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时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练习含答案,共9页。
课时评价作业(九)【基础巩固】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2题。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A B C D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所以该图是北极上空的俯视图。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应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第2题,图中P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风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向右偏转为西南风。答案:1.B 2.B 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日为北半球(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4.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由0°指向90°E)为顺时针,进而可推知,该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点的俯视图;由图示可知,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因此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第4题,结合图示以及题干信息可知,甲地此时正处在南半球的西风带内,因此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自西向东。答案:3.D 4.B 读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局部环流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各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 )A.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6.M地所吹风向是(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甲为副极地低压带,乙为副热带高压带,所以各点气压为乙>甲>丙>丁。第6题,M地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吹西南风。答案:5.A 6.C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完成7~8题。7.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8.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海陆轮廓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解析:第7题,盛行风①为西北风,是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且从海洋吹向陆地,故性质为暖湿。第8题,盛行风①是北半球东北信风随气压带、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的,同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与海陆轮廓无关。答案:7.A 8.B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解析:第(1)题,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判读季节。第(2)题,C是来自副热带高压带的暖而轻的气流,D是来自极地高压带的冷而重的气流,二者相遇后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答案:(1)冬 理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2)副热带高压带。 C气流暖而轻,D气流冷而重。【拓展提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中国简称“西太平洋副高”),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特别是西部的高压脊。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变化。读1998—2007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甲、乙、丙三区受季风影响时段示意图,完成10~12题。注: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代气象学上仍沿用。10.甲、乙、丙依次表示 ( )A.华南地区、江淮地区、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C.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D.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11.季风影响的时空差异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 )①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 ②年降水量南多北少 ③旱涝灾害多发 ④南北地域分异显著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2.导致受季风影响时段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差异 B.西太平洋副高C.太阳直射点移动 D.全球气候变化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受季风影响的时间开始早、结束晚,影响时间长,故可判断为华南地区;丙地区受季风影响的时间开始晚、结束早,影响时间最短,可判断为华北地区,A项正确。第11题,图中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受季风影响逐渐减弱,故年降水量南多北少,但由于季风具有不稳定性,故旱涝灾害频发,②③正确,C项正确。第12题,材料显示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变化,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故导致受季风影响时段的年际变化,B项正确。答案:10.A 11.C 12.B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可用季风指数的大小来度量。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冬、夏季风指数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13~15题。13.下列关于图示期间,我国季风环流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B.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夏季风小C.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强D.冬季风和夏季风均偏强14.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1960—1965年期间( )A.华北地区河流结冰时,冰层偏厚B.北方出现降雪的频率偏低C.东北地区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提早D.江南地区桃花开花较早15.与2000年相比,1960年黄河三角洲( )A.泥沙沉积少,面积减小 B.泥沙沉积多,面积增大C.泥沙沉积少,面积增大 D.泥沙沉积多,面积减小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冬季风指数变化幅度小于夏季风指数,由材料可知,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可用季风指数的大小来度量,故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夏季风小,B项正确;夏季风指数和冬季风指数有些年份呈正相关,有些年份呈负相关,A、C两项错误;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数有的年份高于平均值,有的年份低于平均值,故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D项错误。故选B项。第14题,由图可知,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1960—1965年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数都高于平均值,说明冬季风和夏季风都较强,冬季风强,华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河流结冰厚,A项正确;冬季风强,会导致北方地区降雪次数多,春季气温回升晚,农作物播种晚,B、C两项错误;江南地区受强冬季风影响,春季气温回升晚,桃花开放晚,D项错误。故选A项。第15题,与2000年相比,1960年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数都高于平均值,说明冬季风和夏季风都较强,夏季风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量大,含沙量大,在黄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多,三角洲面积增大,故选B项。答案:13.B 14.A 15.B【挑战创新】16.读沿50°N纬线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分析,甲、乙两地近地面分别受哪种气压控制? (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和丁地的风向。(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到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地点?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甲地等压面向下凹,乙地等压面向上凸,说明近地面甲地为低压中心,乙地为高压中心。第(2)题,从气流状况看,丙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向,乙为高压(反气旋),其东部吹西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同样,丁地位于甲地(气旋)的正西方向,其西部吹西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吹西北风。第(3)题,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乙地,原因是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空气不易扩散。答案:(1)甲地近地面为低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高气压控制。(2)丙地和丁地都吹西北风。(3)乙地。 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