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1页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2页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6小题)
    1.(滨海县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②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④,悟衷散赏⑤。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②企:企求;盼望得到。③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颐物: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⑤散赏:自由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任意东西   
    ②鸢飞戾天    
    ③窥谷忘反   
    ④春罗被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4)【甲】【乙】两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主旨相同,请简要叙述。

    2.(余姚市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蓝山县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跟、随)
    B.水皆缥碧(浅青色)
    C.互相轩邈(高)
    D.鸢飞戾天者(到达)
    (2)下列加点的字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任意东西
    B.虽乘奔御风
    C.其一犬坐于前
    D.蝉则千转不穷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山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作者对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景色特征的概括,饱含看田衷地赞赏之情。
    C.第二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在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感想,既反映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托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通州区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夏水襄陵    
    ②虽乘奔御风    
    ③路绝矣    
    ④引五六壮佼者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笑而遣之(《卖油翁》)
    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4)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中分析在所写的“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5.(南雄市期中)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欣然起行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湛江期末)
    游僧卖药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地名。②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磨。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卖药于市
    市:集市
    B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伸
    C举国信之
    信:书信
    D乃悟其盘中之丸
    悟:明白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病 可 治 者 则 丸 跃 入 佛 手 其 难 治 者 则 丸 不 跃。

    (3)和尚本应慈悲为怀,却干出如此勾当。本故事表现了这个和尚怎样的品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类故事众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类人持怎样的态度?


    7.(砀山县校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迳①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②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③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成就:轮廓。③纡:弯曲。④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再宿叫信,住两夜。
    (1)解释加点词。
    ①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    
    ③空谷传响   
    ④故行者谣曰    
    ⑤朝发黄牛    
    (2)翻译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三峡》中“   ,   ”从突出了水的水势大,“朝发白帝,墓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
    (4)【甲】文末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目的?

    8.(金堂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
    觞: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此指敬酒。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猪、牛、羊三牲做的供品。眩视:眼睛发花。脔(luán):切成块状的肉。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海鸟止于鲁郊(止:停留)
    B.具太牢以为膳(具:准备)
    C.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御:用车子迎接)
    D.不敢食一脔(食:食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①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②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3)鲁侯如此诚敬供养海鸟,为何海鸟反而死了?这说明了什么?



    9.(百色期中)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②,纷红骇绿③,蓊葧④香气,冲涛旋濑⑤退贮溪谷⑥,摇飏葳蕤⑦,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
    【注释】①轇(jiāo)轕(gé):即胶葛,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众草:弱草倾倒。苒,轻柔。③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④蓊葧: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⑥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⑦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来共谈
    天山共色
    B.山川之美
    永之人未尝游焉
    C.类合欢而蔓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每风自四山而下
    自非亭午夜分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永 之/人 未 尝 游 焉”
    C.【甲】文题目中“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乙】文中“余得之不敢专也”的“专”指独自享受。
    D.【甲】文的“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判断句,【乙】文的“出而传于世”是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景先仰视“高峰”,再俯瞰“清流”,复平视“两岸石壁”,最后写“晓”“夕”两段时间之景,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B.【亿】文写水中山色,“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概括写山上的景色,突出美石和冬夏常青的树木,具体写岩洞、白砾、各种树木、香草。
    C.【甲】【亿】两文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D.【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乙】文“不敢”流露出作者被贬谪后的担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10.(普宁市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①间。史公②以凤庐道③奉檄④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⑤,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节选自《左忠毅公逸事》)
    【注释】①蕲、黄、潜、桐:蕲州、黄州、潜山、桐城。②史公:史可法,明朝末年抗清英雄。③凤庐道:管理凤阳府、庐州府的官。④奉檄(xí):奉上级的命令。⑤背倚之:指相互背靠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数月不就寝

    B.使将士更休
    轮流
    C.或劝以少休
    有时
    D.吾上恐负朝廷
    辜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 寒 夜 起 立 振 衣 裳 甲 上 冰 霜 进 落 铿 然 有 声。
    (3)选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史可法忠于职守的?


    11.(三亚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sù)阻绝
    B.绝巘(yǎn)多生怪柏
    C.蝉则千转(zhuǎn)
    D.鸢(yuān)飞戾天者
    (2)解释加点词语。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属引凄异    
    ③从流飘荡    
    ④横柯上蔽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请从【甲】文和【乙】文各找出一处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并指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



    12.(永兴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哀转久绝   
    ②不及返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13.(阿勒泰地区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捕孔雀
    罗州①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②。雌者尾短无金翠③。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方春而生,三四月后复雕④,与花萼⑤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南人生捕者,候甚雨往擒之,尾沾而重,不能高翔;人至,且爱其尾,恐所伤,不复翔也。
    (注释)①罗州:古州名。②偶:一群,一队。③金翠:金黄色和翠绿色。④同“凋”,凋落。⑤花萼:花的托片。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B.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C.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D.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2)孔雀被人活捉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14.(温州期中)看完了《开学第一课》谢军老师关于“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的介绍后,我校八年级2班小越等同学搜集到了一些关于北斗星的古诗文,请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北斗星谓之七政①,天之诸侯,亦为帝车。
    ——(《甘石星经》)
    ②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鹘冠子•环流篇》
    ③帝张四维②,运之以斗,月徒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淮南子•天文训》
    ④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③,定诸记,告系于斗。
    ——《史记•天官书》
    注释:①七政:北斗七星;②四维:指天空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③节度:节气。
    [材料二]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材料三]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维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普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柑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酉命可知!”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析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姜维领命,自去准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是夜
       
    ②吾素谙祈禳之法
       
    ③移节度
       
    ④属引凄异(出自《三峡》)
       
    (2)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三]的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3)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刘方平《月夜》一诗说:“二十有八字无可用者,其‘透’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普者当此绝句。”你认为他说得在理吗?请结合诗意说说理由。



    (4)结合[材料一、二、三],探究北斗星在中国古代有哪些作用或丰富的内涵?



    15.(伊州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甲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急湍甚箭    
    ②负势竞上    
    ③鸢飞戾天者    
    ④经纶世务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的这些感慨。


    16.(奇台县校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晓雾将歇   
    ②四时俱备    
    ③五色交辉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给划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山 谷 所 资 于 斯 已 办 仁 智 所 乐 岂 徒 语 哉!

    (4)甲乙两文表现出共同的处事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16小题)
    1.(滨海县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②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④,悟衷散赏⑤。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②企:企求;盼望得到。③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颐物: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⑤散赏:自由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 
    ②鸢飞戾天  至,到达 
    ③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④春罗被径  覆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4)【甲】【乙】两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主旨相同,请简要叙述。
    【考点】山水游记;文言实词;文言翻译;思想情感;写法技巧.
    【分析】参考译文:
    【甲】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
    故鄣县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绝壁千尺,直入云霄;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恰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①任意东西:意为“(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向西;
    ②鸢飞戾天: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戾:至,到达;
    ③窥谷忘反:意为“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④春罗被径:意为“春草覆盖着小路”;被:覆盖。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
    ①急湍:湍急的流水;奔:飞奔的快马;
    ②汉:银河;绝壁:悬崖。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绝壁干天,孤峰人汉”可知,山峰陡峭;“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可知这植物茂盛;
    由“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可知这里生物中众多,自在生活;
    由“秋露为霜,春罗被径”可知这里的四季景色各异。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写作手法:甲文借山川的美景,表达自己希望隐居山林,批判了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所以是“借景抒情”;乙文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所以也是“借景抒情”;
    主旨方面:甲文通过对于自然景观地描写,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景物的喜爱,乙文则是在描写山川四时之景的美丽,同时也是表现出来对于这种景物的喜爱。
    答案:
    (1)向东向西(向东或向西) 至,到达 同“返”,返回 覆盖
    (2)①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快马。②悬崖陡峭,山峰高峻,直插银河。
    (3)山高景美: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充满生机(生机勃勃):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气象万千(四季风光,各有特色):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4)写作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文章主旨:都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都有避世隐居的高洁情趣。(寄情山水,排遣烦恼)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2.(余姚市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思想情感;文言翻译.
    【分析】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②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如:像;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
    句子翻译为:(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者耳:罢了。
    句子翻译为: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中给出的句子首先了解句意,找准赏析的角度,然后进行赏析。这个句子意思是说: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将“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很明显是用了比喻的修辞,以此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不可只停留于字面意思,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经历与文章的主旨,方能较全面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于黄州的第四年,“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答案:
    (1)(2分)①(1分)共同、一起。②(1分)清闲的人。
    (2)(4分)
    ①(2分)(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②(2分)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意思表达得当即可)
    (4)(3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点评】一词多义:
    1、与:
    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2、遂:
    ①遂至承天寺。(于是)
    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①盖竹柏影也。(原来)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①遂至承天寺。 (到)
    ②寡助之至。 (极点)
    5、寻:
    ①寻张怀民。(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①解衣欲睡。 (将要)
    ②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
    3.(蓝山县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从流飘荡(跟、随)
    B.水皆缥碧(浅青色)
    C.互相轩邈(高)
    D.鸢飞戾天者(到达)
    (2)下列加点的字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A.任意东西
    B.虽乘奔御风
    C.其一犬坐于前
    D.蝉则千转不穷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抓住山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作者对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景色特征的概括,饱含看田衷地赞赏之情。
    C.第二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在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感想,既反映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托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考点】山水游记;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分析】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县到桐庐县大概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可以不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常年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蝉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治理世间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轩,向高处伸展。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东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B.奔,动词活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C.犬,名词作状语,像狗那样;
    D.转,啼鸣。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第二段没有运用拟人修辞。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甚,超过。若,好像。句意为: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②中重点词语有: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句意为: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答案:
    (1)C
    (2)D
    (3)C
    (4)①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②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通州区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夏水襄陵  漫上 
    ②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③路绝矣  断绝 
    ④引五六壮佼者来  带、带领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笑而遣之(《卖油翁》)
    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4)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中分析在所写的“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考点】山水游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写法技巧.
    【分析】【甲】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译文:
    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即使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翻译能力。
    ①句意: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漫上。
    ②句意: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路断了。绝,断绝。
    ④句意: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引,带、带领。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意思是: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其中,“之”是助词,译为“的”。
    A.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句意:(陋室)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作连接,起加强反问的语气作用,无实义,可省略,正常语序是:有何陋。
    C.句意:(陈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之,代词,指卖油翁。
    D.句意: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之,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太阳。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②重点词:初,刚开始。至,等到。乃,于是。缚跨,绑缚。句意: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4)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的分析能力。
    根据【甲】文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侧面烘托出山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根据【乙】文由“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可知,山路狭窄危险,即使兜笼也容不下。若自己步行会太辛苦,可以雇佣“海马”,侧面烘托出黄山具有险仄难行的特点。
    答案:
    (1)①漫上;②飞奔的马;③断绝;④带、带领。
    (2)D
    (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②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4)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俊;乙文用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侧面烘托上的高峻难行。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南雄市期中)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山水游记;文言实词;文言翻译;思想情感.
    【分析】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②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句意为:高兴地起身出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如省略句,省略的部分翻译时要补上。
    ①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句意:(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②重点词语有: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句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能力。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是: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作者此时被贬黄州,有职无权,自称“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文篇末尾议论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点睛之笔“闲人”二字,它表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1)①共同,一起
    ②考虑,想到
    ③高兴的样子
    (2)①(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6.(湛江期末)
    游僧卖药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地名。②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磨。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C 
    A卖药于市
    市:集市
    B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伸
    C举国信之
    信:书信
    D乃悟其盘中之丸
    悟:明白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3)和尚本应慈悲为怀,却干出如此勾当。本故事表现了这个和尚怎样的品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类故事众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类人持怎样的态度?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中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信:相信;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根据句意可断句为: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一问,通读文本,通晓文意可知,这个和尚利用磁石的原理,来骗取人们对他的信任,表现了他为人的狡猾,以欺诈他人得利。第二问可结合作者编写故事的目的来进行推测,将此类故事记录编写成册,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故事,从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被骗。可见作者对此类人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
    答案:
    (1)C
    (2)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3)为人奸诈,不顾别人的死活,具有欺诈的本性。
    作者对这类人感到厌恶,持批判的态度。
    【点评】“以”的用法:
    ①无从致书以观(以:表目的,来)
    ②乃入见。问:“何以战?”(以:凭借)
    ③计日以还(以:表修饰)
    ④扶苏以数谏故(以:因为)
    ⑤先以一铜佛置案上(以:把)
    7.(砀山县校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迳①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②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③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成就:轮廓。③纡:弯曲。④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再宿叫信,住两夜。
    (1)解释加点词。
    ①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③空谷传响 回声 
    ④故行者谣曰  歌谣 
    ⑤朝发黄牛  早晨 
    (2)翻译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三峡》中“ 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从突出了水的水势大,“朝发白帝,墓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湍急 。【乙】文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纡回 。
    (4)【甲】文末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目的?
    【考点】山水游记;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分析】译文:
    甲: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水路迂回曲折,回头看还是老样子。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①句意: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句意: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响:回声。
    ④句意: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谣:歌谣。
    ⑤句意: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朝:早晨。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意: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峻:高。良:实在。
    ②句意: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径:经过。信宿:信,再宿叫信,住两夜。宿,停止,留住,住下。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犹望见此物。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三峡》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意思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突出了水的水势大,“朝发白帝,墓到江陵”,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侧重写水的流速快,湍急。【乙】“朝发黄牛,暮宿黄牛”,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侧重写水的迂回曲折。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赏析。
    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猴啼叫的声音很凄凉,让人听了之后流下眼泪,展示了衣裳。此句突出了猿鸣声的凄凉,悲哀。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突出三峡山高水长。
    答案:
    (1)①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飞奔的马。
    ③回声。
    ④歌谣。
    ⑤早晨。
    (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②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湍急 纡回
    (4)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突出三峡山高水长。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8.(金堂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
    觞: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此指敬酒。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猪、牛、羊三牲做的供品。眩视:眼睛发花。脔(luán):切成块状的肉。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昔者海鸟止于鲁郊(止:停留)
    B.具太牢以为膳(具:准备)
    C.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御:用车子迎接)
    D.不敢食一脔(食:食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①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②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3)鲁侯如此诚敬供养海鸟,为何海鸟反而死了?这说明了什么?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让人驾车迎接它,并且在宗庙里对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于是海鸟眼花,忧愁悲伤,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一块肉也不敢吃。食,吃。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昔,以前。止,停留。句意:从前,有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
    ②重点词有:此,这。以,用。己养,自己生活的方式。鸟养,鸟生活的方式。句意: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如鸟死去的原因可分析“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此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鲁侯没有遵循鸟的习性来养鸟,而是按照养人的方式来养鸟。说明的道理可从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等角度作答。也可从治国也要顺乎自然,治民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特点和习惯,老百姓才会丰衣足食的角度作答。
    答案:
    (1)D
    (2)①从前,有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
    ②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3)鲁侯没有遵循鸟的习性来养鸟,只是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习惯和方式来养鸟,所以鸟死了。这告诉我们: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公变成坏事。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9.(百色期中)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②,纷红骇绿③,蓊葧④香气,冲涛旋濑⑤退贮溪谷⑥,摇飏葳蕤⑦,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
    【注释】①轇(jiāo)轕(gé):即胶葛,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众草:弱草倾倒。苒,轻柔。③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④蓊葧: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⑥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⑦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来共谈
    天山共色
    B.山川之美
    永之人未尝游焉
    C.类合欢而蔓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每风自四山而下
    自非亭午夜分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永 之/人 未 尝 游 焉”
    C.【甲】文题目中“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乙】文中“余得之不敢专也”的“专”指独自享受。
    D.【甲】文的“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判断句,【乙】文的“出而传于世”是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写景先仰视“高峰”,再俯瞰“清流”,复平视“两岸石壁”,最后写“晓”“夕”两段时间之景,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B.【亿】文写水中山色,“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概括写山上的景色,突出美石和冬夏常青的树木,具体写岩洞、白砾、各种树木、香草。
    C.【甲】【亿】两文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D.【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乙】文“不敢”流露出作者被贬谪后的担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考点】文言翻译.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山上的树木多是枫楠、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使弱草倾倒,使红花和绿叶纷乱而惊骇,草木茂盛,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它的情状。
    永州没有人过来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用这来为它命名。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共同/相同,一样;
    B.都是助词“的”;
    C.表转折/表承接;
    D.从/如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永 之人/未 尝 游 焉”。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乙】文“不敢”没有流露出作者被贬谪后的担忧,无中生有。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自,自从;未,没有。句意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其,这;故,所以。句意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用这来为它命名。
    答案:
    (1)B
    (2)B
    (3)D
    (4)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了。
    ②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用这来为它命名。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普宁市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①间。史公②以凤庐道③奉檄④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⑤,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节选自《左忠毅公逸事》)
    【注释】①蕲、黄、潜、桐:蕲州、黄州、潜山、桐城。②史公:史可法,明朝末年抗清英雄。③凤庐道:管理凤阳府、庐州府的官。④奉檄(xí):奉上级的命令。⑤背倚之:指相互背靠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辄数月不就寝

    B.使将士更休
    轮流
    C.或劝以少休
    有时
    D.吾上恐负朝廷
    辜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 寒 夜 起 立 振 衣 裳 甲 上 冰 霜 进 落 铿 然 有 声。
    (3)选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史可法忠于职守的?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的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守夜。(他)选择十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士兵蹲着,背靠背相互倚靠,过了一更鼓的时间就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有人劝他稍加休息。或,有人。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作答时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划分。该句句意为: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故应当这样断句: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阅读文本,选文写史可法的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内容可由“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分条概括作答。
    答案:
    (1)C。
    (2)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3)①有了警报,几个月不上床睡觉;②身先士卒,自己坐在帷幕外守夜;③不畏严寒,每当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会落地有声。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1.(三亚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沿溯(sù)阻绝
    B.绝巘(yǎn)多生怪柏
    C.蝉则千转(zhuǎn)
    D.鸢(yuān)飞戾天者
    (2)解释加点词语。
    ①至于夏水襄陵  漫上 
    ②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③从流飘荡  随着 
    ④横柯上蔽  树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请从【甲】文和【乙】文各找出一处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并指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答题时要根据平时的积累,联系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判断。
    ABD.正确;
    C.有误,本句中的“转”是通假字,同“啭”,其读音为:zhuàn。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襄:漫上。
    ②句意为: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属引:接连不断。
    ③句意为: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随着。
    ④句意为: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柯:树枝。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很。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②重点词:戾,到;息,使……平息;经纶,筹划;反,同“返”,返回。句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修辞的判断。【甲】文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水流之急。【乙】文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是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来形容水流湍急。
    答案:
    (1)C
    (2)①漫上;②接连不断;③随着;④树枝。
    (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②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
    【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和对偶。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2.(永兴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哀转久绝 消失 
    ②不及返顾 光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考点】文言翻译.
    【分析】参考译文:
    【甲】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
    ②句意:来不及返回光顾。顾:光顾。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故断为: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句意为: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②中重点词语有:许,多;下,往下。句意为: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
    (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甲文:分别抓住“三峡四时之水的各自特点”;乙文:抓住“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来解答。
    答案:
    (1)①消失;②光顾。
    (2)A
    (3)①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②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
    (4)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阿勒泰地区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捕孔雀
    罗州①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②。雌者尾短无金翠③。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方春而生,三四月后复雕④,与花萼⑤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南人生捕者,候甚雨往擒之,尾沾而重,不能高翔;人至,且爱其尾,恐所伤,不复翔也。
    (注释)①罗州:古州名。②偶:一群,一队。③金翠:金黄色和翠绿色。④同“凋”,凋落。⑤花萼:花的托片。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B.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C.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D.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2)孔雀被人活捉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罗州的山中有很多孔雀,几十只为一群在一起飞翔。雌孔雀尾羽短而且没有金黄色和翠绿色。雄孔雀出生三年后开始长出小的尾羽,五年后长成大的尾羽。立春的时候尾羽开始生长,三四个月后又凋落了,和花朵的盛开和凋谢同步。然而孔雀喜爱自己的尾羽并且非常忌妒,凡是想在山林里休息,一定要先选择可以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栖息在那里。南方人要捕捉活孔雀,要等到下大雨的时候才去捕捉,这时孔雀的尾羽上沾了雨水变得很沉重,不能高飞。虽然有人走近,但是因为孔雀爱惜自己的尾羽,恐怕被人损坏,就不再飞翔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凡是想在山林里休息,一定要先选择可以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栖息在那里。故可断句为: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然自喜其尾而甚妒”说明孔雀被人活捉的原因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尾羽,并且有很强的忌妒心。这篇寓言告诫人们,对自己的优点不能看得太重,要有自知之明,否则会因小失大,好事变成坏事,最终害了自己。
    答案:
    (1)C
    (2)孔雀被人活捉的原因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尾巴并且有很强的忌妒心。这篇寓言告诫人们,对自己的优点不能看得太重,否则会因小失大,好事变成坏事。
    【点评】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4.(温州期中)看完了《开学第一课》谢军老师关于“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的介绍后,我校八年级2班小越等同学搜集到了一些关于北斗星的古诗文,请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北斗星谓之七政①,天之诸侯,亦为帝车。
    ——(《甘石星经》)
    ②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鹘冠子•环流篇》
    ③帝张四维②,运之以斗,月徒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淮南子•天文训》
    ④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③,定诸记,告系于斗。
    ——《史记•天官书》
    注释:①七政:北斗七星;②四维:指天空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③节度:节气。
    [材料二]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材料三]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维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普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柑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酉命可知!”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析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姜维领命,自去准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是夜
     这 
    ②吾素谙祈禳之法
     向来 
    ③移节度
     改变、交换 
    ④属引凄异(出自《三峡》)
     连接 
    (2)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三]的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3)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刘方平《月夜》一诗说:“二十有八字无可用者,其‘透’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普者当此绝句。”你认为他说得在理吗?请结合诗意说说理由。
    (4)结合[材料一、二、三],探究北斗星在中国古代有哪些作用或丰富的内涵?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①北北斗七星也叫七政,上天也侍候,也叫皇帝车。
    ②斗柄向东指着,天下都是春:斗柄向南指,天下都是夏天:斗柄向西指,天下都是秋天;斗柄向北指,天下都是冬天。
    ③帝向着天空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用斗柄运行,用月亮运之以斗,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
    ④北斗七星是天帝坐着的马车,天帝以中央为枢纽,坐在马车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分为阴阳,建立四季,平均分成五行,移节气,定各种记录,记录在斗上。
    [材料二]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材料三]这天夜里,孔明带病走出帐篷,抬头仰观天空,十分惊慌;进入帐内告诉姜维曰:“我的命在一朝一夕了!”姜维说:“丞相为什么这么说?”孔明说:“我见三台星中,客星倍加明亮,主星幽暗隐藏,柑辅排列得耀眼,它的光很昏暗:天象这样,酉命可知!”姜维说:“天象即使这样,丞相为什么不用析禳的办法挽回呢?”孔明说:“吾向来熟知祈禳的方法,但不知道天意像这样。你可以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拿着皂旗,穿着皂衣,环绕在帐外;我自己在帐中祈祷禳北斗。如果七天之内主灯不灭,我的寿命可以增加一纪;如果灯灭了,我就一定会死。其他无关紧要的人,不要让他们进入。凡是需要用的东西,只让两个小孩搬运进来。”姜维听从空明的命令,自己下去准备。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这天晚上。是:这;
    ②句意:我向来熟悉道教的法术。素:向来;
    ③句意:改变管辖范围。移:改变、交换;
    ④句意:(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属:连接。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自己命在旦夕,他要祈禳北斗星,看天意如何。故答案为:诸葛亮祈禳北斗星。
    (3)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透”是穿透的意思。新透:第一次穿透。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于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而且夜晚环境寂静,才能听到窗外虫声的鸣叫。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概括。根据“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北斗阑干南斗斜”可以看出北斗星指示季节(节气)和时间(月份)的作用。斗为帝车,意思是北斗七星是天帝坐着的马车。因此这里的北斗象征着皇权。孔明能从北斗星的明暗中可以看出自己的运势、寿数等,显然带有深化色彩。
    答案:
    (1)①这;②向来;③改变、交换;④连接。
    (2)诸葛亮祈禳北斗星
    (3)我认为有理,“透”是穿透的意思。这个字写隔窗听到虫声,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里用听觉写视觉,更突出了作者感受到初春到来的欣喜之情,也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4)从材料【一】中的②③,刘升平的诗中可以看出北斗星指示季节(节气)和时间(月份)的作用;从“斗为帝车”等可以看出北斗星还象征着皇权(权力);从【材料三】孔明祈禳北斗可以看出北斗星还具有神话色彩。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5.(伊州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甲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急湍甚箭  胜过,超过 
    ②负势竞上  凭借 
    ③鸢飞戾天者  至,到达 
    ④经纶世务者  筹划,治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的这些感慨。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
    ②句意为:凭借着高峻的山势。负:凭借。
    ③句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戾:至,到达。
    ④句意为: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争高,竞争着高耸;成,形成。句意: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②重点词有:甚,超过;奔,飞奔的骏马。句意: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急猛地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问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的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意思是“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避世退隐的思想。
    答案:
    (1)①胜过,超过;②凭借;③至,到达;④筹划,治理。
    (2)①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②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急猛地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3)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理解:表达作者流连山水美景、鄙弃功名利禄、避世退隐的思想。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6.(奇台县校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晓雾将歇 消散 
    ②四时俱备  都 
    ③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水之奇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给划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4)甲乙两文表现出共同的处事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考点】文言翻译.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②句意为:四季都有。俱:都。
    ③句意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④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奇:山水之奇异。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句意: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儿争相跃出水面。
    ②重点词语:自,从;未复,再也没有;能,能够;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奇,奇丽景色;者,……的人。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及虚词等断句的标志。本句句意为: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根据句意应划分为: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4)本题考查赏析文本主旨。作答时,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来具体分析。甲乙两文都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隐晦的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世,洁身自好的愿望。对这种愿望进行评价时,可认同,也可不认同,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答案:
    (1)①消散;②都;③交相辉映;④山水之奇异。
    (2)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儿争相跃出水面。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4)示例:处世态度: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点评】“素”的解释:
    1、未染色的(又留蚊于素帐中)
    2、不加装饰的(可以调素琴)
    3、白色的(素喘绿潭)
    4、穿丧服(天下缟素)
    5、平时,向来(吴广素爱人)

    相关试卷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作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作文(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题目,大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根据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综合性学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综合性学习(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阅读以下语段,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把脉时代 齐律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字词(含解析):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中常考题之字词(含解析),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