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阶段检测1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1、【答案】A
    【解析】B项,“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C项,“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项,“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2、【答案】A
    【解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3、【答案】D
    【解析】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项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4、【答案】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
    5、【答案】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再结合“孔子想要告诉……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嘱 咐
    孙犁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冰面行走,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B. “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C. 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 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6. B “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分析错误。“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反映了女人在水生回家后的幸福与激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B. “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不是她生的”,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
    C. 小说以妻子与水生分别前“嘱咐”做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水生妻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D.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气氛,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增加了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7. B “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分析错误。此处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幸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使她暂时忘记了以前的种种艰难与辛酸,故而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8.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8. ①“轻轻地跳下”“轻轻用杆子一点”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水生妻子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的形象特点。
    ②运用比喻,将女人比作蜻蜓,将冰床子比作草叶,生动地表现了女人动作的轻灵以及冰床子的轻捷。9. 9、小说以对话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这样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①丰富了小说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八年抗战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
    ②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形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夫妻彼此深深的思念;送丈夫回前线的嘱咐,表现了女人深明大义。
    ③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下文分别的场景。
    ④有利于彰显主题。小说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以女人、水生爹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和以水生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火热的革命激情,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患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注】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围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或“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
    “于……时”,介词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得其力”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指依从、按照,与《老子(四章)》“慎终如始”中的“如”词义不同。
    B.“不为战备”中的“为”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的“为”词义相同。
    C.“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老子(四章)》“其未兆易谋”中的“兆”的用法不同。
    D.“议者归罪于籍”中的“归”与《论语(十二章)》“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不同。
    1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依从,按照;像。句意:司马公仍按照礼仪守丧。/像开始那样谨慎终了
    B.错误。动词,作;动词,认为。句意:没有作战斗的准备。/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C.正确。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句意:敌人就得以渐渐地像蚕一样吞并那里的土地。/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D.正确。归于;称赞,称许。句意: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天下的人称赞仁义。故选B。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曲解文意,由原文“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可知,文中没有提到王安石在迩英阁侍讲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4分)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4分)
    13.(1)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件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2)(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做(这些)。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基本上一句一分。“阙”,宫殿,“守阙前”状语后置句;“坐”,承担罪过;“报”,回复。
    (2)基本上一句一分。“赘行”,赘瘤;“或”,常常;“处”,为,做。
    14.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3分)
    14.①有安守天下的先例,不用改革;②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③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刑世轻世重,非变也”可知,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
    ②由“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可知,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
    ③由“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可知,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参考译文:
    司马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奉礼郎。因为父亲在杭州,他就辞去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恰逢母亲去世。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司马公仍按照礼仪守丧。
    原宰相庞籍见到司马公,认为他很奇特,就推荐他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像蚕一样吞并那里的土地,窥伺麟州,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司马公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公为他谋划了五个策略。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司马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没有作战斗的准备,结果遇到敌人,郭恩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他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件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法律,称为新法。进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旧事,司马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皇上问司马公:“吕惠卿说的怎么样?”司马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才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如果执意重新建造)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吕惠卿不能对答。
    司马公又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他在信中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面对宾客,司马公常常指点着吕惠卿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如果是可以使王安石失败的事,吕惠卿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都佩服司马光有先见之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影子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地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诗歌【答案】15.C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错,九、十句写醉后呼天,天也不应,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诗人忧心如焚,而不是“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
    故选C。

    16.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出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分)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16.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形象。李贺“请贳宜阳一壶酒”和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均靠酒排解心中抑郁。
    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一个“贳”字,生动形象地将买酒需用衣物抵押的困顿展现出来;李白诗,狂放豪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李白虽失意却依旧豪迈狂放的心境。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两首诗中诗人喝酒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借酒浇愁,但因为两人的性格、际遇等不同,诗歌中反映出的形象也就不同。
    本诗“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要得解脱,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可是诗人身无分文,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在这时脱衣换酒,他已经穷困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衣不可脱而非脱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展现了一个借酒浇愁、志不得伸、极度苦闷诗人形象。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此句也写借酒浇愁,但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典裘当马,换取美酒,可见诗人不拘形迹的豪迈形象,“万古愁”语意深沉,悲壮而雄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课内情景默写(6 分)
    (1) 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3) 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4) 在十五章中,老子指出“”才能去旧而更新。
    17.
    (1) 任重而道远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3)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 夫唯不盈

    (四) 课内知识点(本题共3小题,6分)
    18、以下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无误的是( )(2分)
    A.功亏一匮 文质彬彬 八佾(yòu) 雍也
    B.闻名遐尔 羞恶(è)之心 荣誉 三纲五常
    C.户牖(yǒu) 车毂 累(léi)赘 恻隐之心
    D.大瓠(hù) 卖官鬻(yǔ)爵 龟裂 焕然冰释
    18.选C
    A. 功亏一篑八佾(yì)
    B. 闻名遐迩 羞恶(wù)之心
    D.卖官鬻(yù)爵 涣然冰释
    19.以下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2分)
    A.其脆易泮(“泮”同“判”,判断)B.不贵难得之货(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C.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一致、整齐) D.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修饰)
    19.选B
    A. 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C.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D.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20. 下列选项中二者句式一致的是( )(2分)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辞让之心,义之端也 是心足以王矣
    C.埏埴以为器 窃以为过矣
    D.自见者不明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0.选A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状语后置)
    B.辞让之心,义之端也(判断句) 是心足以王矣(非判断句)
    C.埏埴以为器(省略句) 窃以为过矣(非省略句)
    D.自见者不明(宾语前置)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______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______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______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外。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______。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振聋发聩 拨云见日 洞察 独辟蹊径
    B.振聋发聩 抽丝剥茧 洞悉 匠心独运
    C.摄人心魄 抽丝剥茧 洞察 独辟蹊径
    D.摄人心魄 拨云见日 洞悉 匠心独运
    21、B【小题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可知,用振查发聩强调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第二空,“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阴白。“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步很有层次。此处形容极为细致得分析了“当年的纠葛”,应该用抽丝剥茧。
    第三空,“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凭直觉或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这里意思是让人清楚知道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用“洞悉”。
    第四空,“独辟溪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这里指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用“匠心独运”。故选B。

    22.下列选自《雷雨》的台词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C.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
    D.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小题22】选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B表声音的诞长。
    C表话语的中断。D.表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
    23、阅读下面的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是关于家庭消费的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指数折线图,请结合该图分析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的特点,写出结论。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3分)
    【小题23】答案:第四季度的享乐型消费虽然比前三个季度明显向好,但依然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水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由图表信息可知,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指数第一季度为91.0,第二季度为90.3,第三季度为86.7,第四季度为93.4。从数值变化来看,第四季度的享乐型消费指数比前三个季度明显要高;由家庭消费的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的数值来看,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水平。
    据此,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为:第四季度的享乐型消费虽然比前三个季度明显向好,但依然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水平。

    消费指数

    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
    24、请以“我喜欢(《复活》中的某一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必须结合作品内容体现人物形象,120字左右。(5分)
    24略

    四、写作(60分,其中3分卷面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5、【作文审题】
    一、审题:读材料,找话题
    1.《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材料的第一层。格言中有三组关键词:贫贱与富贵,苦境与乐境,善处与不善处。中心话题是“苦与乐”,思辨关系是苦与乐的转换,观点态度是不在于你是贫贱或是富贵,而在于你是否“善处”。
    那么怎样才算“善处”呢?
    2.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材料的第二层,含两个方面内容。
    ①李大钊的话,从“劳动”这一角度理解苦境与乐境,观点态度——“劳动者是快乐的,劳动也可化苦为乐”。
    ②《中华圣贤经》这幅对联,从“吃苦”这一角度来理解苦境与乐境,上下联内容形成对比,观点态度——“吃苦,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闲人就是废人”。
    材料的第二层是对第一层苦乐如何“善处”的解答,旨归于“劳动”“吃苦”。 
    3.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材料的第三层。“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强调苦与乐的思辨关系,作文和思辨性要体现出这种转换关系。“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强调“境”与“心”,也说是苦境乐境是由“心境”决定的,这一句由现象到本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是作文立意的重要核心。“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暗示作文话题要结合人生实际感悟。
    作文要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启示意义就是要写出你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二、立意:扣概念,找角度 
    作文话题是“苦与乐”,这是一处比较宽泛的话题,得找到一个角度来论述这两者间的思辨关系。这是所有思辨话题作文的共性。也就是说,话题是一个大概念,800字左右的篇幅,想要把一个比较大、比较粗象的概念,而且还是在两者甚至是三层关系中论述得清楚明白,肯定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必然是大而空,或者大而无当。
    1.抓住主要话题的概念内涵
    作文立意形成过程,先分抓住主要概念,从概念内涵入手。内涵理解越精细,立意越精准。
    (1)苦与乐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
    贫贱是苦境,是从物质地位角度来思考,功利且世俗。物质贫乏、地位低下就没有快乐吗?这种观念显然偏激。只要善于自处,贫贱者依然也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化妆品买卖不来青春,金钱买不来爱情,豪宅买不来家的温馨”一样的道理。
    富贵是乐境,这也是从物质地位角度来思考。富且贵当然是人生的追求,我们不否认;但是富贵者如若不珍惜,一味贪求奢侈享乐,追求声色犬马,为富不仁,身贵失范,这样的心境最终换来的是乐级生悲。从高官腐化腐化堕落沦为阶下囚,到明星失德被封杀,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谓的苦与乐,就是一种心境,你认为他苦,他便苦;你认为他乐,他就乐。这是一层内涵。还有更深层内涵,那便是苦乐观,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观。苦与乐的思辨话题,我们的重心是“乐”。如何理解“乐”,这背后就有对这一概念的价值观认识,“乐”是一种心境,也就是积极向上的心境来面对你生的苦,从苦中求乐,变苦为乐。
    (2)心境
    心境又叫心情,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苦为何变成乐?乐为何又变以成了苦?全都由“心境”来决定,所以一个人苦乐与否,在于他对自己的内心调控得怎样,这就是《格言联璧》所言,要“善处”。
    心境也是一个大概念。怎样才算得上“善处”?什么样的心境才算积极向上的心境,以达到“乐”的人生境界?什么样的心境呢?这是作文立意时不可围绕开的话题。作文时不能空谈心境,得把心境具体化到某一点上。
    从“心境”角度来谈苦乐,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苦乐之境。
    比如李大利说的“劳动”,《中华圣贤经》说的“吃苦”(其实劳动和吃苦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把心境具体化的表现,从劳动(吃苦)这一心境去解开“心结”,作文就能扣住主话题,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角度精准撬开大话题。
    2.综合话题概念进行精准立意
    “不懈的奋斗可获得乐境,砥砺前行可从苦境解脱出来。”命题方提出的第五点立意,个人认为是最标准的立意。因为考场作文的一个特性,那就是材料作文得看材料,特别是作文要求的第一句“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材料先提出“苦乐转换在于人的善处与否”这一话题,接着举对李大钊的话和对联的内容,对如何“善处”从“劳动和吃苦”这些角度加以引导,最后以“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做结。注意,“以上论述”饱含了李大钊的话和对联的内容。劳动精神,吃苦意识,苦乐观念,加在一起,就是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话题转换过来,如果考生没有从“劳动与吃苦”角度写苦乐,行不行?这就要一分为二地看。
    首先,从作文材料角度来看,材料是作文立意之源,精准的立意从材料中来。教会学生写作时细读材料,特别对于带有思辨性话题的作文,尤其重要。如果不写“劳动与吃苦”,那么反问,作文提供这些材料做什么用?或者从另一方面思考,写了“劳动与吃苦”,是不是更合作文“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一要求?是不是所有立意中最精准的哪一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其次,从作文立意的开放性角度来看,好的作文题目都是有一定开放度的,以满足不同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果心境仅是从“劳动与吃苦”角度来写,难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考场作文千人一面,那也不好看。作文只要能从心境角度谈苦乐关系,把二者关系说透彻,也算可以。
    以下是参考立意:
    ①苦境乐境,都是心境的投影,和世界无关,和别人无关,只和自己的内心有关。
    ②苦境不馁,乐境不骄。
    ③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④乐境容易生发祸端,苦境可历练心智。
    ⑤不懈的奋斗可获得乐境,砥砺前行可从苦境解脱出来。
    ⑥境由心造,我命由我不由天。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