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济南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济南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暑假学情调研测试
高二地理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7页。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书写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 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 拉萨日照时数春季最高 D. 拉萨5—7月太阳辐射最丰富
2. 拉萨8月与1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 太阳高度 B. 日照时数 C. 天气状况 D. 植被覆盖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之间相关性不强,并不呈正相关或负相关,A、B错误;图中显示,拉萨日照时数在10月最大,因此不是夏季最高,C错误;图中显示,拉萨5、6、7月太阳辐射量最大,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拉萨太阳辐射量8月大于1月,而在8月日照时数小于1月,因此太阳辐射差异与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因素关系不大,植被覆盖几乎不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排除BCD;8月直射点在北半球,拉萨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且太阳能集中,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1月拉萨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长,且太阳能分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使得8月太阳辐射量大于1月,A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
断层是指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张力使岩体发生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是某地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
A. 古生代前期 B. 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 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 新生代后期
4.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丙、乙、丁、甲 D. 乙、丙、丁、甲
【答案】3. C 4. 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地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C正确,ABD错。故选C。
【4题详解】
丙处地层侵入乙沉积地层中,形成时间晚于乙。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所以丁地层形成时间晚于丙。甲地层下面的乙、丙、丁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甲地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侵蚀过程,说明甲地层形成时间晚于丙、丁。所以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丁、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近百年来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辽河河口海岸线( )
A. 1909年至1945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B. 1945年至1979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C. 1979年至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D. 1909年至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6. 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 )
A. 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 B. 辽河上游堆积作用较强
C. 辽河河口潮汐侵蚀较强 D. 辽河河口冰川侵蚀较强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结合图示,1909—1945年辽河河口海岸线局部向海洋方向推进,大部分向陆地方向推进,A错误;1945—1979年辽河河口海岸线大部分向海洋推进,但不是全部,B错误;1979—2003年辽河河口海岸线基本全部向海洋方向推进,C项正确;1909年至2003年向陆地方向和向海洋方向推进的情况都有、部分重合,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图可知,辽河河口海岸线总体上是向海洋推进的,说明有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导致河口沉积加重,泥沙源于河流上游地表侵蚀作用,故反映出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A项正确;河流上游流速快,主要以侵蚀作用为主,B错误;辽河河口海岸线基本上是不断向海洋推进的,辽河河口潮汐侵蚀较强会使海岸线向陆地推进,C错误;辽河河口并无冰川分布,不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D错误。故选A。
【点睛】关于海岸线的变化问题,首先需要认真看清楚图中图例所代表的年份,进而看海岸线变化。一般来说,海岸线的变化,主要从河流从陆地携带泥沙量多少的变化方面进行考虑,陆地上植被的恢复或者破坏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等措施,都会影响泥沙来源。
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下图是柴达木盆地“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冰川侵蚀 C. 风力沉积 D. 风力侵蚀
8. 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③→①
【答案】7. D 8. 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而“水上雅丹”是在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因此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故选D。 “水上雅丹”和流水、冰川侵蚀及风力沉积作用无关,故ABC错。
【8题详解】
“水上雅丹”的演化是由于湖区面积不断缩小,湖底干涸裸露,在干涸湖底的基础上,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干涸的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湖底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鲫背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逐渐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形成之后,湖水汇入,进而形成“水上雅丹”,因此形成的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ACD错。
【点睛】陆地的雅丹地貌很多,但是水上雅丹却极为少有,离大柴旦240公里左右,位于315国道旁2公里左右的鸭湖是这片特殊地貌之中的特殊,是世界上唯一一片在水上的雅丹地貌。因为吉乃尔湖面抬升,逐步淹没北缘的雅丹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就像一望无际的荒漠中凭空而出了一片”汪洋“。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观测时段内( )
A 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 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 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 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10.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9. C 10. A 11. C
【解析】
【9题详解】
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山谷风示意图(图中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温面)。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对于图中的气压、气温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
②图中等温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③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④甲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2. D 13. B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其等压线的数值越低,气温也越低,据此可以判断出,图中等压线数值自下往上递减,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①正确,②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③正确,甲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④错误;根据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13题详解】
读等温线图可看出,山顶(坡)气温比同一高度谷地高,因此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比谷地低,风从谷地往山顶(峰)吹,为谷风,④正确,③错误;白天山峰比山谷同高度自由空气吸热快,温度较高,因此此图表示的是白天,②正确,①错误;故选B。
【点睛】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题。
14.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15. 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答案】14. C 15. C
【解析】
【分析】考查流域综合开发及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14题详解】
图1中Ⅰ到Ⅲ三个阶段显示两个明显特征,图中植被覆盖率减少,居民点增加,可以推知该地降水量减少,但由于居民点增加,用水量增多,蒸发量会减少,地表径流由于植被的减少,水保持作用减弱,使地表径流增加,因此下渗减少,C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流域开发造成植被不断减少,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下渗减少,雨水降落到地面,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流走,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量变化逐渐增大,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对应该流域三个阶段的顺序应为III、II、I,C正确。故选C。
读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①②③海区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7. 图中①海区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
A 1月 B. 3月
C. 8月 D. 12月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①海区为尼罗河入海口处,影响其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是尼罗河的入海径流,尼罗河的入海径流量影响其海水盐度降低,盐度最低;③红海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入海径流少,盐度最高,②地中海较低。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故选A。
【17题详解】
①海区为尼罗河入海口处,影响其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是尼罗河的入海径流,尼罗河主要流经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入海河流对河口起到稀释作用。8月海区盐度最小。C对。1、3、12月降水少,盐度高,ABD错。选C。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读“某海域夏季测得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海域可能( )
A. 有暖流流经 B. 有寒流流经
C.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D. 位于寒暖流背离处
19. 下列符合该海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是( )
①鱼群密集 ②海雾出现频繁 ③终年高温少雨 ④常年漂浮着海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8. C 19. A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将图中水温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可近似看作为区域海水等温线。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同,由此可知,图示海域东北侧(注意图中方向)存在寒流(大致自东北流向西南),西南侧存在暖流(大致由西南流向东北),所以该海域可能位于寒暖流交汇处,C正确,D错;AB选项表述均较片面,且没有表述出寒暖流交汇这一特点,AB错。故选C。
【1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海域存在寒暖流交汇,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大,底层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以及藻类丰富,饵料充足,鱼群密集。同时,寒暖流交汇,易出现海雾,①②正确;该海域不一定终年高温少雨,③错;图示海域水温大于0℃,不可能常年漂浮着海冰,④错。故选A。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附近,底层营养物质上涌,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且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附近海雾较多,北极地区的冰山随洋流南下,都会影响海洋航行安全。④对污染物的影响:一方面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下表为“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1)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海拔
坡向
2420米
2640米
3580米
4050米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20. 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
A. 60 B. 75
C. 105 D. 125
21. 与阳坡相比,阴坡( )
A. 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 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 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 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答案】20 C 21. 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考查对图表的阅读能力。
【20题详解】
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90—120之间,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C正确。故选C。
【21题详解】
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正确,C错误。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AB错误。故选D。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人/平方千米)统计数字,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
人口密度
农业密度
生理密度
埃及
79
209
1475
荷兰
396
34
1642
美国
31
1
118
日本
338
135
2380
22. 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
①土地类型②土地面积③农业生产技术④人口总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3. 根据材料,可知( )
A. 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 B. 荷兰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日本高
C. 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 D. 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
【答案】22. B 23. C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面积;农业密度=农业人口总数/农田总面积;生理密度=人口总数/适合农业用地面积;所以人口密度未考虑到土地类型和农业生产技术。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
【23题详解】
农业用地比重=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土地面积;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人囗总数/生理密度;土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所以,农业用地比重=人口密度/生理密度。根据材料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C正确。表格中的信息不能体现生理密度与农业密度呈正相关,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比较荷兰与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高低,B错误。材料中没有给出相关国家的农田总面积,故无法计算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与通常使用的人口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使用的人口密度指人口的算术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 燃料来源分散 B. 空间布局分散
C. 原料来源分散 D. 产品市场分散
25. 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6. “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 城乡统筹创新 B. 生活方式创新
C. 农业发展创新 D. 科学技术创新
【答案】24. B 25. D 26. 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的有关知识,难度一般。
【2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村办企业涌现说明当时村办企业较多,但都是基于“一村一地”的形式,虽然村村都能够实现发展,但是相对来说空间布局较分散,不够集中,因此出现了村村冒烟的现象。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村办企业燃料来源分散、原料来源分散, B对, A C错误。村办企业属于生产企业,市场是否分散与“村村冒烟”无关,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抱团飞地”包括两部分:“抱团”和“飞地”。“抱团”是指各村进行入股合作;而“飞地”指的是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条件优越的城镇区域。材料中提到,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也就是说,乡镇提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而资金补贴则是由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进行提供,双向互惠,壮大了集体经济规模,实现了共赢,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原先资金以及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问题,②④正确。在实施“抱团飞地”模式之前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①错误。“抱团飞地”主要是针对原先集体经济资金、资源发展总量少的问题,跟教育无关,③错误。故选D。
【26题详解】
原先是村村冒烟、一村一地的发展,单个村发展可能存在经济实力薄弱、资源要素禀赋差、项目建设实施难、资金不足等等问题。“抱团飞地”模式有利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突破单个村单打独斗面临的资金、区位等瓶颈,乡镇提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而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补贴资金。实施“抱团飞地”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整合县域资源,推进城镇等发达区域和乡村等欠发达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低收入村增收致富。因此是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创新,A正确。不是生活方式创新,没有提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发生变化,B错误。农业发展创新是农业机械或者是耕作方式等的变化,C错误。“抱团飞地”模式体现的是城乡发展模式的创新,并非科技的创新,D错误。故选A。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类型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薰衣草精油是由薰衣草提炼而成,每100千克薰衣草约萃取0.5千克精油。影响薰衣草精油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市场 B. 原料 C. 动力 D. 技术
28. 加拿大铝土矿蕴藏很少,需从其他国家进口铝矿,炼铝能力却居世界前列,其原因是( )
A. 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B. 水能资源丰富,炼铝成本低
C. 铁路运输发达,便于原料输入 D. 科研力量强,具有人才优势
【答案】27. B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薰衣草精油生产由原料到成品质量大为减轻,可见运输薰衣草精油比运输薰衣草更能节省运输成本,因此要在接近薰衣草产地的地方建厂,薰衣草精油的生产属于原料导向型,存在受市场、动力和技术的影响,但原料的影响更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人们受教育水平高,且加拿大人口数量较少,人力资源成本较高,A错误。加拿大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丰富,炼铝成本低,B正确。铁路运输发达,便于原料输入;科研力量强,具有人才优势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点睛】市场导向型工业是指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适宜分布在市场附近,如饮料厂。动力导向型工业是指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适宜分布在动力充足的地区,如炼铝厂。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歧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9. 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地面振动影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0. 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A. 增强保密程度 B. 保证产品品质 C. 满足战备需要 D. 集约利用土地
【答案】29. C 30. 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及综合思维能力。
【29题详解】
精密机械设备的生产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对精密度要求较高。厂房设在地下是以节能环保的方式保持恒温恒湿,避免热胀冷缩导致的误差,确保设备的精密制造。除此之外,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周边路上重型卡车经过也不会造成颤动,更好地保证了车间的稳定性,有利于保障设备的精密度,①④正确,C项正确。建在地下会增加生产成本,③错误。储存原材料和产品不是主要目的,④错误,ABD项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根据题意,该工厂类型为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和加工,建在地下利于保障设备的精密度,可以退出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品质,B项正确。保密程度、战备需要和土地利用不是其直接目的,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读取与分析,把握住“精密机械设备”特点进行分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下图)。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详解】(1)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主要从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具体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劳动力等方面。澳大利亚东南地区是西方殖民者最早到达的地区,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看,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温和,有利于人口分布,所以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同时也为组装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阿德莱德、墨尔本、吉朗都位于临海,港口多,海上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2)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主要从市场及个性化需求及政策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且草原、荒漠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个性化需求大;“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劳动力价格及生产规模角度分析。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劳动力工资水平高,导致生产成本高。同时,“各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使得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所以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4)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从不利影响看,由于汽车产业退出,使得当地就业压力增大,以汽车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经济出现下滑,且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汽车产业退出,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人才等从事其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英国为背景,考查了农业区位,湿地开发及产生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来做答。由图中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位于图中盛行西风的北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 地区,地势低平,利于农业耕作。曾经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2)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3)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该地农业开发早,时间长,土地肥力下降,趋于贫瘠,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多;长期的排水和农业耕作,使土壤表层肥沃土层流失,并随水流淤积在排水沟,阻塞排水沟;长期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水资源、土地资源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在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伊春市“撤街设镇”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扬州高邮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