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时练
第六单元 课题3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 课时练 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 课题3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 课时练 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文件包含第六单元课题3第1课时二氧化碳课时练解析版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docx、第六单元课题3第1课时二氧化碳课时练原卷版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二氧化碳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核心速填☉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CO2俗称干冰,可作制冷剂。☉化学性质:①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支持呼吸;②能与水反应,CO2+H2O===H2CO3(写化学方程式);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写化学方程式),用于检验CO2。1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D)解析:A.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这反映了CO2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B.CO2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使溶液变浑浊,这反映了CO2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C.CO2使蜡烛熄灭说明了CO2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D.CO2倒在杠杆一侧的容器中使杠杆左高右低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反映了CO2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2用如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最终只有实验④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会变红B.实验④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C.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生成D.在实验④中,可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不必做实验③解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A.实验①中喷醋酸,④中生成了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A说法错误;B.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B说法错误;C.实验①④纸花变红,由此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生成,故C说法正确;D.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D说法错误。3(2022·北京中考)下列方法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D)A.闻气味 B.观察颜色C.伸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解析:本题考查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明确两者性质的不同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C、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错误。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能,可以鉴别,正确。【加固训练】用质软的塑料瓶收集满两瓶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一瓶加入约1/3体积的水(如图F所示),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 变瘪(或变扁) ,用注射器向另一瓶(瓶口用橡胶塞塞紧)气体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如图G所示),振荡。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或无明显变化或不变瘪或不变扁)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通常状况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或瓶内压强无明显变化) 。 解析:CO2跟水反应会生成碳酸,而且CO2本身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最终现象是瓶子变瘪(或变扁);用注射器向另一瓶(瓶口用橡胶塞塞紧)气体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如图G所示),振荡。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无明显现象(或无明显变化或不变瘪或不变扁),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通常状况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或瓶内压强无明显变化。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核心速填☉用途:① 用于灭火; ②用于人工降雨;③用作化工原料; ④用作气体肥料。☉对环境的影响:形成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4“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A)A.二氧化碳 B.氧气C.氮气 D.稀有气体解析:二氧化碳属于碳的氧化物,可以导致温室效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来制汽水。5(2022·成都中考)成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B)A.石油炼制 B.太阳能发电C.燃煤脱硫 D.酒精作燃料解析:本题考查低碳知识,能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做法均符合题意。A、石油炼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B、太阳能发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C、燃煤脱硫,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D、酒精作燃料,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C.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解析:A.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但没有毒,故错误;B.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故正确;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制碳酸型饮料,故正确;D.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 7[易错题]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气体,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A.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实现双循环B.CO2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C.CO2无毒,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解析:A.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实现双循环,选项说法正确;B.CO2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选项说法正确;C.CO2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选项说法错误;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选项说法正确。8(2022·济南中考)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B)A.CO2属于氧化物B.液态CO2汽化属于化学变化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A、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B、液态CO2汽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选项正确。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选项正确。9如图是CO2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的数型一体化装置图,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挤压滴管反应一段时间(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1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2处澄清石灰水无现象C.使用该微型装置进行实验,可以节约实验药品D.若塞住微型集气瓶上口,稀氢氧化钠溶液可能被吸进微型集气瓶中解析:本题考查CO2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可以根据已有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A正确;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2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错误;C、使用该微型装置进行实验,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实验药品,C正确;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减少,内部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稀氢氧化钠溶液可能被吸进微型集气瓶中,D正确。10如图是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界中CO2的来源途径有 化石(或矿物)燃料燃烧(或动植物呼吸等) (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有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 温室效应(或温室效应的具体表现等) (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的排放,二是增加CO2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 植树造林(或种草等) 。 解析:(1)根据题图信息可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化石(或矿物)燃料燃烧和动植物呼吸等。(2)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3)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且植树造林是我们容易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11用U形管完成CO2的性质实验:将干燥的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纱布条每隔1~2 cm用水润湿,然后将干湿相间的纱布条送入U形管里(如图所示)。(1)实验1: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缓慢注入塑料漏斗里,湿润的石蕊纱布条按照A→B→C→D的方向逐渐变红,而且AB段变红的速率比CD段变红的速率快。湿润的石蕊纱布条会变红的原因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B段变红的速率比CD段变红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2)实验2:等到湿润的纱布条全部变红后,将其从U形管里取出,用电吹风对着纱布条吹热风,红色很快褪去并恢复为紫色的原因是 H2CO3CO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先接触到AB段,后接触到CD段,故AB段变红的速率比CD段变红的速率快。(2)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用电吹风对着纱布条吹热风,红色很快褪去并恢复为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