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测评
展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
A.天人合一 B.君权神授 C.王位世袭 D.敬天保民
2.《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记载,从东汉到明朝的39件买地券中,使用了如“以为析(律)令”“有私约者当律令”“民有私约,如律令”等20种套语。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经济生活受契约精神影响 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契约的地位高于法律地位
3.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B.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D.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4.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这反映出汉代( )
A.开创了德治礼教的治理方式 B.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5.《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了秦代人们已经运用具体的案例、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讲解法律问题。比如,一个身高未满六尺的孩子牧马,马受惊吃了别人的庄稼,问是否论罪及赔偿?结论是:“不当论及偿稼。”这说明当时
A.秦律的内容通俗易懂 B.身高、年龄不会影响判案结果
C.秦律规定严密且残暴 D.人们不会区分刑事、民事责任
6.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涵盖定罪量刑的刑法,行政制度与规则,对律令的补充法典,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唐政府颁布的《大唐开元礼》是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的礼仪法典。由此可见,唐律( )
A.主张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B.标志着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
C.主张以乡约教化约束乡民 D.反映了思想界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7.据《唐律》记载,如果波斯人与波斯人在中国发生争执,则由波斯人自己解决,其他阿拉伯人等外国人亦享受同样待遇。如果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产生纠纷,因两国之法律有所不同,该案由中国人出面调停。以免其中一方有所吃亏,该项规定( )
A.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损害 B.体现了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
C.规范了在华外侨的日常活动 D.保护了胡商的生命财产安全
8.在朱元璋的亲自主持下,《大明律》历30年经多次修改而成。阅读如表:“唐律与大明律篇名比较”,据此可知,《大明律》( )
法律 | 篇目 |
《唐律》 | 《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律》《捕亡律》《断狱律》《名例律》 |
《大明律》 | 《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
A.体现了立法宽简原则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创新了中华法典体例 D.以《唐律》为蓝本
9.秦朝时,统治者提出“以吏为师”,到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 B.加强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10.《唐律》规定,“若得古器形制异,而不送官者”,“坐赃论减三等”。《大明律》规定:“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之物者,并听收用。若有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内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由此可知( )
A.统治者普遍比较重视文物保护 B.《唐律》是文物保护法的开端
C.这些器物为前朝统治者所专有 D.此类器物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11.唐代遗嘱的内容越来越具体,由早期的立遗嘱人对身后事全方位的安排到唐宋时期以财产处分为主的安排,程式更加具体,其作为契约文书的特性越来越强,且逐步由国家律令予以规范,并入国家管控的轨道。究其原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门阀制度衰弱 B.小家庭形态的重归 C.两税法的实行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2.孔子将"礼"经典化、普遍化,为汉以后法律"一准于礼"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贾谊的"刑不上大夫",唐代以后的"议"(减免刑罚的制度)"官当"(以官抵罪的制度)"十恶"等,都是"礼治"精神的法典化。由此可见
A.社会伦理自唐朝起凌驾于法律之上
B.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C.孔子的法治观成为儒学独尊的基础
D.中国历代王朝均实施德法互补的模式
13.268 年,晋武帝颁布《晋律》,规定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这一内容说明此时( )
A.儒家思想渗入法律 B.重视民生与民意
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中华法系已完备
14.《后汉书》记载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事迹,如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这类地方长官为数不少。这说明(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东汉开启
C.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 D.儒家思想影响官员的为官意识
15.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A.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16.《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多个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 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 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
二、材料分析题
17.【说一说】
材料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在《乡约》中,王阳明要求父老子弟及新民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皇朝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律的修订,一百多年间,先后修律达十多次其中以神麚(jiā)律、太和新律、正始律最有代表性。神麚律体现了北魏前期的法律特点,主要是来自汉律,以传统法制为基准。太和新律吸收了河西因素,正始律则加入了江左因素在历次修律时,又不断揉进儒家学说,故北魏律令集汉、晋、南朝律学之大成,为北齐、隋唐律令之源头。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修订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修订法律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国家法层面,《宋刑统》之民商事立法,沿袭唐律,但《宋刑统·户婚律》还创设了“户绝资产”门和“死商钱物”门。“户绝资产”门规定了一般民户的财产继承法,“死商钱物”门规定了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财产继承法,二者均明确了财产继承人的范围和遗产的分配、处理原则。……敕是宋代重要的法律形式,以灵活的形式突破了律典正文的规定,较唐代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宋代司法官员形成一套处理民事诉讼的规则和方法。“切惟官司理断典卖田地之诉,法当以契书为主,而所执契书则又当明辨其真伪,则无遁情”。在审理婚姻、田宅诉讼时,“若其两辞纷挚,郡呼之使至案前,及复论辨,未尝敢临之鞭朴,亦未尝取拘之囹圄。因是以理断曲直,庶几可以无失。”
在民间法层面,宋代士大夫努力重建基层社会秩序,真德秀《教子斋规》说:“凡为人要识道理,识礼数。在家庭事父母,入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诲。”宋代家训还多存在禁止性和惩罚性规定,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直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士绅通过修家训、族谱明收祖敬宗之效,以乡约维护乡里秩序。
——陈景良《法律史视野下的唐宋社会变革》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法律发展的特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A
6.B
7.B
8.C
9.A
10.D
11.D
12.B
13.A
14.D
15.C
16.B
17.示例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18.(1)特点:修订过程:与北魏封建化过程同步:修订内容:以传统法制为基准,采自汉律,不断揉进儒家学说:博采众长:不断吸收河西、江左地区因素。
(2)意义:加速了北魏汉化过程;稳定了社会秩序:整理汇编了前朝法律成果: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19.中国古代的法律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从立法上看:皇帝掌握立法权;从内容上看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从司法上看,司法权不独立。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
20.宋朝建立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同时,理学逐渐兴起,儒家伦理得到加强。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规范统治秩序,对法律建设较为重视。在此背景下,宋朝的法律内容、形式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司法倾向于理性化,同时用儒家文化,规范日常行为,礼法结合。
宋代法律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宣传,利于改良社会风气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