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32]第12章第1讲 分子动理论内能(含解析)
展开课后练习[32]
第十二章 热 学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1~2题为单选,3~10题为多选)
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关于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
A.热力学温度的单位K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温度升高1 ℃ 就是升高了1 K
C.1 ℃就是1 K
D.0 ℃的温度可用热力学温度粗略地表示为273 K
[解析]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K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A正确;由T=t+273.15 K,得ΔT=Δt,则知温度升高了1 ℃就是升高了1 K,B正确;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t+273.15 K,可知1 ℃与1 K表示的温度不同,C错误;根据T=t+273.15 K知,当t=0 ℃ 时,T≈273 K,D正确。
2.(2022·海淀区月考)在水的温度由0 ℃上升到4 ℃的过程中,水的体积随着温度升高反而减小,我们称之为“反常膨胀”。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在水反常膨胀的过程中,体积减小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所有水分子间的总势能是增大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间的结合力做正功
B.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结合力做功
C.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间的结合力做正功
D.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结合力做功
[解析] 由于水的温度在升高,故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故A、B两项错误;由于水分子间的总势能是增大的,说明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分子做负功,一定是克服原来分子间原来的结合力而做功,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2021·辽宁高三期末)有甲、乙、丙三个温度不同的物体,将甲和乙接触一段时间后分开,再将乙和丙接触一段时间后分开(发生了热交换),假设只有在它们相互接触时有热传递,不接触时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则( AD )
A.甲、乙、丙三个物体都达到了平衡态
B.只有乙、丙达到了平衡态,甲没有达到平衡态
C.乙、丙两物体都和甲达到了热平衡
D.乙、丙两物体达到了热平衡
[解析] 乙和丙分开后,甲、乙、丙三个物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所以甲、乙、丙三个物体都达到了平衡态,故A正确,B错误;甲和乙接触一段时间后分开,甲和乙达到了热平衡,但乙和丙接触一段时间后,乙的温度又发生了变化,甲和乙的热平衡被破坏,乙和丙两物体达到了热平衡,故C错误,D正确。
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设有甲、乙两分子,如图,甲固定在O点,r0为其平衡位置间的距离,现在使乙分子由静止开始只在分子力作用下由距甲0.5r0处开始沿x轴正方向运动,则( BD )
A.乙分子的加速度减小
B.乙分子到达r0处时速度最大
C.分子力对乙一直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D.乙分子在r0处时,分子势能最小
[解析] 从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0.5r0处到r0处斥力减小,乙分子的加速度也就减小,从r0处到无穷远处引力先增大后减小,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从0.5r0处到r0处乙分子受到向右的斥力,做向右的加速运动,通过r0处后受到向左的引力,做向右的减速运动,在r0处加速度a=0,速度最大,B正确;当通过r0后分子的引力做负功,分子的势能增大,C错误;从0.5r0到r0处分子的斥力做正功,分子的势能减小,通过r0后,分子的引力做负功,分子的势能增大,故乙分子在r0处的势能最小,D正确。
5.(2021·青海高三二模)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若仅知道氦气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不能算出氮气分子的体积
B.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缓慢
C.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在0 ℃时,内能一定相等
D.当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解析] 若仅知道氦气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只能算出每个氮气分子占据的空间,不能算出氮气分子的体积,故A正确;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B错误;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在0 ℃时,虽然温度没有变化,但熔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吸收热量用于增加分子的势能,故水的内能大于冰的内能,故C错误;当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越大,故D正确。
6.以下关于热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BC )
A.水流速度越大,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B.水凝结成冰后,水分子的热运动不会停止
C.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D.水的温度升高,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都会增大
[解析] 水流的速度是机械运动的速度,不同于水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速度,A错误;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正确;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水的温度升高,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即水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增大,但不是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都增大,D错误。
7.若以V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M表示水的摩尔质量,M0表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V0表示一个水分子的体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C )
A.V= B.V0=
C.M0= D.ρ=
[解析] 因ρ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M表示水的摩尔质量,则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为V=,选项A正确;表示一个水分子平均占据的空间,不等于一个水分子的体积,选项B错误;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M0=,选项C正确;表示水分子的密度,选项D错误。
8.1 g 100 ℃的水与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
A.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的总动能相同
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
C.分子的总动能相同,但分子的势能总和不同
D.内能相同
[解析] 温度相同则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又因为1 g水和1 g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它们的分子总动能相同,A正确,B错误;当100 ℃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时,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由于分子的总动能相同,所以分子的势能总和变大,C正确,D错误。
9.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D )
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B.物体的内能不可能为零
C.内能相同的物体,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同
D.内能不相同的物体,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可能相同
[解析] 温度高低反映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但由于物体分子数目等其他影响内能的因素可能不同,故无法反映内能的大小,选项A错误;由于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因此任何物体的内能都不可能为零,选项B正确;内能相同的物体,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不一定相同,选项C错误;内能不同的两个物体,它们的温度可以相同,即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可以相同,选项D正确。
10.把生鸭蛋放在盐水中腌制一段时间,盐就会进入鸭蛋里变成咸鸭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如果让腌制鸭蛋的盐水温度升高,盐分子进入鸭蛋的速度就会加快
B.盐分子的运动属于布朗运动
C.在鸭蛋腌制过程中,有的盐分子进入鸭蛋内,也有盐分子从鸭蛋里面出来
D.盐水温度升高,每个盐分子运动的速率都会增大
[解析] 如果让腌制鸭蛋的盐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更剧烈,则盐进入鸭蛋的速度就会加快,故A正确;布朗运动本身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在腌制鸭蛋的盐水中,有盐分子进入鸭蛋,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同样会有盐分子从鸭蛋里面出来,故C正确;盐水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不是每个盐分子运动的速率都会增大,个别分子的速率也可能减小,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21·湖北襄阳高三月考)分子力F、分子势能E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线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取无穷远处分子势能EP=0),则其中为分子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图像是甲图(填“甲图”或“乙图”)。将一个分子固定,另一分子从无穷远处向固定分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若分子仅受分子力作用,其速度将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将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解析] 因为在平衡位置r0,分子间作用力为零,所以甲图为分子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图像;由乙图可知,两个分子靠近到分子势能为零时分子的动能为零。因此两分子靠近的间距最小距离比r0小。由图像乙可知,在r减小过程中,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根据能量守恒,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将先增大后减小;因为靠近过程的最小距离比r0小,由图甲可知,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所以加速度将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1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
(1)该实验中的理想化假设是( ABD )
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
B.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
C.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D.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
(2)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B )
A.可使油酸和痱子粉之间形成清晰的边界轮廓
B.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
C.有助于测量一滴油酸的体积
D.有助于油酸的颜色更透明便于识别
(3)某老师为本实验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实验室配备的器材有:面积为0.22 m2的蒸发皿、滴管、量筒(50滴溶液滴入量筒体积约为1毫升)、纯油酸和无水酒精若干。已知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 m,则该老师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浓度(油酸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至多为1.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1)计算分子直径是根据体积与面积之比,所以需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故选ABD;
(2)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对油酸起到稀释作用,酒精稀释油酸是为了进一步减小油酸的面密度,使油酸分子尽可能的少在竖直方向上重叠,更能保证其形成分子单层油膜,也就是为了减小系统误差,故选B。
(3)根据题意可知,形成的油膜的面积不能超过蒸发皿的面积,当油膜面积等于蒸发皿的面积时此时油酸浓度最大,一滴油酸的体积为V=dS=10-10m×0.22 m2=2.2×10-11 m3,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的体积为V0= cm3=2×10-8m3 ,因此油酸的浓度为=1.1%。
1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目前专家们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深海处理技术。实验发现,在水深300 m处,二氧化碳将变成凝胶状态,当水深超过2 500 m时,二氧化碳会浓缩成近似固体的硬胶体。设在某状态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将二氧化碳分子看作直径为D的球(球的体积公式V球=πD3),则在该状态下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硬胶体后体积为多少?
[答案]
[解析] 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m=ρV,所含分子数为n=NA=NA,变成硬胶体后的体积为V1=n·πD3=。
14.(2022·江苏高三模拟)很多轿车中设有安全气囊以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轿车在发生一定强度的碰撞时,利用三氮化钠(NaN3)产生气体(假设都是N2)充入导温效果良好的气囊。若氮气充入前后安全气囊的容积分别为V1=10 L、V2=70 L。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Pa,气囊中氮气密度ρ=2.5 kg/m3,一个氮气分子的质量约为4.65×10-23g,氮气摩尔质量M=0.028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1023 mol-1,在标准气压下,氮气的摩尔体积为22.4 L/mol。求:
(1)该气囊中氮气分子的总个数N;
(2)该气囊中氮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氮气充入后安全气囊的压强。(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 (1)3×1024个 (2)3×10-9 m (3)2×105 Pa
[解析] (1)设氮气物质的量为n,则n=
该气囊中氮气分子的总个数N=nNA=NA=×6×1023个≈3×1024个。
(2)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V0=,
设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d,每个氮气分子占有的空间可以看成是棱长为d的立方体,则有
V0=d3,该气囊中氮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d==m≈3×10-9m。
(3) 在标准气压下,采用收集法,充入前“气囊”中氮气的体积
V′1=n×22.4 L=×22.4 L=140 L,
根据玻意尔定律有p1V′1=p2V2,其中p1= p0=1.0×105 Pa,V′1=140 L,V2=70 L,代入数据解得氮气充入后安全气囊的压强为p2=2×105 Pa。
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4章 热学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4章 热学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含解析),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精品讲义153串联和并联原卷版doc、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精品讲义153串联和并联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16章 热学 第1讲 分子动理论内能(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16章 热学 第1讲 分子动理论内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子动理论,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物体的内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3章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3章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子动理论,温度和内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