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①。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来。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来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来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国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颇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早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国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换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早,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早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早。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半干早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来到几十千来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来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②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莫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早荒芜,③。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拔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衰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关系密切。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早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
    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
    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在原文空白处加入适当的成语。(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小题。(14分)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烷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简。我把电简交给地,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杜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果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亚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地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亚,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掷啊挪的担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有删改)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故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试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王愿坚《党费》中孩子抓腌豆角的场景相似,军民间的鱼水情真挚感人。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6.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7.作者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8.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凭虚御风(凌空)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
    10.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糜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11.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渺渺今予怀④何为其然也
    ⑤客有吹洞箫者⑥而又何羡乎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而今安在哉⑨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B.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
    C.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D.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苏子愀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B.侣鱼虾而友糜鹿不敢言而敢怒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方其破荆州
    D.哀吾生之须臾句读之不知
    13.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
    例:停车坐爱枫林晚
    A.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C.王曰;何坐?曰:坐盗。
    D.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1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24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③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伸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秦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披有以失之也。公孙都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泰、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泰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小令尹,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部,与下文中“甘茂”,皆为泰臣。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奚不以秦A为B韩C求D颖川E于楚F此G乃H韩1之J寄地K也L公M求N而O得P之Q是R令行S于楚。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徒,文中指“这类人”,与《师说》中“郑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D.宜阳,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帏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4分)
    (2)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4分)
    18.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3分)
    19.与下面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1分)
    例:甘茂党于魏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B.而耻学于师(《师说》)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D.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0.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例、公破韩,辱公仲
    A.贵其所以贵者贵(本文)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C.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D.吾从而师之(《师说》)
    2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反宜阳之民(本文)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D.金就砺则利(《劝学》)
    22.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1分)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B.收楚、韩以安之(本文)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3.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1分)
    例:是韩,公之仇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B.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师说》)D.句读之不知(《师说》)
    24.下列加点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而公过楚以收韩:路过、经过
    ②善韩以备之:与……友好、交好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凭借
    ④是外举不辟仇也:通“避”,躲避、避开
    ⑤公何以异之:感到奇怪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义
    ⑦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⑧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
    A.①②③⑦B.②③④⑤C.②⑥⑦⑧D.②④⑦⑧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5-26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矾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湖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延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把“万骑临江”比作“貔虎噪”,突出了当时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上阕结尾用“今如许”三字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周郎建立的功业提出了疑问。
    D.词人在词中说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
    26.词中“周郎”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实为一人,在形象上颇为相似,但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周瑜的形象及其不同的作用。(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5分)
    (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的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继而使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4)《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________,"。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诗词,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29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安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伏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哐里哐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2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
    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
    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王愿坚《党费》)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塘月色》)
    29.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33题(每题2分)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_______,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_______。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我们,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进色。( );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宋神宗每逢“举著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______,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当然,我们也无不为他的内人感到悲哀。
    3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多如牛毛 屈指可数 相形见绌 爱不释手
    B.俯拾皆是 屈指可数 黯然失色 手不释卷
    C.俯拾皆是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 手不释卷
    D.多如牛毛 凤毛麟角 黯然失色 爱不释手
    3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我们都不觉得有过。
    B.对于苏子诗文,我们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C.对于我们而言,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D.对于我们而言,用什么样的溢美苏子诗文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3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将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
    B.苏东坡是将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
    C.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
    D.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苏东坡是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
    33.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病句类型一致的句子是( )(2分)
    A.大量小孩子受到近视困扰,表现为戴上近视眼镜,有专家指出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造成的,而这也会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
    B.唐末的县令大多出身武人,不关心百姓疾苦,吏治崩坏,而宋代儒生则多以天下为己任,经由科举这一路径重建政治秩序,这种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是百姓所企盼的。
    C.在印度举行的亚洲杯女足决赛中,中国女足在水庆霞教练带领下,顽强拼搏,战胜对手,铿锑玫瑰绽放绿茵场,蝉联冠军,终于捧回了已失去十六年之久的冠军奖杯。
    D.浙江省高度重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研发,不断畅通信息路径,共享数据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写作(60分)
    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l《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也在……。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D2 B3 C
    (1)息息相关 (每个成语2分)
    (2)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3)了无生机(了无生气、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5.D 6.B
    7.①第一次呼告是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枝枪,不仅为了抗击侵略者,而且为了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每点2分)
    8.示例一:适合本文。①选材上,故事简单,角度独特。本文围绕寻找吃食“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主题上,本文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文中多处出现“给我一支枪吧”表现出枪对战士的重要,及作为战士的责任;③风格上,清新俊逸,有独特的风格。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每点2分,人物、情节也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不适合本文。①选材常见。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环境常见。“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主题常见。“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每点2分)
    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基础知识
    B
    B
    D
    A
    D
    (二)文言文阅读
    FLQ
    C
    D
    (1)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评分标准:共4分。就,靠近,追求;危害,危险有害;舍,舍弃,避开;“此人之常 情也”,判断句式。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 件事。评分标准:共4分。躬,亲自;斗于秦,状语后置句,和秦斗;愿,希望;熟,仔细。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①韩非子认为凡事都应以利益为标准。
    ②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
    ③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 事的势,于己不利;
    ④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己有利;
    ⑤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
    ⑥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已有利。评分标准:共3分。一点1分,写出任意三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
    【译文】:
    材料一:
    安全有利的就去追求,危险有害的就要避开,这是人之常情。
    (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下男孩就相互庆贺,生下女孩就杀死。他们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材料二:
    苏代替韩相公仲侈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急了,是能撞翻猎人车子的。您攻破韩国,虽使公仲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他会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赐。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又把杜阳封给下小令尹,使秦、楚交好。秦、楚联合,会再次攻打韩国,韩国肯定要灭亡。韩国要灭亡,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仆役去顽强抗拒秦国。希望您深思熟虑。”向寿说:“我联合秦、楚两国,并不是对付韩国的,您替我拜谒公仲侈,就说秦国与韩国也是可以合作的。”苏代回答说:“我愿意向您进一言。人们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秦王亲近熟悉您,比不上亲近公孙郝;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赏识甘茂。可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秦国大事,而您却独能与秦王对秦国大事作出决策,这是他们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公孙郝偏向韩国,而甘茂偏袒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可是您却偏护楚国,这是与公孙郝、甘茂走的同一条路。您靠什么来与他们相区别呢?人们都说楚国是个善于权变的国家,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这是自惹麻烦。您不如与秦王谋划对付楚国权变的策略,与韩国交好而防备楚国,如果这样做,没有忧患了。韩国与秦国结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郝,听从他的处理意见,而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这韩国,是您的仇敌。如今您提出与韩国友好而防备楚国,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
    向寿说:“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苏代回答说:“甘茂曾答应公仲侈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现在您一味只想着收回武遂,很难办到。”向寿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武遂就终究不能得到了?”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借重秦国的声威,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颍川是韩国寄托在楚国的土地,您若索取并得到它,这是您的政令在楚国得到推行,而拿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您若索取而得不到它,这样韩国与楚国的怨仇不能化解,就会交相巴结秦国。秦楚两国争强,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收拢韩国,这大大有利于秦国。”向寿说:“那怎么办好呢?”苏代对答道:“这是件好事啊。甘茂想要借着魏国的力量去攻打齐国,公孙郝打算凭着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现在您夺取了宜阳把这作为功劳,又取得了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进而再诛罚齐国、魏国的罪过,因此,公孙郝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将化为泡影了。
    D
    C
    D
    B
    A
    D
    (三)古诗文阅读
    【答案】C
    ①形象上:两诗都塑造了周瑜年少有为,意气风发,心有丘壑,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2分)
    ②作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的年轻有为,词人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抒发了他内心的忧愤。(2分)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词人借此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抒发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2分)
    (四)情景式默写
    (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每空一分)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7)示例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示例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示例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示例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示例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三、语言文字运用
    28、C
    29答案①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②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
    30、D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此句没有“易得”之意。多如牛毛:形容极多。符合“亦不计其数”等语境。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合乎语境。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此处不是强调少。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句中有“对比”的表述,前后重复。“黯然失色”则正与前文“光照”照应。手不释卷:喻指勤奋。此处不是强调勤奋。爱不释手: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符合语境。故选D项。
    A
    32、C
    33、C
    34、略

    相关试卷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时间, 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语文: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语文,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