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卷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卷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卷含答案,共11页。
    第六章综合检测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表是1971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人数(单位:万人),读图和表,完成1~2题。比较项目地震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火山爆发死亡1.911.277.360.10受伤2.632.0700.03受影响168.836 004.136 069.269.43无家可归23.76324.142.271.51合计197.136 331.616 078.8911.071.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  )A.干旱灾害 地震    B.洪涝灾害 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 地震        D.火山爆发 地震2.能给人类带来一定资源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              D.干旱灾害解析:1,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死亡和受伤人数最多的,从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干旱灾害造成的死亡、受伤人数最多;突发性最强的是右图中持续时间最短的。地震的突发性最强,不易监测。第2,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地。答案:1.A 2.B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受倒春寒影响,某年年初我国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3.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时段  B.时段  C.时段  D.时段4.关于寒潮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温会造成农作物冻伤、冻死B.农田病虫害减少C.可以使电力电信设施毁坏D.沿海大风会掀翻船只解析:3,由材料可知,倒春寒发生时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图中时段气温最低,且持续时间长,说明此时受倒春寒影响。第4,农田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不属于危害。答案:3.C 4.B(2022·湖南卷)某地(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空间格局(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5~7题。    1                            25.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6.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   B.b   C.c   D.d7.该地形成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降低暴雨的频率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抑制土壤盐碱化 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5,据图可知,该地上游等高线较为密集,上游流水速度较快,水流易汇集,故易发生洪涝灾害。故选A项。第6,据图可知,d处距离河流较远,取水不便,D项错误。bc两处位于河流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BC两项错误。a处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并且不易发生洪涝灾害,A项正确。第7,空间格局对降低暴雨频率没有影响,错误。空间格局可以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正确。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没有影响,错误。空间格局可以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正确。故选C项。答案:5.A 6.A 7.C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下图为汶川5·12大地震等烈度线分布图,图中城市在抗震救灾中都发挥了各自的服务功能。读图完成8~9题。8.关于此次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汶川为中心呈同心圆状递减B.以汶川北川为中心向周围递减C.由汶川向西南的变化幅度小于向东北的变化幅度D.重庆、西安两地均未受地震影响9.抗震救灾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                     (  )A.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B.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C.提供灾区实时影像资料D.确定人口伤亡数量解析:8,根据等烈度线的形状和数值看,本次地震烈度以汶川北川为中心向周围递减,而不是同心圆;重庆、西安两地受地震影响,只是烈度相对较小。从等烈度线的疏密变化看,由汶川向西南方向较为密集,向东北方向较为稀疏,因此向西南的变化幅度大于向东北的变化幅度。第9,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提供灾区的实时影像资料。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应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人口伤亡数量,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答案:8.B 9.C灾害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下图是我国某年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10.我国该年份的灾害损失率                        (  )A.东部沿海地带数值低,最主要是因为灾害少B.中部地区数值高,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C.西北地区数值低,最主要是因为抗灾能力强D.青藏地区数值低,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1.能有效降低我国中部地区灾害损失率的措施是      (  )A.开展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防治B.加强旱涝灾害的监测预防治理工作C.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D.发展经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解析:10,东部沿海地带数值低,是因为抗灾能力强;中部地区数值高,主要是抗灾能力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数值低,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灾害损失较小。第11,加强旱涝灾害的监测预防治理工作,能有效降低中部地区的灾害损失率。答案:10.D 11.B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12~13题。12.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的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13.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解析:12,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多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13,图示区域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答案:12.C 13.B201891617,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45/,相当于162千米/),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读台风山竹移动路径图,完成14~16题。14.该图像利用的技术主要是                        (  )A.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雷达技术D.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15.遥感技术在台风监测中的优越性有               (  )展现台风形成过程 发现台风中心 估计台风移动方向 估计台风的强度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6.气象卫星设备中接收强风信息来自               (  )A.电磁波  B.地面温度      C.红外线       D.可见光解析:14,该图像利用的技术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第15,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展现台风形成过程,发现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移动路径、方向等。第16,气象卫星设备中接收强风信息来自电磁波。答案:14.D 15.C 16.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20)(1)1965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4)(2)甲、乙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哪一个?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6)(3)若图乙中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4)图乙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答案:(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 洪涝。 林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 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情。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材料一 20233231826,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北纬22.61°,东经100.71°)发生里氏4.2级地震。材料二 我国局部地区地震带、泥石流分布图。(1)由材料及图可看出,云南所处的西南地区地震频发,试分析其原因。(4)(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8)(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是什么?(8)解析:(1),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构造运动强烈。第(2),我国西南地区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第(3),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答案:(1)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交界地带,构造运动强烈。(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易发生滑坡;夏季多暴雨,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3)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高。19.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年总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6)(2)说明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6)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2)为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