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11月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11月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十校2021级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①表示肠腔内待消化的物质,②表示①经水解酶催化分解后形成的物质,物质②进入毛细血管甲,再经血液运输至毛细血管乙,然后进入肝脏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Ⅰ、Ⅱ、Ⅲ三处的液体均属于体液的范畴
B. 肠腔中的物质②都以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 图中Ⅱ处和Ⅲ处渗透压的主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
D. 若物质①是淀粉,则物质②可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图中I是肠腔中的液体,不属于体液,A错误;
B、肠腔中的物质②不一定都是以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如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
C、II是血浆,III是组织液,两者渗透压的主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正确;
D、若物质①是淀粉,则物质②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而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去,D错误。
故选C。
2.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营养不良、急性肾炎、淋巴管堵塞、过敏、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等均会引起组织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进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现象
B. 人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会出现组织水肿
C. 局部淋巴管堵塞时,局部区域组织液因都不能运出而出现组织水肿
D. 局部代谢过于旺盛时,因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相对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
B、人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会出现组织水肿。过敏反应的机理: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等症状,B正确;
C、局部淋巴管堵塞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而非组织液都不能运出,C错误;
D、局部代谢过于旺盛时,代谢产物增加,因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3. 某兴趣小组利用脊蛙(剪去大脑的蛙)进行缩腿反射实验, 缩腿反射弧被破坏前,刺激左后肢时,左、右后肢均收缩;刺激右后肢时,左、右后肢也均收缩;缩腿反射弧部分被破坏后,刺激左后肢时,左、右后肢均不收缩,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不收缩、但右后肢收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脊蛙做该实验的优点之一是可排除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B. 从题干信息可推知,该脊蛙的缩腿反射弧中被破坏的只有左后肢的感受器
C. 破坏前,刺激左或右后肢,脊髓发出的指令可到达左和右后肢的效应器
D. 缩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该类反射的正常进行,需要反射弧保持完整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结合题干“脊蛙(剪去大脑的蛙)”可知,利用脊蛙做该实验的优点之一是可排除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A正确;
B、在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分别刺激左、右后肢,都会出现收缩反应;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神经中枢未受破坏,但是无法说明该脊蛙的缩腿反射弧中被破坏的只有左后肢的感受器,也可能是传入神经或左后肢和传入神经都破坏等,B错误;
C、破坏前,刺激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均收缩,说明脊髓发出的指令可到达左和右后肢的效应器,C正确;
D、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缩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该类反射的正常进行,需要反射弧保持完整性,D正确。
故选B。
4. 当人脚受到有害刺激时,会引起腿部的屈曲反射,使人避开有害刺激, 该反射活动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中神经与肌肉通过化学突触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射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神经元的细胞体均位于脊髓中
B. 该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C. 该反射活动过程中,屈肌接收到传出神经传来的电信号
D. 痛觉迟于屈曲反射,主要是因为兴奋上行至大脑皮层所经神经纤维较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图示可知,该反射活动过程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不位于脊髓,A错误;
B、该反射活动过程中,由于经过突触结构,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
C、传出神经与屈肌之间形成突触,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错误;
D、痛觉迟于屈曲反射,主要是因为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需要多级神经元的传递,需要时间较长,而肌肉收缩直接在脊髓的控制下即可完成,需要的神经元较少,D错误。
故选B。
5. 如图表示一个离体神经元及其部分放大示意图,该神经元某处受到了一次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已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使①和②处出现局部电流
B. 图中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 Na+有通透性,对其他分子和离子无通透性
C. 图中未兴奋部位膜外Na+浓度比膜内低,K+浓度比膜内高
D. 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由兴奋点向未兴奋点双向传递。
【详解】A、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图中已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使①和②处出现局部电流,A正确;
B、图中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 Na+有通透性,对其他分子和离子也有通透性,B错误;
C、图中未兴奋部位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K+浓度比膜内低,C错误;
D、图中神经元是离体的,离体神经元上兴奋双向传递,故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或者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D错误。
故选A。
6. 突触有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其中电突触指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电突触的信号传递是电信号→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如图表示电突触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较快
B. 图中突触前结构内也会存在大量的突触小泡
C. 该电突触的突触前、后膜上都有 Na+通道
D. 据图分析电突触有可能实现电信号的双向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化学突触的突触前膜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化学突触中,兴奋是单向传递的;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直接通过电信号传递。
【详解】A、据图可知,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A正确;
B、观察题图可知,电突触的突触前膜没有突触小泡,B错误;
C、突触后膜上有 Na+通道,结合题图可知,电突触的突触前膜上也有 Na+通道,C正确;
D、观察题图,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后可通过电突触传递引发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说明兴奋经电突触是双向传递的,D正确。
故选B。
7. 人们在品尝酸梅时,会流口水,有些人在听到酸梅或看到酸梅时,也会流口水。如图表示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三种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正常人看到酸梅未流口水,可能其未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
B. 吃酸梅流口水的非条件反射活动中,延脑能对来源于舌的兴奋进行分析
C. 吃酸梅和看、听到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的反射中,效应器是不同的
D. 看到酸梅流口水的反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若某正常人看到酸梅未流口水,可能其未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此时的酸梅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吃酸梅流口水的非条件反射活动中,延脑能对来源于舌的兴奋进行分析,属于神经中枢,B正确;
C、吃酸梅和看、听到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的反射中,效应器是相同的,C错误;
D、看到酸梅流口水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该过程中体现了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8. 雄激素由睾丸产生,肾上腺皮质、卵巢也能分泌少量的雄激素。雄激素可以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和雄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如图表示雄性激素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正常女性的内环境中雄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雌性激素
B. 抑制细胞质中受体的活性,雄性激素将无法发挥催化作用
C. 雄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时,靶细胞内各种 mRNA均会增多
D. 雄性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也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微量、高效有机物,不提供能量,不能作为结构物质,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起到调节作用的信息分子。
【详解】A、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结合题干可知,女性肾上腺皮质、卵巢也能分泌少量的雄激素,在正常女性的内环境中雄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雌性激素,A正确;
B、雄性激素不具备催化作用,只是起到调节作用,有催化作用的为酶,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雄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时,靶细胞内相应mRNA会增多,而非各种mRNA均增多,C错误;
D、雄性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信息分子,但不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9.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肠道细胞合成和分泌)是肠促胰素的主要代表,食物中的葡萄糖会促进GLP-1的分泌, GLP-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参与血糖调节。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口服葡萄糖与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胰岛素应答反应的差异,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GLP-1通过促进肌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来促进胰岛素分泌
B. 肠促胰素效应指的是与正常饮食相比,口服葡萄糖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效果
C. 摄入葡萄糖的方式和时间是自变量,胰岛素的分泌量是因变量
D. 肠道细胞内有控制 GLP-1合成的基因,但胰腺细胞内没有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应答反应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
【详解】A、由题意可知:GLP-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参与血糖调节,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
B、题图信息显示:口服葡萄糖(进食)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两曲线之间的差值即为肠促胰素效应,B 错误;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口服葡萄糖与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胰岛素应答反应的差异,结合题图呈现的信息可知:摄入葡萄糖的方式和时间是自变量,胰岛素的分泌量是因变量,C正确;
D、由题意“GLP-1是由肠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可知:肠道细胞内有控制 GLP-1合成的基因,而且该基因在肠道细胞内表达,胰腺细胞内也存在控制 GLP-1合成的基因,只不过该基因在胰腺细胞内没有表达,D错误。
故选C。
10.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 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血浆中毒素升高等多组织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热射病的治疗主要是降温、血液净化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的产热速率可能会大于散热速率
B. 对热射病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时,应尽可能去除血浆中的全部大分子物质
C. 热射病治愈后,若神经系统受到不可逆损伤,则会出现后遗症
D. 对热射病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在降温阶段,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升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的产热速率可能会大于散热速率,如“热射病”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正确;
B、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能够维持机体渗透压,若被去除,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B错误;
C、神经调节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热射病治愈后,若神经系统受到不可逆损伤,则会出现后遗症,C正确;
D、对热射病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在降温阶段,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D正确。
故选B。
11. 饮食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如图表示吃过咸食物后,人体内抗利尿激素(ADH)参与调节的部分过程。图示A 侧为肾小管管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DH能引发图示细胞内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 A侧细胞膜转移
B. ADH是一种在垂体处合成释放的激素,其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C. 水在图示细胞A侧和B侧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
D. 红细胞不是 ADH的靶细胞的直接原因是红细胞膜上无相应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ADH能引发图示细胞内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 A侧细胞膜转移,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加大细胞对水的吸收,A正确;
B、ADH是一种在下丘脑处合成,在垂体处释放的激素,其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错误;
C、水在图示细胞A侧和B侧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协助扩散(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和自由扩散(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进入),C正确;
D、ADH作为激素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起到调节作用,红细胞不是 ADH的靶细胞的直接原因是红细胞膜上无相应受体,D正确。
故选B。
12.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研发的一种新的“衰老时钟”——iAge。该“时钟”基于一种概念,即血液中特定免疫细胞和蛋白的水平会随衰老而波动,但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波动可能会提早发生。研究人员发现,iAge越大的人,越容易出现各种长期健康问题,包括免疫功能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等。研究人员还发现,趋化因子 CXCL9 是一种通常会帮助免疫系统激活 T细胞的蛋白质,也能使 iAge加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龄人, iAge越大时人体的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可能就越低
B. iAge 越大的人,其血浆中特定免疫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就越多
C. 若老年人体内有较多T细胞的激活,可能是趋化因子 CXCL9释放量较多所致
D. 趋化因子 CXCL9能使 iAge 加速,可能使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iAge越大的人,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故可推测同龄人, iAge越大时人体的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可能就越低,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存在与血浆中,B错误;
C、趋化因子 CXCL9 是一种通常会帮助免疫系统激活 T细胞的蛋白质,若老年人体内有较多T细胞的激活,可能是趋化因子 CXCL9释放量较多所致,C正确;
D、趋化因子 CXCL9 能使 iAge加速,iAge越大的人,越容易出现各种长期健康问题,包括患心血管疾病等,故趋化因子 CXCL9能使 iAge 加速,可能使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大,D正确。
故选B。
13. 猴痘是由猴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身上,猴痘也可感染其他动物,若人类受染。则临床表现类似天花病毒感染症状,但病情较轻。研究发现,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约为 85%。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接种猴痘疫苗,对天花可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B. 猴天花病毒能引起人患病,不能说明非特异性免疫不起作用
C. 被猴天花病毒感染时,机体会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 人体内各种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识别入侵的猴天花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由题意“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约为 85%”可推测,接种猴痘疫苗,对天花可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A正确;
B、猴天花病毒能引起人患病,不能说明非特异性免疫不起作用,如吞噬细胞能吞噬猴天花病毒,B正确;
C、猴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猴天花病毒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故被猴天花病毒感染时,机体会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并不是所有的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识别入侵的猴天花病毒,D错误。
故选D。
14.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如图表示由于病原体感染引发过度炎症反应时,机体进行一系列调节的示意图。已知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组类固醇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引起下丘脑释放 CRH的过程涉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 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不利于肾上腺相关功能的正常发挥
C.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不宜长期服用,否则患癌的风险可能会提高
D. 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控,下丘脑分泌的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进一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
【详解】A、由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引起下丘脑释放 CRH的过程涉及激素调节并未涉及神经调节,A错误;
B、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超过正常值,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产生负反馈作用,从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B正确;
C、由图可知,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不宜长期服用,否则患癌的风险可能会提高,C正确;
D、根据题图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分泌使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控,下丘脑分泌的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进一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15. 当下,我国秉承生命至上的信念,对新冠疫情防控采取了动态清零政策,效果卓越。防控期间,常用的三种检测方法是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三种检测方法需要检测的靶标各不相同
B. 抗原检测法的主要原理是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C. 抗体检测呈阳性的受测者体内肯定含有新冠病毒
D. 现阶段新冠确诊者多数无症状,可能与接种疫苗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病原体中的蛋白质,但并不全是蛋白质。过敏原也属于抗原。
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A、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的对象的不同,因而所用的靶标各不相同,A正确;
B、抗原检测法的是根据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设计的,B正确;
C、抗体检测呈阳性的受测者体内未必含有新冠病毒,可能是接种疫苗的个体、也可能是痊愈的个体,C错误;
D、现阶段新冠确诊者多数无症状,可能与接种疫苗有关,因为接种疫苗后诱导机体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因而表现为抗体检测阳性,而表现无症状,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 有选错的得0分。)
16. 肝脏受损会向内环境释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与尿素氮为细胞代谢废物,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LT 是肝脏细胞主动释放的一种可在内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B. 人体内环境中,肌酐与尿素氮的含量可用于衡量肾功能的强弱
C. 内环境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动态平衡时,表明内环境处于稳态
D. 人的乳汁中含有抗体,说明乳腺细胞也能向内环境中释放抗体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中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详解】A、结合题干“肝脏受损会向内环境释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知,ALT 不是肝脏细胞主动释放的,A错误;
B、结合题干可知,人体内环境中,肌酐与尿素氮的含量可用于衡量肾功能的强弱,内环境中肌酐与尿素氮的含量增加,可作为肾功能异常的指标需进一步检查,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中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C错误;
D、乳汁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CD。
17. 神经元有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两种,其中前者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后者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如图表示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示意图,①~④表示各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4种可能的去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突触小体可来自一个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元
B.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被神经元循环利用
C. 神经递质的4种可能的去向,保障了突触信息传递的灵敏性
D. 神经递质只能特异性结合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答案】AC
【解析】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结合题图无法确定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包含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图示突触小体可来自一个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元,A正确;
B、结合题图可知,存在④途径即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被神经元回收循环利用,B错误;
C、神经递质的4种可能的去向,结合题图即: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被水解、进入相应血管、被胶质细胞摄取、被突触前膜回收,能够及时处理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利于下一次的兴奋,保障了突触信息传递的灵敏性,C正确;
D、有些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并不位于突触后膜上,而在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内部,D错误。
故选AC。
18. 已知当刺激强度较小时,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兴奋。如图表示某神经纤维上同一位置受到3次同强度的刺激,刺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能反向运输Na+和K+。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后两次刺激的间隔时间与前两次的相同,则动作电位不能形成
B. 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刺激间隔的时间有关
C. t2~t5时间段,刺激位点处神经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一直不变
D. t5时刻静息电位的形成, 是钠钾泵不等量反向运输Na+和K+所致
【答案】C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AB、由曲线可知,缩短刺激间隔时间,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若后两次刺激的间隔时间与前两次的相同,则动作电位不能形成,AB正确;
C、t2~t5时间段,刺激位点处神经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恢复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C错误;
D、t5时刻静息电位的形成是K+通过钾离子通道大量外流所致,D错误。
故选CD。
19. 科研人员对阿狄森病(病因是肾上腺皮质萎缩,导致糖皮质激素等分泌不足)患者、某类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进行糖耐量试验,清晨空腹进行, 每人一次性口服一定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采血测定期间不吃食物,也不喝水。测试结果如图所示(血糖浓度正常值范围为80~120mg/dl)。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曲线对应的是糖尿病患者,该病患者们的内环境中胰岛素含量都较低
B. 阿狄森病患者的糖耐量试验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C. 乙曲线对应的是正常人,此人血糖的波动范围均在血糖的正常值范围内
D. 胰岛素发挥调节作用时,需要先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答案】A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给空腹的人口服一定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后的4h内,甲曲线的血糖含量居高不下,且高于正常值范围,对应的是糖尿病患者。乙曲线的血糖浓度大部分时间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对应的是正常人;丙曲线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范围,对应的是阿狄森病患者。
【详解】A、甲曲线显示的血糖浓度居高不下,对应的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无法降低;或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正常,但出现胰岛素抵抗或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也无法降低,A错误;
B、阿狄森病患者的肾上腺皮质萎缩,导致糖皮质激素等分泌不足。丙曲线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范围,对应的是阿狄森病患者,进而推知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B正确;
C、乙曲线的血糖浓度大部分时间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对应的是正常人,此人血糖的波动范围在1h左右高于正常值范围,C错误;
D、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从而发挥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AC。
20. 病毒侵入人体的细胞甲后,细胞乙会识别该细胞并与其结合,细胞乙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穿孔素会使细胞甲的细胞膜上形成一些“孔”,而颗粒酶通过这些“孔”进入细胞甲,进而诱导细胞甲发生凋亡,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颗粒酶出细胞乙和进细胞甲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穿孔素协助
B. 病毒侵入后,细胞甲的细胞膜上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
C. 细胞乙是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
D. 颗粒酶进入细胞甲后,细胞甲内各种基因的表达都会停止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a是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即靶细胞,细胞b是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结合题干“颗粒酶通过这些“孔”进入细胞甲”可知,颗粒酶出细胞乙和进细胞甲的运输方式不为主动运输,A错误;
B、细胞甲是靶细胞,病毒侵入后,其表面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B正确;
C、据图,细胞乙能识别被病毒入侵的细胞并与其结合,细胞乙是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基因编程性死亡,颗粒酶通过细胞膜上的孔道进入细胞甲,可能会启动某些基因表达,使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小题, 共55分)
21. 脑脊液(CSF)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动脉和静脉)丛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它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并缓冲脑和脊髓的压力, 对脑和脊髓有保护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CSF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理由是___________。由此可见,CSF类似体液中的___________。
(2)CSF 属于体液的范畴,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___________和细胞内液等,这些液体间的物质运输只能单向进行的是___________。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_。
(3)CSF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原因是CSF中含有___________物质。CSF 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_左右。人的头部受到剧烈撞击,会发生脑震荡,由此说明CSF___________是有限的。
【答案】(1) ①. 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 组织液
(2) ①. 淋巴液 ②. 血浆和淋巴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③. 内环境
(3) ①. 缓冲 ②. 37℃ ③.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小问1详解】
结合题干可知,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SF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由此可见,CSF类似体液中的组织液。
【小问2详解】
CSF 属于体液的范畴,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细胞内液等,这些液体间的物质运输只能单向进行的是血浆和淋巴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3详解】
CSF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原因是CSF中含有缓冲物质,能使pH维持相对稳定。CSF 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的头部受到剧烈撞击,会发生脑震荡,由此说明CSF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这个限度,将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22.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5-羟色胺(5-HT)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回答下列问题:
(1)大脑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___________。
(2)神经元向突触间隙释放 5-HT的方式为___________。5-HT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兴奋,原因是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 5-HT 发挥作用后,大部分经突触前膜上的一种转运蛋白(SERT)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少部分在突触间隙被相应的酶分解。若某抑郁症患者是因为突触间隙的5-HT 减少所致,则导致该患者的突触间隙内5-HT减少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上的 SERT较多, 引起5-HT 的回收速率增大有关,也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研究发现,健脑安神针刺法是一种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有效的治疗方法。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发现,实验室有一定数量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小鼠,该针刺具体操作不作要求,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学习 ②. 语言 ③. 抑郁
(2) ①. 胞吐 ②. 5-HT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膜上Na+通道打开
(3)突触间隙中分解5-HT的酶较多,5-HT水解较多
(4)将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小鼠均分为两组,一组用健脑安神针刺法处理,另一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抑郁行为有无变化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来完成传递,其中需要信号分子-神经递质的参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移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释放之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之后才可以发挥作用。
【小问1详解】
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大脑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学习、语言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
【小问2详解】
5-HT为神经递质,神经元向突触间隙释放 5-HT的方式为胞吐。5-HT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兴奋,原因是5-HT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膜上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干“5-HT 发挥作用后,大部分经突触前膜上的一种转运蛋白(SERT)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少部分在突触间隙被相应的酶分解”可知,导致该患者的突触间隙内5-HT减少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上的 SERT较多, 引起5-HT 的回收速率增大有关,也可能是突触间隙中分解5-HT的酶较多,5-HT水解较多。
【小问4详解】
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为验证健脑安神针刺法是一种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有效的治疗方法,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将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小鼠均分为两组,一组用健脑安神针刺法处理,另一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抑郁行为有无变化。
23. 人在紧张和兴奋时,血压会迅速升高。血管紧张素Ⅰ、Ⅱ、Ⅲ,肾上腺素和醛固酮等激素在血压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几种激素间的部分关系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紧张和兴奋时,在___________调节的共同作用下,血压会迅速升高。图中参与血压调节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
(2)血管紧张素原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血管紧张素原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血管紧张素原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血管紧张素Ⅰ、Ⅱ、Ⅲ生成减少,进而可能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压下降。
(3)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参与血糖、血压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提高机体的___________能力。
(4)由于激素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1) ①. 神经调节和体液 ②. 血管紧张素Ⅰ、Ⅱ、Ⅲ、肾上腺素、醛固酮
(2) ①. 氨基酸 ②. 核糖体 ③. 肾上腺素 ④. 醛固酮 (3)应激
(4)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小问1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人在紧张和兴奋时,血压的升高与相应激素和神经系统有关,故人在紧张和兴奋时,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血压会迅速升高。图中参与血压调节的信号分子有血管紧张素Ⅰ、Ⅱ、Ⅲ、肾上腺素、醛固酮。
【小问2详解】
血管素紧张原酶水解血管紧张素原的产物是10肽,说明血管紧张素原的本质是蛋白质,故血管紧张素原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血管紧张素原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血管紧张素原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血管紧张素Ⅰ、Ⅱ、Ⅲ生成减少,进而可能导致肾上腺素、醛固酮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压下降。
【小问3详解】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参与血糖、血压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及时供能和应对紧急情况。
【小问4详解】
激素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等特点,由于激素具有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特点,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24. 哺乳动物进食时,胃液的分泌既有神经调节,又有神经一体液调节,其中进食会引起胃窦 G 细胞分泌胃泌素的反射活动,胃泌素会促进胃液的分泌,当胃液分泌过多时会抑制胃窦G 细胞分泌胃泌素。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引起胃窦 G 细胞分泌胃泌素的反射活动中,效应器是指___________。
(2)胃泌素会促进胃液的分泌,当胃液分泌过多时会抑制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这说明哺乳动物胃液的分泌存在___________调节机制,这种调节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对于机体维持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3)将大小、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狗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给甲组狗进行假饲(给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胃液分泌量较多;切除乙组狗的胃窦并进行假饲,发现胃液的分泌量很少。该实验结果说明,小狗进食时,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以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或“神经一体液调节”)为主。(不考虑手术创伤的影响)
(4)胃泌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调节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答不全不给分)。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腺细胞、胃窦G细胞
(2) ①. 负反馈 ②. 内环境稳定
(3)神经一体液调节 (4)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解析】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五部分构成。
【小问1详解】
图中传出神经可分别作用于胃腺细胞和胃窦G细胞,进食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过程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腺细胞、胃窦G细胞。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对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乙组中狗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储存神经的影响,故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甲组实验表明,在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组胃液分泌量较多,说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以神经一体液调节为主。
【小问4详解】
胃泌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调节的共同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25. 细胞因子风暴(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是一种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细胞因子还可以引发炎症反应,令被破坏的机体肿胀、发热以及疼痛等。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___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活性物质中,除了细胞因子外,还有___________等。众多免疫细胞中有一类细胞称为抗原呈递细胞,这类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当病毒侵入人体, 内环境中细胞因子会增多,可能会引起体温升高。通过细胞免疫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消灭病毒,理由是___________;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在体温调节中枢的参与下,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3)发生细胞因子风暴时,某些患者的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含量会迅速上升,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时,过强的免疫反应会伤及自身从而引发一些疾病。下列属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有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②风湿性心脏病③类风湿关节炎④白化病⑤过敏
【答案】(1) ①. 免疫细胞 ②. 抗体、溶菌酶 ③.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 ①. 不能 ②. 细胞免疫只能使病毒入侵的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 ③. 下丘脑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4)①②③⑤
【解析】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2、抗原呈递细胞(APC)的作用是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小问1详解】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抗原呈递细胞(APC)的作用是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小问2详解】
当病毒侵入人体, 内环境中细胞因子会增多,可能会引起体温升高。通过细胞免疫不能消灭病毒,理由是细胞免疫只能使病毒入侵的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最终消灭病毒还需结合体液免疫;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枢的参与下,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小问3详解】
发生细胞因子风暴时,某些患者的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含量会迅速上升,可能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导致患者的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含量迅速上升。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