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华益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华益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华益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研究范畴十分宽泛,下列不是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开发高效低毒农药促进粮食增收 B. 研发新物质丰富我们的物质世界
C. 改进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提高空气质量 D. 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体运动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B. 用粮食酿酒
C. 用木材制作成桌椅 D. 用铁制成铁锅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的气味 B. 给液体加热
C. 倾倒液体 D. 滴加液体
4.下列有关蜡烛及蜡烛燃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发现蜡烛能溶于水
B. 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推测外焰温度最高
C. 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水
D. 蜡烛熄灭后冒出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
5.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6.小蒋同学有一次在某商店购买到一枚纪念币,她观察到其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她认为“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就“可能是由铁制成的”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设计实验 C. 观察现象 D. 得出结论
7.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 红磷的量不够不会影响实验结论
B. 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应缓慢伸入瓶中
C. 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小最终会导致水沿着导管进入瓶内
D. 将红磷改为木炭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8.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9.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能用作燃料
B. 空气除了供给生物呼吸外,没有其它用途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能制成多种电光源
D. 空气中的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食盐水 B. 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
C. 矿泉水、河水 D. 净化后的空气、臭氧
11.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B.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C.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13.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植物的呼吸 B. 冰糖的溶解 C. 醋的酿造 D. 食物的腐烂
14.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的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 B.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加
C. 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D. 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
15.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 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B. 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C.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0分)
16.请写出下列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 ;
(2)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______ 。
1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
(1)请举一例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 ______ ;
(2)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呢? ______ 。(答一点即可)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______ (填字母);
(2)用H量取液体进行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 ______ 保持水平;
(3)对实验剩余药品要正确处理。下列处理方法中,你的选择是 ______ (填字母)。
A.一律放回原瓶,防止浪费
B.放入实验室指定容器内
C.倒入水池,用水冲走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9.已知固体A在黑色固体B的作用下生成固体C和气体D,液体E也能在黑色固体B的作用下生成液体F和气体D,H和D能生成一种黑色固体G。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名称是: ______ 。
(2)请写出H和D生成黑色固体G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
四、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0.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氨气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从液态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的原理是依据二者的 ______ 不同进行分离的;
(2)已知合成塔中的反应为:氮气+氢气氨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反应;
(3)工业上通常将流程最后“少量的氮气和氢气”再次回到合成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4)在标准状况下,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3g/L,若该流程中得到143g氧气,理论上,需要标准状况下的空气的体积为 ______ L。(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按五分之一进行计算)
五、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铜(Cu)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电子、能源、石化、机械、冶金、交通、轻工、新兴产业等领域,在我国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全球铜矿属美洲大陆西部安第斯山沿岸山脉分布最多,中国也是世界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铜在常温下为固体,新断面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导电性仅次于银。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铜的表面会生成一层薄的碱性碳酸铜(铜绿)薄膜,这层簿膜对金属铜具有保护作用,使其不再受腐蚀。
(1)写出铜的一条物理性质 ______ 。
(2)铜生成铜绿的过程发生的是 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铜生成铜绿除与潮湿空气接触外,还需要一种必需的物质是: ______ 。
六、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2.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备、收集。根据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①”代表的仪器名称是: ______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一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若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则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______ ;
(3)实验室用C装置收集氧气,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 ______ (填“正”或“倒”)放在桌子上。
七、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3.在学习完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后,华益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泡,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走进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探究一: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的相关药品,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①:向装有2mL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A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少量气泡,但木条不复燃
实验②;向装有2mL“84”消毒液的试管B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实验③:将B试管中的液体倒入A中,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
【讨论与分析】
(1)经分析,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______ 。
(2)进行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 ______ 。
探究二:上述步骤③,“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观点:“84”消毒液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次氯酸钠作反应物。小龙观点:“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类似于过氧化氢制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作 ______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图中省略了相应固定装置,实验过程中忽略大气压、温度、摩擦等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进行实验】
步骤①:连接仪器,先检查装置的 ______ ;
步骤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25mL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③: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5mL)缓缓加入到锥形瓶中,每次加入后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筒中水的总体积。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mL
30
60
75
80
b
【讨论与分析】
(3)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 ______ 。
A.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30mL
B.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50mLC.表格中b的值是80
D.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
(4)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小龙的观点不成立。请简述理由: ______ 。
【交流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发现,一些消毒剂温合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消毒的效果,故在生活中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一定要注意安全,科学使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B、研发新物质,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C、改进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提高空气质量,属于利用化学改善环境质量,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D、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体运动,属于天文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是利用大理石硬度大、美观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粮食和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化学性质,故B正确;
C、用木材制成桌椅,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用铁制铁锅,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3.【答案】B
【解析】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发现蜡烛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会观察到火柴梗外焰部位最先炭化,可推测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结合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暗,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除一些水蒸气,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
人体的呼吸是新城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6.【答案】A
【解析】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她认为“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就“可能是由铁制成的”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假设;
故选:A。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红磷的量不够,不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会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排出一部分,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小最终会导致水沿着导管进入瓶内,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物为非气态。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因此氮气属于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故选:B。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答案】B
【解析】解:A、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B、空气除了供给生物呼吸外,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能制成多种电光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空气中的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冰水混合物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河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净化后的空气属于混合物,臭氧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答案】D
【解析】解: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正确。
B、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D。
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氧气不易溶于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A
【解析】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3.【答案】B
【解析】解:A、动植物呼吸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A错误;
B、冰糖的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更不属于缓慢氧化,故B正确;
C、醋的酿制过程很缓慢不易被觉察到,属于缓慢氧化,故C错误;
D、食物腐烂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反应的分类,可以依据具体的反应进行,分为剧烈的氧化(即燃烧)和缓慢氧化。
14.【答案】A
【解析】解:A.一个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可以是二氧化锰,也可以是氧化铁,故正确;
B.催化剂的特点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质量不变,故错误;
C.二氧化锰不能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燃烧中不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错误;
D.催化剂改变的是能够发生的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能否反应的事实,故错误。
故选:A。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通过做本题要知道某一反应中的催化剂到了别的反应中不一定是催化剂了,所以不能说某一物质就是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物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有的反应中催化剂是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催化剂是减慢反应速度。
15.【答案】D
【解析】解: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会继续燃烧,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空气中含有一定量氧气;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因为氧气有助燃性。根据现象,可判断气体依次是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故选:D。
根据各种气体的性质不同判断: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助燃性和氮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要求同学们牢固把握课本基础知识.
16.【答案】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解析】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故答案为:
(1)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7.【答案】一氧化碳等 骑自行车出行(合理即可)
【解析】解:(1)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和臭氧等。
(2)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的利用新能源等,可以保护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
(1)一氧化碳等;
(2)骑自行车出行(合理即可)。
(1)根据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保护空气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保护空气的措施、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G 凹液面最低处 B
【解析】解:(1)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2)取用一定量的液体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3)化学实验剩余药品不可放回原瓶、不可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故答案为:
(1)G;
(2)凹液面最低处;
(3)B。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分析;
(3)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分析。
理解和熟记浓硫酸的性质,特别是其特性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氯化钾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C的名称是:氯化钾。
(2)H和D生成黑色固体G的反应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
(1)氯化钾;
(2)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固体A在黑色固体B的作用下生成固体C和气体D,液体E也能在黑色固体B的作用下生成液体F和气体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张永红下生成水和氧气,则A是氯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氯化钾,D是氧气,E是过氧化氢,F是水;H和D能生成一种黑色固体G,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则H是铁,G是四氧化三铁;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答案】沸点 化合 节约资源 500
【解析】解:(1)从液态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的原理是依据二者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
故答案为:沸点。
(2)已知合成塔中的反应为:氮气+氢气氨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化合。
(3)工业上通常将流程最后“少量的氮气和氢气”再次回到合成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节约资源;
故答案为:节约资源。
(4)在标准状况下,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3g/L,若该流程中得到143g氧气,则氧气体积是143g÷1.43g/L=100L,理论上,需要标准状况下的空气的体积为100L÷15=500L。
故答案为:500。
(1)氧气的沸点高于氮气。
(2)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3)工业上通常将流程最后“少量的氮气和氢气”再次回到合成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节约资源。
(4)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常温下为固体,新断面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导电性仅次于银 化学 二氧化碳
【解析】解:(1)铜在常温下为固体,新断面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导电性仅次于银,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2)铜生成铜绿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根据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铜的表面会生成一层薄的碱性碳酸铜(铜绿)薄膜,所以铜生成铜绿除与潮湿空气接触外,还需要一种必需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常温下为固体,新断面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导电性仅次于银;
(2)化学;二氧化碳。
(1)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磁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物理变化分析。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2.【答案】试管 A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正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①”代表的仪器名称是:试管;
(2)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若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进行的改进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实验室用C装置收集氧气,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正放在桌子上。
故答案为:(1)试管;
(2)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3.【答案】氧气 与实验③形成对比实验,排除是过氧化氢溶液或“84”消毒液产生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剂 气密性 BD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若“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作为催化剂,那么每次加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都会产生等体积的气体,而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第四、五次实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均没有气体产生,说明次氯酸钠的化学性质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小龙的观点不成立
【解析】解:探究一: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讨论与分析]
(1)根据实验③:将B试管中的液体(2mL“84”消毒液)倒入A (2mL过氧化氢溶液)中,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2)实验①和实验②中验证了单纯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单纯的“84”消毒液常温下都无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实验③形成对比实验,排除是过氧化氢溶液或“84”消毒液产生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答案为:与实验③形成对比实验,排除是过氧化氢溶液或“84”消毒液产生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探究二:上述步骤③,“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
小明观点:“84”消毒液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次氯酸钠作反应物;
小龙观点:“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类似于过氧化氢制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故答案为:催化剂;
[进行实验]
步骤①连接仪器,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答案为:气密性;
步骤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25mL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③: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5mL)缓缓加入到锥形瓶中,每次加入后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筒中水的总体积;
[讨论与分析]
加入液体也会排出一定体积的气体,根据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加入液体排出气体的体积=产生氧气的体积;
A、第一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则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30mL−5mL=25mL,故A说法错误;
B、前两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2=10mL,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60−10mL=50mL,故B说法正确;
C、第一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则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30mL−5mL=25mL,第一次实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也为5mL,第二次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为60mL−30mL−5mL=25mL,第三次J实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为75mL−60mL−5mL=10mL,说明第三次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时,已经反应完全,故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故第五次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时,没有产生气体,则表格中b的值是80mL+5mL=85mL,故C说法错误;
D、由C分析可知,第三次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时,已经反应完全,故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D;
根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若“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类似于过氧化氢制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那么每次加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都会产生等体积的气体,而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第四、五次实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均没有气体产生,说明次氯酸钠的化学性质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小龙的观点不成立;
故答案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若“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类似于过氧化氢制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那么每次加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都会产生等体积的气体,而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第四、五次实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均没有气体产生,说明次氯酸钠的化学性质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小龙的观点不成立。
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以及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实验。
本题难度较大,合理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掌握催化剂的定义和氧气的性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华益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华益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华益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共4页。