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文课件ppt
展开一、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 ——创立
蔚然大宗 ——发展
焚书坑儒 ——遭受重创
尊崇儒术——确立正统地位,主流意识形态,呈现繁盛之势。
温故知新:春秋至汉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由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①佛教、道教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儒学自身的问题和缺陷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材料二: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问题探究: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材料三: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3)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4)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材料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韩愈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
补充:唐朝中期以后: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
2.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2)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陆王心学)
甘肃敦煌出土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体现佛教禅宗对后世心学的影响
材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朝禅宗大师的佛偈
魏晋南北朝时,佛与菩萨的造像艺术具有较强的印度特质,姿态呆板、样式单一。宋代以后,观音造像的形象变化也是佛教雕塑艺术世俗化的典型体现,民间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渡海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药师观音等形象。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 B.三教合流趋势日渐明显 C.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D.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
材料一: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③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②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威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①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问题探究:佛教的盛行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1)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士人们对现实失望,产生逃避心理。(2)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为玄学打下思想基础。
(1)主张虚无的” 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2)政治上应当“无为”;(3)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4)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近乎佯狂的玄学家,大都兼长《老》《庄》,鄙视名教,自此“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以支道林、于法兰、竺法雅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僧,在用《老》《庄》学说来比附教义、解释佛经的同时,还参与谈玄。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传统儒学的包容性 B.胡汉交流的频繁性 C.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D.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的骈文;南北朝的民歌。
①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②代表:李白、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政治方面: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及社会的安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唐朝开明的政治、文化政策以及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的迅猛发展;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方面: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民族方面: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前代基础:魏晋以来诗歌创作的渐趋成熟。
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织——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追寻理想人格——偏安江左
木兰辞 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间律和谐,词句华丽——局部统一安逸
语言质朴 风格豪迈——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形式代表
唐诗的风格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1)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020·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补充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色(1)建安文学: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抒发了建安文人统一天下的理想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形成所谓“建安风骨”。(2)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3)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就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前律和谐;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4)民歌:南朝民歌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北朝民歌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①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已经完备;
②东晋时期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特点),世称“书圣”《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①特点:吸收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注重规范和法度;
楷书: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有“颜筋柳骨”之称。
草书:张旭“草圣”、怀素;特点:狂放不羁;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归纳总结:汉字的演变历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①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称为绘画的主题;
②代表: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云冈: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特征;龙门: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并使其本土化。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霓裳羽衣舞》、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诗仙”“诗圣”
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隋唐创新风格,颜体和柳体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
因佛教传播而修造的石窟是艺术宝库
隋唐乐舞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胡旋舞等)
探究1:这一时期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特点?
探究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材料四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
①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③选官制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④民族交融及对外开放包容提供了文化多元基因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探究3: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以及发达的原因
①领域广泛,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②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④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隋唐五代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曹顺仙编著《世界文明史》
政府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知识分子研究;民族交融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育的发展;社会需求;
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一)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高僧玄奘,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①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并在日本主持建造唐招提寺。②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二)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 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思考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从文化、科技、建筑、宗教、政治制度等方面思考。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2)宗教思想方面: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城市和建筑方面:日本、朝鲜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都城;日本的寺院建筑也模仿唐朝。(4)科技方面: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5)制度方面:日本仿照唐朝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6)社会习俗方面:中国饮茶等习俗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和日本的服饰也深受唐朝影响。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知识拓展:何谓“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又称为“儒家文化圈”,亦称为“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辐射至朝鲜、日本、越南和琉球等地。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
探究1:唐朝对外交流跃的原因
1.国家统一 ,政治稳定。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3.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4.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5.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探究2: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②交流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公派及民间的留学,官方及民间贸易、佛教传播,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D.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文化繁荣·兼容并蓄:文学艺术与科技
海纳百川·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探究: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探究一: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探究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思想交融·多元共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以佛教为载体的文化交流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道教的兴起与传播,知识链接,佛教的兴起与传播,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道教最受尊崇,P45重点,P45,P46,建安文学,田园诗,P46-4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课重点,1儒学的演变,2反佛与灭佛,文学艺术,1文学,2艺术,思考拓展,科学技术,中国佛光寺大殿,日本唐招提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