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新泰一中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自主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
由于木质结构尤为显著的脆弱性,对木拱廊桥来说,“水火无情”的形容十分贴切。根据建筑学者刘妍的研究,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也都经过重建,有的更是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
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不过,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
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
鉴于木拱廊桥这样的古建筑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尤应通过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
(摘编自马晓澄、邓瑞璇《守护木拱古廊桥》)
材料二:
文化遗产记述着灿烂文明,传承着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可复制,不能重造。保护历史文物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对那些“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的历史文物,首先要保存下来,才能做好维护。当前,仍有个别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出现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现象,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的重要载体。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全年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同时,围绕文物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快速壮大,不断推动文物与市场融合,使其更好地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历史文物的热情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文物也只有揭开“神秘面纱”,更加可观可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价值。
涵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必须把握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措施。文物保护事业,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当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科学编制“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这其中,既有长远的科学谋划,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些都为加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离不开这种根的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我们要继续珍存历史、珍爱文化、珍惜文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
(摘编自杨宝成《加强文物保护 涵养文化根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都经过重建,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
B. 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虽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面临消防人员不易到达的难题。
C. 当前,个别地方出现的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做法,这不是对文物的保护,而是对文物的破坏。
D. 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
B. 如果詹长法提出的保护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将对我国文物保护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C. 保护好文物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还能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
D. 要焕发文物新的生命价值,就应让它说话,揭开其“神秘面纱”,使群众能够观察、感受。
3. 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四川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活动,推出红军长征四川线路旅游项目。
B. 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到众藏文化艺术馆参加“汲取文化营养,传承文化根脉”主题活动。
C. 河北、辽宁等地为提升区域影响力,突显文化底蕴,展开了对“曹雪芹故里”的争夺。
D. 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文物,用三维数据展示文物细节和全貌,让民众零距离触摸文物。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结合材料提出你对保护文物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8.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6分)
9.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一物象的理解。(6分)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①木直中绳(合乎)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
B.①故木受绳则直(经过墨线比量) 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D.①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②声非加疾也(劲疾)
11.下列与例句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青,取之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不拘于时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14.根据文段,概括荀子认为学习的方法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 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 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 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6. 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荀子《劝学》)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指出:“,,”这与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为人所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木构,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 )
榫卯,是传统木构的接合方式。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凸出的部分是榫,凹进的部分是卯。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__________。
榫卯结构,尊重木质的纯粹,不借胶、钉、金属丝等物体的加固或穿和,__________更加耐久。同时要遵照特定木材的性质,“吃线”或“留线”,依具体所需,进行调整和优化。
人与木,一来一往,每一个__________的步骤,都是与自然的探讨过程。
在连贯和谐、的审美感受中,木的自然性特征也被放大。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仿佛是自然生长出的一般,层层叠叠向上攀升,向四周蔓延,仿若一棵苍健的大树,开枝散叶,生机盎然。
驾驭自然,以自然为师,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这,也突出了人类能力的最高境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合二为一 而是 精微 巧夺天工
B. 合二为一 反而 细微 巧夺天工
C. 契合为一 而是 细微 浑然天成
D. 契合为一 反而 精微 浑然天成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榫卯的关键,是木构 B. 木构是榫卯的关键
C. 木构的关键,是榫卯 D. 榫卯是木构的关键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了六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 ① ?科学上的定义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作噪声。如果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超出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 ② 。噪音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体现在听力损伤,但是你知道吗,噪声除了对耳朵和听力的直接损伤外,还会 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它们都和神经中枢相连。噪声在损伤听力的同时也会作用于人类大脑的中枢神经,而声音在传输到人的听觉器官——耳朵时,同样借助大脑的神经系统来传输到人的视觉器官—-眼睛。
声音太大将导致神经受损,进而导致整体视觉功能下降和紊乱。所以,下次如果有人发出特别吵的声音,你可以告诉他“嘘!请小声一点,你‘吵’到我的眼睛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无论这种经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才能走向成熟,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有独特的价值,都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收获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泰一中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自主测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C A.“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并没有指出木拱廊桥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 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都”字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四段“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可知是“多”位于偏远山区,选项以全概偏。 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逻辑关系混乱,材料二最后一段“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可知“加强文物保护”和“涵养文化根脉”是并列关系,而这两者与“筑牢民族之魂”是目的关系,不是选项说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
2. A A.“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并没有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的相关内容。
3.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加强文物保护”。A.属于开发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无关。B.属于传承文化的活动。与文物保护无关。C.属于夺名人故里,增强文化底蕴。与文物保护无关。D.属于丰富文物保护的措施。最能支持此观点。
4. 首先由万安桥失火案例引出关注文物保护的话题;接着分析木拱廊桥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阐述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方法,最后呼吁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的共识。
5. ①大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②制定系统性文物保护政策,健全文物跟踪保护机制;③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④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民族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A “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理解错误,“三月香雪”含义丰富,指本文的主要人物“香雪”,渴望现代文明的乡村姑娘们,改革开放后走进现代文明的姑娘们,还指文末所写的雪景。
7. B “用拟人手法”错误,本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8. 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
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
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
9. 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
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10.B 11.C 12.C
13.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②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③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4.文段谈到了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不断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错误。颈联都是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
16. ①反映了诗人病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仕途上的失意衰颓,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②写出了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契合为一;像符契一样相合而成为一个整体。合二为一;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共同使用。根据语境,第一空说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成为一体,应填“契合为一”。
反而:转折连词,表示跟上文的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而是:和“不是”构成“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根据语境,第二空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应填“反而”。
精微:精深微妙。细微:细小,微小,强调事物小。根据语境,第三空更强调“精”,应填“精微”。
浑然天成:形容完整而不可分割。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十分精巧。根据语境,第四空修饰“审美感受”,应填“浑然天成”。
19. C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文写“木构,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依据承上原则,所填句子应将“木构”放前面;后文写“榫卯……”,依据启下原则,所填句子应将“榫卯”放后面。
20. 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构成:①本体,“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②喻体,“一棵苍健的大树”;③比喻词,仿佛。表达效果:①使斗拱的外形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使斗拱气韵生动,更具美感,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21①什么是噪声呢(噪声的定义是什么呢)
②那就称之为环境噪声污染
③对我们的眼睛和视力造成影响
实事素材
让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
【事件】“博物馆热”在今年这个夏天不断升温,从一票难求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几乎天天满员的河南博物院,从因山水园林风格走红的苏州博物馆,到凭借文创产品出圈的湖北省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
【点评】有一位博物馆负责人回忆,多年前,他在一家博物馆看到一群当地大学生围着展柜抄展品说明。当被问到是否经常来参观时,学生们却说是第一次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展览质量越来越高。如今,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边看展、边学习,通过立体鲜活的文物感悟文化传承;一些博物馆为环卫工人、司乘人员、快递员、外卖员等举办专场活动,让一线劳动者更好体验文化魅力,增加了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的社区和博物馆联合举办活动,丰富了社区老人的生活。走进博物馆的门槛降低了,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博物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普惠性不断增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博物馆释放出的独特文化吸引力,擦亮了城市名片,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今年夏天,各大博物馆爆满的行李寄存处,成为观察博物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出游形式,有力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不少城市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相互助力。
也要看到,随着公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预约难等情况随之出现,还有“黄牛”趁虚而入,将免费门票变成“讲解套餐”高价出售,损害了博物馆的便民性,也给博物馆管理运营带来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前不久印发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也采取系列措施来优化服务。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参观人数限额,优化服务供给;有的博物馆出台专项管理办法,规范社会讲解,优化参观体验;有的博物馆联合警方,对“黄牛”进行专项打击,宣传引导观众共同抵制“代抢”等扰乱参观秩序的行为。多措并举,才能更好让热度留存下来,把文化传承下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越来越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承载的是无穷的精神力量,点亮的是充实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所亲切的大学校里,增长“何以文明”的见识,触发“何以中国”“旧邦新命”的深思,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更多人将涵养深厚的文化情怀,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底气。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2亿人次,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新泰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新泰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