ,它与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10.(4分)“见著知微”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图,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水分子模型图。
(1)在如图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 。(答两点即可)
(2)请从你所获得的信息中任选一条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
11.(3分)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如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 ;
(2)由如图②、图③可得到: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
12.(4分)小宇同学去象牙山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水中要放碎瓷片,其作用是 。
13.(6分)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污染与防治、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启了项目化学之旅。
任务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设计实验】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所示),写出该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
【数据分析】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
任务二:调查空气污染原因及寻求防治污染的方法。
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种类很多,请举一例: ;经走访与调查发现当地的PM2.5问题尤为显著,请写出一条能改善此问题的一条措施: 。
任务三:找寻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请分别写出一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 。
14.(6分)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若选用A为发生装置,则需要进行的改进方法是 ,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装置下方的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下方的字母序号)。
15.(7分)在学习完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试验后,某些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探究实验。
探究一:寻找新的催化剂
试验编号
操作
现象
分析
①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但反应速率太慢
②
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四氧化三铁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1)请帮该小组填写表中未填完的表格 。
(2)实验结论:四氧化三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小明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得出上述结论,还需要补充实验验证四氧化三铁的 和 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探究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有许多水雾,由此推断过氧化氢分解是 (填“放热”或“吸热”)。
(5)实验过程中发现将过氧化氢加入盛有四氧化三铁的试管后,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然后又逐渐变慢(如图2)(温度、反应物的浓度等)来分析,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发生变化原因。
反应速率先变快原因: 。反应速率后变慢原因: 。
16.(4分)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称Vc)就会患坏血病。如表是盛放“维生素C”;瓶子的标签的一部分,可用C、H、O表示,根据如表中信息回答。
维生素 C
化学式:CnH8O6
相对分子质量:176
(1)维生素C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CnH8O6 中n= 。
(3)计算44克维生素C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6每小题2分,7-12每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条燃烧 酒精挥发 B.冰雪融化 火药爆炸
C.矿石粉碎 衣服晾干 D.葡萄酿酒 牛奶变酸
【答案】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木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冰雪融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矿石粉碎,故选项错误;
D、葡萄酿酒,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2分)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再判断分子的构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解答】解:A、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单质。
B、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化合物。
C、图中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属于单质。
D、图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2分)下面是某同学“化学笔记”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B.化学家们可以创造新的元素,但不能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C.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能量高的在外层,能量低的在内层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答案】B
【分析】A、根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分析解答;D、根据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进行解答.
【解答】解:A、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在距原子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创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2分)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He B.N2 C.O D.2Fe
【答案】A
【分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
A、He属于稀有气体元素,表示一个氦原子,故选项正确.
B、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故选项错误.
C、O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D、该符号可表示2个铁原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2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城市道路喷洒水降尘,净化空气
B.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C.设计绿色化学工艺,减少水体污染
D.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A、城市道路喷洒水降尘,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
B、改进燃煤锅炉烟囱,污染物的量没有减少,故B不符合该理念;
C、设计绿色化学工艺,故C符合理念;
D、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故选:B。
6.(2分)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它们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①NH3 ②N2 ③NO ④X ⑤N2O5.根据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 )
A.N2O3 B.N2O4 C.NaNO2 D.NaNO3
【答案】D
【分析】由题意,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别计算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氢元素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得:(+1)×4+x=0。②N2属于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可得:y+(﹣2)=0。⑤N4O5中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可得:5z+(﹣2)×5=8。
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则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在+2到+5之间。
同理:A、B、C、D、选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2价、+3价,故X不可能是D。
故选:D。
二、化学非选择题
7.(4分)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 N2 ;
(2)两个铝原子 2Al ;
(3)两个碳酸根离子 2C ;
(4)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2O5 。
【答案】(1)N2;
(2)2Al;
(3)2C;
(4)2O5。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表示为:N2;
(2)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个铝原子表示5Al;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正负符号在后,1要省略;
(4)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数字在后2O8。
故答案为:(1)N2;
(2)2Al;
(3)8C;
(4)2O5。
8.(5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玻璃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属于 分解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氧气;1:2;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分析】水通电分解得到了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并且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从实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l:8。
【解答】解: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该实验的结论是:水由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1:2;水氢气+氧气。
9.(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如图是钙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
钙元素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 ,其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符号为 Ca2+ ,它与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aCl2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该元素的名称中含有“钅”所以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依据信息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小于4所以易失掉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其离子符号为:Ca4+;其化合价常表现为+2价,而氯元素的化合价常表现为﹣1价7;
故答案为:金属;40.08;Ca2+;CaCl2.
10.(4分)“见著知微”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图,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水分子模型图。
(1)在如图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分子间存在间隔 , 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答两点即可)
(2)请从你所获得的信息中任选一条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氨水,观察溶液变红,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答案】(1)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2)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氨水,观察溶液变红,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析】(1)根据图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如图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分子间存在间隔;物质是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间隔不同,物质分子间间隔越大。
(2)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向其中滴加氨水,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另取一个烧杯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烧杯A,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
故答案为:(1)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2)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3~6滴酚酞溶液,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向其中滴加氨水,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另取一个烧杯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烧杯A,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
11.(3分)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如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 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
(2)由如图②、图③可得到: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水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原子 。
【答案】(1)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2)水分子;原子。
【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的化学变化生成新分子,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分子;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在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氧原子。
【解答】解:(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图①没有生成新分子;
故答案为: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氧原子;
故答案为:水分子;原子。
12.(4分)小宇同学去象牙山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D 。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吸附 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水中要放碎瓷片,其作用是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据明矾的作用回答;
(2)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据此解答;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
(4)蒸馏时在水中要放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解答】解:(1)取水后加入明矾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A、过滤时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正确;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正确;
C、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过滤时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错误;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4)蒸馏时在水中要放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故答案为:(1)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D;
(3)吸附;
(4)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13.(6分)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污染与防治、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启了项目化学之旅。
任务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设计实验】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所示),写出该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
【数据分析】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 。
任务二:调查空气污染原因及寻求防治污染的方法。
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种类很多,请举一例: 二氧化硫 ;经走访与调查发现当地的PM2.5问题尤为显著,请写出一条能改善此问题的一条措施: 开发利用新能源 。
任务三:找寻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请分别写出一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洗菜水浇花 ,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
【答案】任务一: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
任务二:二氧化硫;开发利用新能源;
任务三:洗菜水浇花;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分析】任务一、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知识解答;
任务二、根据保护空气的措施解答;
任务三、根据保护水资源的知识解答。
【解答】解:任务一:实验室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AB段气体压强增大,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
任务二: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有 二氧化硫;为减少PM2.5污染问题;
任务三:洗菜水浇花是常用的节水措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是常用的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故答案为:任务一: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
任务二:二氧化硫;开发利用新能源;
任务三:洗菜水浇花;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14.(6分)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若选用A为发生装置,则需要进行的改进方法是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E (填装置下方的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B (填装置下方的字母序号)。
【答案】(1)试管;集气瓶;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E;
(3)B。
【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仪器①是试管;仪器②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则需要进行的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氧气不易溶于水,即收集装置为E。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
故答案为:
(1)试管;集气瓶;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E;
(3)B。
15.(7分)在学习完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试验后,某些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探究实验。
探究一:寻找新的催化剂
试验编号
操作
现象
分析
①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但反应速率太慢
②
取5mL5% 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四氧化三铁,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四氧化三铁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1)请帮该小组填写表中未填完的表格 取5mL5% 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四氧化三铁,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2)实验结论:四氧化三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水+氧气 。
(3)小明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得出上述结论,还需要补充实验验证四氧化三铁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探究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有许多水雾,由此推断过氧化氢分解是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
(5)实验过程中发现将过氧化氢加入盛有四氧化三铁的试管后,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然后又逐渐变慢(如图2)(温度、反应物的浓度等)来分析,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发生变化原因。
反应速率先变快原因: 反应放热,能加快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后变慢原因: 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度随之减慢 。
【答案】(1)取5mL5% 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四氧化三铁,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2)过氧化氢水+氧气;
(3)质量;化学性质;
(4)放热;
(5)反应放热,能加快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度随之减慢。
【分析】(1)根据实验的结论分析;
(2)过氧化氢在四氧化三铁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5)反应物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解答】解:(1)四氧化三铁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对照实验①,加入适量四氧化三铁,会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2)过氧化氢在四氧化三铁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3)小明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得出上述结论,还需要补充实验验证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故答案为:质量;化学性质。
(4)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有许多水雾,由此推断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
(5)反应速率先变快原因:过氧化氢分解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后变慢原因:随着反应进行,反应速率减慢。
故答案为:
(1)取5mL5% 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四氧化三铁;
(2)过氧化氢水+氧气;
(3)质量;化学性质;
(4)放热;
(5)反应放热,能加快反应速率,过氧化氢浓度降低。
16.(4分)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称Vc)就会患坏血病。如表是盛放“维生素C”;瓶子的标签的一部分,可用C、H、O表示,根据如表中信息回答。
维生素 C
化学式:CnH8O6
相对分子质量:176
(1)维生素C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12 。
(2)CnH8O6 中n= 6 。
(3)计算44克维生素C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
【答案】(1)1:12;
(2)6;
(3)18g。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维生素C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16×8)=1:12;
(2)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12n+1×8+16×6=176,得n=6;
(3)44克维生素C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8g。
答:44克维生素C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8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第四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