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展开《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动态版。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享誉古今的传世杰作的动态图,在问世后的800多年里,它都是帝王权贵们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又四次被盗出宫。它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欣赏把玩,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有人说它展示了“盛世繁华”,也有人慨叹它是“盛世危图”,它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梦回繁华》,了解更多有关这幅国宝级画作的信息。
【设计意图:以生动形象的动态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欣赏动态图时,不少学生连连惊叹,甚至小声交流“是清明上河图”,听到教师的简单介绍后,更是兴致盎然。
一、明确目标,回顾说明文相关知识
说明文阅读五步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析方法、品语言
学生快速梳理了说明文相关知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事物说明文,那为什么用《梦回繁华》做标题?
点拨:“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指繁荣热闹。文题既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又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南渡的北宋遗民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学生按照以往解读标题的方法来解读,教师顺势提醒“浏览第1自然段,勾画关键句”,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关键句,个别学生还能够联系教师导入语中的“盛世繁华和盛世危图”两个词语进行解读。
2、那么,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图?请你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阅读提示读懂文章。思考:文章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可以用“我看到了一幅( )的《清明上河图》”的句式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描绘了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
点拨:描绘了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描绘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
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写实性很强。
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思考,勾画批注。但在交流展示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是“繁华”、“写实”、“热闹”等,教师提醒“立足文本作答”后,学生逐渐找到了上述关键句。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快速浏览的基础上,借助找到的关键句来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为后续理清说明顺序提供了更直观的视角。同时对主要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有一个基本的梳理,为批注重点段落的重点句子做好铺垫。】
学生小组合作,很快找了出来。教师巡视中,发现“语言特点”这一栏,很多学生是通过“阅读提示”直接得出的。
2、理清说明顺序。
(1)纵向来看表格第二列,说一说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
(2)简要说说第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顺序。通过重点品读,发现作者紧扣画作的主要内容来写,并没过多地从绘画技巧等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进而理解说明顺序的选择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有关。】
点拨:(1)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多角度介绍画作。说明顺序的选择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有关。
(2)分别介绍了画面的三部分内容。
①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②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③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这一段采用了从右到左的空间顺序。
学生找到了“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等关键词句,因而顺序很快理清。
3、纵向来看表格第三列,我们知道作者主要使用了“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请你任选一句进行批注。小组内交流并派出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铺垫,找出说明方法,对学生来说不难,难的是如何理解。因此,继续精读本课的几个重点句子,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点拨:“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回味。”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整幅画作比作“乐章”,不但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整个布局特点,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受。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卧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形象地描绘了画作中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突出说明了画面的繁华景象。
学生先自主批注,再小组合作交流、修改。最后班级展示。教师借助《清明上河图》的高清照片,再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
学生先自主批注,再小组合作交流、修改。最后班级展示。教师借助《清明上河图》的高清照片,再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
(开卷处:慢板、柔板)
(画面中段:快板、紧板)
(后段:尾声)
【设计意图:通过圈点勾画,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点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学生借助阅读提示很快找出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借助课下注释和前期批注,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再次品读。
一、读写结合,说明事物
1、再读课文内容,抓住一个特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学会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并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学生作品: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开卷处描绘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回味。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中有大量比较典雅的四字短语“春寒料峭”、“农舍田畴”、“摩肩接踵”等,以及一些绘画专用名词“兼工带写”、“题跋”等,因此,对部分学生而言是有阅读障碍的,而理解课文词语是理解本文的前提。于是,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自读:第一,提供字音字义的小支架,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和阅读提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第二,采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第三,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理顺序,品语言;第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的同时,训练写作能力。
可以说,这节课我注重了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注重了读写相结合,同时,《清明上河图》动态图和高清照片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也使得课堂气氛相对活跃。而且因我本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国画,对传统国画技法有一些个人的研读体认。所以,执教本文时,我极富热情。而这一情绪十分明显地感染了学生。整堂课学生的主动性强,阅读效率也相对较高。可见,教师的情绪也是把“利剑”啊!
不足之处:1.第5段的阅读指导没有做好,因此在自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认识不到位。2.抓住某一特点,利用现有资料,整理说明文的能力还不足,容易“满把抓”。
改正措施:1.利用选编练习提供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2.在写作课上继续利用“坎儿井”一题进行“利用现有材料,整理说明文”的训练,提高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直接入题,了解本课基本信息,落实基础知识,自读活动一,五段段意,自读活动三,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画作辨真伪,设计意图,虹桥险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