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滕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原卷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滕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滕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线上测试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2年12月23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钟嵘。他模仿班固品评人物高下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模仿刘歆按照学术流派把书分类的《七略》,分别五言诗人的渊源流派,即所谓“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他结合分品和分流派来品评五言诗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
    《诗品》的价值不在于分品和分流派,在于发表的论诗见解。当时有一派诗喜欢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钟嵘竭力反对这派诗,称为“蠢文已甚”。他提倡“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要求作者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达到“自然英旨”。这是他要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一。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桓(温)、庚(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派诗人把诗写得像理论文,是概念化的诗,钟嵘也反对,这是他要纠正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二。当时学诗的人,“庸音杂体,人各为容”,“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祯为古拙”。他们不分好坏,不辨真伪,“喧议竞起,准的无依”。针对这种使诗歌庸俗化的趋向,这是钟嵘要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之三。
    就这三点说,钟嵘在诗歌理论上确实有卓越见解。他又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观点指出四言诗在当时作者“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诗歌的形式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已经取四言诗的地位而代之,比起李白说的“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的复古观点来,就显得高明多了。钟嵘强调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染,强调诗的感染作用。他论诗的渊源,能够打破形式,这些使他成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诗品》又是讲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它不仅是诗论和诗史,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文字有文艺性。因此,它给后代文学家以很大影响。
    此外,《诗品》还反对声律论,反对讲究四声。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还有,钟嵘讲到“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兴是托物起兴,比是比喻。钟嵘把“兴”说成含蓄,显然不符合“兴”的原意。
    《诗品》里的分三品和分流派,引起后人的驳难。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渊源:《国风》《小雅》《楚辞》。他说:“故知曹植为建安之杰,刘祯、王果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潘岳为辅;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认为曹植、陆机、谢灵运的诗是最好的。清代王士祯认为钟嵘分到上品的陆机、潘岳,宜在中品;分到中品的陶渊明、鲍照和下品的曹操,宜在上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钟嵘评文,眼力初不甚高。论诗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婉,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可见,不少人不同意钟嵘分流派和分三品的见解。
    (摘编自周振甫《中国第一部诗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品》给五言诗人分品,分渊源流派,还具有诗史和文艺性,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B. 钟嵘提倡诗人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极力反对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的诗风。
    C. 从诗歌形式的发展来看,李白关于五言诗不如四言诗的观点,远远不如钟嵘的见解。
    D. 钟嵘《诗品》的贡献在于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钟嵘《诗品》在诗论上的杰出之处、不足之处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B. 文章把当时诗歌流弊与钟嵘的见解进行对比,并系统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
    C. 文章引用文献资料,目的是论证钟嵘在诗论上的卓越创见以及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
    D. 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肯定了钟嵘《诗品》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品》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话理论,也是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B. 在对曹操和陶渊明的品第评价上,王士祯和钱钟书的观点相同,钱钟书还分析了钟嵘品评曹操和陶渊明不当的原因。
    C. 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但他对“兴”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却存在偏差。
    D. 钟嵘的《诗品》表现了矫正流弊、重视内容情意的深远用心,同时又受时代风气影响,把“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诗人视为上品。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错误。钟嵘《诗品》确实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但并未“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并系统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错误。文章仅仅在第二段有所涉及,如“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不能说系统论证。
    C.“……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错误。不全是正面评价,比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的说法就是否定钟嵘的观点。
    D.“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错误,重点论述的是古代诗歌的流弊。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可见作者是不同意钟嵘的“诗歌声律论”的。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霞”,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
    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气象和天文是混为一谈的。 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记载不但继续增加,而且记录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 在各时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区域,总特别被重视,如东汉时代的河南,唐朝的关中,南宋时代的两浙,气候记载特别详尽。 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但若加以适当的处理和选择,仍可作为很有价值的资料。
    (摘编自竺可祯《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材料二:
    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外的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天体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体变化,天文学把地球也看作是天体的一份子。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气变化。
    天文和气象既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是否就没有关系呢?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内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响天气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气候变化外,太阳上的活动还对地球上的天气有着影响。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一些天体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有影响。有人认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除了产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还会引起地球大气的潮汐,影响大气环流。我们晚上看到的流星,对天气变化也有影响。
    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有些天气预报的农谚就是根据天文因素编来的。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
    (摘编自《天文和气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材料三:
    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们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阳,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
    在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谱线就是在太阳的光谱和其他天体当中观测到的。正是为了理解天文当中所观测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才建立了物理学理论。而且科学家们还认识到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天上,也适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因为发现的各种规律,才发展出了今天的各种技术。所以有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
    通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技术研发出来,交给企业界,他们再做成各种仪器放到卫星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技术能够得到应用,有些技术却不能,有些技术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项目服务。但是,也许今天来说仅仅是为科学项目服务的这些技术,很多年之后就真的进入我们的日常。不过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惕碚院士就提出“慧眼”这个项目,但当时由于经济、技术能力都不够,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天文卫星。一直到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才把“慧眼”研制出来。这个项目2017年发射,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黑洞的观测,比如发现了离黑洞非常近的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相对论喷流,只不过它是怎么产生的目前并不清楚。慧眼卫星不仅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还观测太阳的爆发,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的爆发,引力波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伽马射线,以及来自宇宙的、非常遥远的伽马射线暴。
    (摘编自张双南《天文学,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科学,它有什么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认为气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实质上,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相关但不相同的学科。
    B. 西汉以后,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C. 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上的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地球天气。
    D.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技术,有些能够直接应用,有些要多年后才应用于生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气象谣谚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
    B. 对人们来说,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人们更容易接受,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
    C. 天文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在阴雨天气,天文望远镜无法使用,可见,离开了气象学的支撑,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
    D. 20世纪90年代,李惕暗院士提出“慧眼”项目,直到近几年才研制出来,这表明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长期发展。
    6. 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用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4. B 5. D
    6. ①对气象学有帮助。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②建立物理学理论。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③延伸各项新技术。如今天 Wi-Fi 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错误。原文是“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可见并非都“特别详尽”;“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可见并未体现“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错误。原文说“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没有选项说的意思。
    B.“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错误,材料三是“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见并非“遥不可及”;“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有误,材料二说“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材料三有“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可见文中并未说“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反而是天文学对人们来说更重要。
    C.“可见,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有误,原文材料二只是说“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并不代表“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可见: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气象学有帮助。
    材料三“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物理学理论。
    材料三“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如今天Wi-Fi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延伸各项新技术。
    (三)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
    ①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②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③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④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⑤“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⑥“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⑦“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⑧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⑨“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⑩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⑪“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⑫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
    ⑬“看样子差不多啦。”
    ⑭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⑮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⑯“是有病么?”
    ⑰“恐怕是喝醉了吧。”
    ⑱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⑲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⑳“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㉑“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㉒“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㉓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㉔“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㉕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㉖“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㉗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㉘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㉙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㉚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失掉屋顶的走廊”“灰色的月亮”“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等意象,烘托出一种荒凉灰败的氛围,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 小说写“我”在东京站上车后发现自己旁边坐着一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东倒西歪的孩子,“我”心底生出了一丝“不快”。
    C. 电车内四五个公司职员模样的人用诙谐的语气取笑少年工人,他们的笑声令车厢里出现了“一点快活的气氛”,说明电车上的乘客们没有一点同情心。
    D. 文末少年工人用低低的声音应了一句“到哪,都没有关系”,这充满绝望和无奈的话语暗示了他内心的迷惘和暗淡,任凭电车将他带到未知的地方。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但富有感染力。
    B. 第⑪段呈现了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 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第⑪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D. 文章最后一段“年”“月”“日”兼备,具有典型意义,增加小说真实性,突出小说纪实性的特点,深化小说主题。
    9.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
    【答案】7. C 8. C
    9.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10. 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第二问:①以小见大。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②以景衬情。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③正侧结合。小说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并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电车上的乘客们没有一点同情心”说法错误,全文来看电车上的乘客对少年工人充满同情,因为后文得知情况,大家“立刻不作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第⑪段转入……正面描写”说法错误,从“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可看出,作者在开始对少年工人的面目有着比较细致的描写,并非“面目模糊”,而第⑪段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我”贯穿全文,开头写“我”看到周围的景物,中间写“我”看车厢里发生的事,结尾写“我”有所感触等,可见,“我”是小说的线索。由文中“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等内容可知,本文通过“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的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
    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关于第一问,这是一篇反映二战时期日本刚刚战败时日本国民心态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对于第二问,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
    而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如“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到哪儿,都没有关系”等。
    最后,“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哭不绝声,遂以存楚。不甘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组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B.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C.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D.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哭不绝声”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 “义不合则辞上卿”与“旦辞爷娘去”(《木兰诗》)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C. “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 “三者在乎身”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两句中的“身”字含义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认为,一个人只有甘于辛勤劳苦,安于贫困穷乏,看轻死亡,才能实行仁义,申包 青、曾子、比干等就是这样的人。
    B. 比干在将要被处死时,还规劝封王,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就忠贞;比干不是不爱惜生命, 而是认为正义不树立,名声不显著,是士人的耻辱。
    C. 古代士人修身厉行,厌恶富贵,乐于贫贱,甘愿为正义赴死,他们追求的是传名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其气节操守令人钦佩。
    D. 曾子坚持不接受鲁国国君的赏赐,认为如果接受赏赐,自己便会因此惧怕国君,孔子听闻这件事后,称赞曾子能保全气节。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2)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答案】11. C 12. B 13. C
    14. (1)能够不丧失自己的节操,然后才能与他共同度过危难,这就是贤士能够超出众人的原因。
    (2)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说:“请用这来置备衣物。”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说士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诗经》上说:“像他那样的人,高大而且忠厚。”不是善良忠厚、修身厉行的君子,谁能做到这样呢?
    “立义行道”意为“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联系紧密,“毋论”的主语应为“士”,而非“行道”,故应在“行道”后断开,排除AB;
    “而后能成之”与“而后能行之”结构一致,故“而后能成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断,止/横渡。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句意:哭声不断。/不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B.不接受/辞别。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句意:如果和他的道义不合即使上卿之官也不接受。/早晨辞别爹娘离开。
    C.参与/结交,亲附。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句意:天下推举忠诚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失去自己的结盟力量。
    D.自己,自身/自己,自身。两句中的“身”字含义相同。句意:如果忠、信、廉三者兼备于自己一个人身上。/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厌恶富贵,乐于贫贱”错。由原文“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可知,古代士人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失”,丧失;“济”,渡过;“所以”,……的原因;“越”,超出。
    (2)第一个“衣”,穿;“弊”,破旧;“致”,送给;“修”,置备。
    参考译文:
    子路说:“不能甘愿勤苦,不能安于贫穷,不能轻视死亡,却说自己能行仁义,我不敢相信。”从前,楚国的申包胥站在秦国的朝廷上,七天七夜,痛哭不绝,于是保住了楚国。不能甘原勤苦,怎么能做到这样子?曾子粗布衣裳都穿不上,糟糠做的饭、藜藿做的菜都吃不饱,如果和他的道义不合即使上卿之官也不接受。不能安于贫穷,怎么能做到这样子?比干都要被处死了,而劝谏封王更加忠诚,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志向更加昭彰。不能轻视死亡,怎么能做到到这样子?所以说士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诗经》上说:“像他那样的人,高大而且忠厚。”不是善良忠厚、修身厉行的君子,谁能做到这样呢?
    王子比干牺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忠诚,尾生牺牲自身表现自己的信用,伯夷、叔齐牺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廉洁,这四个人都是天下最通情达理的读书人,难道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他们认为正义不树立,声名不显著,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原望。从这点看来,卑贱贫穷,不是读书人的耻辱;读书人所认为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诚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如果忠、信、廉三者兼备于自己一个人身上,名声流传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即使在无道的时代,也不能砧污他。这样那么,读书人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按照一定的道理,尊贵落到自己身上,读书人是不推辞的。孔子说:“如果富贵能够追求,即使是替别人执鞭驾车的事,我也原意做;如果富贵不能追求,还要按照我的意原去做。”这是大圣人的操守。《诗经》上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一张席子,不可以卷起。”这是说不失去自己。能够不丧失自己的节操,然后才能与他共同渡过危难,这就是贤士能够超出众人的原因。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说:“请用这来置备衣物。”曾子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最终还是不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节选自《说苑·立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
    B. 《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
    C. 《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
    D. 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鹧鸪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
    16. 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说法有误。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意在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所以前面对吴越战争的描写只是欲抑先扬的“扬”,重点还是在后面的“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古诗词写作手法的能力。
    两首诗都选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昔盛今衰。
    不同的是第一首诗前两句先实写今日的荒凉景象,后两句说只有西城河的明月见证过吴宫昔日的繁华,用亘古不变的明月作为见证反衬昔日的繁华,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体现昔盛今衰之感。
    而第二首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前三句先虚写昔日越王破吴而归的繁华景象。最后结句则突然一转,用“只今惟有鹧鸪飞”来表现今日凄凉,造成强烈反差,体现昔盛今衰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意象叠加描绘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来讽谏当政者,这与孟子所倡导的忧患意识相近。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之事。
    【答案】 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 忧劳可以兴国 ④. 逸豫可以亡身 ⑤.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洲”“逸豫”“报”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① ,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揪过耳朵来把你训斤一顿,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白璧无瑕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② ;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要在③ 中去体味。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而不是喉咙的集市。几十几百年前可能也有流行歌曲,有很多也那么旋风似的东南西北地刮过,因其不是发源于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驻于心,早已被人淡忘。民歌不管是异时的还是异域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几个“平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答案】18. ①长久不衰
    ② 自命不凡
    ③天长地久
    19. 使用间隔反复修辞,强调突出流行民歌唱的都是真挚感人的,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由后文“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可知此处强调经久不衰,应用“长久不衰”之类的成语。长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这些古老故事的诱人力经久不衰。
    由上文“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可知应该填自以为是之类的近义词,可用“自命不凡”。自命不凡:是指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比别人高明。
    由“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体味”可知语境强调长长久久,可用“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修辞并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运用了四个“平常”,形容普通,一般,不特别。属于反复修辞里的间隔反复,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结合“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中“这样”一词理解,说明流行歌曲的起源与上文民歌相近,“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贴着心走沿着心流”,可见真诚素朴的特点和发自内心的真实。再结合后文“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分析得出: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  ①  ,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
    要辨识媒介信息,  ②  。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  ③  。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20.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次区里开会的时候,我非常荣幸认识了你校王老师。
    B. 小朋友们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你追我赶,满头大汗。
    C. 高中三年,他渊博的才学让同桌的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D. 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①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 ②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 ③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B. ①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 ②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 ③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C. ①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②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 ③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
    D. ①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 ②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③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A.特指说话对象;
    B.“你”是特指,指小朋友中的一个;
    C.特指他的同桌;
    D.“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空,由上句“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和下句“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可知,信息常常会有讹误,说明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
    第二空,结合下文“要辨识媒介信息”可知,这里讲的是辨识信息,结合后文所举例子“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这是告诉我们要辨识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
    第三空,结合上文“除了辨识信息真伪”可知,此处应用“还要”衔接;后面“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这是辨析信息的好坏。可填“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分析可知,B项三个句子正确。
    故选B。
    22. 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卫善良诚挚,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 爱格妮丝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C. 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债多不愁、得过且过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后人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D. 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常责打大卫。大卫母亲去世后,即把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只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D.“只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错误,应为“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故选D。
    23. 下列是关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被伶官乱箭射死。
    B.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另外,古人也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 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D.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错,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幅漫画。第一幅是一个人在满头大汗地奔跑,下面有一行字:“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真正的奔跑者。”这句话中,前两个分句看似逻辑上有问题,但是如果再结合第三个分句可以知道,漫画的寓意在于揭示:真正的奔跑者,永远都敢于坚持。第二幅漫画是一个人撑着伞在高处休息,下面有一行字:“如果你累了,要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从句意来看表达的是,累了要休息,而不是放弃。所以,两则材料虽然看似矛盾,但表达的核心其实都在于“不放弃”。只不过前者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后者则是以暂时的停顿来换取更长久的坚持。
    结合漫画来看,写作重点是:当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咬一下牙,可能我们就坚持下来了;或者,我们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对此,写作时,可以把前者的重心放在永远坚持奔跑的意志和信念上,或是将之比喻成轰轰烈烈的长跑,从而得出坚持使人成功的主题。对于后者,则可借用《佛遗教经》所写的“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说明有时候盲目坚持反而会适得其反,促使人因过于疲累而放弃,这时候,我们反而需要适当地暂停一下,培养水滴石穿的恒心来促使自己坚持下去。
    立意:
    1.坚持是胜利的法宝。
    2.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3.暂时止步不能悔,坚持不懈方致远。
    4.暂时的休息是为更好地前行。

    相关试卷

    2023滕州一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滕州一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曲阜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曲阜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滕州五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滕州五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滕州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线上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滕州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