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结合《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著名的兼并战争及结果,构建时空观念。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素养。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状况、构成系统、功能和意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涵养家国情怀。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观察两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简述战国时期的变化。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91年,齐国大夫田氏正式取代齐国姜氏,成为诸侯。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材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战国策>书录》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的社会状况。
礼崩乐坏,流血遍野,战争不断
根据表格,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材料二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
1.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
2.对于诸侯国统治者来说,如何保证国家在这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不被别国所消灭?
3.如何实现富国强兵?
新制度 新潮流
变法目的: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实现富国强兵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
废除传统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影响最深远)
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封建改革
材料三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十八
材料四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成效。
国力增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制度变革:在秦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封建制度)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35页人物扫描,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材料五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资治通鉴》周纪二
2.尝试完成P37页课后活动2
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阅读教材,简述修建都江堰的概况。
修建都江堰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何历史启示?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的出现与推广
耕种方法: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水利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筑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背景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学习目标,战国时期的特点,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角色扮演,大家来发言,都江鱼嘴,飞沙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ppt课件,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桂陵之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