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题
展开课时评价作业(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基础巩固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a圈层厚度的空间变化特点是 ( )
①陆地大于海洋 ②平原地区大于高山高原地区 ③大致与地表海拔呈正相关关系 ④大致与地表海拔呈负相关关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b圈层的特点是 ( )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而不规则
C.规则而不连续 D.以上均不是
3.c圈层的主要成分是 ( )
A.氢气、氧气 B.氮气、二氧化碳
C.氮气、氧气 D.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为地壳,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高山高原地区大于平原地区,大致与地表海拔呈正相关关系。第2题,读图可知,b圈层为水圈,水圈为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c圈层为大气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答案:1.C 2.B 3.C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境内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猛烈喷发。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4~5题。
4.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5.火山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C.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D.地球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解析:第4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对应的是②圈层。第5题,火山景观的形成,一般先是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口,后火山口积水形成湖,其形成把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联系起来,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答案:4.B 5.C
2022年12月15日12时03分,在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北纬23.73°,东经121.79°)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6~7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内核 B.下地幔 C.外核 D.岩石圈
7.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丙为莫霍界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界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
解析:第6题,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最厚达70千米;大洋部分较薄,一般为5-10千米。此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以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甲是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乙是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丙是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丁是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此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答案:6.D 7.B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3年3月28日17时18分,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北纬41.20°,东经142.85°)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材料二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是通过什么向外释放能量的?
(2)材料二中A、B分别为哪两个不连续面?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图中字母C、(D+E)、(F+G)分别代表哪些圈层?
(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题,地震时地球内部能量的爆发,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第(2)题,地面以下第一个不连续界面是莫霍界面,第二个是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由于该界面以下可能是液态的金属物质,故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第(3)题,地球内部圈层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据此可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第(4)题,由于地震波穿过不同性质的物体时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横波只能穿过固体,所以可以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判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地震波。
(2)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地幔、地核。
(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外核)可能为液态。
(二)拓展提高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度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千米处可以表示 ( )
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
解析:第9题,两地相对高度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度。第10题,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千米,则10千米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
答案:9.D 10.B
(三)挑战创新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1日9时46分(北京时间7时46分)巴布亚新几内亚(南纬6.3°,东经146.55°)发生里氏7.6级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
(1)本次地震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的哪一位置?说明本次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向海平面下2 000千米处传播速度的变化。
(2)本次地震发生时,走在新几内亚岛大街上的行人和处于震中附近的轮船上的游客感觉有何差异?说明原因。
答案:(1)位于地幔。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
(2)差异:走在大街上的行人先感觉到上下跳动,后感觉到左右晃动;处于震中附近的轮船上的游客只感觉到上下跳动。 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但横波仅仅能在固体中传播。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正确的是,图中①层是,图中圈层厚度最大的是,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岩石圈的有,图示景观说明了,推测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6°N,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测评,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