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展开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2.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B. 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 氮气用于充氮包装,保存食品 D. 金刚石用来栽玻璃
2.下列生活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 )
A. 碳纤维球拍 B. 纯棉衬衫 C. 尼龙手套 D. 铝制饮料罐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其中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取适量粗盐 B. 加足量水溶解
C. 过滤 D. 蒸发滤液
4.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写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人能闻到菊花清香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间有空隙 D. 分子是可分的
5.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下列实验现象的记录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打开盛放浓盐酸试剂瓶后,瓶口有大量白烟
6.芋头皮上含有一种叫皂角素的碱性物质,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可用来止痒的是( )
A. 牙膏(pH=9.0) B. 食醋(pH≈2.5)
C. 肥皂(pH=10.0) D. 洗洁精(pH≈7.5)
7.通过化学学习,我们对物质有了更辩证全面的认识,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
B. 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
C. 一氧化碳可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
D. 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会造成白色污染
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碱的溶液显碱性,则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 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
C. 化学变化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D.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9.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能通过化学反应一步实现的是( )
A. BaSO4→BaCO3 B. Al→Cu
C. KNO3→K2CO3 D. H2SO4→MgO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N2和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鉴别KNO3和CO(NH2)2
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分离KCl和MnO2固体混合物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D
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9.0分)
11.根据如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电池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写出锂的元素符号 ______ 。
(2)图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若该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 。
(3)元素N、H、O可以组成一种盐,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______ 。
12.“虎走留福,兔来送春”。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习俗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让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春节习俗。
(1)扫尘埃。新春扫尘,以“净”迎新,用洗洁精能除去油污,利用了洗洁精 ______ 作用。
(2)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______ 。
(3)放爆竹。鞭炮中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木炭粉、硫粉等,点燃时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S+3C=点燃K2S+↑+N2↑,其中X的化学式是 ______ 。
(4)吃饺子。煮饺子时使用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1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这一结论是科学家们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1)电解水实验中,若负极收集到12mL气体,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为 ______ mL。
(2)如图是水通电后分解过程中粒子变化的部分示意图。
①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______ (用字母表示)。
②上述变化过程中,不变的粒子是 ______ (填具体的粒子符号)。
14.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2)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______ 。
(3)t1℃时,1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将两个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B.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比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D.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E.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15.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一:用冲洗后未擦干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会导致测得结果 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实验二: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盐酸,蜡烛火焰熄灭,灭火的原理是 ______ 。
(3)实验三:将实验所得液体静置,说明乙醇能溶于水的现象是 ______ 。
(4)实验四:20℃时,将盛有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甲后,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浑浊,则加入的固体甲可能是 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B常用于制肥皂、造纸、纺织工业、炼制石油等,F和G反应后溶液呈蓝色,F、G、H是不同类别的物质。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一步可以实现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是 ______ 。
(2)写出D的一种用途 ______ 。
(3)F→H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
(4)A→B反应中的现象为 ______ 。
(5)G—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四、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7.为防止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我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如图是实际生产中采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的工艺流程:
(1)操作a的名称是 ______ 。
(2)“捕捉室”中NaOH溶液采用喷雾方式加入,目的是 ______ 。
(3)整个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五、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8.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 ______ 性。废旧铁锅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 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2)如图为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图,该装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 。
(3)某工厂欲从溶质是AgNO3和Cu(NO3)2的生产废液中回收Ag和Cu。实验员取样,向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若所得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______ (填化学式,下同)。
②若向所得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无气泡冒出,写出滤液中含有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 ______ 。
19.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如图仪器进行气体制取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组装发生和收集装置时应选择上述仪器中的 ______ (填序号),此外还需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______ (填仪器名称),为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该仪器,正确固定该仪器的方法是 ______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不需要选择仪器④的原因是 ______ ,如果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六、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0.国家对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的处理有严格要求,处理关键是确定其成分。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铁粉、碳粉、碳酸钠、氧化铁、氯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图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均呈中性。
实验一:
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固体未完全溶解,上层清液呈黄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 ______ (填化学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实验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1)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则说明原废弃物中含有 ______ (填化学式)。
(2)向混合物D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3)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 ______ (填化学式)。
【反思与交流】
经过上述两个实验,原废弃物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对实验二中的某一步骤做出如下修改: ______ 。
七、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实际生产的产品碳酸钠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这种碳酸钠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样品12g,放入80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稀盐酸52.4g,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得到140g不饱和溶液。请计算: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下同)。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盐酸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因为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食品包装中充氮气用于防腐,是因为氮气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硬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C
【解析】解:A.碳纤维属于复合材料,故A不正确;
B.棉属于天然材料,故B不正确;
C.尼龙材料属于合成纤维是合成材料,故C正确;
D.铝制品属于金属材料,故D不正确。
故选:C。
A、根据碳纤维属于复合材料进行分析。
B、根据棉属于天然材料进行分析。
C、根据尼龙材料属于合成纤维是合成材料进行分析。
D、根据铝制品属于金属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答案】C
【解析】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词人能闻到菊花清香的原因是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记录不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记录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记录不正确;
D、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故记录不正确。
故选:B。
根据物质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6.【答案】B
【解析】解:芋头皮上含有一种叫皂角素的碱性物质,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由于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可以选用显酸性的物质来涂抹止痒。
A、牙膏的pH大于7,显碱性,不合题意;
B、食醋的pH小于7,显酸性,符合题意;
C、肥皂的pH大于7,显碱性,不合题意;
D、洗洁精的pH大于7,显碱性,不合题意;
故选:B。
由题意,芋头皮上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故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性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灭火,在空气与水反应形成碳酸,形成的雨水的pH约为5.6,不能造成酸雨,排放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该选项不正确。
B、氧气可供人呼吸,会与食物发生缓慢氧化,使食物变质该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对化学物质的评价符合事实,该选项正确。
D、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大量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该选项正确。
故选:A。
A、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灭火;
B、氧气可供人呼吸,会与食物发生缓慢氧化;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D、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大量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D
【解析】解:A、碱的溶液显碱性,但是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是盐溶液,推理错误;
B、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膜,所以在空气中铁制品更易被腐蚀,推理错误;
C、化学变化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属于物理变化,推理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是盐溶液进行分析;
B、根据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膜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进行分析;
D、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B
【解析】解:A.BaSO4属于不溶于酸的沉淀,无法转化为碳酸钡,该选项不正确。
B.Al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能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该选项正确。
C.硝酸盐和钾盐都属于可溶盐,所以KNO3无法转化为碳酸钾,该选项不正确。
D.酸能和某些金属反应得到盐,酸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得到盐和水,所以硫酸无法得到氧化镁,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A.BaSO4属于不溶于酸的沉淀。
B.Al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C.硝酸盐和钾盐都属于可溶盐。
D.酸能和某些金属反应得到盐,酸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得到盐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D
【解析】解:A、氧气不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氢氧化钙不能和硝酸钾、尿素反应,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均无明显气味,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将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能分离出二氧化锰,应再蒸发分离出氯化钾,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HCl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难溶于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C、根据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Li Mg2+ NH4NO3(合理即可)
【解析】解:(1)锂的元素符号是Li;
(2)若该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是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则其核内质子数为2+8+2=12,为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3)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元素N、H、O可以组成一种盐,可组成硝酸铵,其化学式为NH4NO3。
故答案为:
(1)Li;
(2)Mg2+;
(3)NH4NO3(合理即可);
(1)根据图示信息回答;
(2)原子失去电子转化为阳离子,据此分析;
(3)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了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2.【答案】乳化 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CO2 CH4+2O2=点燃2H2O+CO2
【解析】解:(1)由于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所以用洗洁精能除去油污。故填:乳化。
(2)由于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故填: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3)化学方程式左边:钾原子个数:2个;氮原子个数:2个;氧原子个数:6个;硫原子个数:1个;碳原子个数:3个;化学方程式右边:钾原子个数:2个;硫原子个数:1个;氮原子个数:2个;所以3X中含有碳原子个数:3个;氧原子个数:6个。所以X的化学式CO2。
(4)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2H2O+CO2。
故答案为:(1)乳化;
(2)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3)CO2;
(4)CH4+2O2=点燃2H2O+CO2。
(1)根据洗洁精洗油污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稳定进行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4)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洗洁精能除去油污,知道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3.【答案】6 CAB H、O
【解析】解:(1)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则正极收集的气体为氧气,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而负极收集到的氢气与正极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比为2:1,所以若负极收集到12mL气体,则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为6mL;故答案为:6;
(2)①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所以,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就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以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图中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CAB;
②上述变化过程中,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符号表示为H、O。
故答案为:CAB;H、O。
(1)根据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收集到的气体的特点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14.【答案】NaCl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1:4 BCE
【解析】解:(1)烧杯①中物质全部溶解,烧杯②中物质没有全部溶解,说明烧杯①中物质溶解度大于烧杯②中物质,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2)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t1℃时,硝酸钾溶解度为25g,t1℃时,100g与25g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25g:100g=1:4,同温下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相同,1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1:4;
(4)A、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剂量为200g,氯化钠一定没有剩余,氯化钠溶解度大小关系与硝酸钾溶解度没有确定,不一定还有剩余固体,错误;
B、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①内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烧杯②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C、烧杯①中物质全部溶解,烧杯②中物质没有全部溶解,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溶剂质量相等,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D、烧杯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可能不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的水,烧杯①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错误;
E、t1℃时,烧杯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将温度升高到t2℃,形成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烧杯②中的溶液物质全部溶解,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它们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相等,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正确。
故答案为:(1)NaCl。
(2)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1:4。
(4)BCE。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5.【答案】偏大 隔绝氧气 溶液呈均匀红色,不分层 NaOH(或CaO)
【解析】解:(1)实验一:用冲洗后未擦干的玻璃捧蘸取待测液,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会导致稀硫酸的酸性变弱,测得结果偏大。
(2)实验二: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充满烧杯,会隔绝氧气使蜡烛熄灭。
(3)实验三:乙醇易溶于水,说明乙醇与水能形成溶液,将实验所得液体静置,说明乙醇能溶于水的现象是红色均匀,不分层。
(4)实验四: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甲后,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则加入的固体甲可能是NaOH(或CaO)。
故答案为:
(1)偏大;
(2)隔绝氧气;
(3)溶液呈均匀红色,不分层;
(4)NaOH(或CaO)。
(1)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乙醇易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6.【答案】Ca(OH)2 作溶剂等 置换反应 有白色沉淀生成 H2+CuO=△Cu+H2O
【解析】解:(1)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B常用于制肥皂、造纸、纺织工业、炼制石油等,所以B为氢氧化钠,B(氢氧化钠)与A能相互转化,A与C能相互转化,B(氢氧化钠)能与C反应,所以A为碳酸钠,C为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能与D相互转化,D能与E相互转化,E能生成B(氢氧化钠),所以E为氢氧化钙,D为水,F和G反应后溶液呈蓝色,F、G、H是不同类别的物质,E(氢氧化钙)能与F反应,所以F为盐酸或硫酸(酸),G为氧化铜(氧化物),F能转化为H,H与D(水)能相互转化,G能与H反应,G能转化为D(水),所以H为氢气(单质),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E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2)D为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F→H即为盐酸或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4)A→B即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反应中的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5)G为氧化铜,H为氢气,G—H即为氢气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CuO=△Cu+H2O。
故答案为:(1)Ca(OH)2;
(2)作溶剂等;
(3)置换反应;
(4)有白色沉淀生成;
(5)H2+CuO=△Cu+H2O。
根据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B常用于制肥皂、造纸、纺织工业、炼制石油等,所以B为氢氧化钠,B(氢氧化钠)与A能相互转化,A与C能相互转化,B(氢氧化钠)能与C反应,所以A为碳酸钠,C为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能与D相互转化,D能与E相互转化,E能生成B(氢氧化钠),所以E为氢氧化钙,D为水,F和G反应后溶液呈蓝色,F、G、H是不同类别的物质,E(氢氧化钙)能与F反应,所以F为盐酸或硫酸(酸),G为氧化铜(氧化物),F能转化为H,H与D(水)能相互转化,G能与H反应,G能转化为D(水),所以H为氢气(单质),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过滤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NaOH、CaO
【解析】解:(1)操作a能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则操作a是过滤。
(2)采用喷雾的方式加入反应物,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3)由物质的变化和应用可知,整个流程中,NaOH 和 CaO 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
故答案为:(1)过滤;
(2)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3)NaOH、CaO。
(1)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回答;
(2)根据加快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回答;
(3)根据物质的变化和应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导热 节约金属资源(或防止污染环境等)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导致剩余的CO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Ag、Cu Zn(NO3)2,Zn(NO3)2、Cu(NO3)2,Zn(NO3)2、Cu(NO3)2和AgNO3
【解析】解:(1)炊具需要导热,加热食物。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废旧铁锅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防止污染环境等;
(2)由于一氧化碳有毒,剩余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该装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氢>铜>银,某工厂欲从溶质是AgNO3和Cu(NO3)2的生产废液中回收Ag和Cu。取样,向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反应完全,锌会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若所得滤液为无色,说明硝酸铜反应完全,则硝酸银也反应完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Ag和Cu;
②若向所得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无气泡冒出,说明滤渣中不含有金属锌,即锌反应完全,但是无法判断硝酸银和硝酸铜是否反应完全,故滤液中含有溶质的可能组成有:硝酸锌(锌和硝酸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部分或没有反应);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硝酸银部分反应)。
故答案为:(1)导热;节约金属资源(或防止污染环境等);
(2)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导致剩余的CO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①Ag、Cu;
②Zn(NO3)2,Zn(NO3)2、Cu(NO3)2,Zn(NO3)2、Cu(NO3)2和AgNO3。
(1)根据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回收利用的意义进行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剩余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进行分析。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氢>铜>银,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反应完全,锌会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答案】①③④⑤⑥ 试管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收集时间较短等
【解析】解:(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根据图中提供仪器选用排水法收集,组装发生和收集装置时应选择上述仪器中的①③④⑤⑥,此外还需补充的一种仪器是试管,用作反应容器;为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该仪器,正确固定该仪器的方法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不需要选择仪器④的原因是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如果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可能的原因是收集时间较短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①③④⑤⑥;试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收集时间较短等(合理即可)。
(1)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此外还需补充的一种仪器是试管,用作反应容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以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0.【答案】Fe2O3 Fe2O3+6HCl=2FeCl3+3H2O Na2CO3 白色沉淀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NO3、NaNO3、Ba(NO3)2 把氢氧化钡换成硝酸钡
【解析】解:实验一: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说明固体中没有铁粉,固体未完全溶解,上层清液呈黄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Fe2O3,因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使溶液呈现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实验二:(1)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原废弃物中有Na2CO3;
(2)向混合物D中加过量稀硝酸的现象是沉淀消失,产生气泡,是因为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
(3)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硝酸、稀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硝酸钠、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
【反思与交流】原废弃物中不能确认是否存在氢氧化钾,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把氢氧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钾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实验一:Fe2O3;Fe2O3+6HCl=2FeCl3+3H2O;
实验二:(1)Na2CO3;
(2)白色沉淀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HNO3、NaNO3、Ba(NO3)2;
【反思与交流】把氢氧化钡换成硝酸钡。
实验一:根据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使溶液呈现黄色,进行分析。
实验二:(1)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2)根据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稀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硝酸钠、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反思与交流】根据把氢氧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钾产生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1.【答案】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g+80g+52.4g−140g=4.4g,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10644=x4.4g,11744=y4.4g
x=10.6g,y=11.7g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2g×100%≈88.3%。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g+(12g−10.6g)140g×100%=9.4%。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4%。
故答案为:
(1)88.3%;
(2)9.4%。
【解析】(1)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简答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二校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二校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0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