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1_1_4.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docx
    • 练习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docx
    • 练习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分层集训word).docx
    • 练习
      1_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拓展.pdf
    1_1_4.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第1页
    1_1_4.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第2页
    1_1_4.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第3页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第1页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第2页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第3页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分层集训word)第1页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分层集训word)第2页
    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分层集训word)第3页
    1_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拓展第1页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3_专题十三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展开

    这是一份13_专题十三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文件包含1_1_4专题十三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docx、1_13-专题十三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docx、1_13-专题十三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分层集训worddocx、1_专题十三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拓展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专题检测题组 广东版
    1.两只红眼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2∶1∶1,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白眼为隐性性状
    B.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亲代的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D.F1红眼雄果蝇有两种基因型
    答案 D 两只红眼果蝇杂交,F1出现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2∶1∶1,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设相关基因为B、b,则亲本为XBXb×XBY,F1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C正确,D错误。
    2.大麻是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图为大麻的性染色体简图,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Ⅲ是非同源区段。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A、a在性染色体上,A对a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a在Ⅰ区段,则该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无关
    B.若A、a在Ⅰ区段,则A、a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减数分裂中性染色体的互换发生在Ⅰ区段
    D.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中DNA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答案 C 若A、a在Ⅰ区段,则该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如XaXa×XaYA→XaXa、XaYA,A错误;若A、a在Ⅰ区段,则A、a遵循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B错误;由于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因此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在此区段发生互换,C正确;X和Y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对应的区段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D错误。
    3.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雄家蚕均有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的个体,也均有结绿色茧和结白色茧的个体。家蚕体色正常与油质透明由基因T、t控制,结绿色茧与结白色茧由基因G、g控制。现有一只纯合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一只纯合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后代雄蚕均为体色正常结绿色茧,雌蚕均为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结绿色茧基因对结白色茧基因为显性
    C.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亲本的基因型为ggZTW
    D.F1中的家蚕相互交配,F2中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个体占3/16
    答案 D 体色正常甲与体色油质透明乙杂交,后代雄蚕均为体色正常,雌蚕均为体色油质透明,在子代雌雄个体中性状不同,可判断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并且体色正常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ZtZt、ZTW;纯合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纯合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后代无论雌雄均结绿色茧,据此可判断结绿色茧基因对结白色茧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gg、GG。综上所述,则亲本基因型为ggZTW、GGZtZt,则子一代的表现型、基因型:雄蚕为体色正常结绿色茧(GgZTZt),雌蚕为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GgZtW),F1相互交配,F2中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个体占1/4×1/2=1/8,故D错误。
    4.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部分成员Ⅰ1、Ⅰ2、Ⅱ1和Ⅱ2的DNA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产生不同的片段,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个体Ⅱ1是杂合体的概率为2/3
    B.个体Ⅱ2与一杂合体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0
    C.个体Ⅱ3是隐性纯合体,有19 kb探针杂交条带
    D.个体Ⅱ4可能为杂合体,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
    答案 A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系谱图,Ⅰ1、Ⅰ2表型正常,所生Ⅱ3是女性患者,由此判断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再结合图2分析,Ⅱ1的基因型为Aa,Ⅱ2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判断Ⅱ1一定是杂合子,A错误;个体Ⅱ2(AA)与一杂合体(Aa)婚配,所生孩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因此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0,B正确;个体Ⅱ3是患者,其基因型为aa,有19 kb探针杂交条带,C正确;个体Ⅱ4的基因型为AA或Aa,若为Aa,则为杂合体,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D正确。
    5.如图为某家族中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3与Ⅱ-8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B.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Ⅲ-9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C.若Ⅰ-1、Ⅰ-2和Ⅱ-7也是患病个体,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D.若Ⅰ-1、Ⅰ-3和Ⅱ-8也是患病个体,则该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答案 B 根据题意可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由1、2、5号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9的基因型为aa,则Ⅱ-8和Ⅱ-7的基因型都为Aa,但不能确定Ⅰ-3的基因型是AA或Aa的概率,A错误;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9的基因型为XaY,其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Ⅱ-7,Ⅱ-7的父亲Ⅰ-1表现正常,不含致病基因,因此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Ⅰ-2,故Ⅲ-9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B正确;若Ⅰ-1和Ⅰ-2也是患病个体,其后代中有不患病的,则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Ⅰ-1患病,女儿Ⅱ-6正常,可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若Ⅰ-1、Ⅰ-3和Ⅱ-8也是患病个体,即患病的都是男性,且男性患者的父亲或儿子都患病,则该病最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但不能排除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可能,D错误。
    6.某单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8 100,图1是该病某患者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科研人员提取了其中4个人的DNA,用PCR扩增相关的基因,并对产物用MspⅠ酶切(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致病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电泳,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5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
    C.致病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32 bp片段中
    D.Ⅱ-1和Ⅱ-2所生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80
    答案 C 结合图示分析,Ⅰ-1和Ⅰ-2正常而Ⅱ-2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Ⅱ-5正常,且结合图2可知,其不携带致病基因,相关基因用A、a表示,基因型应为AA,B错误;Ⅰ-1和Ⅰ-2均为Aa,其酶切条带有332、228、126、104四条,而Ⅱ-5基因型为AA,条带有332和126两条,其中332=228+104,说明致病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32 bp片段中,C正确;Ⅱ-2患病,基因型为aa,据图2可知,Ⅱ-1基因型为Aa,两者婚配,生育孩子患病(aa)的概率为1/2,D错误。
    7.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 000。2021年,经国家的积极努力,其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由70万元/针降价至约3万元/针,并纳入医保目录。图为某家庭中的SMA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MA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2为携带者的概率是1/3
    C.推测Ⅲ-1患病的概率是1/303
    D.可通过产前B超检查诊断Ⅲ-1是否患病
    答案 C 根据图示分析,Ⅰ-1和Ⅰ-2正常,而Ⅱ-1(女儿)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相关基因用A、a表示,Ⅱ-1的基因型为aa,Ⅰ-1和Ⅰ-2表现正常,基因型都是Aa,可推测出Ⅱ-2为1/3AA、2/3Aa,即Ⅱ-2为携带者的概率是2/3,B错误;Ⅱ-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2/3,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10 000,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是1/100,正常基因的频率是1-1/100=99/100,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99/100×99/100)∶(2×99/100×1/100)=99∶2,Ⅱ-3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2/101,Ⅱ-2与Ⅱ-3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4×2/3×2/101=1/303,C正确;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产前B超检查诊断Ⅲ-1是否患病,产前应该做基因检测,B超只能观察胎儿的外形,D错误。
    8.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个世代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正常自然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研究发现,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要比雌蚕茧高出约20%;在蚕种生产上,由于雄蛾体质强健、耐冷藏、交配时可以重复使用,因此选择性地调控家蚕性别比例有助于提高蚕丝产业效益。己知家蚕体色正常对透明为显性,相关基因(A/a)只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斑点、血色的基因(分别记为B/b、D/d)位置未知。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得F1,F1雌雄自由交配得F2,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
    F2
    正交
    ♀黑缟斑黄血×♂无斑白血
    黑缟斑黄血
    黑缟斑黄血∶无斑白血=3∶1
    反交
    ♀无斑白血×♂黑缟斑黄血
    黑缟斑黄血
    黑缟斑黄血∶无斑白血=3∶1
    (1)控制家蚕斑点、血色的基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黑缟斑黄血家蚕中的纯合子占    。上述杂交实验的F1中,这两对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类型及位置关系为                       。 
    (2)在蚕种生产上,为了提高繁殖效率应该设法提高    (填“雌蛾”或“雄蛾”)的比例。在蚕丝生产上,应通过特定性状标记性别以便在幼虫阶段即可选择出    (填“雌”或“雄”)幼虫进行培养,请利用家蚕的体色设计杂交方案:                       。 
    (3)钴60γ射线可将染色体切断产生染色体破片,这些染色体破片可能在细胞分裂时丢失。研究人员在进行家蚕育种时发现,经钴60γ射线照射的纯种黑缟斑雄蛹成蛾后与正常纯种无斑雌蛾交配,所得子代出现了少量左、右半身分别呈现黑缟斑与无斑的嵌合体。导致该嵌合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若用实验检验上述推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答案 (1)不遵循 1/3 B/b、D/d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的)常染色体上,B、D基因位于其中一条染色体上(“b、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2)雌蛾 雄 选取体色正常雌蛾与体色透明的雄蛾进行杂交,在子代中选择体色正常的幼蚕维持培养 (3)经钴60γ射线照射产生的含B基因染色体破片的精子参与受精,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后该破片在其中一个子细胞中丢失 取幼龄嵌合体不同斑点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观察比较两类细胞中有丝分裂中期时的染色体形态
    解析 (1)根据正反交杂交后代的表型相同,可知控制斑点、血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F1的表型可知黑缟斑对无斑为显性,黄血对白血为显性,F1黑缟斑黄血的基因型是BbDd,F1雌雄交配所得F2黑缟斑黄血∶无斑白血=3∶1,可知控制斑点、血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定律,即B/b、D/d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的常染色体上,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b、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F2黑缟斑黄血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DD∶BbDd=1∶2,则纯合子占1/3。(2)由于雌蚕可产卵,因此为了提高繁殖效率,多生育后代,应该设法提高雌蛾的比例。而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高,因而在蚕丝生产上应筛选出雄蚕进行培养。根据题意可知A/a位于Z染色体上,因此选取体色正常雌蛾(ZAW)与体色透明的雄蛾(ZaZa)进行杂交,子代雌性全为体色透明,雄性全为体色正常,在子代中选择体色正常(ZAZa)的幼蚕维持培养即可。(3)纯种黑缟斑雄蛹成蛾后的基因型是BB,纯种无斑雌蛾的基因型是bb,两者杂交后代基因型为Bb。正常情况下子代全部为黑缟斑,但是该家蚕子代出现了少量左、右半身分别呈现黑缟斑与无斑的嵌合体,则可能原因是经钴60γ射线照射产生的含B基因染色体破片的精子参与受精,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后该破片在其中一个子细胞中丢失,从而发育为无斑,与正常细胞发育为的黑缟斑形成嵌合体。为了验证该推测,可取幼龄嵌合体不同斑点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观察比较两类细胞中有丝分裂中期时的染色体形态(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清晰可见),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染色体的断裂情况。
    9.资料一:果蝇星眼、圆眼由Ⅱ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
    资料二:果蝇红眼的直接成因是红色色素的形成,其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每一步反应涉及的酶都与相应的基因有关[如图(分别用B/b、R/r表示),对应的隐性基因无此功能],一对果蝇杂交,F1个体表现为红眼∶黄眼∶白眼=9∶3∶4。

    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一中星眼为显性性状,判断依据是                     ;星眼果蝇杂交后,子一代出现2∶1的原因可能是            。 
    (2)资料二中控制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为了确定B/b或R/r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以下均不考虑X与Y的同源区),还需要对F1的雌性和雄性个体性状比例进行统计。
    ①若F1的雌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    ,雄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    ,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 
    ②若F1的雌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    ,雄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    ,则B/b在X染色体上,R/r在常染色体上; 
    ③若F1的雌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    ,雄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    ,则R/r在X染色体上,B/b在常染色体上。 
    (3)综合分析资料一和二,归纳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为           。 
    答案 (1)星眼果蝇杂交后代产生了圆眼性状 星眼果蝇纯合子致死(或AA致死) (2)9∶3∶4 9∶3∶4 3∶1∶0 3∶1∶4 3∶0∶1 3∶3∶2 (3)一个性状可以受到一个或者两个(多个)基因的影响
    解析 (1)星眼果蝇杂交后代产生了圆眼性状,可知星眼为显性性状,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且星眼果蝇纯合子致死。(2)①已知控制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一对果蝇杂交,F1个体表现为红眼∶黄眼∶白眼=9∶3∶4,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均为杂合子,即BbRr×BbRr,子一代中无论雌雄均为红眼(B_R_)∶黄眼(B_rr)∶白眼(bb_ _)=9∶3∶4。②若B/b在X染色体上,R/r在常染色体上,根据一对果蝇杂交,F1个体表现为红眼∶黄眼∶白眼=9∶3∶4,可知亲本基因型为RrXBXb×RrXBY,雌果蝇中R_XBX-(红眼雌)∶rrXBX-(黄眼雌)=3∶1;雄果蝇中R_XBY(红眼雄)∶R_XbY(白眼雄)∶rrXBY(黄眼雄)∶rrXbY(白眼雄)=3∶3∶1∶1,即红眼雄∶黄眼雄∶白眼雄=3∶1∶4。③若R/r在X染色体上,B/b在常染色体上,则根据一对果蝇杂交,F1个体表现为红眼∶黄眼∶白眼=9∶3∶4,可知亲本基因型为BbXRXr×BbXRY,雌果蝇中B_XRX-(红眼雌)∶bbXRX-(白眼雌)=3∶1,即雌性个体中红眼∶黄眼∶白眼=3∶0∶1;雄果蝇中B_XRY(红眼雄)∶B_XrY(黄眼雄)∶bbXRY(白眼雄)∶bbXrY(白眼雄)=3∶3∶1∶1,即红眼雄∶黄眼雄∶白眼雄=3∶3∶2。(3)综合分析资料一和二,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两个基因同时控制一个性状;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影响。
    10.CIB品系果蝇具有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X+)和一条含CIB区段的X染色体(XCIB),其中C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可抑制X染色体间互换;I为雄性果蝇胚胎致死的隐性基因;B为显性棒眼基因。CIB品系可用于隐性突变和致死突变的检测。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互换):
    (1)CIB区段是X染色体倒位的结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 
    (2)自然界中不存在基因型为XCIBXCIB的棒眼雌果蝇,原因是                     。如图两只果蝇杂交,则后代中棒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 

    (3)某只正常眼雄果蝇经X射线诱变处理,现对其是否发生了X染色体隐性突变(非C、I、B基因)进行鉴定。方法如下:将该诱变处理后的正常眼雄果蝇与CIB品系棒眼雌果蝇杂交,然后在F1中选取表现型为       的两只果蝇杂交,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杂交后代中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则说明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突变;
    ②若杂交后代中       ,则说明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突变; 
    ③若杂交后代中       ,则说明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 
    答案 (1)染色体结构变异 (2)含有I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XCIB的雄配子 1/3 (3)正常眼 ②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新性状雄果蝇=2∶1∶1 ③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2∶1
    解析 (1)CIB品系果蝇的染色体出现倒位区,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2)由题干信息“I为雄性果蝇胚胎致死的隐性基因”可知无法产生XCIB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不存在基因型为XCIBXCIB的雌性个体;由示意图可推出F1为雌性:X+XCIB、X+X+,雄性:X+Y、XCIBY(死亡),因此F1中棒眼雌果蝇(X+XCIB)所占的比例为1/3。(3)根据①杂交结果推测,应在F1中选取正常眼雌果蝇(X+X+)和正常眼雄果蝇(X+Y)杂交,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突变,则杂交后代中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新性状雄果蝇=2∶1∶1;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则杂交后代中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2∶1。
    专题检测题组 B组
    1.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真核细胞内有些基因不在染色体上
    C.染色质是由许多基因组成的丝状物
    D.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 C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C错误。
    知识归纳
    真核细胞内有质基因和核基因,其中质基因不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可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如图1、2分别表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这两个实验都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B.图1表示孟德尔利用提出的假说解释分离比为9∶3∶3∶1的实验现象,能解释即说明假说符合事实
    C.图2表示摩尔根设计果蝇红白眼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步骤
    D.进行图2测交实验并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完全验证“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 B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图1是利用假说解释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还需要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来检验预测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说明假说正确,反之,假说错误,B错误;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摩尔根设计果蝇红白眼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属于演绎推理步骤,C正确;假如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图2测交,后代雌雄个体的性状的分离比均为1∶1,假如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Ww×ww测交,后代雌雄个体性状的分离比也均为1∶1,也符合图2,D正确。
    3.大麻是二倍体植物(2n=20),雌雄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图所示),已知大麻的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纯合抗病、不抗病雌雄大麻若干株。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T、t位于Ⅱ片段,则遗传过程不会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B.根据题干判断,T、t不可能位于Ⅲ片段
    C.若T、t位于Ⅱ片段,则雄株的基因型种类比雌株多
    D.若要判断T、t位于Ⅰ片段还是Ⅱ片段,可用纯合的抗病雄株与纯合的不抗病雌株杂交
    答案 A Ⅱ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T、t位于Ⅱ片段,用基因型为XTYt和XtXt的个体杂交,后代雌株全表现为抗病,雄株全表现为不抗病,性状与性别相关联,A错误;Ⅲ片段为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若T、t在Ⅲ片段上,则只有雄株表现该对相对性状,由题干“现有纯合抗病、不抗病雌雄大麻若干株”可知,大麻雌雄株均可表现该对相对性状,T、t不可能位于Ⅲ片段上,B正确;若T、t位于Ⅱ片段,则雄株基因型有XTYT、XTYt、XtYT、XtYt4种,雌株基因型有XTXT、XTXt、XtXt3种,C正确;Ⅰ片段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若T、t位于Ⅰ片段,用纯合的抗病雄株(XTY)与纯合的不抗病雌株(XtXt)杂交,子代雌株全为抗病,雄株全为不抗病,若T、t位于Ⅱ片段,用纯合的抗病雄株(XTYT)与纯合的不抗病雌株(XtXt)杂交,子代雌雄株均为抗病,D正确。
    4.二倍体高等植物剪秋罗雌雄异株,叶型有宽叶、窄叶两种,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剪秋罗种群中叶型的基因型有5种
    B.两株宽叶剪秋罗杂交,子代中窄叶雄株的比例为1/4
    C.宽叶剪秋罗和窄叶植株杂交,后代雌株全部为宽叶
    D.剪秋罗种群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窄叶植株全部为雄性
    答案 D 由于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即来自父本的Xb不育,因此不存在窄叶剪秋罗雌株XbXb,则其叶型基因型有4种,即XBXb、XBXB、XBY、XbY,A错误;两株宽叶剪秋罗杂交(XBXB×XBY或XBXb×XBY),后代可能全部为宽叶,也可能出现1/4的窄叶雄株,B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不存在窄叶剪秋罗雌株XbXb,则窄叶植株全为雄株XbY,且因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窄叶雄株的后代没有雌株,C错误,D正确。
    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遗传病类型
    致病原因
    预防措施
    A
    镰状细胞贫血
    基因发生碱基的增添
    产前孕妇血细胞检查
    B
    囊性纤维化
    基因发生碱基的缺失
    产前基因检测
    C
    猫叫综合征
    5号染色体缺失一条
    产前染色体检查
    D
    唐氏综合征
    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遗传咨询
    答案 B 镰状细胞贫血致病原因是基因发生碱基的替换,使基因表达的多肽链某位点的谷氨酸变为缬氨酸,A错误;囊性纤维化为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3个碱基,进而影响CFTR蛋白的结构,使其转运氯离子功能出现异常,通过产前基因检测可预防该遗传病,B正确;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而不是染色体缺失了一条,C错误;唐氏综合征又叫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但患者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一般是正常的,遗传咨询不能预防该病,D错误。
    6.随着“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实施,许多高龄妈妈加入生孩的行列,此时做好遗传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时需要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高龄妈妈生出的孩子比适龄妈妈生出的孩子患遗传病概率大
    C.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猫叫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
    答案 A 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时需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高龄妈妈生出的孩子比适龄妈妈生出的孩子患遗传病概率大,B正确;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产前诊断可进行染色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猫叫综合征(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儿的出生,C正确;若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为女性且为杂合子,当其丈夫不患病时,二者生出的女儿不一定患病,D正确。
    7.(不定项)某昆虫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独立遗传。现有纯合长翅刚毛雌性个体与纯合残翅截毛雄性个体作亲代杂交,子一代均为长翅刚毛,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表型及比例见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雌性
    个体
    表型
    长翅刚毛
    长翅截毛
    残翅刚毛
    残翅截毛
    数量
    比例
    3/4
    0
    1/4
    0
    雄性
    个体
    表型
    长翅刚毛
    长翅截毛
    残翅刚毛
    残翅截毛
    数量
    比例
    3/8
    3/8
    1/8
    1/8
    A.根据亲本及子一代表型可确定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子二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8
    C.子二代雌性个体杂合子的比例为3/4
    D.若亲本进行反交,则子一代根据性状表现即可判断昆虫的性别
    答案 BCD 长翅刚毛雌性个体与残翅截毛雄性个体作亲代杂交,子一代均为长翅刚毛,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但不能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错误;子二代雌雄个体长翅∶残翅均为3∶1,子二代雌性全为刚毛,雄性刚毛∶截毛=1∶1,说明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推出亲代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子一代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4×1/4+1/4×1/4=1/8,B正确;子二代雌性个体中纯合子(AAXBXB、aaXBXB)的概率为1/4×1/2+1/4×1/2=1/4,则杂合子概率为1-1/4=3/4,C正确;若亲本进行反交,即用刚毛雄性(XBY)与截毛雌性(XbXb)杂交,子一代雄性(XbY)全表现为截毛,雌性(XBXb)全表现为刚毛,D正确。
    8.图a表示某种单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可以使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致病基因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图b是对家系中部分个体进行检测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条带1为致病基因显示的位置
    C.形成11号个体的卵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若对4号个体进行凝胶电泳检测,一定显示为条带1和2
    答案 C 观察图a中1、2号和5号,一对正常夫妇生了患病的女儿,图b中1、2号均有两条带,为杂合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图a中7、13号为正常个体,图b中7、13号只有条带1,为纯合子,可知条带1为正常基因显示的位置,B错误;由图b可知,7号个体为显性纯合子,6号个体为杂合子,正常情况下二者所生孩子不患病,但图a中11号患病,推测7号个体的卵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1、2号个体均为杂合子,4号个体正常,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显性纯合子,对其进行凝胶电泳检测,可能显示为条带1和条带2,也可能只显示为条带1,D错误。
    9.(不定项)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已知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且在人群中其致病基因频率为10%(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a,控制乙病的基因为B/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3的基因型和Ⅲ5的基因型可能相同
    B.Ⅲ3与Ⅲ7近亲结婚,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C.Ⅲ3与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2
    D.若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多出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答案 ABC 据图Ⅱ4、Ⅱ5均患甲病,但所生女儿Ⅲ7正常,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Ⅱ5基因型均为Aa,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患两病,基因型为A_XbY,因Ⅰ1不患病,基因型为aa,Ⅱ5只患甲病,故Ⅱ3的基因型为AaXbY,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5患两病,其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A正确;Ⅲ3不患病,基因型为aaXBY,Ⅱ5只患甲病,故Ⅱ5的基因型为AaXBY,因Ⅲ5、Ⅲ6患乙病(XbY),可知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7不患病,其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Ⅲ3与Ⅲ7近亲结婚,所生男孩只可能患乙病,概率为1/2×1/2=1/4,B正确;Ⅲ3的基因型为aaXBY,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基因型为aaXBX_,若该个体基因型为aaXBXB,则与Ⅲ3婚配,生育的后代不患病,故后代患病时表型正常的母亲基因型为aaXBXb,又因人群中Xb基因频率为10%,所以正常人群中XBXB基因型频率为90%×90%=81%、XBXb基因型频率为2×90%×10%=18%,该正常母亲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8%/(18%+81%)=2/11,与Ⅲ3婚配,生育患病孩子(aaXbY)的概率为2/11×1/4=1/22,C正确;Ⅱ2不患病,Ⅱ3患两病,其后代Ⅲ2患乙病,则对乙病来说Ⅲ1双亲Ⅱ2、Ⅱ3的基因型为XBXb、XbY,若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不患乙病,则其基因型为XBX_Y,X_可来自其父亲或母亲,D错误。
    10.3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展翅基因)是显性基因,也是显性纯合致死基因,若要长久保存杂合子,需用到另一个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显性纯合致死基因G来形成永久杂种(也称平衡致死系统)。不考虑互换,要保持一个平衡致死系统,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是(  )
                  
    A. B. C. D.
    答案 C DD纯合致死,若要长久保存杂合子,则需使dd也致死,可使d、G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形成ddGG(GG纯合致死),则D应与g在一条染色体上,使杂合子为DdGg(成活),故选C。
    专题检测题组 C组
    1.染色质(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区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 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内
    B.基因可以是DNA片段,但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
    C.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答案 ABD 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基因,B正确;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D正确。
    2.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型中不可能出现(多选)(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答案 AC 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用W、w表示,控制黑身和灰身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长翅和截翅的基因用B、b表示,已知F2中灰身∶黑身=3∶1,长翅∶截翅=3∶1,可知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控制体色与翅型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aXa、XAY,子二代可以出现XAXa、XaXa、XAY 、XaY,灰身∶黑身=1∶1,与题干不符;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表型与性别无关,故不会出现黑身全为雄性,A符合题意。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翅型,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XB、XbY,子二代可以出现XBXB、XBXb、XBY 、XbY,即截翅全为雄性,长翅有雌性也有雄性,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考虑翅型和眼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WXBW、XbwY,子二代可以出现XBWXBW、XBWXbw、XBWY 、XbwY,即截翅全为白眼,D不符合题意。
    3.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现有纯合棒眼杏红眼雌果蝇和纯合圆眼红眼雄果蝇杂交,F1雌果蝇均表现为棒眼红眼,雄果蝇均表现为棒眼杏红眼。让F1雌雄果蝇杂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特殊基因组合致死的可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F2圆眼红眼只有雄蝇,则F2有4种表型且棒眼杏红眼雌蝇出现的概率是1/4
    B.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若F2圆眼红眼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则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控制红眼和杏红眼的基因可能存在常染色体上
    答案 D 由题可知,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特殊基因组合致死的可能,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亲本均为纯合子,F1控制眼色的基因出现性状分离,且与性别相关联。若F2圆眼红眼只有雄蝇,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rXBr和XbRY,F1为XBrXbR和XBrY,F2有4种表型且棒眼杏红眼雌蝇出现的概率是1/4,A正确;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中,控制眼色的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其余一对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若F2圆眼红眼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由题可知,亲本为纯合棒眼杏红眼雌果蝇和纯合圆眼红眼雄果蝇杂交,F1雌果蝇均表现为棒眼红眼,雄果蝇均表现为棒眼杏红眼,眼色基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该对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4.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Ⅰ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 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Ⅱ-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 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C.若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 bp、99 bp和43 bp三个片段,则其基因型为XHXh
    D.Ⅱ-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 bp片段的概率为1/2
    答案 D 分析图1可知,H基因与h基因的碱基对数目相同,由此推知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正确;分析图2,Ⅰ-1和Ⅰ-2表型正常,Ⅱ-1为患者,且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由此可知,Ⅱ-1个体的基因型为XhY,没有H基因,其父母基因型分别为XHY和XHXh,Ⅱ-1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 bp片段,其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B正确;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 bp、99 bp和43 bp三个片段,说明Ⅱ-2体内既有H基因,又有h基因,基因型为XHXh,C正确;由上述分析已知,Ⅱ-3父母的基因型为XHY和XHXh,Ⅱ-3的基因型为XHXh的概率为1/2,若其丈夫表型正常,即基因型为XHY,则其儿子含有Xh基因即出现142 bp片段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5.下面为果蝇3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合
    正交
    反交

    ♀野生型×♂突
    变型a→野生型
    ♀突变型a×♂野
    生型→野生型

    ♀野生型×♂突
    变型b→野生型
    ♀突变型b×♂野
    生型→♀野生型、
    ♂突变型b

    ♀野生型×♂突
    变型c→野生型
    ♀突变型c×♂野
    生型→突变型c
    A.①为细胞核遗传,②为细胞质遗传
    B.①为细胞质遗传,③为伴性遗传
    C.②为细胞质遗传,③为细胞核遗传
    D.②为伴性遗传,③为细胞质遗传
    答案 D 根据表格分析,组合①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一致,说明组合①为细胞核遗传;组合②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一致,表现出性别的差异,说明组合②为伴性遗传;组合③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一致,表现出子代性状总是与母本相同,说明组合③为细胞质遗传,D正确。
    6.如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Ⅱ-7为纯合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病
    B.Ⅱ-5的基因型为aaBB
    C.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
    D.Ⅲ-9与Ⅲ-10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5/12
    答案 D 分析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患甲病,其女儿Ⅱ-5不患甲病,判定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和Ⅰ-2不患乙病,其女儿Ⅱ-4患乙病,判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由题图及A选项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aaB_和A_bb,再结合Ⅲ-8和Ⅲ-9分别只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aaBb、Aabb,Ⅲ-8的基因型为AaBb,Ⅲ-9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Ⅱ-4患病,Ⅱ-5和Ⅱ-6不患病(aaB_)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Ⅱ-5的表型正常,推断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B错误。由题知,Ⅱ-7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BB,Ⅱ-6的基因型为1/3aaBB或2/3aaBb,所以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2/3×1/2=2/3,C错误。Ⅲ-9的基因型为aabb,Ⅲ-10的基因型为2/3aaBB或1/3aaBb,二者结婚生下正常男孩(aaB_)的概率为(2/3+1/3×1/2)×1/2=5/12,D正确。
    7.家蚕为 ZW 型性别决定,蚕茧颜色黄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用 A、a表示,幼蚕体色正常和体色透明为一对相对性状用 B、b 表示,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相关基因不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研究人员进行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一对黄茧雌雄蚕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茧雌性∶黄茧雄性∶白茧雌性∶白茧雄性=3∶3∶1∶1
    实验二∶多对正常体色雌雄蚕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色雄性∶正常色雌性∶透明色雌性=4∶3∶1
    (1)实验一中,蚕茧颜色中    为显性性状,控制其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常”“Z”或“W”)染色体上。实验二中,雄性亲本基因型为      ,子代雄蚕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2)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雄蚕具有食桑量低,蚕茧率高的特点,科研人员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处理常染色体上控制卵色的基因(E控制黑卵,e控制白卵),得到变异家蚕(如图所示),进而利用变异家蚕培育限性黑卵雌蚕。

    图示产生变异黑卵家蚕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       ,利用限性黑卵雌蚕与基因型为      的家蚕杂交,可在子代中通过卵的颜色筛选出雄蚕,进而实现多养雄蚕的目的。若位于W染色体上的E 基因会导致常染色体上含有 E的卵细胞 50%死亡,用限性黑卵家蚕与纯合的正常黑卵家蚕杂交,F1随机交配,则F1雌性家蚕产生的可育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                      ,F2中白卵个体的比例为     。 
    答案 (1)黄色 常 ZBZB和ZBZb  3/4
    (2)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eeZZ EZ∶EWE∶eZ∶eWE=2∶1∶2∶2  1/7
    解析 (1)分析实验一,可发现雌雄均为黄茧∶白茧=3∶1,说明蚕茧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黄茧为显性性状。实验二中亲本均为正常体色,子代出现了透明体色,说明正常体色为显性性状,根据子代中雌雄表型不同,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根据子代中透明体色雌性ZbW占1/8,1/8可拆解成1/2×1/4,可推知雄性亲本基因型为ZBZB和ZBZb,且各占1/2;雌性亲本基因型为ZBW,子代雄性中纯合子ZBZB的比例为1/2+1/2×1/2=3/4。(2)题图中显示变异类型为常染色体上的E基因所在片段易位到了W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利用限性黑卵雌蚕eeZWE与基因型为eeZZ的家蚕杂交,子代基因型为eeZZ、eeZWE,即白卵的为雄性,黑卵的为雌性,故可在子代中通过卵的颜色筛选出雄蚕,进而实现多养雄蚕的目的;用限性黑卵家蚕eeZWE与纯合的正常黑卵家蚕EEZZ杂交,F1的基因型为EeZZ、EeZWE,由于位于W染色体上的E基因会导致常染色体上含有E的卵细胞50%死亡,因此EeZWE产生雌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为EZ∶eZ∶EWE∶eWE=2∶2∶1∶2;EeZZ产生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EZ∶eZ=1∶1,所以F1随机交配,F2中白卵个体eeZZ的比例为2/7×1/2=1/7。
    8.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请回答下列遗传相关问题:
    Ⅰ.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n。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如图所示。n在纯合(XnBXnB、XnBY)时能使胚胎死亡。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棒眼雌果蝇(Xn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子代果蝇的表型有3种,分别是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和        ,其中雄果蝇占    。 
    (2)将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用X射线处理后,性状没有发生改变。为检验其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a,用棒眼雌果蝇(XnBXb)与之杂交,得到的F1有3种表型如(1)题,从中选取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
    ①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发生了新的隐性致死突变(该致死基因也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并与正常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则F2中雌果蝇应占    。 
    ②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未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雌果蝇应占        ; 
    Ⅱ.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正常情况下XX表现为雌性,而XY表现为雄性。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仅有一条性染色体)的果蝇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在果蝇遗传学实验中,科学家发现有时会出现两条性染色体融合形成并联(XX、XY)复合染色体。
    (3)用普通野生型雌性灰果蝇(X+X+)和隐性突变体雄性黄果蝇(XyY)杂交,后代果蝇的表型为        。 
    (4)用一只隐性突变体雌性黄果蝇与普通野生型雄性灰果蝇杂交,子代中有的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生活的个体雌性均为黄果蝇,雄性均为灰果蝇,显微镜检测发现有的死亡胚胎中出现并联复合染色体。请回答:亲本    (填“雌”或“雄”)性产生了复合染色体;子代中死亡率为        。子代存活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        。 
    答案 (1)正常眼雌果蝇 1/3 (2)①100% ②2/3 (3)雌性灰身、雄性灰身 (4)雌 50%  XyXyY、X+O
    解析 (1)注意对题干信息的提取,根据题意分析,棒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nBXb,正常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Y,XnBXnB、XnBY型胚胎致死。若棒眼雌果蝇(Xn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理论上后代会产生棒眼雌果蝇(XnBXb)、正常眼雌果蝇(XbXb)、棒眼雄果蝇(XnBY)致死、正常眼雄果蝇(XbY),所以子代果蝇的表型只有3种,其中雄果蝇占1/3。(2)将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用X射线处理后,性状没有发生改变。为检验其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a,用棒眼雌果蝇(XnBXb)与之杂交,得到的F1有3种表型:棒眼雌果蝇(XnBXb)、正常眼雌果蝇(XbXb)、正常眼雄果蝇(XbY),从中选取棒眼雌果蝇(XnBXb)和正常眼雄果蝇(XbY)进行杂交,如果F2中雄果蝇全部死亡,雌果蝇占100%,说明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发生了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如果F2中雌果蝇占2/3,说明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未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3)根据题干“普通野生型雌性灰果蝇(X+X+)和隐性突变体雄性黄果蝇(XyY)杂交”,可知灰色对黄色为显性,两果蝇的后代基因型为X+Xy(雌性灰身)、X+Y(雄性灰身)。(4) 因为灰色基因存在于亲本雄性灰果蝇体内,而后代雄性是灰果蝇,只有在卵细胞不含X性染色体的情况下,即性染色体为O的卵细胞与含X+的精子结合才能产生此种情况,由此推测,雌性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XyXy和O的卵细胞,与X+、Y的精子结合,子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yXyX+(胚胎致死)、XyXyY(黄色雌性)、X+O(灰色雄性)、YO(胚胎致死),子代死亡率为50%。
    9.大白菜是十字花科植物,两性花。某种大白菜的雄性不育是由细胞核中显性基因Ms(其等位基因为ms)控制的,且Ms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B、b的影响。如图是研究人员以该品种大白菜为材料进行的杂交实验及结果。分析回答:

    (1)雄性不育系植株在杂交育种中具有的优势是      。与自然传粉相比较,杂交实验一中需要对P1进行人工授粉并在授粉前后套袋处理,其目的主要是       、        。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Ms基因的表达受基因  (“B”或“b”)的抑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 
    (3)杂交实验一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P1:     、P2:     。 
    (4)为鉴别实验二F2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有同学选择让其与实验一F1中的雄性可育进行回交:
    ①若后代中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植株数量比接近1∶1,则该雄性不育植株基因型为      。 
    ②若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与雄性可育植株数量比接近    ,则该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    。 
    答案 (1)避免去雄,减少工作量(或避免母本自交) 提高授粉成功率 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2)B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MsMsbb msmsBb (4)①MsMsbb ②3∶5 Msmsbb
    解析 (1)在杂交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系植株进行杂交育种可以避免去雄,减少工作量。与自然传粉相比较,杂交实验一中需要对P1进行人工授粉并在授粉前后套袋处理,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授粉成功率,获得更多子代,且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2)雄性不育是由细胞核中显性基因Ms(其等位基因为ms)控制的,且Ms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B、b的影响,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Ms基因的表达受基因B的抑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各种基因型分别为雄性不育(Ms_bb)、雄性可育(_ _B_、msmsbb)。(3)分析杂交实验一、二可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P1:MsMsbb、P2:msmsBb(详见如图)。


    (4)为鉴别实验二F2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有同学选择让其与实验一F1中的雄性可育进行回交:①若后代中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植株数量比接近1∶1,则该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sMsbb;②若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与雄性可育植株数量比接近3∶5,则该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smsbb(见图)。




    相关试卷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四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考点二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四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考点二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1,“程序法”分析遗传系谱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4-2023)高考生物真题汇编专题13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含解析):

    这是一份(2014-2023)高考生物真题汇编专题13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含解析),文件包含第9课《我和我的家》课件pptx、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高考总复习生物 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试题word):

    这是一份2023北京高考总复习生物 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试题word),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的同源情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