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展开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分析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针对较难理解的主题部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习主动性,并由学生自己揣摩归纳得出本文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
文本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文章,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苏轼由最初反对“新法”到后来反对“尽废新法”,屡遭贬谪,终不得志,心中郁积着满腔的孤苦闲愁。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使他获得了短暂的情感释放。文本仅用85个字,选取了特定而美好的生活片段,月夜庭院、玩竹赏柏,将月光下的竹柏之影视为水中揺曳的藻若,沉醉其中、超然物外,真切地表认了虽被贬谪如豁达开朗的情怀。
教学方法: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内及课外文言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并且通过前期的训练,能够基本看懂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及所蕴含的感情挖掘的还不够深入, 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希望通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去感悟此事、此景、此情。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背景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种情况,近乎流放,但他仍有进取之心,看到百姓插秧辛苦,就发明了插秧工具“秧马”;没有俸禄,就开荒种田,自号东坡;没有房子住就建造房子起名“雪堂”;看到黄州到处都丢弃女婴,就卖字画,搞募捐筹钱成立救儿院。黄州五年,没有担任要职,却仍心忧天下,为百姓做事。
文体常识
“记”即记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基于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来细化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要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情感丰厚,意境优美,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思维能力。“闲人”传达出来的旷达乐观精神,吸引学生传承东坡文化。
运用课例,比较分析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短篇文言文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记承天寺夜游》价值解读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只是虚名并无实权,不得签署公事。《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记录了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
(一)《记承天寺夜游》原生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短短85个字就清晰地记载了一夜一游一景一感。
苏轼笔下不乏写月之作,此夜的“月”却与他此刻的内心相牵连,天上有知己“月”,人间有知己怀民,相得益彰。
一个“亦”字,写出了苏轼有好友相伴的惊喜和满足,同是被贬之人的惺惺相惜给苏轼带来了莫大慰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点睛之笔用清雅高超的比喻手法,描绘了澄澈而又皎洁的月光,不含一个“月”字却字字珠玑,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虚实交错的境界,让苏轼沉醉其中。
一个“盖”字,于“恍然大悟”间突出了月色的幽美,让人陶醉。苏轼的身心也仿佛在如水般的月光下得到洗涤,洗去浮躁和不安,获得平静和从容。
苏轼和自己和解,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意涵丰富的“闲人”,是无关功名和前途的,只有“闲人”才能欣赏到这般梦幻的月景。
那一轮明月,那一份友谊,那一份通透的心态,是《记承天寺夜游》区别于其他写景抒情小品文独特之处。
(二)《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定位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所选篇目为《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歌咏山水的佳作。
首先,单元导语对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方法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其次,课前两则预习提示突出朗读与默读的结合,并对学生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课后“思考探究”则从文章结构和知人论世两方面设问,“拓展探究”设置改写为白话文的个性化写作活动。
教材贯穿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以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记承天寺夜游》课例比较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之一,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均是经过精心准备、多次研究后呈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研究价值。
运用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教学个性和教学经验,思考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基本流程
课堂首先以词入文,走近苏轼。其次,让学生进行朗读排列,帮助理清文章结构。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理解“闲人”的心境。最后以学生创写抒怀结束课堂。
课堂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回顾课前任务,进入文本。第二步是让学生诵读课文并且感受月夜。第三步按照“时间、地点、人、事、景”顺序填写表格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第四步,鉴赏分析写景名句,体会景中含意。第五步迁移学习《定风波》,并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在事、景、情的不同。
上课伊始,展示四则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走近东坡,走进文本,探讨“神品”之神。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有味地读,完成“读背”的目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变形,师生共同探究神品的结构层次多样,体会文章“起承转合”的微妙之处。用“神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寻找被称为“神品”的原因,体会文章的“一点之美”。
(二)教学比较
课堂鲜明的教学个性正是教学魅力的独特所在。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推进和教学问题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教学的共性和个性并存所在。
1.教学共性
首先,注重文言字词的梳理。“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指导学生消除这个障碍就成为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首要工作。”语文具有工具性,其工具性在于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重视学生的读。“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读课文时,用朗读来熟悉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在解读中,以朗读意会之。意会之余,以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老师都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达到读而能诵,不仅简单要求读,而且还要富有情感,读出“闲人”心境。
第三,聚焦景物描写。引导学生鉴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名句时,侧重于品味自然之美和写景手法之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并引导从修辞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第四,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苏轼形象。“闲人”不仅传达出了苏轼自我和解的豁达,更蕴含着其身处逆境的乐安天命。名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走近苏轼,与那年那夜的苏轼产生共鸣,感受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那一份旷达的胸襟。
2.教学个性
第一,在“诗意语文”中培养情感。以词为切入点,注重情感的传达,以“心境”一词作为圆环,带领学生们走进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课上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营造氛围。在写景句子的处理上,让学生们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能不能加上“月色”一词,体会苏轼写景的含蓄与韵味。
第二,在板块教学中提升思维。以学界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评价为切入点,用“神品”贯穿朗读和赏析两个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达成“板块”教学目标,推动整堂课目标的达成。
第三,紧扣教材学习提示。立足整体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进行对比教学,结合学习提示设置教学活动。此外,链接“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故事,拓展课堂内容,让课堂呈现发散性特点,并在教学中用苏轼的其他诗词来补充学习内容,使课堂充满韵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诗意语文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抓住本文主要意象——“月”,在课堂导入环节赏析苏轼借月抒怀的名句,使学生感受到其作品“月”所构成的意境美。用“天上知己”和“人间知己”两个别致的切入角度进行艺术化的解读,带领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中。没有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而是在四字短语的排列组合环节分析了“户”“入”“行”“步”等词,带领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四字词语排列组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不加“月色”来赏析写景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构建三个不同的情境,以做官的人、生意人、读书人不同的身份让学生展开联想,带领学生感悟闲人的心境、欣赏月夜美景、感悟情谊的可贵。
利用“板块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融入课堂节奏,充分发挥主动性。将本课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读背”活动,一个是“欣赏”活动。在“读背”的活动中,多次指导学生要有味地朗读,要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出闲人的味道。在第二个板块中,带领学生们进行有味的赏析,将审美作为课堂的高潮,以“神品”作为出发点,让同学们说出文章的“一点之美”,寻找被称为“神品”的原因。欣赏文章“一点之美”的活动真正以学生的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审美。层层深入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感受逐渐深化,不同侧重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形象思维达到新高度,逻辑思维是在丰富和渐进的课堂环节中强化的,学生整体思维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培养。
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两个学习任务来进行教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推荐学习资源,以一篇带动多篇。课前三项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初步解读文本,为后续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以“景中含意,事中瞰景”为线索组织教学,聚焦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议论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视角鉴赏意境,提出什么是“闲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补充苏轼同时期作品《定风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化用其诗词为教学语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苏轼诗词的教学语境。罗老师的课堂,通过训练学生创新和发散的思维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三、课例分析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新课标为基准,解读名师案例,挖掘《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本教学价值,对教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必备品格提供参考。
(一)解析教材,了解编写意图
首先,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部编本教材利用双线组织单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阅读素养的两翼,目标是强化能力,沉淀语文素养。”
其次,教师依据教材确定教学价值。从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来分析教材,解读教学价值。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教材文本无非是些例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利用好教材,依据编写意图落实语文素养,达到用教材教的良好效果。
(二)重视诵读,丰富阅读经验
首先,教师重视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感的培养。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时空差距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文本所在的语境,这就需要通过诵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理解内容。
文言文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
此外,在教材中,编者也有意识地提示学生用默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最后,有许多文言文是入选必背篇目,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背诵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知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任务驱动,提高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教师构建以任务驱动为重要形态的自主探究交流活动,真正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节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阅读体验是属于自己的,在多样的活动中提升个人素养。
其次,任务驱动是教材编写意图的体现。教材编写中的学习提示也是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所选用的例如“朗读”“解释”“体会”等动词大都为指令性动词。
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学生学情的具体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教法,在任务驱动下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短篇的经典篇目,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和“学段要求”,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建构语言、在训练和品鉴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特色,重视深入解读教材,用诵读带动全篇,以任务驱动课堂,扎实落实教学目标,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基本功能。
练习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答案:拟人
5、答案: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解析标题,朗读课文,赏读美景,悟读情怀,熟读成诵,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课文,学习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师生配乐共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