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模块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0.11
    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中性笔填写,字迹工整。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江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时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现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B.“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现余亮曾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C.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D.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B.舒晋瑜的提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问题缺乏关联,失去了拓深、拓广访谈内容的机会。
    C.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
    D.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分)
    A.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B.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者看吗?
    C.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D.《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4.阅读小说时,毕飞宇的“把玩”和老舍说的“念着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子的力量
    [俄]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发生了变化。
    B.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不管是警察还是人们,内心都随着父子对话波澜起伏。
    C.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7. 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
    B. 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人们的叫嚷与警察的沉默形成对比,为下文孩子的出场埋下伏笔。
    D. 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8. 请简要分析“同一个神灵”的具体含义及其“觉醒”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简要分析小说中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才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B.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C.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D.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每句五字,全篇句数不定,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
    B.禁中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
    C.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
    D.户部是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科举等事务的官署,“六部”之一,其最高长官为户部侍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才能出众,考上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宰相也非常器重他,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
    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启程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
    C.刘禹锡感叹学校衰败,给宰相上奏记,指出天下缺少人才的原因,并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但未被采纳。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白居易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常常与他有诗词唱和往来,他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9分)
    献仙音•吊雪香亭梅①
    周密②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③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注】①雪香亭:南宋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景观,衬舞台、浣妆池也属于其中的池台景观,南宋亡后,园亭荒芜。②周密,南宋词人。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仕元朝。这首词是宋亡后所作。③椒:梅花含苞,其状如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浣妆”,含有《阿房宫赋》中“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相近意思,“轻换”则淡笔写浓情,加重了哀痛。
    B. 上阕结尾由一个“叹”字领起,既叹梅花的凋落,又叹以前生活在这个园林中的人的消亡,深沉地吐露出诗人的家国之恨。
    C. 下阕中写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在今昔对照中,抒发了词人对江山兴废的哀叹。
    D. 全词以凭吊梅花为切入点,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梅与园亭、与人巧妙融合,表达了亡国之痛。
    16.请赏析本词开篇三句“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苏轼《江城子》写词人梦归与妻子相见,却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两句是:“ , 。”
    (3)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杂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 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的影响和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语言动作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 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 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技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_ 的审美效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C.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D.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外在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而音乐和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有微妙的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四、经典名著阅读(11分)
    (一)判断下列题目的正误,正确的选“T”,错误的选“F”,并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1.《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的小说家狄更斯,他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小说中的米考伯有着狄更斯的影子,而米考伯主义就是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表现。
    22.《大卫•科波菲尔》这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自始至终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视角中,既有成年后的“我”的视角,又有儿童时“我”的视角,既包含成人的智慧和过来人的心情,又符合儿童的心情和语气,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眼光,便于表现事件正反不同侧面和前后的发展。
    23.《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作品大量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24.《百年孤独》中第三代的女性代表人物是丽贝卡,她是个孤儿,她孤独而来,携带着已故父母的骨殖,她的孤独的表现是不停的吃土,她也是是把失眠症带进马孔多小镇的人物,但是家族的首领并没有嫌弃她,而是用尽各种方法为她治病,体现了这个家族里虽然孤独但也非常有爱心。
    25.在《复活》第一部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共见了三次面,聂赫留朵夫两次说要与玛丝洛娃结婚,都被拒绝。但是聂赫留朵夫第二次被拒绝的时候,玛丝洛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戒了酒,心中开始对聂赫留朵夫有好感,所以聂赫留朵夫虽被拒绝,但仍然感到高兴。
    26.《复活》是托尔斯泰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的创作思想——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自我的严肃剖析和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以暴制暴”“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二)简答题
    27. 请分析《老人与海》中“老人”“大海”“鲨鱼”“马林鱼”“孩子”的象征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0年山东新高考模式下,高考考生志愿填报实施“专业+学校”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不再设置专业调剂。此模式突出了专业的重要性。
    材料二: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没有专业的概念,学生通过前几年的通识教育和培养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很多学霸状元会选择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作为大学的起点。
    针对以上两种现状,学校拟举办一场辩论赛,请从正方“确定专业要及早”和反方“不必过早确定专业”中选择一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按照辩论稿的格式写作,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答案:D。从材料一的最后一段中可以看出“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并非“只要……就……”的充分条件关系。
    2.答案:A。
    B.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C.从材料二第2段可以看出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也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只是有些不如小说的有趣、亲切、动人,有文艺性,可以自由描画。D.对照材料二第3段“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文字可以把人物写活,而“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需要内容与文字皆具备。
    3.答案:D。本文主要讲“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核心话题应为“读小说”。
    4. ①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②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
    5. ①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②进而谈论了小说与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比较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
    ③最后说明阅读小说的益处以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6. A(“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
    7. C(不是伏笔,是铺垫。)
    8. 请简要分析“同一个神灵”的具体含义及其“觉醒”的原因。(4分)
    ①“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怜悯、宽容、善良、博爱等 。
    ②孩子的天真和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孩子善意欺骗下的深沉父爱,使人们被亲情之爱打动,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含义2分,原因2分)
    9.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即“心灵辩证法”。小说中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在:
    ①警察在最初“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冷冷的一笑”都表现其执迷不悟地坚持其立场、仇视人民的心理;
    ②孩子的出现让他内心动摇,向行刑人求情,表现出他作为父亲担忧孩子充满父爱的一面;
    ③最后“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劫后余生的惊喜之情。
    (每点2分,一点不解释心灵辩证法的扣1分)
    10. A
    11. D(科举由礼部主管,户部最高长官是户部尚书)
    12. A (“宰相也非常器重他”理解有误,应是刘禹锡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地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的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
    (2)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来教授巫祝。
    14.①不知道培养人才的方法,育才之路堵塞
    ②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
    ③地方也多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15. 【答案】D。“托物言志”错。
    16. ①开篇三句写出古松上的积雪带来寒意,岭头冬云仿佛被冻住了一样,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
    ② “松雪”“岭云”等意象点明了当时的节令,勾画出梅亭的寒景,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
    ③作者运用反衬等表现手法,描写春寒中初绽的梅花的生机之景反衬下文的残败之景和亡国之悲,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17. (1)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C解析:“揣测”,指“推测,猜测”;“揣摩”指“反复思考推求”。由前文“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中的“长期“可知”,此处应选用“揣摩”,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第三空,“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结合语境可知,此处修饰的是“人间生活”,故此应选用“五光十色”,据此排除D项,故选C。
    19.D根据前文“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可知,后面的内容应先谈谈及“音乐和舞蹈”,这样才能衔接得更紧密,故排除AB两项;再根据陈述主体一致的原则,可排除C项。故选D。
    20.B。文中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之所以……是因为……”与“……的原因,是……”两种句式杂糅,二者只能留其一,排除AD两项;而是语序不当,应先说“勤于观察”,再说“精于提炼”,排除C项。
    21.错,米考伯是有狄更斯父亲的影子。
    22.对
    23.对
    24.错,丽贝卡是第二代
    25.对
    26.错,他宣扬“不以暴制暴”。
    27. 老人是我们每个(面对困难的)人,大海是社会环境(生活),马林鱼是我们的目标或梦想,鲨鱼是我们追求目标或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阻,孩子是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慰藉。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为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当政者不高兴了,所以他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往近处安置。”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山怀古》等诗,被江南之人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赠为户部尚书。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